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21-0209-01
本人根据自己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思考,理清学生思维脉络,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经验。具体从下面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尝试,共大家斟酌。
1激发学生思维动机是对其进行思维训练的重要环节
動机是人们“因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反应”,它是人们行为活动的内在动力。因此,激发学生思维的动机是培养其思维能力的关键因素。
教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思维动机呢?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根据学生心理特点,教师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的知识因素,从学生自身生活出发,使其明确知识的价值,从而产生思维的动机。例如:在教学根据实际情况用“进一法”和“去尾法”取商的近似数的应用题时,先出示题目:小强要将3.2kg的花生油分装在一些玻璃瓶里,每个瓶最多可盛0.5kg,需要几个瓶?再让学生读题,分析解题思路。当学生回答出求需要准备几个瓶,就是看3.2kg里有几个0.5kg时,我先让学生猜一猜需要几个瓶,然后让学生独立计算出结果。算出结果为6.4,我问学生:“按‘四舍五入’法我们准备6个瓶子可以吗?”学生回答说“不可以。”我又问:“为什么?”学生都知道需要再准备一个瓶子装剩下的0.2kg油,所以需要准备7个瓶子才行。最后让学生验证自己的猜想,老师并告诉:这种根据实际情况取近似数的方法叫“进一法”。随后用同样的方法教学“去尾法”。由于这些例题都是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学生容易理解掌握。这样也引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思维动机。
这样设计教学既渗透了“知识来源于生活”的数学思想,又使学生意识到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学生的学习动机被激发起来了,自然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后面的教学活动中。 可见,创设思维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是对其进行思维训练的重要环节。
2理清学生思维脉络.引导学生对数学问题积极思考
认知心理学家指出:“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寓于知识发展之中的。”在教学中,对于每一个问题,既要考虑它原有的知识基础,又要考虑它后继学习的知识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思维,并形成知识脉络。我们教学的关键在于使学生的这种思维脉络清晰化,而理清思维脉络的重点就是抓住思维的起始点和转折点。
2.1引导学生抓住思维的起始点。数学知识的脉络是前后衔接,环环紧扣的,并只是按照发生一发展一延伸的自然规律构成每个单元的知识体系。学生获得知识的思维过程也是如此,或从已有的经验开始,或从旧知识引入,这就是思维的开端。从学生思维的起始点人手,把握住思维的各个层次逐步深入直至终结。如果这个开端不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或思维特点,学生就会感到问题的解决无从下手其思维脉络就不会在有序的轨道上发展。
例如:在进行分数应用题教学时,出示这样的题目:“男生有30人,女生是男生的4/5……”学生完全可以在这两个条件的刺激下,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联想到“女生有多少人?一共有多少人?男生比女生多多少人?”等一些隐含的中间条件,而这些隐含条件中的某些条件往往会为后继的分析建立新的显性条件。再则,不同角度的联想会得到同一问题的不同解法,如有这样一个问题:“某班在一次植树活动中一共植了120棵松树和柏树,柏树的棵树是松树棵树的1/4,松树和柏树各有多少棵?”通过读题,学生会明白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柏树棵树是松树棵树的1/4”的处理。就教师教学此题来说,不能就题论题,而应抓住这样一个契机,有力渗透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思考,如提问学生:“读了这句话你能联想到什么?”学生甲:“把松树棵树看作单位1,柏树棵树为1/4”——这是分数解法;学生乙:“松树4份,柏树1份”——这是份数解法;学生丙:“松树与柏树的比为4:1”——这是按比例分配法;学生丁:“将松树设为x棵,那么柏树为1/4X棵”——这是方程解法。不同角度的思考往往会得到不同的解法,培养了多角度思考数学问题的能力。 当然,不同知识、不同学生的思维起点不尽相同,但不管起点如何,作为数学教学中的思维训练必须从思维的“发生点”上起步,以旧知识为依托,并通过“迁移”、“转化”,使学生的思维流程清晰化、条理化、逻辑化。
2.2引导学生抓住思维的转折点。 学生的思维有时会出现“卡壳”的现象。这就是思维的障碍点。此时教学应适时地加以疏导、点拨,促使学生思维转折,并以此为契机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抓住转折点,有利于克服学生的思维障碍,有利发散思维的培养。
3设计有价值的练习题。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学习计算方法、掌握解题方法一样,也必须通过练习。而且思维与解题过程是紧密联系着的。培养思维能力的最有效办法是通过解题的练习来实现。因此设计好练习题就成为能否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一环。一般地说,课本中都安排了一定数量的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练习题。但是不一定都能满足教学的需要,而且由于班级的情况不同,课本中的练习题也很难做到完全适应各种情况的需要。因此教学时我经常根据班里的具体情况及培养目标,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练习题。通过练习,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实施思维训练,有利于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本人根据自己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思考,理清学生思维脉络,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经验。具体从下面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尝试,共大家斟酌。
1激发学生思维动机是对其进行思维训练的重要环节
動机是人们“因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反应”,它是人们行为活动的内在动力。因此,激发学生思维的动机是培养其思维能力的关键因素。
教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思维动机呢?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根据学生心理特点,教师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的知识因素,从学生自身生活出发,使其明确知识的价值,从而产生思维的动机。例如:在教学根据实际情况用“进一法”和“去尾法”取商的近似数的应用题时,先出示题目:小强要将3.2kg的花生油分装在一些玻璃瓶里,每个瓶最多可盛0.5kg,需要几个瓶?再让学生读题,分析解题思路。当学生回答出求需要准备几个瓶,就是看3.2kg里有几个0.5kg时,我先让学生猜一猜需要几个瓶,然后让学生独立计算出结果。算出结果为6.4,我问学生:“按‘四舍五入’法我们准备6个瓶子可以吗?”学生回答说“不可以。”我又问:“为什么?”学生都知道需要再准备一个瓶子装剩下的0.2kg油,所以需要准备7个瓶子才行。最后让学生验证自己的猜想,老师并告诉:这种根据实际情况取近似数的方法叫“进一法”。随后用同样的方法教学“去尾法”。由于这些例题都是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学生容易理解掌握。这样也引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思维动机。
这样设计教学既渗透了“知识来源于生活”的数学思想,又使学生意识到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学生的学习动机被激发起来了,自然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后面的教学活动中。 可见,创设思维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是对其进行思维训练的重要环节。
2理清学生思维脉络.引导学生对数学问题积极思考
认知心理学家指出:“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寓于知识发展之中的。”在教学中,对于每一个问题,既要考虑它原有的知识基础,又要考虑它后继学习的知识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思维,并形成知识脉络。我们教学的关键在于使学生的这种思维脉络清晰化,而理清思维脉络的重点就是抓住思维的起始点和转折点。
2.1引导学生抓住思维的起始点。数学知识的脉络是前后衔接,环环紧扣的,并只是按照发生一发展一延伸的自然规律构成每个单元的知识体系。学生获得知识的思维过程也是如此,或从已有的经验开始,或从旧知识引入,这就是思维的开端。从学生思维的起始点人手,把握住思维的各个层次逐步深入直至终结。如果这个开端不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或思维特点,学生就会感到问题的解决无从下手其思维脉络就不会在有序的轨道上发展。
例如:在进行分数应用题教学时,出示这样的题目:“男生有30人,女生是男生的4/5……”学生完全可以在这两个条件的刺激下,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联想到“女生有多少人?一共有多少人?男生比女生多多少人?”等一些隐含的中间条件,而这些隐含条件中的某些条件往往会为后继的分析建立新的显性条件。再则,不同角度的联想会得到同一问题的不同解法,如有这样一个问题:“某班在一次植树活动中一共植了120棵松树和柏树,柏树的棵树是松树棵树的1/4,松树和柏树各有多少棵?”通过读题,学生会明白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柏树棵树是松树棵树的1/4”的处理。就教师教学此题来说,不能就题论题,而应抓住这样一个契机,有力渗透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思考,如提问学生:“读了这句话你能联想到什么?”学生甲:“把松树棵树看作单位1,柏树棵树为1/4”——这是分数解法;学生乙:“松树4份,柏树1份”——这是份数解法;学生丙:“松树与柏树的比为4:1”——这是按比例分配法;学生丁:“将松树设为x棵,那么柏树为1/4X棵”——这是方程解法。不同角度的思考往往会得到不同的解法,培养了多角度思考数学问题的能力。 当然,不同知识、不同学生的思维起点不尽相同,但不管起点如何,作为数学教学中的思维训练必须从思维的“发生点”上起步,以旧知识为依托,并通过“迁移”、“转化”,使学生的思维流程清晰化、条理化、逻辑化。
2.2引导学生抓住思维的转折点。 学生的思维有时会出现“卡壳”的现象。这就是思维的障碍点。此时教学应适时地加以疏导、点拨,促使学生思维转折,并以此为契机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抓住转折点,有利于克服学生的思维障碍,有利发散思维的培养。
3设计有价值的练习题。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学习计算方法、掌握解题方法一样,也必须通过练习。而且思维与解题过程是紧密联系着的。培养思维能力的最有效办法是通过解题的练习来实现。因此设计好练习题就成为能否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一环。一般地说,课本中都安排了一定数量的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练习题。但是不一定都能满足教学的需要,而且由于班级的情况不同,课本中的练习题也很难做到完全适应各种情况的需要。因此教学时我经常根据班里的具体情况及培养目标,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练习题。通过练习,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实施思维训练,有利于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