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细节虽小,却能透射出教育的大理念、大智慧。美丽的语文课堂,呼唤细节来装点。作为课改时期的教师,就应该静下心来,去发现、研究教学中的细节。发现这些精彩的细节,深入挖掘,有效生成,才会走进学生的心灵,促进学生的发展,也使教学合理化、智慧化、精确化。
一、巧抓细节,推敲语言,成就阅读之美
当我们阅读一段优美的文字时,经常发现那一个个看似平淡的语言符号,但并不是静止的表述,它们在文本的大家庭中起着重要的点缀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犹如一颗颗镶嵌在文本主题王冠上的珍珠,闪着耀眼的光芒,我们在一个个语言符号的阅读中就可以把语感演绎得淋漓尽致。如教学朱自清《匆匆》第四自然段,其中这一段中有三个语气助词“罢、啊、呢”。如果去掉这三个语气词,通过学生自己品读,会怎样?
我们可能习惯在朗读本句中,侧重于对“如轻烟、如薄雾、赤裸裸、白白”这些词语的强调,因为这些词语直接描写时光飞逝,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惋惜与无奈,但是这些词语对整个句子结构和语气而言,就不能起到直接的作用。一个小小的语气词,朱自清先生正是恰到好处地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此时抓住这细小的语言符号,拨动学生的情感,把朗读与理解有机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品出滋味,读出个性。
二、捕捉细节,发现“疑点”,让课堂流淌生成之美
课堂教学的对象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整个教学进程中,随时都可能出现教师预料不到的情况和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具有一双“发现”的慧眼,及时捕捉课堂细节,生成别样的精彩。关注细节就是让“疑问”或“问题”成为学生学习的切入点,成为促进有效生成的动力源。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学习文本的过程中,由于学生的年龄、阅历、能力等原因,对文本中的有些地方存在“疑点”。老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疑点,生成为宝贵的教学细节。
如教学《一夜的工作》,对文章的结尾处,你只看到总理一夜的工作怎么敢断定而且如此大胆地告诉全世界总理的每一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如此质疑,看似简单,但這样的质疑无形中将矛盾的一面展示在学生面前,激发了学生质疑的兴趣,这样设疑激趣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学生的思维闸门一下子就打开了,收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激发了学生的质疑兴趣。此时,周总理伟大的形象在学生心中烙下了深深的印痕。灵动的智慧和人文的光辉盈溢于课堂。
三、挖掘细节,让课堂奏响和谐之美
课堂教学既是知识与能力相互交叉、渗透与融合的过程,也是精神与生命共同发展、成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时时闪烁跳跃着一个个鲜活的细节。在课程内涵处填补“空白点”。教材引入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名家经典,很多作品中都留有空白,或含蓄,或简练,给学生的思维留下了想象、延伸的空间,让学生依据潜伏信息去想象创造,达到了意境深远、妙趣横生的艺术境界,这就是空白艺术的精妙之处。学这样的文章时,教师可以找准这些“空白”,让学生把写得简练的地方写具体,把写得含蓄的地方补充出来,把隐性的因素显性地展示出来。我们要注意挖掘教材的潜在资源,使其成为课程的生长点,并且成为教师培养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最佳时机。
如在教学《燕子专列》这篇课文时找准空白点,学生想象贝蒂在救助燕子时一整天遇到什么困难,是怎么克服的?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当时环境及贝蒂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真切感受她对待燕子的忘我真情,一个有爱心、不怕困难的小贝蒂形象豁然呈现在大家面前。感悟层面由浅入深,以具体语言为载体,唤醒学生的生命感触,使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在学生的想象中、语言的表达中得到落实,实现了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
不管是精心地预设细节,还是捕捉教学中的细节,都要求教师有扎实的专业功底,深厚的语文素养。就让我们紧紧抓住课堂教学中的一个个“细节”,真正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关注教学细节,精心打造教学细节,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更自然、更贴近学生,收到更好的效果。
(作者单位 青海省格尔木市中山路小学)
一、巧抓细节,推敲语言,成就阅读之美
当我们阅读一段优美的文字时,经常发现那一个个看似平淡的语言符号,但并不是静止的表述,它们在文本的大家庭中起着重要的点缀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犹如一颗颗镶嵌在文本主题王冠上的珍珠,闪着耀眼的光芒,我们在一个个语言符号的阅读中就可以把语感演绎得淋漓尽致。如教学朱自清《匆匆》第四自然段,其中这一段中有三个语气助词“罢、啊、呢”。如果去掉这三个语气词,通过学生自己品读,会怎样?
我们可能习惯在朗读本句中,侧重于对“如轻烟、如薄雾、赤裸裸、白白”这些词语的强调,因为这些词语直接描写时光飞逝,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惋惜与无奈,但是这些词语对整个句子结构和语气而言,就不能起到直接的作用。一个小小的语气词,朱自清先生正是恰到好处地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此时抓住这细小的语言符号,拨动学生的情感,把朗读与理解有机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品出滋味,读出个性。
二、捕捉细节,发现“疑点”,让课堂流淌生成之美
课堂教学的对象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整个教学进程中,随时都可能出现教师预料不到的情况和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具有一双“发现”的慧眼,及时捕捉课堂细节,生成别样的精彩。关注细节就是让“疑问”或“问题”成为学生学习的切入点,成为促进有效生成的动力源。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学习文本的过程中,由于学生的年龄、阅历、能力等原因,对文本中的有些地方存在“疑点”。老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疑点,生成为宝贵的教学细节。
如教学《一夜的工作》,对文章的结尾处,你只看到总理一夜的工作怎么敢断定而且如此大胆地告诉全世界总理的每一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如此质疑,看似简单,但這样的质疑无形中将矛盾的一面展示在学生面前,激发了学生质疑的兴趣,这样设疑激趣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学生的思维闸门一下子就打开了,收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激发了学生的质疑兴趣。此时,周总理伟大的形象在学生心中烙下了深深的印痕。灵动的智慧和人文的光辉盈溢于课堂。
三、挖掘细节,让课堂奏响和谐之美
课堂教学既是知识与能力相互交叉、渗透与融合的过程,也是精神与生命共同发展、成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时时闪烁跳跃着一个个鲜活的细节。在课程内涵处填补“空白点”。教材引入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名家经典,很多作品中都留有空白,或含蓄,或简练,给学生的思维留下了想象、延伸的空间,让学生依据潜伏信息去想象创造,达到了意境深远、妙趣横生的艺术境界,这就是空白艺术的精妙之处。学这样的文章时,教师可以找准这些“空白”,让学生把写得简练的地方写具体,把写得含蓄的地方补充出来,把隐性的因素显性地展示出来。我们要注意挖掘教材的潜在资源,使其成为课程的生长点,并且成为教师培养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最佳时机。
如在教学《燕子专列》这篇课文时找准空白点,学生想象贝蒂在救助燕子时一整天遇到什么困难,是怎么克服的?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当时环境及贝蒂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真切感受她对待燕子的忘我真情,一个有爱心、不怕困难的小贝蒂形象豁然呈现在大家面前。感悟层面由浅入深,以具体语言为载体,唤醒学生的生命感触,使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在学生的想象中、语言的表达中得到落实,实现了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
不管是精心地预设细节,还是捕捉教学中的细节,都要求教师有扎实的专业功底,深厚的语文素养。就让我们紧紧抓住课堂教学中的一个个“细节”,真正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关注教学细节,精心打造教学细节,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更自然、更贴近学生,收到更好的效果。
(作者单位 青海省格尔木市中山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