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童诗童画教学课程的开发,可以解决美术与创设想象之间的矛盾。主要从童诗童画教学课程提出的背景、教学内容与方法的确立及成效谈一些看法。
关键词:童诗童画教学课程;美术课程;空间时间点
一、背景
1.问题的提出
受长期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只有教师教,幼儿才在学”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尤其是在幼儿美术教学中,仍以认知、技巧为主,教学方法也常采用教师示范、幼儿模仿的固定模式。导致美术技能和创作想像似乎成了一个互相矛盾,不能共存的问题。教师如何教?如何提高教师的美术课程领导力?一直是困扰我们的问题。而童诗童画教学课程的开发,就可以很好地帮助我们解决这些问题。童诗童画是幼儿自己在理解儿歌、儿童诗、古诗和童谣的基础上画的画。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融为一体。
2.课程研究意义
本课程以开展童诗童画活动为手段,针对先前研究者的薄弱环节以及不足之处,通过与幼儿园各项活动的整合形式来推动课程的开展。本课程尝试利用“童诗童画”,促进幼儿的诗画创作能力,在诗情画意之中,育情感、增智能、练思维、学本领,达到“手口脑并用、教学玩合一”的教育佳境,有助于幼儿中华美德的传承和人文素养的培养,提高“童诗童画”教学课程的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从而来提高美术课程领导力。
二、3~6岁幼儿童诗童画教学内容与方法的确立
1.教学内容的确立
小班年龄段的幼儿对儿歌情有独钟,融汇技能和童趣的儿歌是开展诗画活动最有利的载体,而多数富有中华民族底蕴的童谣和古诗,反而不适合小龄幼儿。中班幼儿对故事的分析能力较小班有了相对提高,其兴趣也颇为浓厚,可以逐步融入故事情境,即儿童诗的诗画表现形式。到了大班,幼儿各方面的能力都达到了一个顶峰,渐渐地融入童谣及古诗的诗画表现形式,在掌握美术技能、理解诗歌内容、提升审美、语言、想像创造能力的同时,进行中华美德的传承和人文素养的培养。
2.教学适宜方法的运用
(1)教学中空间时间点的把握
在开展诗画活动的初期,碰到过这样一个情况:一节20~30分钟的美术活动中,既要提升幼儿的美术技能,又要理解童诗的内容,幼儿还要进行美术表现,在空间时间点上很难掌握。是先画再诗?还是先诗再画呢?还是诗画同时进行?渐渐地,发现对于一些简单的儿歌、儿童诗和古诗,我们可以采用诗画同时进行的方式。如,“可爱的小鸡”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朗朗上口的儿歌来引出小鸡。幼儿在学念儿歌的同时,已经间接掌握了小鸡的绘画方法。也可以说,幼儿在掌握小鸡的绘画方式时,理解了儿歌的内容。这时,语言集绘画于一体,诗画就是同时进行的完美体。而对于一些复杂的儿童诗和古诗,我们可以选择先画再诗或先诗再画的形式,一位教师先开展语言活动,着重来理解童诗,另一位教师再开展美术活动,在理解童诗的基础上进行童画,两种方式可前后互相转换。童诗童画活动在空间时间点上的掌握,犹如在单纯的语言和美术活动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共同发挥了两者的作用。
(2)同一个内容不同年龄段不同的运用
例如,在三个年龄段幼儿都耳熟能详的古诗《咏鹅》中,小班幼儿因手部肌肉力量缺乏,适合用线条连接的方法表现鹅、添画湖水,萌发幼儿喜爱鹅的情感,初步培养幼儿朗诵古诗的兴趣。中班幼儿线条和图形组合的能力及手部的力量有了明显的提高,在朗朗上口的古诗中,可以尝试简单的线条和图形组合,大胆表现鹅的基本形态,感受春天的意境。到了大班,幼儿不管是构图的能力、还是想像能力都达到了一个顶峰,可以尝试边念古诗边变换图形组合,大胆表现鹅的简单动态,达到一个形、态、情境相结合的效果。
(3)多媒体在诗画教学中的辅助运用
为给幼儿更多的信息刺激,在诗画教育活动中我们尝试结合儿歌、古诗和多媒体来激发幼儿诗画活动中的感知能力。富于动态、伴随音响效果的多媒体课件一下子就吸引了以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为特点的幼儿,在动态情境中实现师生互动,使教学更生动形象、更具体直观。通过播放动态的画面,幼儿欣赏、感知作品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了,并能从中掌握一些绘画的技能。
三、成效
1.幼儿的变化
诗画课程的开展,提高了幼儿的综合素质、促进了幼儿的和谐发展,同时,幼儿美术技能也有了很大的提升、幼儿的创造能力也不断发展。
2.教师的变化
开展诗画课程以来,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教育科研能力都逐步提高了,尤其在教师课程开发能力上。诗画教学是我园自己开发的校本课程,迄今已经搜集整理了一些儿歌、儿童诗及古诗,编写了一些诗画教学教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课程开发意识增强了,课程开发能力获得了提高。
回首这短短三年,我们在失败中探索,在探索中进步。在艰难中实践,在实践中成长。对3~6岁幼儿童诗童画教学的实践研究虽已暂告一个段落,我园的美术课程领导力也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其探索却永远不会停止,今后我们要不断地拓展诗画教学,扩大其影响,使更多的人参与到诗画教学中,为幼儿健康、快乐地发展,为幼儿园的美术课程领导力的提高,营造良好的空间。
(作者单位 上海市青浦区毓秀幼儿园)
关键词:童诗童画教学课程;美术课程;空间时间点
一、背景
1.问题的提出
受长期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只有教师教,幼儿才在学”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尤其是在幼儿美术教学中,仍以认知、技巧为主,教学方法也常采用教师示范、幼儿模仿的固定模式。导致美术技能和创作想像似乎成了一个互相矛盾,不能共存的问题。教师如何教?如何提高教师的美术课程领导力?一直是困扰我们的问题。而童诗童画教学课程的开发,就可以很好地帮助我们解决这些问题。童诗童画是幼儿自己在理解儿歌、儿童诗、古诗和童谣的基础上画的画。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融为一体。
2.课程研究意义
本课程以开展童诗童画活动为手段,针对先前研究者的薄弱环节以及不足之处,通过与幼儿园各项活动的整合形式来推动课程的开展。本课程尝试利用“童诗童画”,促进幼儿的诗画创作能力,在诗情画意之中,育情感、增智能、练思维、学本领,达到“手口脑并用、教学玩合一”的教育佳境,有助于幼儿中华美德的传承和人文素养的培养,提高“童诗童画”教学课程的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从而来提高美术课程领导力。
二、3~6岁幼儿童诗童画教学内容与方法的确立
1.教学内容的确立
小班年龄段的幼儿对儿歌情有独钟,融汇技能和童趣的儿歌是开展诗画活动最有利的载体,而多数富有中华民族底蕴的童谣和古诗,反而不适合小龄幼儿。中班幼儿对故事的分析能力较小班有了相对提高,其兴趣也颇为浓厚,可以逐步融入故事情境,即儿童诗的诗画表现形式。到了大班,幼儿各方面的能力都达到了一个顶峰,渐渐地融入童谣及古诗的诗画表现形式,在掌握美术技能、理解诗歌内容、提升审美、语言、想像创造能力的同时,进行中华美德的传承和人文素养的培养。
2.教学适宜方法的运用
(1)教学中空间时间点的把握
在开展诗画活动的初期,碰到过这样一个情况:一节20~30分钟的美术活动中,既要提升幼儿的美术技能,又要理解童诗的内容,幼儿还要进行美术表现,在空间时间点上很难掌握。是先画再诗?还是先诗再画呢?还是诗画同时进行?渐渐地,发现对于一些简单的儿歌、儿童诗和古诗,我们可以采用诗画同时进行的方式。如,“可爱的小鸡”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朗朗上口的儿歌来引出小鸡。幼儿在学念儿歌的同时,已经间接掌握了小鸡的绘画方法。也可以说,幼儿在掌握小鸡的绘画方式时,理解了儿歌的内容。这时,语言集绘画于一体,诗画就是同时进行的完美体。而对于一些复杂的儿童诗和古诗,我们可以选择先画再诗或先诗再画的形式,一位教师先开展语言活动,着重来理解童诗,另一位教师再开展美术活动,在理解童诗的基础上进行童画,两种方式可前后互相转换。童诗童画活动在空间时间点上的掌握,犹如在单纯的语言和美术活动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共同发挥了两者的作用。
(2)同一个内容不同年龄段不同的运用
例如,在三个年龄段幼儿都耳熟能详的古诗《咏鹅》中,小班幼儿因手部肌肉力量缺乏,适合用线条连接的方法表现鹅、添画湖水,萌发幼儿喜爱鹅的情感,初步培养幼儿朗诵古诗的兴趣。中班幼儿线条和图形组合的能力及手部的力量有了明显的提高,在朗朗上口的古诗中,可以尝试简单的线条和图形组合,大胆表现鹅的基本形态,感受春天的意境。到了大班,幼儿不管是构图的能力、还是想像能力都达到了一个顶峰,可以尝试边念古诗边变换图形组合,大胆表现鹅的简单动态,达到一个形、态、情境相结合的效果。
(3)多媒体在诗画教学中的辅助运用
为给幼儿更多的信息刺激,在诗画教育活动中我们尝试结合儿歌、古诗和多媒体来激发幼儿诗画活动中的感知能力。富于动态、伴随音响效果的多媒体课件一下子就吸引了以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为特点的幼儿,在动态情境中实现师生互动,使教学更生动形象、更具体直观。通过播放动态的画面,幼儿欣赏、感知作品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了,并能从中掌握一些绘画的技能。
三、成效
1.幼儿的变化
诗画课程的开展,提高了幼儿的综合素质、促进了幼儿的和谐发展,同时,幼儿美术技能也有了很大的提升、幼儿的创造能力也不断发展。
2.教师的变化
开展诗画课程以来,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教育科研能力都逐步提高了,尤其在教师课程开发能力上。诗画教学是我园自己开发的校本课程,迄今已经搜集整理了一些儿歌、儿童诗及古诗,编写了一些诗画教学教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课程开发意识增强了,课程开发能力获得了提高。
回首这短短三年,我们在失败中探索,在探索中进步。在艰难中实践,在实践中成长。对3~6岁幼儿童诗童画教学的实践研究虽已暂告一个段落,我园的美术课程领导力也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其探索却永远不会停止,今后我们要不断地拓展诗画教学,扩大其影响,使更多的人参与到诗画教学中,为幼儿健康、快乐地发展,为幼儿园的美术课程领导力的提高,营造良好的空间。
(作者单位 上海市青浦区毓秀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