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练教学语言 闪现课堂智慧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y130064670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准确得体、机智巧妙、独特创新的教学语言,往往使孩子们感到学习的有趣——情趣盎然;有味——回味无穷;有感——留有思考余地。教者潇洒自如的教学、精湛的驾驭课堂的技巧以及所创设的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给听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一、教学语言准确得体
  
  [教学片段]
  1 (导语)师:昨天我们学习了1—2节,感受到伯诺德夫人很智慧,她把装有情报的小金属管放在半截蜡烛里。并摆在很普通又显眼的位置,躲过了德军一次又一次地搜捕。可是,一天晚上……
  2 (过度语)师:在这万分紧急的关头,面对哥哥和妈妈计划的失败,小女儿杰奎琳是怎么做的?
  3 (结束语)师:这么惊心动魄的战斗都是由半截蜡烛展开的,不是普普通通的蜡烛,这是藏着重要情报的蜡烛,是维系着一家人生命的蜡烛。围绕这半截蜡烛展开了一场没有硝烟却又惊心动魄的战斗。为了保护这半截蜡烛,也充分展现了伯诺德夫人一家巧妙地与敌人周旋的智慧与胆识……
  [听课启示]
  为师之才到底何以体现?教学语言技巧与艺术能充分显示。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知识是前提,而表达是关键中的关键。如果词不达意、懵懵懂懂,即使学识高如陈景润,思维赛过华罗庚,也必然功亏一篑。因为连话都讲不顺畅的人是不可能将复杂精深的思维成果成功地传授给别人的。
  蒋校长的教学语言显豁凝练、明朗爽快、言简意赅。凝练准确的教学语言,显示着老师的课堂功力,引导着学生的学习趋向,使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感受到学习的有趣——情趣盎然。
  
  二、教学语言机智巧妙
  
  [教学片段]
  
  1 出示:“瞧……灯亮些。”
  师:夫人的这句话中,你最关注什么
  生:“瞧”引起德国军的注意、关注
  师:老师关注“这盏灯”,你知道为什么吗?
  生:灯亮蜡烛暗,夫人强调这盏灯,德国军会关注这盏灯。
  师:这时,夫人非常机智——
  生:齐读
  2 出示:“说着……把蜡烛吹熄。”
  师:夫人不露声色地把蜡烛吹灭了,面对突如其来的险情,她表现得怎么样?
  生:从容、冷静、机智、镇定、沉着……
  师:夫人不露声色地吹熄了,这是何等的机智啊!板书:沉着智慧
  生:齐读第3节。
  3 出示:“一切危机似乎过去了”
  师:“似乎”这个词,你看出什么来了?
  生:危机马上又要来临,并没真正过去……
  [听课启示]
  预设与生成的和谐充分显示教者的教学内涵与驾驭课堂的精湛技巧。课堂上,由于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的有限,不可能所有的思考都正确、全面。怎样运用巧妙机智的语言不动声色地调整课堂指
  向,纠正学生的错误,引导学生正确领悟语言文字。准确运用?蒋校长的课堂教学做出了示范。在理解伯诺德夫人说:“瞧……灯亮些”这段话中,“夫人的这句话中,你最关注什么?”学生显然不太明白。蒋校长马上说道:“老师关注‘这盏灯’,你知道为什么吗?”一句看似简单的话不露声色地把学生引向“这盏灯”,从而准确体会到夫人的从容、机智。这样的课堂教学是学生感到学习的有感——留有思考余地。
  
  三、教学语言独特创新
  
  [教学片段]
  1 (出示)“你不用蜡烛就不行吗?”
  生:(读)
  师:你虽然是好人,但你读的时候要像一点坏人。
  生:一把夺回……
  师:“一把夺回”的是什么?
  师:计划已经失败了,还装得好像没什么事儿一样。
  生:他从容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
  师:蜡烛是最可怕的东西,就像是随时要爆炸的定时炸弹——
  生:(齐读句子)
  生:夫人的心提到嗓子眼上。
  师:多少紧张?嗓子眼上!
  生:(读句子)
  师:这种紧张的心情还表现在……
  生:她似乎感到……蜡烛上
  师:德军的眼睛是盯在蜡烛上吗?
  生:不是,是夫人的感觉。
  师:是呀,所以用了一个词:似乎
  生:似乎感到……恶狼……盯在
  师:恶狼的眼睛——夫人的心却紧紧地系在那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师:面对危机,大儿子杰克表现得像妈妈一样沉着机智,计划虽然失败了,但我们体会到了杰克的从容机智,从中也感受着越来越严峻的形势。
  [听课启示]
  教师在课堂的独特创新、变通圆融的语言表达,使教学过程脉络清晰,环环入扣,井然有序。教学语言的启发性与多样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造就了学生的进取精神,处处闪现了师生智慧的火花。
  蒋校长把“蜡烛比作要随时爆炸的定时炸弹”。把当时的紧张氛围、人物的紧张情绪一表无疑。“恶狼的眼睛”又显示了德军的凶残。当学生读不出德军凶恶的语言时,蒋校长又诙谐地说:“你虽然是好人,但你读的时候要像一点坏人。”亲切自然的话语又一次让学生感到学习的有味——回味无穷。
其他文献
作业是教学中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师生交流信息的一个窗口。作业批改,我们不能满足于传统的批改方式,而应顺应教学改革的潮流,融入新的理念,尽量体现人文意识。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尝试与体会。    一、灵活使用批改符号,让学生纠错有方向    用活传统批改符号,引进或创造一些符号,赋予这些符号寓意与生命。学生们在作业本上看到的将不再是冷冰冰的、丝毫不带感情、只具判断
从事管理工作几年来,我们注意到有些教干走到哪个单位,哪个单位的工作就大有起色,当然也有相反的例证。我们对这些教干进行了归类与跟踪研究,发现在影响学校工作绩效与声誉的诸多因素中,除了经济基础、学校布局、地理位置、师资力量、教干基础素质等客观因素外,教干管理策略的选择与运用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选择什么样的管理策略更有利于学校工作,更能做出绩效呢?    一、教育教学管理策略及教干扮演的角色   
音乐课程标准的理念告诉我们:“教学应以音乐为本,从音响出发,以听赏为主,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验,引发想象和联想,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逐步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所以要让学生真正做到主动与音乐交流,那么音乐欣赏教学就必须走向多样化。    一、用语言与音乐交流——描述音乐内涵    一首好的音乐作品,只要学生用心去听,发挥想象力,用语言来描述自己心中所想。正像捷普洛夫所说:“人从声
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的全球化,使英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英语作为最重要的信息载体之一,已成为人类生活各个领域中使用最广泛的语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英语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教育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然而,英语教育的现状尚不能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与时代发展的要求还存在差距。此次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在于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使他们初步建立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培养学生
随着教学教研工作经验的不断丰富和积累,教育界对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有了新的、更深层次的认识与理解。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理念倡导下,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一直是我们追求之所在,一些课堂常常因为快乐、自由而使教与学显得更加丰富、更加精彩。我们有幸参加县教育局组织的“教学能手”评比工作,那些课堂,让我们感到欣慰和震惊的并不是热烈的课堂氛围和大家积极开动脑筋的场面,而是真正体会到了数学的魅力所在,学生能从生活中去感
“九年义务教育法”的实施,提高了我国基础教育的水平,中小学校得到了较为迅速的发展。如今。新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以下简称“保护法”)的出台,对已有的教学模式及管理要求又带来了怎样的挑战与机遇呢?    一、学校内外环境的变化及影响    1、学校与组织环境关系的变化。这里的组织环境关系指的是学校与学生及学生家长之间的关系。修改后的保护法明确规定学校与家长同时承担学生安全责任,防止和避免发生“扯皮”
古往今来,无数的师者总是苦口婆心地教育自己的学生:“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人们对“悬梁刺股”、“借光读书”等苦学故事更是津津乐道。然而《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却指出:数学教学要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这就需要我们用全新的眼光去审视教学,审视学生的学习,转变教学方法,让学生对学习由畏惧变喜爱。如此一来,学生便不再觉得学习数学是那么枯燥无味,不再认为学习是件苦差事,而是
探究性学习,从本质上讲是学生合理需求不断满足的过程,是不合理需求不断得到引导和矫正的过程,是单一和浅层次需求不断得到丰富和提高的过程。其中的焦点词“需求”正是我们追求的目标。那么,每堂课都有各自的任务重点,且单位时间有限,需求不可能全面满足,自主探究也不可能面面俱到,怎么办?确立好探究点是最好的办法。一个合适的探究点,能“窥一斑而识全豹,望半爪而感巨龙”,保证学生有足够时间来进行探讨和体验,实现学
教过小学中高年级的教师肯定会困惑:随着年级的增高,学生课堂上的问题会越来越少。对此,我们不得不回过头来反思,反思我们的教学,反思我们教学中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问题。  陶行知先生有句名言:“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问题意识是积极思维的一种方式,最能够调动学生思索、答问解题的积极性,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小学生正处于创新思维发展的最佳时期,我们
站在校门口,你经常会看到这样的一幕:孩子慢吞吞地下了车,然后由爸爸妈妈拿好书包,帮助孩子背上。有些家长还拿着早点,给孩子喂好。然后千叮嘱万叮嘱,看着孩子走进学校大门,自己才开始放心地离开。而孩子们却没有一句感谢的话,理所当然地享受着父母亲那种虔诚的服务。  每每看到这种现象,我的心里就不是滋味。那一个个都是我们满怀希望的天使,他们活泼、天真。难道要让他们成为不懂得感谢、不愿感激、不会感动的冷漠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