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学生普遍厌学古文,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没有自觉求知的需要。因此,要激活文言文课堂教学,首先就要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渴望。多元化启发式教学,就是教师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立足文言文的特点,多角度设计问题来开启学生思维,培养他们学习的自觉与能力,使之切实感到学之有趣,学有所获。其中最关键的就是教师对启发内容的设计,它不仅是学生激活思维的一把钥匙,更是决定学生思维活动方向和深度的航标。
一、激趣类启发——促阅读期待
“阅读期待”一词源于接受美学理论,它是指阅读主体希望通过阅读获取到愉悦、有价值的信息的心理。这种“阅读期待”就是阅读的心理动力,支配着阅读活动的全过程。可见,学生在文言文阅读时能否形成阅读期待是文言文阅读教學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因素,更是学生“乐学”的关键。
激趣类启发式教学就是结合文言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心理,运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
1.精心设计导人。导入是文言文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课题。它既有很强的科学性,又有很强的艺术性,是激发学生阅读期待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2.提供文本解读的辅助资料。如背景资料等,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人物形象,能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和学习兴趣。
3.科学运用教具,创设情境。教具既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媒介,又是优化教学的重要手段,科学运用各种教具,可以营造一种愉快、和谐的教学情境,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如学习《春江花月夜》时,可以适时播放我国古典名曲《春江花月夜》的琵琶曲,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想象,在想象的过程中吟诵;学习苏轼《赤壁赋》时,可准备一份被誉为“兰亭之一变”的苏轼书写的《前赤壁赋》,让学生在欣赏书法时品味文章,在欣赏文章时品味书法。把视听等融于一体的多媒体课件运用于教学之中,其教学效果显著。
二、诵读类启发——促情感体悟
文言文是在古代汉语口语基础上经过加工提炼而形成的一种以简洁、典雅为特征的书面语体。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要求: “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长期以来,语文教育为应试升学服务,语文课把精力过多地放在分析讲解以及机械孤立的逐字理解,甚至于文言语法之类的训练上,而与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密切相关的诵读则常被忽略。其实诵读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素质的重要途径。加强诵读指导,是文言文教学成功的关键。
当然诵读不是任由学生随意地读,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句读的同时,启发他们体会作者情感,学会用最恰当的语气将文本中蕴含的情感准确地表达出来,“以读带解”,最终实现“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心”,培养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感。
三、归纳类启发——促规律掌握
教学贵在揭示规律,教给方法,让学生能举一反三,闻一知十,成为会学习的人。传统的古汉语教学方法多是从理论到例子,即教师先将教材中的理论观点提出来,然后再用例子验证。例如,讲“宾语前置”,教师先列出其三种类型,然后分别举例说明。这种教学方法往往使学生养成机械被动地接受理论的坏习惯。其实,任何语言规律都是从具体的语言现象中提炼归纳出来,再运用到语言实践中去的。因此。教师要把能力养成规律切实地还给学生。教师可以采用逆向教学法,如上文提到的“宾语前置”,教师在教学时可先分别列出三组例句,它们分别是“疑问代词做宾语的”、“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的”、“有‘是’、‘之’做标志的”,然后启发学生分析各组中每句的宾语所处的位置及各组句子的共同特点,最后归纳出古代汉语“宾语前置”的规律。其他的理论教学如“被动句”、“判断句”,乃至文言文阅读技巧等也可采用此法。归纳类启发教学训练,对养成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及培养学生的学习综合能力是很有益处的。
四、文化类启发——促哲情深思
学语文就是学做人,学习语文的过程就是认识他人、认识社会、认识世界的过程,又是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的过程。很多文言文之所以能传唱千载,就是因为它蕴涵了深刻的哲理,让人反复品味,并得到人生的启迪。如《游褒禅山记》提醒游览者“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启迪我们要有远大的抱负,不能小富即安;且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志、力、物缺一不可;苏轼在《石钟山记》中总结说: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滕王阁序》中“老当益壮,宁移自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千古佳句奏出古代怀才不遇者坚毅铿锵的人生强音,凝聚着深刻的哲思;《伶官传序》中欧阳文忠公总结出的“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盛衰之理足可为万世法……文化类启发教学,就要教师在文言文教学资源中自觉且深入地挖掘文本的文化因素,在教学时以问题的形式启发学生感受与思考,开阔思维,使之能更真切地理解古人的才情与哲思,提高自己的见解与体悟,实现个性的优化、言行的完善,以及民族文化的传承。
五、知识迁移类启发——促知识构建完善
文言文是一个完整的语言体系,教学时应注意知识之间的联系,相互对照,前后对照,充分利用已有的文言积累,进行知识的迁移,拓宽学生的思路,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使学生学会从已知去推知未知。如“臣之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由于“亲戚”是现代汉语的一个常用词,学生往往不把它理解为“父母妻子等亲属”。若将它与初中课文的“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德道多助,失道寡助》)联系起来,让学生知道,“臣”离开的是父母妻子等亲属,这就突出了对蔺相如的追慕之切;而如果不是父母妻子都背叛了他,怎么能叫做“寡助之至”呢?通过这种前后对照比较的知识迁移类启发方法,学生的思路会更为广阔深入,因而能全面具体地分析问题,既懂得“应该这样”,又懂得“为什么应该那样”,进而把握语言的本质特征。
六、写作类启发——促文笔美化
传世的文言文佳作,无不经历了时间的淘洗,形神都已被打磨得光彩夺目。学好文言文,可以从中汲取前人创造的优美文字的成分,滋润现代语文的内容。文言文对写作的启发帮助体现在: (1)文言文简约的行文,表达精练的文字,严谨考究的遣词造句,有利于锤炼文字的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2)浩如烟海的古典文学作品为我们展示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画卷,提供了大量的文史知识,古典作品中的传说、寓言、神话、典故等,如能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就能有效地克服用大白话就事论事而导致文章苍白无力的弊端,提高思想的深度和文化品位; (3)古代作品丰富的文言词语、成语、典故,形式整齐的四六言句式、对偶句、排比句及长短不一的散句,具有语言的形式美和音乐美,可学习到提高汉语写作的方法,形成具有文化味的文风。适当的文言文写作训练能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感悟能力以及现代文的表达能力。我们可以通过改写文体、诗体,仿写文言文的精彩片段,学写楹联、祭文、碑文、评注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升写作水平。
阿基米德曾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在文言文教学设计中,能否找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支点,是高中文言文课堂能否激活学生思维,是引领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高中文言文教学应充分重视多元化启发诱导的作用,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促使“教”与“学”的完美结合,最终实现学生的个性优化、能力培养。
一、激趣类启发——促阅读期待
“阅读期待”一词源于接受美学理论,它是指阅读主体希望通过阅读获取到愉悦、有价值的信息的心理。这种“阅读期待”就是阅读的心理动力,支配着阅读活动的全过程。可见,学生在文言文阅读时能否形成阅读期待是文言文阅读教學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因素,更是学生“乐学”的关键。
激趣类启发式教学就是结合文言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心理,运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
1.精心设计导人。导入是文言文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课题。它既有很强的科学性,又有很强的艺术性,是激发学生阅读期待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2.提供文本解读的辅助资料。如背景资料等,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人物形象,能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和学习兴趣。
3.科学运用教具,创设情境。教具既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媒介,又是优化教学的重要手段,科学运用各种教具,可以营造一种愉快、和谐的教学情境,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如学习《春江花月夜》时,可以适时播放我国古典名曲《春江花月夜》的琵琶曲,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想象,在想象的过程中吟诵;学习苏轼《赤壁赋》时,可准备一份被誉为“兰亭之一变”的苏轼书写的《前赤壁赋》,让学生在欣赏书法时品味文章,在欣赏文章时品味书法。把视听等融于一体的多媒体课件运用于教学之中,其教学效果显著。
二、诵读类启发——促情感体悟
文言文是在古代汉语口语基础上经过加工提炼而形成的一种以简洁、典雅为特征的书面语体。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要求: “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长期以来,语文教育为应试升学服务,语文课把精力过多地放在分析讲解以及机械孤立的逐字理解,甚至于文言语法之类的训练上,而与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密切相关的诵读则常被忽略。其实诵读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素质的重要途径。加强诵读指导,是文言文教学成功的关键。
当然诵读不是任由学生随意地读,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句读的同时,启发他们体会作者情感,学会用最恰当的语气将文本中蕴含的情感准确地表达出来,“以读带解”,最终实现“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心”,培养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感。
三、归纳类启发——促规律掌握
教学贵在揭示规律,教给方法,让学生能举一反三,闻一知十,成为会学习的人。传统的古汉语教学方法多是从理论到例子,即教师先将教材中的理论观点提出来,然后再用例子验证。例如,讲“宾语前置”,教师先列出其三种类型,然后分别举例说明。这种教学方法往往使学生养成机械被动地接受理论的坏习惯。其实,任何语言规律都是从具体的语言现象中提炼归纳出来,再运用到语言实践中去的。因此。教师要把能力养成规律切实地还给学生。教师可以采用逆向教学法,如上文提到的“宾语前置”,教师在教学时可先分别列出三组例句,它们分别是“疑问代词做宾语的”、“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的”、“有‘是’、‘之’做标志的”,然后启发学生分析各组中每句的宾语所处的位置及各组句子的共同特点,最后归纳出古代汉语“宾语前置”的规律。其他的理论教学如“被动句”、“判断句”,乃至文言文阅读技巧等也可采用此法。归纳类启发教学训练,对养成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及培养学生的学习综合能力是很有益处的。
四、文化类启发——促哲情深思
学语文就是学做人,学习语文的过程就是认识他人、认识社会、认识世界的过程,又是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的过程。很多文言文之所以能传唱千载,就是因为它蕴涵了深刻的哲理,让人反复品味,并得到人生的启迪。如《游褒禅山记》提醒游览者“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启迪我们要有远大的抱负,不能小富即安;且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志、力、物缺一不可;苏轼在《石钟山记》中总结说: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滕王阁序》中“老当益壮,宁移自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千古佳句奏出古代怀才不遇者坚毅铿锵的人生强音,凝聚着深刻的哲思;《伶官传序》中欧阳文忠公总结出的“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盛衰之理足可为万世法……文化类启发教学,就要教师在文言文教学资源中自觉且深入地挖掘文本的文化因素,在教学时以问题的形式启发学生感受与思考,开阔思维,使之能更真切地理解古人的才情与哲思,提高自己的见解与体悟,实现个性的优化、言行的完善,以及民族文化的传承。
五、知识迁移类启发——促知识构建完善
文言文是一个完整的语言体系,教学时应注意知识之间的联系,相互对照,前后对照,充分利用已有的文言积累,进行知识的迁移,拓宽学生的思路,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使学生学会从已知去推知未知。如“臣之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由于“亲戚”是现代汉语的一个常用词,学生往往不把它理解为“父母妻子等亲属”。若将它与初中课文的“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德道多助,失道寡助》)联系起来,让学生知道,“臣”离开的是父母妻子等亲属,这就突出了对蔺相如的追慕之切;而如果不是父母妻子都背叛了他,怎么能叫做“寡助之至”呢?通过这种前后对照比较的知识迁移类启发方法,学生的思路会更为广阔深入,因而能全面具体地分析问题,既懂得“应该这样”,又懂得“为什么应该那样”,进而把握语言的本质特征。
六、写作类启发——促文笔美化
传世的文言文佳作,无不经历了时间的淘洗,形神都已被打磨得光彩夺目。学好文言文,可以从中汲取前人创造的优美文字的成分,滋润现代语文的内容。文言文对写作的启发帮助体现在: (1)文言文简约的行文,表达精练的文字,严谨考究的遣词造句,有利于锤炼文字的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2)浩如烟海的古典文学作品为我们展示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画卷,提供了大量的文史知识,古典作品中的传说、寓言、神话、典故等,如能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就能有效地克服用大白话就事论事而导致文章苍白无力的弊端,提高思想的深度和文化品位; (3)古代作品丰富的文言词语、成语、典故,形式整齐的四六言句式、对偶句、排比句及长短不一的散句,具有语言的形式美和音乐美,可学习到提高汉语写作的方法,形成具有文化味的文风。适当的文言文写作训练能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感悟能力以及现代文的表达能力。我们可以通过改写文体、诗体,仿写文言文的精彩片段,学写楹联、祭文、碑文、评注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升写作水平。
阿基米德曾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在文言文教学设计中,能否找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支点,是高中文言文课堂能否激活学生思维,是引领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高中文言文教学应充分重视多元化启发诱导的作用,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促使“教”与“学”的完美结合,最终实现学生的个性优化、能力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