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要“对写话有兴趣”,要“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要“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兴趣是作文最重要的内驱力,我国老一辈语文教育家,对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动机,有过大量精彩的论述。例如,认为作文“最好是令学生自己出题目”,教师命题的首要条件便是“要能引起学生的兴味”。主张对学生作文的内容和形式不加限制,顺乎自然,让学生写自己平时喜欢写的东西,这样,学生当然会乐于写。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作文教学是令教师十分棘手头痛的课题.也是学生最不愿意完成的功课。我认为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就应该开始重视作文教学了.从学说完整通顺的一句话到书写句式的造句都是作文入门的开端。然而小学生的语文功底差.观察能力低.更没有组织和驾驭语言能力,作文时经常是下笔无话可写,或者是茶壶煮饺子——有话吐不出。即使是东凑西拼勉强完成一篇习作,也可能是内容空洞、条理不清,或者是词不表意.前言不搭后语,让教师无法修改,苦不堪言。那么,如何进行小学语文作文的教学?
一、学会观察生活
“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语),现实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学生作文的思想、观点、感情及一切材料都来自现实生活。这就告诉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写作时,“思维”十分重要,大量地背范文、套模式,期望通过模仿提高写作水平,是不能真正提高作文水平的,这是因为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略了思维训练,没有开拓思路。只有在“思维”中获取灵感,才能做到思如泉涌、下笔有神、笔奕生辉。
(一)善于观察,捕捉生活中的美
教师要带领我们的学生走入广阔的生活,以拓展思维领域。法国雕塑家罗丹曾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一些学生的作文,往往千人一面,百景一样,写不出新意来,就是因为缺少细致的观察、发现,观察本身就是一种“沉默”的思维。学生作文又以他们已有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及一定的习作水平为前提。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由于生活面比较窄,圈子又小,出了家门就进校门,缺少社会实践,视野不开阔,活动领域不宽广,导致对周围生活了解非常少。根据目前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地带领学生走入生活,不仅是让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广泛接触社会,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学会观察社会、观察生活、认识事物的方法。事实证明,往往是参加了社会生活实践活动后,,作文就有东西可写,写出的文章就有特色:具有文采,也显生动、有形。也就是说,教师要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到思维的起点。那么 怎样指导学生观察呢?
1.观察周围事物,捕捉典型材料。学生的视线往往局限于一个小圈子,觉得一些司空见惯的小事没什么可写的。其实,平常的小事也可写出新意来。老师要选择最佳的观察对象,安排合理的观察顺序,指导学生认真观察。
2.动用多种感官,丰富写作素材。心理学认为,观察是思维的知觉,没有思维的观察是肤浅的,不是真正的观察。观察不仅仅是看,要动用耳、口、鼻、手、脑等感官去多方面地感知或判断,获得真实、全面、深刻的印象,为作文提供丰厚的材料。
3.填写观察记录,养成观察习惯。观察不应只是一次作文之前的例行公事。作为语文教师,除了指导观察的顺序、教给观察的方法外,还应指导学生填写观察记录。较好的办法是每周交流一次,评选班级“最佳观察员”,以提高学生的观察兴趣,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
(二)融入自然,做生活的有心人
教师在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周围事物的同时,还要学生认真去想想,去听听,去闻闻,去尝尝,去接触接触,去研究研究。教师要给学生一个广阔的写作空间,要经常把学生带出课堂,走入自然,走入社会。自然具有极大的诱惑力,学生走入大自然的怀抱,会有一种赏心悦目,心旷神怡的感觉。自然界的奇山秀水、花草树木、众多可爱的生物都是学生写作的好材料。同学们要想写好作文,就要热爱生活,学会做生活的主人。一个不热爱生活的人,他不可能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一个对集体活动不关心的人,也不可能写出精彩感人的集体活动场面;一个对周围事物不仔细观察的人,当然也不可能把事物写具体,写生动,写形象。只学会观察生活,学生对待作文才不会有害怕心理,才乐意去写,才敢于去写。才能写出他们眼里的世界、内心的情感,才能写尽生活的真、善、美,世间的假、恶、丑……
二、培养写作兴趣
头痛于作文的学生,则是作文还提不起他们的兴趣。兴趣是写好作文的起点,是写作的动力。作文教学要取得一定成效,教师必须千方百计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要让学生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变“怕写”为“乐写”。
(一)消除学生对作文的害怕情绪
面对学生我将作文简单的定义为:它是一种日常的思想表达,心里怎么想,就怎么写,把自己想说的话、想讲的事情,以及对事情的看法,如实的写出来,就成了文章,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作文,况且,作文是具有个性化的,你的故事肯定与众不同,何不用笔写出来,展示你的个性美呢。我有意把作文简单化,这样学生就从心理上,“轻视”了作文,开始拿笔述说自己心中的事,心中的话。
(二)积极帮助学生寻找写作素材
为了扩大学生的视野,发掘更多更新的素材,我带领学生走出狭小的课堂,来到自然中,融入社会里,让学生与自然对话,与社会对话,使他们充分呼吸来自自然与社会的新鲜空气,使写作拥有源头活水。春天来临时,我带领学生到美丽的自然中,沐浴春光,在作文《找春天》里,学生思想泉涌。在飞舞的蝴蝶身上找到了春天,从含苞待放的杏花身上找到了春天,在新翻的泥土里找到了春天。
为了让学生对环境保护有更深的认识,我带领学生目睹了造纸厂的废水直接排入辽河支流的情节,触目惊心的生活画面,人们对环境卫生的漠然,激起了学生心中对恶劣的生存环境的忧虑,为此写出了一篇篇优美的有关呼吁环保的文章。
三、学会激发想象
在写作中,想象起着主导作用,运用想象可以开拓思路,使构思展开纵横驰骋的翅膀。孩子的想象力是最丰富、最活泼、最天真、最大胆,也是最奇妙的。
那么,怎样指导学生做到想象合理、丰富呢?
(一)再现。侧重于写景状物或叙事的想象作文,可以搜寻脑海中对相关事物的印象,加以再现。
(二)移植。有时候,想象可以进行嫁接、移植,把优美的景色移为一处,或把有趣的现象归为一物,或把美好的品质浓缩在一人之身。即,学生可以按自己的意愿中的特定形象,结合生活实际,进行移植想象。只有善于把想象与现实生活中的事实联系起来,巧妙地设计人物之间的关系,才能使文章生动有趣。
(三)幻想。幻想是更为大胆的想象。十九世纪丹麦著名作家安徒生的童话,充满幻想。在他的笔下花鸟虫鱼,家具、玩具乃至墙壁都有生命,都赋予了人的感情。教师要鼓励学生幻想。对于未知的世界、未来的世界,学生的想象可以天马行空,任意驰骋,因为,任何限制都显得多余。
一句话,想象源于生活。学生想怎么写,就放手让他们怎么写,这也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四、学会积累词汇
有的同学掌握的词汇量很少,作文时一提起笔来就觉得没有词儿,腹中空空,肚子里什么可写的东西也没有,有的即使勉强写出来了,也是空空洞洞,干干巴巴的,颠来倒去总是那么几个词。作文也像语文基础知识一样需要积累,把学习中一些有用的材料记录下来,如名言警句、小趣闻、小常识,小故事等。知识积多成学问,用起来就会思如泉涌,顺理成章。
(一)、通过摘抄积累材料
“重视文本”也是新课标的要求,而且在很多课文的思考练习中,都有“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抄好词佳句”和“词语花篮”等这样形式的练习。让学生在背诵时感受到语言文字的优美,从摘抄中积累材料,在写作时不至于“无话可说,无从下笔”。小学课本中有很多美文,如《五彩池》、《小溪流的歌》、《观潮》、《雨中》、《草原》等,在教学这些课文时,我要求学生反复诵读,并把课文中优美的片断和自己喜欢的地方抄写下来,比如好词、佳句、精彩片段等。 这样,就为写作做好了铺垫,能够让他们有词可用、有话可说。
(二)、通过写日记来积累
坚持写日记是积累材料的是最好方式,也是练笔的最佳途径.我让学生每天坚持写日记,内容、体裁不限。可写听到的、看到的、也可写想到的。总之,自己的喜怒哀乐都可无拘无束地表达出来,让学生有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也能写真实的事情。比如:每组织学生看完一场电影,搞完一次大扫除,办完一次学习园地,参加完一次课外活动等都可让学生把当时的情景和感受用日记的形式写出来。 这样,学生的写作水平自然而然得到提高。
五、培养学生自我修改的能力
培养和发展语言、思维能力,自作自改的能力,是新时期素质教育的体现,是作文的能力培养的一条新途径。“自改”作文,既能培养学生的自学精神,又能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在多年的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我一直尝试让学生参与作文评改。学生把自己的作文看几遍,通读几遍后,看它是否顺口,以发现错漏之处,并自己进行修改,当然也可以互批互改,以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以上几点,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只要我们切实抓好各个环节,努力创造条件,在实践中加强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就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http://www.studa.net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作文教学是令教师十分棘手头痛的课题.也是学生最不愿意完成的功课。我认为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就应该开始重视作文教学了.从学说完整通顺的一句话到书写句式的造句都是作文入门的开端。然而小学生的语文功底差.观察能力低.更没有组织和驾驭语言能力,作文时经常是下笔无话可写,或者是茶壶煮饺子——有话吐不出。即使是东凑西拼勉强完成一篇习作,也可能是内容空洞、条理不清,或者是词不表意.前言不搭后语,让教师无法修改,苦不堪言。那么,如何进行小学语文作文的教学?
一、学会观察生活
“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语),现实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学生作文的思想、观点、感情及一切材料都来自现实生活。这就告诉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写作时,“思维”十分重要,大量地背范文、套模式,期望通过模仿提高写作水平,是不能真正提高作文水平的,这是因为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略了思维训练,没有开拓思路。只有在“思维”中获取灵感,才能做到思如泉涌、下笔有神、笔奕生辉。
(一)善于观察,捕捉生活中的美
教师要带领我们的学生走入广阔的生活,以拓展思维领域。法国雕塑家罗丹曾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一些学生的作文,往往千人一面,百景一样,写不出新意来,就是因为缺少细致的观察、发现,观察本身就是一种“沉默”的思维。学生作文又以他们已有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及一定的习作水平为前提。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由于生活面比较窄,圈子又小,出了家门就进校门,缺少社会实践,视野不开阔,活动领域不宽广,导致对周围生活了解非常少。根据目前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地带领学生走入生活,不仅是让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广泛接触社会,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学会观察社会、观察生活、认识事物的方法。事实证明,往往是参加了社会生活实践活动后,,作文就有东西可写,写出的文章就有特色:具有文采,也显生动、有形。也就是说,教师要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到思维的起点。那么 怎样指导学生观察呢?
1.观察周围事物,捕捉典型材料。学生的视线往往局限于一个小圈子,觉得一些司空见惯的小事没什么可写的。其实,平常的小事也可写出新意来。老师要选择最佳的观察对象,安排合理的观察顺序,指导学生认真观察。
2.动用多种感官,丰富写作素材。心理学认为,观察是思维的知觉,没有思维的观察是肤浅的,不是真正的观察。观察不仅仅是看,要动用耳、口、鼻、手、脑等感官去多方面地感知或判断,获得真实、全面、深刻的印象,为作文提供丰厚的材料。
3.填写观察记录,养成观察习惯。观察不应只是一次作文之前的例行公事。作为语文教师,除了指导观察的顺序、教给观察的方法外,还应指导学生填写观察记录。较好的办法是每周交流一次,评选班级“最佳观察员”,以提高学生的观察兴趣,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
(二)融入自然,做生活的有心人
教师在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周围事物的同时,还要学生认真去想想,去听听,去闻闻,去尝尝,去接触接触,去研究研究。教师要给学生一个广阔的写作空间,要经常把学生带出课堂,走入自然,走入社会。自然具有极大的诱惑力,学生走入大自然的怀抱,会有一种赏心悦目,心旷神怡的感觉。自然界的奇山秀水、花草树木、众多可爱的生物都是学生写作的好材料。同学们要想写好作文,就要热爱生活,学会做生活的主人。一个不热爱生活的人,他不可能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一个对集体活动不关心的人,也不可能写出精彩感人的集体活动场面;一个对周围事物不仔细观察的人,当然也不可能把事物写具体,写生动,写形象。只学会观察生活,学生对待作文才不会有害怕心理,才乐意去写,才敢于去写。才能写出他们眼里的世界、内心的情感,才能写尽生活的真、善、美,世间的假、恶、丑……
二、培养写作兴趣
头痛于作文的学生,则是作文还提不起他们的兴趣。兴趣是写好作文的起点,是写作的动力。作文教学要取得一定成效,教师必须千方百计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要让学生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变“怕写”为“乐写”。
(一)消除学生对作文的害怕情绪
面对学生我将作文简单的定义为:它是一种日常的思想表达,心里怎么想,就怎么写,把自己想说的话、想讲的事情,以及对事情的看法,如实的写出来,就成了文章,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作文,况且,作文是具有个性化的,你的故事肯定与众不同,何不用笔写出来,展示你的个性美呢。我有意把作文简单化,这样学生就从心理上,“轻视”了作文,开始拿笔述说自己心中的事,心中的话。
(二)积极帮助学生寻找写作素材
为了扩大学生的视野,发掘更多更新的素材,我带领学生走出狭小的课堂,来到自然中,融入社会里,让学生与自然对话,与社会对话,使他们充分呼吸来自自然与社会的新鲜空气,使写作拥有源头活水。春天来临时,我带领学生到美丽的自然中,沐浴春光,在作文《找春天》里,学生思想泉涌。在飞舞的蝴蝶身上找到了春天,从含苞待放的杏花身上找到了春天,在新翻的泥土里找到了春天。
为了让学生对环境保护有更深的认识,我带领学生目睹了造纸厂的废水直接排入辽河支流的情节,触目惊心的生活画面,人们对环境卫生的漠然,激起了学生心中对恶劣的生存环境的忧虑,为此写出了一篇篇优美的有关呼吁环保的文章。
三、学会激发想象
在写作中,想象起着主导作用,运用想象可以开拓思路,使构思展开纵横驰骋的翅膀。孩子的想象力是最丰富、最活泼、最天真、最大胆,也是最奇妙的。
那么,怎样指导学生做到想象合理、丰富呢?
(一)再现。侧重于写景状物或叙事的想象作文,可以搜寻脑海中对相关事物的印象,加以再现。
(二)移植。有时候,想象可以进行嫁接、移植,把优美的景色移为一处,或把有趣的现象归为一物,或把美好的品质浓缩在一人之身。即,学生可以按自己的意愿中的特定形象,结合生活实际,进行移植想象。只有善于把想象与现实生活中的事实联系起来,巧妙地设计人物之间的关系,才能使文章生动有趣。
(三)幻想。幻想是更为大胆的想象。十九世纪丹麦著名作家安徒生的童话,充满幻想。在他的笔下花鸟虫鱼,家具、玩具乃至墙壁都有生命,都赋予了人的感情。教师要鼓励学生幻想。对于未知的世界、未来的世界,学生的想象可以天马行空,任意驰骋,因为,任何限制都显得多余。
一句话,想象源于生活。学生想怎么写,就放手让他们怎么写,这也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四、学会积累词汇
有的同学掌握的词汇量很少,作文时一提起笔来就觉得没有词儿,腹中空空,肚子里什么可写的东西也没有,有的即使勉强写出来了,也是空空洞洞,干干巴巴的,颠来倒去总是那么几个词。作文也像语文基础知识一样需要积累,把学习中一些有用的材料记录下来,如名言警句、小趣闻、小常识,小故事等。知识积多成学问,用起来就会思如泉涌,顺理成章。
(一)、通过摘抄积累材料
“重视文本”也是新课标的要求,而且在很多课文的思考练习中,都有“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抄好词佳句”和“词语花篮”等这样形式的练习。让学生在背诵时感受到语言文字的优美,从摘抄中积累材料,在写作时不至于“无话可说,无从下笔”。小学课本中有很多美文,如《五彩池》、《小溪流的歌》、《观潮》、《雨中》、《草原》等,在教学这些课文时,我要求学生反复诵读,并把课文中优美的片断和自己喜欢的地方抄写下来,比如好词、佳句、精彩片段等。 这样,就为写作做好了铺垫,能够让他们有词可用、有话可说。
(二)、通过写日记来积累
坚持写日记是积累材料的是最好方式,也是练笔的最佳途径.我让学生每天坚持写日记,内容、体裁不限。可写听到的、看到的、也可写想到的。总之,自己的喜怒哀乐都可无拘无束地表达出来,让学生有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也能写真实的事情。比如:每组织学生看完一场电影,搞完一次大扫除,办完一次学习园地,参加完一次课外活动等都可让学生把当时的情景和感受用日记的形式写出来。 这样,学生的写作水平自然而然得到提高。
五、培养学生自我修改的能力
培养和发展语言、思维能力,自作自改的能力,是新时期素质教育的体现,是作文的能力培养的一条新途径。“自改”作文,既能培养学生的自学精神,又能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在多年的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我一直尝试让学生参与作文评改。学生把自己的作文看几遍,通读几遍后,看它是否顺口,以发现错漏之处,并自己进行修改,当然也可以互批互改,以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以上几点,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只要我们切实抓好各个环节,努力创造条件,在实践中加强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就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http://www.stud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