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学生成长必需的“正能量”

来源 :文化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3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教育部和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的2012年《开学第一课》,以“美在你身边”为主题,以“发现美、传递美、创造美、和谐美”为轴线,意义在于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观,完善学生健康健全的人格,向学生传播“正能量”。分析发现,这一主题符合当今学生的心理需求,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要求,可以通过美育来实现。
  美育是审美教育的简称,其价值在于培养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健全的审美能力和高雅的审美情趣的人。反应在教育教学中,就是有目的、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美育,从学习生活的点滴做起:
  一、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善于发现美
  片断1:憨厚敦实的农民歌手刘大成使用自制乐器:水管、木梳、花生、树叶吹出了独到的音乐韵味,为现场学生带来了别样的欢乐,表现出他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面对鲜花与掌声,他激动地说:音乐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生活的每个角落,只要大家用心去发现,就能听到声音,有声音的地方就有音乐,有音乐就有美丽。
  美无处不在。生活中对同一件物品,有人感觉美,有人感觉丑,有人甚至没感觉。这不是美本身的问题,而是审美的问题。美是能够使人佃感到愉悦的一切事物,而审美是人们对一切事物的美丑做出的评判过程。审美教育即从生活的实际出发,与生活实践相联系,以正当的、高雅的、文明的审美取向弘扬自然的幽雅之美、生活的真谛之美。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成长的黄金时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一般来说,学生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对宇宙万物充满了好奇心。这种积极的情感体验,会成为他们探索未知、追求科学和真理的动力。作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辨别善恶,区分美丑,拒绝不良诱惑,以促进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的形成。
  显然,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能够帮助学生在感知世界的过程中准确把握事物的内在本质。学生本就应该保持一颗好奇和求知的心,走到户外,探索大自然的千姿百态;亲近社会,感悟人世间的真善美,拥抱属于自己的美丽世界。
  二、提高健全的审美能力,勇于创造美
  片段2:一个人为何能让一个城流泪,一个人的离去,为何能让一座城叹息。48岁的吴斌是一名普通的大巴车司机,就像你我身边的千万普通人。2012年5月29日11时39秒的一段视频,记录着他在岗位上最后的坚持和超凡的伟大。危难时刻他用生命践行职责,凭借勇敢果断创造美丽,让所有人为之动容。
  无论在自然界还是社会领域,美丑以各种形态纷纭奈呈,要从中把真正的美分辨出来,必须具备一定的辨别美丑、区分善恶的审美能力。审美能力并不是天生遗传的,而是后天在审美活动中逐渐提高的。健全的审美能力可以帮助一个人形成一种抵制丑恶、向往美好的心灵。
  在日常生活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善于用眼观察、用心感悟、用脑思考,体察周围的世界,听从内心的召唤,跟随自己的兴趣,做最喜欢的事,面对困难勇敢说“不”,心怀梦想坚持到底,积累更多更广泛的知识逐步丰富自己的审美经验,在点点滴滴中逐步提高审美能力。例如,在班级管理中,注重与学生共创具有亲和性、知识性、趣味性的优美环境,把美育渗透于学生生活的各个角落,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
  诚然,美是一种感悟,也是一种体验,当学生感悟到美,并且得到大家的认可,便会产生积极的体验,增强自信心,从而更加乐于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
  三、发展高雅的审美情趣,敢于传递美
  片段3: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体操男团成功卫冕冠军。队长陈一冰回忆说:之所以能得到这块金牌,是因为我们团队之间有不断沟通,以这种沟通建立起来相互的信任,没有放弃任何希望。当每个人做完动作下来以后,其他人都会过来跟他击掌、拥抱,相互传递正能量,直到最后我们依然保持着这种士气。他说的最后一句话发人深省:没有一个人的完美,只有完美的团队。
  心理学家认为:人作为精神动物,当对事物有了兴趣,就会不断追求,从中获得愉悦,时间久了,便产生了感情,逐渐形成了情趣。自然,情趣是人的精神追求,有低俗和高雅之分。高雅的情趣是追求美好生活的乐观向上的处事态度和积极健康的心理活动。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总能从日常生活的平凡小事中发现乐趣、体验情趣、感受美好。
  据此,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组织各种兴趣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明确目的、增强信心,把各种正当的兴趣、爱好上升为高雅的情趣。以此来调节学生紧张学习生活,体验美的感受和成功的喜悦。这种借助美育促进德育、智育的方法,有助于激起学生对美的追求,有利于学生良好道德情感的形成和发展。显然,心中有光明,世界就不会黑暗。人不是独立存在于世界,人是社会之人,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把爱传播出去,让美在接力中传递,展现高雅之美。
  不可否认,审美教育在现实教育中仍是一个相当薄弱的环节。只有把美育容人德、智、体,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让我们从《开学第一课》开始,从美育启程,一同播撒“美”的种子,向学生传播正能量,与学生一同踏上美丽征程。
其他文献
好书是能够滋养人类心灵的鸡汤,阅读是人类自我学习与成长的重要手段。绘本这种特别的阅读读本图文并茂、情感美好,语言与画面都具有强烈的文学性与艺术性,每一本都是优秀的儿童文学艺术作品,可以给予幼儿更多重、更优质的阅读体验,非常适合幼儿的阅读水平与发展需要。基于此,本园确立了课题《让阅读融入生活——幼儿园绘本阅读的实践研究》,让幼儿的生活不断氤氲绘本阅读的书香气息,让绘本的精髓不断渗透至幼儿的精神与生活
期刊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因此,让学生回归生活世界,积极践行生活化理念,是优化初中数学教学成功之路
期刊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通过评价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检验和改进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以学论教”的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机制有利于形成以评促学、以学定教、师生互动和情感共融的新型课堂,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并在语文课堂学习活动中获得全面成长。  一、“以学论教”语文课堂教学评价
期刊
作为课程改革的重要部分,当前作文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就是鼓励和培养学生有个性地作文。新课程摒弃了传统作文教学的陈旧和烦难,反对作文教学的单一和封闭,提倡说真话,强调抒真情,尊重个性,激励创新,它的核心理念是“为每一个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更广阔的成长空间,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清楚学生的个性差异,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写作能力。写作是主体的富有个性的创造性的
期刊
“一堂好课的最高境界是这样的:针对不同学生,选择或创生有所差异的语文教学内容,决定适合学情的教学方法,使他们逐步达成共同的课程目标。”语文教学中,为让教学方法更好地为教学内容服务,我们有必要明确“教学内容”,深入研究学生“学情”。当学生已经能够自主阅读和思考的时候,一定要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学”。关键教师要针对学生独立学习中出现的问题适时地“教”。我在一些课例中,时常采用这样的“教”与“学”方法:“
期刊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目标的达成需在课堂上完成,达成度要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调控,要求教师要有较强的课堂实施能力,并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如何做到这些?我想应该在目标的导引下,设计好每一个教学环节,处理好每一个教学细节,选择好有效的教学方式……这一切,有赖于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实施行为,在强烈的目标意识驱动下,去粗取精,处理好课堂上出现的问题,这是学生学习活动有效性的保证。在教学目标
期刊
[摘要] 课堂教学是外语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获取基础知识,培养运用语言能力的主要途径。当前外语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重知识传授,轻语言实践和能力培养;重教材灌输,轻教法改进和学法指导。要解决外语教学“费时较多、收效较低”的问题,一定要优化教学过程,改进教学方法。本文从《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所提出的基本教学理念出发,谈谈对以任务型(task-based lear
期刊
对于诗歌教学,很多一线教师尚处在不断的摸索阶段,一些教师没有任何的引导,只是用上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读读背背,最后来个默写就告一段落;而现实常常是学生记得快忘得快,对诗歌一知半解,更不用说接受美的熏陶了。殊不知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支离破碎的诗歌教学不仅使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得不到提高,也将学生浪漫的诗兴就这么悄无声息地扼杀掉了,师生欣赏诗歌创作诗歌的灵性也就渐渐沉睡了。这与语文生命性、生长性的初衷是相
期刊
“如果一种符号是从外界引进的,而不是被引导到原始的活动中去……便是一种空洞的纯粹的符号,它是僵死的和贫乏的东西。”“创造的教育是以生活为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可求到的教育”  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地域文化是某一地域的人们在和自然、社会的互动中形成的,一个人在既定的地域文化中生活久了,他的身心和周围的一草一
期刊
《晚秋初冬》如诗如画。作者善于捕捉生活中每一个值得感叹的瞬间,笔触随着周边事物的变化而静静地游移,似一夜之间秋去冬来,伴着寒意是这样的匆匆。一幅带有淡淡凄然的晚秋初冬图景闪现在我们眼前,显现出一种宁静状态下平和的心态和哲人般的沉思,从中我们能体会到作者孤寂、感伤而又从容、豁达的心境,更能体会到他对自然的热爱。  带着一种对自然深切爱恋,作者静观自然,在静态的心境中描绘自然界的动态,在动态的景物变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