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一种符号是从外界引进的,而不是被引导到原始的活动中去……便是一种空洞的纯粹的符号,它是僵死的和贫乏的东西。”“创造的教育是以生活为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可求到的教育”
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地域文化是某一地域的人们在和自然、社会的互动中形成的,一个人在既定的地域文化中生活久了,他的身心和周围的一草一木、周围人们的一言一行会达成默契,他身上也会不自觉的现出种种的文化烙印,体现某种地域文化性格特征。比如一个生活在吴地的人虽然依靠现代科技可以体验大江南北的风土人情,但这毕竟只是外在的临时参观欣赏;而他与吴文化之间却是水乳交融难以分离的,他的生活本身就是吴文化的本体所在,他要借助这个文化场维护自己的生存,他就不只是观赏者,更是实践者和创造者。唯有在教学中引入地域文化,让学生与自己的生活相通,与自己所在的地域文化对话,才能让学生看到教学内容对于自己生活的有机联系,消除学生与课程之间的对立激发其学习动力,才会有个性的发展并进发创造的灵感。
长久以来温润秀美的自然环境、富庶的社会经济条件和相对安定和平的社会政治环境,使现今太湖吴地呈现出一派和谐、宁静的气象,历经3000年沧桑历史积淀的吴文化,富有江南水乡特色的物态文化:吴地水城、运河驿站、水乡古镇、江南民居、水乡古桥……与方言曲艺、园林书画及日常生活等因素相互交融下,呈现出婉约、含蓄、内敛,精致、风雅等特征。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物育一方情,吴文化的特征刚好与中国古诗词的文化意蕴相融,本人据吴地师生教学实践以吴文化为例探讨地域文化与古诗词鉴赏教学的有效整合之策。
一、地域风物与古典诗意的交汇
纵横交错的水港,河街相邻的老街,粉墙黛瓦的古宅,古朴幽远的小巷,精致典雅的园林,沧桑的牌坊老井,遍布的寺庙庵堂……这一切赋予江南浓郁而独特的古风情韵。姣好的容颜、欸乃的桨声、柔滑的蚕丝、醉人的吴语……“小桥流水人家”江南水乡的意象组构着闲适、淡远的诗意生活,处处给人以感官上的宁静,心灵上的慰藉。
察地域风物以见象。诗人的才能就是去寻找并发现情感的同构物、对应物。自然中的物象虽只在不同环境、不同季节表现不同的生长姿态,但是诗人以目观之、以情渗之,将其成为内心抽象情感志趣的代言,物象不同的表现姿态也就成了诗人不同情感志趣形象的物化表现。古诗词教学中在引导学生调动感官感知物象具体形态时,引入能触动他心灵的那些和他们自幼看见的、听到的、闻到的、触摸的周遭环境息息相关风物,让其深入生活的细节之处体味出诗人蕴于其中的情感因素。如李商隐的诗歌素以寄情深微,意蕴幽隐,朦胧婉曲著称,在教学其《无题》鉴赏颔联“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时,要感受蕴含其中的眷恋缠绵、炽热浓郁、焦灼苦闷、坚贞不渝的儿女至情,非细嚼“春蚕”“蜡炬”两意象不可得。吴地本就是蚕桑之乡,吴江盛泽又素有“绸都”之称,乡间几乎各家都养蚕,“春蚕”的形象本融合在学生自身真切的日常生活中,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从审美的角度审读这一细读物象,让学生联想比对中悟得这一妙句。“丝”谐音“思”蚕丝即是“情思”,由蚕丝莹白绵长重重缠绕可想见情思真挚缠绵无限眷恋,春蚕作茧自缚可想见诗人自困情网自苦自乐,蚕丝到死方尽可想见情思热烈执着至死方休,在意象的特征的多角度观照中让学生真正体味出诗人那份浓烈又痛苦,无望又无悔的至情。这仅仅比对南朝乐府西曲歌《作蚕丝》:“春蚕不应老(不应,这里是“不顾”的意思),昼夜常怀丝。何惜微躯尽,缠绵自有时”的造意更能贴近作者复杂的心理状态。另外通过园林古宅幽幽解“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的幽深阻隔,通过春江水涨滔滔解“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的绵长无尽,通过江南美女温婉解“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的闲逸生活……均是水到渠成,自然不过的。
借地域风光以悟境。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意与境谐”的艺术境界。意象的解读只是读诗的基础,意境感悟才能品出诗美和意蕴。地域风物、山水风光是学生举手可触、举目可见的,引入生活情境想象构建文本情境相对要容易多了。古诗词课堂带领学生神游吴地山水人文,让古诗词教学超越文本、课堂延展到地域物质、精神文化场中,提升其鉴赏古诗词和感受地域文化创造地域文化的能力。如在教学南唐词人冯延巳的《鹊踏枝》,体会“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一句的优美意境时,可调动学生联想生活中那暮色深沉风急人初静,伫立小桥对新月的情境去感受诗人在凄冷孤寂之境中婉曲传达的迷离恍惚又沉重绵远的闲愁。本词那忘不掉、拂不去、摆不脱、斩不断悠长不绝的情思正与江南独有的烟雨迷离柳絮纷飞的景象切合,又与江南人独有的含蓄闲雅之风相应,极易引起吴地学生的内心深处的共鸣。“一条曲折的小巷竟然变化无穷,表里不同,栉比鳞次的房屋分隔着陆与水,静与动。一面是人间的苦乐和喧嚷,一面是波影与月光。还有那低沉回荡夜磐声,似乎要把人间的一切都遗忘。”这苏州的市井风貌可能是学生早晚上学下学行过的这与姜夔《扬州慢》中所绘扬州二十四桥昔日胜景又是何其相似,只要稍加点拨“淮左名都,竹西佳处”即现眼前。游太湖三山感“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的赞叹,走暮春姑苏横塘路感“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的惆怅,如此在地域风光风情中唤醒学生身上的地域文化性格去感悟诗词意境,方得其中真味。
二、风俗名人于古诗教学的援引
古诗词是传统文化的中一朵奇葩,其中自然涉及传统文化中的很多元素如传统佳节风俗礼仪等等,很多极具地域色彩的风俗承袭千年而今依然是人们生活中的不可或缺的风景。于一方风俗的饮食游乐祭奠中发怀古幽情,走近古人当年的生活情境,感悟诗人在佳节际遇中对生命的体悟。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将课堂延伸至生活,让学生在游吴江同里元宵灯会中感辛弃疾“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让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欣喜,在端午节吃“有棱有角,有心有肝,一身清贫,半世煎熬”的粽子时感屈原“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忠直不屈,在姑苏冬至夜亲友齐聚团圆祭祖,围坐闲谈敬酒美餐时感受白居易“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者远行人”的孤寂。 引名人轶事以激趣。高中生对古诗词鉴赏兴趣普遍不高,而文学鉴赏是一种感觉与理解、感情与认识相统一的精神活动,脱离了鉴赏者的感觉和情感投入不能称为文学鉴赏。生于斯长于斯,乡土情结就在不觉中烙在心头。在古诗词教学中,援引也是在这熟悉的山水中亭台下历史中消逝了的名人轶事,带领学生穿越时空的阻隔走入诗词之境,可以激发其对古人生活情趣、思想情感等的探寻,点燃学生的心灵方可照亮整个文学鉴赏活动。如在教学姜夔的《扬州慢》介绍姜夔通晓乐律时可援引苏州石湖老人范成大爱其才赠以色艺双全的小红的故事。因谱二曲而得一美人,学生方折服于他的才华,明《扬州慢》小序中所言“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之意。鉴赏“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时,再引姜夔与小红的故事,昔日过松陵垂虹桥姜夔吹箫小红轻唱,“自琢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箫。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过垂虹》)行过人生美妙的一段旅程。五年后姜夔独自再过垂虹桥写下“酒醒波远,正凝想、明素袜。如今安在,唯有阑干,伴人一霎。”(《庆宫春》)让学生在熟悉的垂虹桥边真实的生命故事中感叹“物是人非”之悲慨,理解“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的深意。联系地方名胜,巧借名人故事,让学生在可触可感的地域文化中融合古诗词中的文化因素进而深入鉴赏古诗词。援名人风采以明旨。地域文化中的志士文人是百姓喜闻乐道的,也是学生易亲近观照的。古诗词传情常喜用典故,典雅风趣含蓄有致同时也给学生解读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地方的名人学生相对要更关注,引名人风采解析典故更易明诗文要旨。如教学赵嘏的《长安晚秋》分析“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时,细说西晋时吴郡人张翰(字季鹰)在洛,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莼菜羹、鲈鱼脍,竟然辞官回乡的历史佳话,吴江古名“鲈乡”,“莼鲈之思”于故乡特色美味中寄托乡思深情对于自幼饱尝莼菜羹、鲈鱼脍的吴江学子去假想漂泊异地饭食不合胃口而格外思家的情感就不难体悟诗中所传“昨夜秋风又起,扁舟谁赋归欤”的羁旅思归之心。再如鉴赏唐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尾联“惆怅无日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时明范蠡助勾践兴越灭吴一雪会稽之耻,功成名就之后激流勇退,穿一袭白衣与西施西出姑苏,泛一叶扁舟于五湖之中,“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的故事,吴江震泽思范桥相传就是范蠡携西施出游的渡口,动人的故事溶入在千年的吴门烟水,让学生在太湖的烟波浩渺中感弃富贵名利泛舟湖光山色的隐逸情怀,亦以明杜牧厌倦官场意图纵情山水的逍遥之念。
三、方言音韵与诗歌吟诵的整合
吴方言历史悠久,语音保留了更多的古音因素,在词汇和语法上也有许多特殊之处,与北方方言有很大差别,北方语音较“阳刚”,吴语则婉转、清脆,吴语特有的轻快、细腻、圆润加上活泼的音韵会增加诗词吟诵中的地方风味和特殊的语言美。
依方言语音以析韵。古今语音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今天使用的普通话已经没有了入声字,过去很多的入声字在普通话里面已经读成平声了,如果用普通话读古人的诗,有些诗词的平仄、音韵就会觉得很别扭,不协韵。而古人作诗是比较讲究格律章法的,如果用普通话朗诵再做晦涩的文化常识解说,学生还是难有直观的感受;而如果在诵读中引入方言中存留古音的某些读法,则有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既古诗词韵律的解读得到直观的呈现,又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融合生活影响深刻,便于知识的迁移运用。比如在教学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讲到其音韵美时,四句一转韵,每韵自成段落,全诗九韵自然流转。“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几句中,“斜”为韵脚字,用普通话读成xie,则与“家”(jia)“花”(hua)不协。“斜”字古音中是个浊声母字,《广韵》的反切注音是“似嗟切”,在唐代应读为zia或者dzia,这与现在苏州的读法一致,方言读音就与“家”“花”协韵,听来悦耳了。
融方言音韵以吟咏。吴侬软语本身长短疾徐,轻快活泼,音调温软,细腻圆润,悦耳动听,常被称为“水磨腔调”。在某些古诗词(尤其是写闲情逸趣的小令或缠绵悱恻的婉约派词作)的吟诵中融入吴语似水一般柔婉的腔调,可谓是别具风味,将文人的曲径通幽的淡雅情趣和小儿女撩人的情思演绎得淋漓尽致。如教学晏几道的《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时,让清秀的江南女子用柔婉的吴语吟诵,那才子佳人你侬我侬的相思情韵已在方音吟咏中尽显,此亦颇有当年“二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之态。吴语中的依然保留了古音中的音调短促而急入声字,融方言入诗词诵读,析平仄,明音节顿挫,情感流转。如《登高》被古人称为七律压卷之作,仄起入韵式,律法森严,是杜甫“沉郁顿挫”诗风的典型代表。在教学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时要解开学生韵律上的困惑,只要引入方言读法即可,首联的“急”“白”均是入声,颈联“独”为入声,尾联“浊”也是入声,这些若用吴方言读急促之音十分鲜明,方言融入是学生亲近古音韵律,在音调由高亢浑阔转低沉凝重中将慷慨深沉到悲凉抑郁的情感尽显。
“对现实生活世界的遗忘是传统哲学的致命之处”,而今新课程改革就是要极力扭转的教育界遗忘现实个体生活的弊病。新课标下的语文教材是开放的,它在呼唤语文教师把地域文化融入到教学中。学生在蕴含着浓厚历史积淀的地域文化场中从出生起就在他们生长的乡土风光、风俗人情中承袭着隐性遗传,完成特定的心理同构。多角度整合地域文化,丰富语文教学资源,拓展学生阅读视野,在古诗词教学中让学生带着社会生活的体验走进课堂,让地域文化浸润古诗词课堂,让学生吸其文化精华后走向社会生活创地域文化,推动文化传承。
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地域文化是某一地域的人们在和自然、社会的互动中形成的,一个人在既定的地域文化中生活久了,他的身心和周围的一草一木、周围人们的一言一行会达成默契,他身上也会不自觉的现出种种的文化烙印,体现某种地域文化性格特征。比如一个生活在吴地的人虽然依靠现代科技可以体验大江南北的风土人情,但这毕竟只是外在的临时参观欣赏;而他与吴文化之间却是水乳交融难以分离的,他的生活本身就是吴文化的本体所在,他要借助这个文化场维护自己的生存,他就不只是观赏者,更是实践者和创造者。唯有在教学中引入地域文化,让学生与自己的生活相通,与自己所在的地域文化对话,才能让学生看到教学内容对于自己生活的有机联系,消除学生与课程之间的对立激发其学习动力,才会有个性的发展并进发创造的灵感。
长久以来温润秀美的自然环境、富庶的社会经济条件和相对安定和平的社会政治环境,使现今太湖吴地呈现出一派和谐、宁静的气象,历经3000年沧桑历史积淀的吴文化,富有江南水乡特色的物态文化:吴地水城、运河驿站、水乡古镇、江南民居、水乡古桥……与方言曲艺、园林书画及日常生活等因素相互交融下,呈现出婉约、含蓄、内敛,精致、风雅等特征。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物育一方情,吴文化的特征刚好与中国古诗词的文化意蕴相融,本人据吴地师生教学实践以吴文化为例探讨地域文化与古诗词鉴赏教学的有效整合之策。
一、地域风物与古典诗意的交汇
纵横交错的水港,河街相邻的老街,粉墙黛瓦的古宅,古朴幽远的小巷,精致典雅的园林,沧桑的牌坊老井,遍布的寺庙庵堂……这一切赋予江南浓郁而独特的古风情韵。姣好的容颜、欸乃的桨声、柔滑的蚕丝、醉人的吴语……“小桥流水人家”江南水乡的意象组构着闲适、淡远的诗意生活,处处给人以感官上的宁静,心灵上的慰藉。
察地域风物以见象。诗人的才能就是去寻找并发现情感的同构物、对应物。自然中的物象虽只在不同环境、不同季节表现不同的生长姿态,但是诗人以目观之、以情渗之,将其成为内心抽象情感志趣的代言,物象不同的表现姿态也就成了诗人不同情感志趣形象的物化表现。古诗词教学中在引导学生调动感官感知物象具体形态时,引入能触动他心灵的那些和他们自幼看见的、听到的、闻到的、触摸的周遭环境息息相关风物,让其深入生活的细节之处体味出诗人蕴于其中的情感因素。如李商隐的诗歌素以寄情深微,意蕴幽隐,朦胧婉曲著称,在教学其《无题》鉴赏颔联“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时,要感受蕴含其中的眷恋缠绵、炽热浓郁、焦灼苦闷、坚贞不渝的儿女至情,非细嚼“春蚕”“蜡炬”两意象不可得。吴地本就是蚕桑之乡,吴江盛泽又素有“绸都”之称,乡间几乎各家都养蚕,“春蚕”的形象本融合在学生自身真切的日常生活中,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从审美的角度审读这一细读物象,让学生联想比对中悟得这一妙句。“丝”谐音“思”蚕丝即是“情思”,由蚕丝莹白绵长重重缠绕可想见情思真挚缠绵无限眷恋,春蚕作茧自缚可想见诗人自困情网自苦自乐,蚕丝到死方尽可想见情思热烈执着至死方休,在意象的特征的多角度观照中让学生真正体味出诗人那份浓烈又痛苦,无望又无悔的至情。这仅仅比对南朝乐府西曲歌《作蚕丝》:“春蚕不应老(不应,这里是“不顾”的意思),昼夜常怀丝。何惜微躯尽,缠绵自有时”的造意更能贴近作者复杂的心理状态。另外通过园林古宅幽幽解“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的幽深阻隔,通过春江水涨滔滔解“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的绵长无尽,通过江南美女温婉解“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的闲逸生活……均是水到渠成,自然不过的。
借地域风光以悟境。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意与境谐”的艺术境界。意象的解读只是读诗的基础,意境感悟才能品出诗美和意蕴。地域风物、山水风光是学生举手可触、举目可见的,引入生活情境想象构建文本情境相对要容易多了。古诗词课堂带领学生神游吴地山水人文,让古诗词教学超越文本、课堂延展到地域物质、精神文化场中,提升其鉴赏古诗词和感受地域文化创造地域文化的能力。如在教学南唐词人冯延巳的《鹊踏枝》,体会“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一句的优美意境时,可调动学生联想生活中那暮色深沉风急人初静,伫立小桥对新月的情境去感受诗人在凄冷孤寂之境中婉曲传达的迷离恍惚又沉重绵远的闲愁。本词那忘不掉、拂不去、摆不脱、斩不断悠长不绝的情思正与江南独有的烟雨迷离柳絮纷飞的景象切合,又与江南人独有的含蓄闲雅之风相应,极易引起吴地学生的内心深处的共鸣。“一条曲折的小巷竟然变化无穷,表里不同,栉比鳞次的房屋分隔着陆与水,静与动。一面是人间的苦乐和喧嚷,一面是波影与月光。还有那低沉回荡夜磐声,似乎要把人间的一切都遗忘。”这苏州的市井风貌可能是学生早晚上学下学行过的这与姜夔《扬州慢》中所绘扬州二十四桥昔日胜景又是何其相似,只要稍加点拨“淮左名都,竹西佳处”即现眼前。游太湖三山感“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的赞叹,走暮春姑苏横塘路感“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的惆怅,如此在地域风光风情中唤醒学生身上的地域文化性格去感悟诗词意境,方得其中真味。
二、风俗名人于古诗教学的援引
古诗词是传统文化的中一朵奇葩,其中自然涉及传统文化中的很多元素如传统佳节风俗礼仪等等,很多极具地域色彩的风俗承袭千年而今依然是人们生活中的不可或缺的风景。于一方风俗的饮食游乐祭奠中发怀古幽情,走近古人当年的生活情境,感悟诗人在佳节际遇中对生命的体悟。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将课堂延伸至生活,让学生在游吴江同里元宵灯会中感辛弃疾“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让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欣喜,在端午节吃“有棱有角,有心有肝,一身清贫,半世煎熬”的粽子时感屈原“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忠直不屈,在姑苏冬至夜亲友齐聚团圆祭祖,围坐闲谈敬酒美餐时感受白居易“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者远行人”的孤寂。 引名人轶事以激趣。高中生对古诗词鉴赏兴趣普遍不高,而文学鉴赏是一种感觉与理解、感情与认识相统一的精神活动,脱离了鉴赏者的感觉和情感投入不能称为文学鉴赏。生于斯长于斯,乡土情结就在不觉中烙在心头。在古诗词教学中,援引也是在这熟悉的山水中亭台下历史中消逝了的名人轶事,带领学生穿越时空的阻隔走入诗词之境,可以激发其对古人生活情趣、思想情感等的探寻,点燃学生的心灵方可照亮整个文学鉴赏活动。如在教学姜夔的《扬州慢》介绍姜夔通晓乐律时可援引苏州石湖老人范成大爱其才赠以色艺双全的小红的故事。因谱二曲而得一美人,学生方折服于他的才华,明《扬州慢》小序中所言“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之意。鉴赏“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时,再引姜夔与小红的故事,昔日过松陵垂虹桥姜夔吹箫小红轻唱,“自琢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箫。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过垂虹》)行过人生美妙的一段旅程。五年后姜夔独自再过垂虹桥写下“酒醒波远,正凝想、明素袜。如今安在,唯有阑干,伴人一霎。”(《庆宫春》)让学生在熟悉的垂虹桥边真实的生命故事中感叹“物是人非”之悲慨,理解“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的深意。联系地方名胜,巧借名人故事,让学生在可触可感的地域文化中融合古诗词中的文化因素进而深入鉴赏古诗词。援名人风采以明旨。地域文化中的志士文人是百姓喜闻乐道的,也是学生易亲近观照的。古诗词传情常喜用典故,典雅风趣含蓄有致同时也给学生解读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地方的名人学生相对要更关注,引名人风采解析典故更易明诗文要旨。如教学赵嘏的《长安晚秋》分析“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时,细说西晋时吴郡人张翰(字季鹰)在洛,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莼菜羹、鲈鱼脍,竟然辞官回乡的历史佳话,吴江古名“鲈乡”,“莼鲈之思”于故乡特色美味中寄托乡思深情对于自幼饱尝莼菜羹、鲈鱼脍的吴江学子去假想漂泊异地饭食不合胃口而格外思家的情感就不难体悟诗中所传“昨夜秋风又起,扁舟谁赋归欤”的羁旅思归之心。再如鉴赏唐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尾联“惆怅无日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时明范蠡助勾践兴越灭吴一雪会稽之耻,功成名就之后激流勇退,穿一袭白衣与西施西出姑苏,泛一叶扁舟于五湖之中,“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的故事,吴江震泽思范桥相传就是范蠡携西施出游的渡口,动人的故事溶入在千年的吴门烟水,让学生在太湖的烟波浩渺中感弃富贵名利泛舟湖光山色的隐逸情怀,亦以明杜牧厌倦官场意图纵情山水的逍遥之念。
三、方言音韵与诗歌吟诵的整合
吴方言历史悠久,语音保留了更多的古音因素,在词汇和语法上也有许多特殊之处,与北方方言有很大差别,北方语音较“阳刚”,吴语则婉转、清脆,吴语特有的轻快、细腻、圆润加上活泼的音韵会增加诗词吟诵中的地方风味和特殊的语言美。
依方言语音以析韵。古今语音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今天使用的普通话已经没有了入声字,过去很多的入声字在普通话里面已经读成平声了,如果用普通话读古人的诗,有些诗词的平仄、音韵就会觉得很别扭,不协韵。而古人作诗是比较讲究格律章法的,如果用普通话朗诵再做晦涩的文化常识解说,学生还是难有直观的感受;而如果在诵读中引入方言中存留古音的某些读法,则有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既古诗词韵律的解读得到直观的呈现,又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融合生活影响深刻,便于知识的迁移运用。比如在教学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讲到其音韵美时,四句一转韵,每韵自成段落,全诗九韵自然流转。“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几句中,“斜”为韵脚字,用普通话读成xie,则与“家”(jia)“花”(hua)不协。“斜”字古音中是个浊声母字,《广韵》的反切注音是“似嗟切”,在唐代应读为zia或者dzia,这与现在苏州的读法一致,方言读音就与“家”“花”协韵,听来悦耳了。
融方言音韵以吟咏。吴侬软语本身长短疾徐,轻快活泼,音调温软,细腻圆润,悦耳动听,常被称为“水磨腔调”。在某些古诗词(尤其是写闲情逸趣的小令或缠绵悱恻的婉约派词作)的吟诵中融入吴语似水一般柔婉的腔调,可谓是别具风味,将文人的曲径通幽的淡雅情趣和小儿女撩人的情思演绎得淋漓尽致。如教学晏几道的《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时,让清秀的江南女子用柔婉的吴语吟诵,那才子佳人你侬我侬的相思情韵已在方音吟咏中尽显,此亦颇有当年“二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之态。吴语中的依然保留了古音中的音调短促而急入声字,融方言入诗词诵读,析平仄,明音节顿挫,情感流转。如《登高》被古人称为七律压卷之作,仄起入韵式,律法森严,是杜甫“沉郁顿挫”诗风的典型代表。在教学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时要解开学生韵律上的困惑,只要引入方言读法即可,首联的“急”“白”均是入声,颈联“独”为入声,尾联“浊”也是入声,这些若用吴方言读急促之音十分鲜明,方言融入是学生亲近古音韵律,在音调由高亢浑阔转低沉凝重中将慷慨深沉到悲凉抑郁的情感尽显。
“对现实生活世界的遗忘是传统哲学的致命之处”,而今新课程改革就是要极力扭转的教育界遗忘现实个体生活的弊病。新课标下的语文教材是开放的,它在呼唤语文教师把地域文化融入到教学中。学生在蕴含着浓厚历史积淀的地域文化场中从出生起就在他们生长的乡土风光、风俗人情中承袭着隐性遗传,完成特定的心理同构。多角度整合地域文化,丰富语文教学资源,拓展学生阅读视野,在古诗词教学中让学生带着社会生活的体验走进课堂,让地域文化浸润古诗词课堂,让学生吸其文化精华后走向社会生活创地域文化,推动文化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