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独立学院经济困难学生表现出既自尊又自卑、既忧郁又焦虑、人际交往能力不高、心理素质两极分化等特点;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精神扶助是指对家庭经济困难生进行物质资助的同时,使之人格健全进而顺利成人成才的一种帮助方式;精神扶助是促进学生成人成才和维护校园安全稳定的的需要;对经济困难学生的帮扶工作要致力于其能力与素质的共同提升。
【关键词】独立学院;经济困难学生;精神扶助
一、独立学院家庭经济困难生的特点分析
独立学院的费用较普通高校高出三到四倍,家庭相对困难学生通过助学贷款和借债等途径筹集到所需费用。这些学生大致包括几种情况:一是来自农村及偏远地区,地区经济欠发达,学生家庭收入偏低;二是部分城镇家庭,由于产业结构调整、企事业人员下岗分流等原因,导致家庭收入降低;三是有些家庭遭受特殊变故,影响家庭收入;四是一些学生来自多子女家庭,甚至多子女同时上学,负担较重;五是离异家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具有以下心理特点:
(一)既自尊又自卑。自卑是个体由于自我认知偏差等原因所形成的自我轻视和自我否定的情绪体验。面对经济贫困生活困难的现实,经济困难学生常感到自己无能为力,丧失挑战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同时,贫困大学生具有较高层次的知识和文化,因而也有很强的自尊。另外,同学之间物质生活水平的悬殊,也对他们的心理产生了巨大刺激,逐渐形成了自尊与自卑的双重性格。让贫困大学生正确地理解自尊,克服自卑是刻不容缓的工作。
(二)既忧郁又焦虑。焦虑是指一种缺乏明显客观原因的内心不安或无根据的恐惧预期即将面临不良处境的一种紧张情绪,表现为持续性精神紧张不安全感。由于经济压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经常为自己和家庭的经济来源或为是否能完成学业而担忧,持续的过度焦虑使他们处于高度紧张状态。部分学生不能正视自己的贫困,他们渴望摆脱贫困但又一时无法摆脱的境地使其在忧郁之外又增添了几分焦虑。
(三)人际交往能力不高,心理素质两极分化
相较其他学生,家庭经济相对贫困或是贫困的学生普遍存在社会阅历狭窄、人际交往能力不高的特点。当他们面对多姿多彩、开放的校园,容易产生心理素质上的两极分化,一个极端会向积极进取的方向发展,从而磨炼出自立自强、健康向上的品格,也有部分走向消极颓废,从而逐渐趋于自暴自弃、封闭偏激。加上独立学院的学生普遍存在自我要求不高、自律性差的特点,在这种群体特点的影响下,也会使得情况更为严重。
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神扶助的意义
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精神扶助是指国家、社会、家庭和学校及教师等组织或集体及个人,通过对经济贫困学生予以政策扶持、舆论引导、思想教育、心理辅导、文化熏陶和能力培养等,使之人格健全进而顺利成人成才的一种帮助方式。高校可以通过精神扶助和励志教育,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具备较强的心理素质和创新意识、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
(一)促进学生成人成才的需要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高校普通学生中的一员,他们既有对知识的需求和对未来的期望,又有经济原因而带来的自卑、颓废和逆反等心理。他们的心理问题,其内在原因在于对于将来的发展方向没有准确定位,常感到迷茫。对当代大学生开展思想教育,特别是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精神扶助,从而激发他们奋发进取、努力拼搏,显得尤为重要。
(二)维护校园安全稳定的要求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上是否稳定、学习上是否安心、身心上是否健康,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其个人及其家庭的生活和发展,关系着我国国民素质的全面提高,也直接影响到高校稳定和发展的大局,影响着社会的稳定与和谐。通过精神扶助,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对自我及客观环境具有正向的评价,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有利于形成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三、家庭经济困难生精神扶助的途径
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要解决贫困生在物质和资金上的困难,更要解决他们精神层面的窘境。要致力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共同提升,才能着眼于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一)树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理想支柱
解心是解困的重点所在,成才、成功是扶助的目的所在,学校资助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励志教育。要在行动中体现关爱,在活动中开展教育,思想上以及心理上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方位的扶助工作,引导他们理智的看待“物质困难”,领悟到真正可怕的不是短暂的物质困难,而是在困难面前滋生消极态度,鼓励他们树立自强、自立的思想意识,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在情感的层面,要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尽可能发现在日常生活中得到的恩惠,使大脑中产生一种情绪记忆、滋生一种温暖的幸福情感,从而进一步向自觉的感恩意识转化、滋生对恩情进行回报的自觉意识。
(二)营造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阳光心态
高校教育者要真心实意地帮助贫困生分析暂时的困难,引导经济困难学生摒弃消极心理,引导他们对贫富有差别、城乡有差距这个社会现实有正确认知,学会接受,鼓励他们树立自立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在逆境中奋发成才。还要提高经济困难学生承受挫折和自我调节的能力,教育他们正确对待暂时的困难,正确把握社会发展的趋势。要鼓励他们克服自卑心理,更加的自信、自尊、自立、自强,懂得如何进行自我调适,用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发展和完善自己的能力。要着力激发他们不怕苦难的乐观精神,不为贫困放弃理想,勇于接受挑战。此外应引导经济困难学生建立和谐人际关系,同时注意充分发挥班、团干部的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的组织活动,激励贫困生积极参与,并对他们的表现给予肯定和赞许,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三)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发展能力
经济困难学生多来自我国经济状况较差的农村和西部边远山区,一些经济困难学生同时也存在学习基础薄弱和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要积极开展对他们学业和实践能力的帮扶。例如,组织开展形式丰富的学习经验交流会、座谈会,邀请学习优秀的学生进行学习经验介绍和学习方法的交流;班级内部也可以开展各种形式的主题班会,营造积极向上、勤奋乐学的氛围,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增强自信心。值得重视的是,参与勤工助学,对提高经济困难学生的职业道德、劳动观念和品格毅力起着积极作用。高校通过成立勤工助学中心并不断开发校内和校外的勤工助学岗位、拓宽助学渠道、激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面对困难迎难而上的主动性,增强自立自强意识。勤工助学中心也可定期开办各类业务讲座或培训,开展多种形式的助学活动,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生活资助,同时也为他们的全面发展、锻炼能力和施展才华提供舞台。
【关键词】独立学院;经济困难学生;精神扶助
一、独立学院家庭经济困难生的特点分析
独立学院的费用较普通高校高出三到四倍,家庭相对困难学生通过助学贷款和借债等途径筹集到所需费用。这些学生大致包括几种情况:一是来自农村及偏远地区,地区经济欠发达,学生家庭收入偏低;二是部分城镇家庭,由于产业结构调整、企事业人员下岗分流等原因,导致家庭收入降低;三是有些家庭遭受特殊变故,影响家庭收入;四是一些学生来自多子女家庭,甚至多子女同时上学,负担较重;五是离异家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具有以下心理特点:
(一)既自尊又自卑。自卑是个体由于自我认知偏差等原因所形成的自我轻视和自我否定的情绪体验。面对经济贫困生活困难的现实,经济困难学生常感到自己无能为力,丧失挑战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同时,贫困大学生具有较高层次的知识和文化,因而也有很强的自尊。另外,同学之间物质生活水平的悬殊,也对他们的心理产生了巨大刺激,逐渐形成了自尊与自卑的双重性格。让贫困大学生正确地理解自尊,克服自卑是刻不容缓的工作。
(二)既忧郁又焦虑。焦虑是指一种缺乏明显客观原因的内心不安或无根据的恐惧预期即将面临不良处境的一种紧张情绪,表现为持续性精神紧张不安全感。由于经济压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经常为自己和家庭的经济来源或为是否能完成学业而担忧,持续的过度焦虑使他们处于高度紧张状态。部分学生不能正视自己的贫困,他们渴望摆脱贫困但又一时无法摆脱的境地使其在忧郁之外又增添了几分焦虑。
(三)人际交往能力不高,心理素质两极分化
相较其他学生,家庭经济相对贫困或是贫困的学生普遍存在社会阅历狭窄、人际交往能力不高的特点。当他们面对多姿多彩、开放的校园,容易产生心理素质上的两极分化,一个极端会向积极进取的方向发展,从而磨炼出自立自强、健康向上的品格,也有部分走向消极颓废,从而逐渐趋于自暴自弃、封闭偏激。加上独立学院的学生普遍存在自我要求不高、自律性差的特点,在这种群体特点的影响下,也会使得情况更为严重。
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神扶助的意义
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精神扶助是指国家、社会、家庭和学校及教师等组织或集体及个人,通过对经济贫困学生予以政策扶持、舆论引导、思想教育、心理辅导、文化熏陶和能力培养等,使之人格健全进而顺利成人成才的一种帮助方式。高校可以通过精神扶助和励志教育,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具备较强的心理素质和创新意识、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
(一)促进学生成人成才的需要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高校普通学生中的一员,他们既有对知识的需求和对未来的期望,又有经济原因而带来的自卑、颓废和逆反等心理。他们的心理问题,其内在原因在于对于将来的发展方向没有准确定位,常感到迷茫。对当代大学生开展思想教育,特别是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精神扶助,从而激发他们奋发进取、努力拼搏,显得尤为重要。
(二)维护校园安全稳定的要求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上是否稳定、学习上是否安心、身心上是否健康,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其个人及其家庭的生活和发展,关系着我国国民素质的全面提高,也直接影响到高校稳定和发展的大局,影响着社会的稳定与和谐。通过精神扶助,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对自我及客观环境具有正向的评价,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有利于形成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三、家庭经济困难生精神扶助的途径
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要解决贫困生在物质和资金上的困难,更要解决他们精神层面的窘境。要致力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共同提升,才能着眼于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一)树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理想支柱
解心是解困的重点所在,成才、成功是扶助的目的所在,学校资助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励志教育。要在行动中体现关爱,在活动中开展教育,思想上以及心理上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方位的扶助工作,引导他们理智的看待“物质困难”,领悟到真正可怕的不是短暂的物质困难,而是在困难面前滋生消极态度,鼓励他们树立自强、自立的思想意识,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在情感的层面,要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尽可能发现在日常生活中得到的恩惠,使大脑中产生一种情绪记忆、滋生一种温暖的幸福情感,从而进一步向自觉的感恩意识转化、滋生对恩情进行回报的自觉意识。
(二)营造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阳光心态
高校教育者要真心实意地帮助贫困生分析暂时的困难,引导经济困难学生摒弃消极心理,引导他们对贫富有差别、城乡有差距这个社会现实有正确认知,学会接受,鼓励他们树立自立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在逆境中奋发成才。还要提高经济困难学生承受挫折和自我调节的能力,教育他们正确对待暂时的困难,正确把握社会发展的趋势。要鼓励他们克服自卑心理,更加的自信、自尊、自立、自强,懂得如何进行自我调适,用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发展和完善自己的能力。要着力激发他们不怕苦难的乐观精神,不为贫困放弃理想,勇于接受挑战。此外应引导经济困难学生建立和谐人际关系,同时注意充分发挥班、团干部的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的组织活动,激励贫困生积极参与,并对他们的表现给予肯定和赞许,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三)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发展能力
经济困难学生多来自我国经济状况较差的农村和西部边远山区,一些经济困难学生同时也存在学习基础薄弱和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要积极开展对他们学业和实践能力的帮扶。例如,组织开展形式丰富的学习经验交流会、座谈会,邀请学习优秀的学生进行学习经验介绍和学习方法的交流;班级内部也可以开展各种形式的主题班会,营造积极向上、勤奋乐学的氛围,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增强自信心。值得重视的是,参与勤工助学,对提高经济困难学生的职业道德、劳动观念和品格毅力起着积极作用。高校通过成立勤工助学中心并不断开发校内和校外的勤工助学岗位、拓宽助学渠道、激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面对困难迎难而上的主动性,增强自立自强意识。勤工助学中心也可定期开办各类业务讲座或培训,开展多种形式的助学活动,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生活资助,同时也为他们的全面发展、锻炼能力和施展才华提供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