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富有个性的创新,首先表现在富有个性的语言表达上。鼓励学生在课堂进行有自己个性的表达,克服人云亦云的现象,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表现。让学生乐于语言表达,这是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也是我们教学过程中需要攻克的难点。
【关键词】语言表达能力;个性;创新
一、好的生活就是好的话题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的需要决定一个人的动机。动机是一种促使人完成某一种工作的内趋力。其实,我们的孩子都是爱说话的,只不过表达出来却有不同方式,有的是不假思索就提出来的;有的经过深思熟虑;有的是内心想说,却又被别人抢先了一步,不知如何表达等等。这时候关键在于教师课堂上的启发和引导。
课的开始,是最能激起学生兴趣的关键时候,每一节新课,我首先想到的是用什么话题来引入。好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一般情况下,我会从现实生活入手,从身边的人和的事入手,学生更加感到亲切与和谐。
正如陶行知先生说“好生活就是好教育”。读懂我们的生活,就读懂人生的一本好书。如教学“走遍千山万水”一组课文教学,我就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进入话题:“同学们,游山玩水谁都喜欢,小时候,我很爱读李白的诗,李白诗中所描写的祖国名山大川,激发我无穷的动力,从小立下志愿,我也要游遍全中国。真的,我很自信的告诉大家,我是也样想,也是这样做的。祖国的大好河山确实让我感到惊叹啊!”学生的眼睛都亮起来了。七嘴八舌地说开了。“对于我们这组学习的内容,初看了以后,你有什么想说的呢?”学生的小手高高举起。学生往往会以老师为榜样,用第一人称的引入,既有老师的个性,更能激起学生对生活的回忆。而且,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不同的经历,都有不同的感受,自然有不同的表达。只要围绕主题,什么话题都可以展开。这也是对一组课文整体感知最好的语言训练机会。
语言来自于生活,高于生活。抓住身边的人,身边的事进行引导,学生倍感亲切,也能激发起学生想说的欲望。
二、倾听中寻找与众不同的表达
在传统的教学上,我们习惯于求同的思维。鼓励学生在求异的思维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得从倾听开始。我们每个人生有两个耳朵一个嘴巴,似乎告诉了我们,一个人听的比说的要多。学生学会倾听才会有发现。发现另别人的优点、存在的不足,也培养了学生独立的思考习惯。
在语文课堂上,当我们需要学生回答问题时,不妨多采用“开火车”的回答方式,但有游戏规则,那就是可以有别人的回答上加以完善,不能重复别人说过的,最好是有自己独特的个人见解,而其他学生从中比较,看谁的提出的问题最有价值,谁的回答最精彩。其实这是倾听的训练,学生通过听别人说,会让一些想说而说不出的同学引起共鸣,或许又有了新的想法,有了倾听会有不同的表达。老师对同学们的回答、评价,都要做出恰如其分的判定,表扬大胆发表个人见解的同学,更要大力表扬认真倾听思考的同学,让他们慢慢地养成倾听的好习惯。
倾听是一种修养,是一种学问。只有倾听,才会有发现,才会寻找到与众不同的表达。
三、质疑是提高学生个性表达的有效途径
“授人于鱼,只供一食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用。”要使学生善问,必须“教以渔。”课堂上,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抓不住要领,有时提出的问题太草率,没有思维价值,有时冥思苦想提不出问题。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也就是教师要教给学生质疑方法上的指导,让学生了解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提问。
1. 从重点词句入手,突破难点
一篇文章的中心,往往通过重点的词句来表现。教会学生抓住重点句,抓住句中的重点词语发现问题,有利于围绕中心学习。如新课程中描写乡村生活的一课《乡下人家》就有这样的一个中心句:“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根据这个中心句,学生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乡下人家独特、迷人的风景是怎样的?”围绕“独特,迷人”展开品读,解决了课文的学习重点,也教会了学生如何运用语言表达清楚的学习方法。
又如《生命,生命》一课,学生会抓出重点句子:“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一切由自己决定,我必须对自己负责。”“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围绕这些重点句子,我们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质疑,“怎样才是(能)好好的利用它。”“怎样才能发挥出它无限的价值”,这都是用围绕中心词语的进行质疑的方法。我们也让他们通过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的方法解决问题,这不就解决文中的难点问题了吗?
2. 从文章的内容质疑
如教学《渔夫的故事》,学生对故事内容特别的感兴趣,当学生分角色朗读完后,我引导学生提问:“你最想了解什么问题?”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了,看:“所罗门对如此罪大恶极的魔鬼,为什么不处死它?所罗门是什么来的?”“渔夫怎样才把魔鬼骗回瓶子里?”“魔鬼为什么恩将仇报?怎样恩将仇报?”……一连串的问题,学生显然是经过深思的。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边读边思考,还要腾出空间让学生有表达的余地,才能做到“磨刀不误砍柴功”。
3. 从文章的结构上质疑
好的作品往往有好的构思。如《那片经绿绿的爬山虎》,我让学生找出有关描写爬山虎的段落,再认真读读,联系前文内容,看有什么发现。学生会提出:“作者三次描写爬山虎,作者明明写人,为什么要爬山虎呢?”在提升语言创造的同时,也提升了书面表达能力。原来描写爬山虎就是为衬托,突出叶圣陶爷爷“人品与作品堪称楷模”的高尚品格。
又如《乡下人家》一课,文章既运用了时间的顺序,也运用的空间位置转移的顺序还描述的,当我们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后,引导学生把所写的场景与景物找出来后,学生通过发现,也能找到文章结构上的表达特点。会发现问题,让学生感到更大的快乐。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热情鼓励学生质疑,开拓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的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关键的一点是要让学生平时在阅读中多思、善思、深思,做到学中问,问中学。这样,学生才会形成个性思考的习惯。
四、广泛阅读,集思广益,内化语言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要丰富学生的语言,进行广泛的阅读,显然是必要的,也是为了更好地提高个性语言表达能力的途径。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定量指标,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成了学生的必修课。而在2006年9月1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颁布了国家“十一五”文化事业发展纲要,明确提出要把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中小学课程当中。开展广泛的课外阅读,集思广益,语言的内涵充实了,自然,语言的表达就更丰富了。
目前,新课程每学期都会推荐经典之作供学生课外阅读,如中国四大名著、《格林童话》、《爱的教育》等等,关键是我们得把他们的课外阅读引导到语言表达上来。定时组织集体阅读,个人交流是很有效的做法。如组织学生讲述故事的内容,讲述故事中某个精彩的片断,对某人物的评价,读后的收获等等,更可以指导写读书笔记,这都是提高学生个性化表达的好方法。“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相信每个学生都会有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自然就会有自己个人不同的表达。学生有了丰富的语言积累,这无疑提高了学生个性化的语言表达能力。
智力是多元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其中一种,它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学生的语言表达提高了,思维能力强了,个人创造力也慢慢地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因此,在语文课堂上大力培养学生富有个性的语言表达能力,是我们语文课创新能力培养的最好体现。
【关键词】语言表达能力;个性;创新
一、好的生活就是好的话题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的需要决定一个人的动机。动机是一种促使人完成某一种工作的内趋力。其实,我们的孩子都是爱说话的,只不过表达出来却有不同方式,有的是不假思索就提出来的;有的经过深思熟虑;有的是内心想说,却又被别人抢先了一步,不知如何表达等等。这时候关键在于教师课堂上的启发和引导。
课的开始,是最能激起学生兴趣的关键时候,每一节新课,我首先想到的是用什么话题来引入。好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一般情况下,我会从现实生活入手,从身边的人和的事入手,学生更加感到亲切与和谐。
正如陶行知先生说“好生活就是好教育”。读懂我们的生活,就读懂人生的一本好书。如教学“走遍千山万水”一组课文教学,我就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进入话题:“同学们,游山玩水谁都喜欢,小时候,我很爱读李白的诗,李白诗中所描写的祖国名山大川,激发我无穷的动力,从小立下志愿,我也要游遍全中国。真的,我很自信的告诉大家,我是也样想,也是这样做的。祖国的大好河山确实让我感到惊叹啊!”学生的眼睛都亮起来了。七嘴八舌地说开了。“对于我们这组学习的内容,初看了以后,你有什么想说的呢?”学生的小手高高举起。学生往往会以老师为榜样,用第一人称的引入,既有老师的个性,更能激起学生对生活的回忆。而且,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不同的经历,都有不同的感受,自然有不同的表达。只要围绕主题,什么话题都可以展开。这也是对一组课文整体感知最好的语言训练机会。
语言来自于生活,高于生活。抓住身边的人,身边的事进行引导,学生倍感亲切,也能激发起学生想说的欲望。
二、倾听中寻找与众不同的表达
在传统的教学上,我们习惯于求同的思维。鼓励学生在求异的思维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得从倾听开始。我们每个人生有两个耳朵一个嘴巴,似乎告诉了我们,一个人听的比说的要多。学生学会倾听才会有发现。发现另别人的优点、存在的不足,也培养了学生独立的思考习惯。
在语文课堂上,当我们需要学生回答问题时,不妨多采用“开火车”的回答方式,但有游戏规则,那就是可以有别人的回答上加以完善,不能重复别人说过的,最好是有自己独特的个人见解,而其他学生从中比较,看谁的提出的问题最有价值,谁的回答最精彩。其实这是倾听的训练,学生通过听别人说,会让一些想说而说不出的同学引起共鸣,或许又有了新的想法,有了倾听会有不同的表达。老师对同学们的回答、评价,都要做出恰如其分的判定,表扬大胆发表个人见解的同学,更要大力表扬认真倾听思考的同学,让他们慢慢地养成倾听的好习惯。
倾听是一种修养,是一种学问。只有倾听,才会有发现,才会寻找到与众不同的表达。
三、质疑是提高学生个性表达的有效途径
“授人于鱼,只供一食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用。”要使学生善问,必须“教以渔。”课堂上,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抓不住要领,有时提出的问题太草率,没有思维价值,有时冥思苦想提不出问题。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也就是教师要教给学生质疑方法上的指导,让学生了解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提问。
1. 从重点词句入手,突破难点
一篇文章的中心,往往通过重点的词句来表现。教会学生抓住重点句,抓住句中的重点词语发现问题,有利于围绕中心学习。如新课程中描写乡村生活的一课《乡下人家》就有这样的一个中心句:“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根据这个中心句,学生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乡下人家独特、迷人的风景是怎样的?”围绕“独特,迷人”展开品读,解决了课文的学习重点,也教会了学生如何运用语言表达清楚的学习方法。
又如《生命,生命》一课,学生会抓出重点句子:“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一切由自己决定,我必须对自己负责。”“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围绕这些重点句子,我们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质疑,“怎样才是(能)好好的利用它。”“怎样才能发挥出它无限的价值”,这都是用围绕中心词语的进行质疑的方法。我们也让他们通过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的方法解决问题,这不就解决文中的难点问题了吗?
2. 从文章的内容质疑
如教学《渔夫的故事》,学生对故事内容特别的感兴趣,当学生分角色朗读完后,我引导学生提问:“你最想了解什么问题?”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了,看:“所罗门对如此罪大恶极的魔鬼,为什么不处死它?所罗门是什么来的?”“渔夫怎样才把魔鬼骗回瓶子里?”“魔鬼为什么恩将仇报?怎样恩将仇报?”……一连串的问题,学生显然是经过深思的。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边读边思考,还要腾出空间让学生有表达的余地,才能做到“磨刀不误砍柴功”。
3. 从文章的结构上质疑
好的作品往往有好的构思。如《那片经绿绿的爬山虎》,我让学生找出有关描写爬山虎的段落,再认真读读,联系前文内容,看有什么发现。学生会提出:“作者三次描写爬山虎,作者明明写人,为什么要爬山虎呢?”在提升语言创造的同时,也提升了书面表达能力。原来描写爬山虎就是为衬托,突出叶圣陶爷爷“人品与作品堪称楷模”的高尚品格。
又如《乡下人家》一课,文章既运用了时间的顺序,也运用的空间位置转移的顺序还描述的,当我们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后,引导学生把所写的场景与景物找出来后,学生通过发现,也能找到文章结构上的表达特点。会发现问题,让学生感到更大的快乐。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热情鼓励学生质疑,开拓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的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关键的一点是要让学生平时在阅读中多思、善思、深思,做到学中问,问中学。这样,学生才会形成个性思考的习惯。
四、广泛阅读,集思广益,内化语言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要丰富学生的语言,进行广泛的阅读,显然是必要的,也是为了更好地提高个性语言表达能力的途径。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定量指标,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成了学生的必修课。而在2006年9月1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颁布了国家“十一五”文化事业发展纲要,明确提出要把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中小学课程当中。开展广泛的课外阅读,集思广益,语言的内涵充实了,自然,语言的表达就更丰富了。
目前,新课程每学期都会推荐经典之作供学生课外阅读,如中国四大名著、《格林童话》、《爱的教育》等等,关键是我们得把他们的课外阅读引导到语言表达上来。定时组织集体阅读,个人交流是很有效的做法。如组织学生讲述故事的内容,讲述故事中某个精彩的片断,对某人物的评价,读后的收获等等,更可以指导写读书笔记,这都是提高学生个性化表达的好方法。“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相信每个学生都会有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自然就会有自己个人不同的表达。学生有了丰富的语言积累,这无疑提高了学生个性化的语言表达能力。
智力是多元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其中一种,它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学生的语言表达提高了,思维能力强了,个人创造力也慢慢地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因此,在语文课堂上大力培养学生富有个性的语言表达能力,是我们语文课创新能力培养的最好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