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推进新课改的今天,仍然存在着许多“高分低能”的现象。它具体表现在学生虽然通过了考试,甚至是比较高的分数,却没有达到我们希望的语文素养的养成,只是表面看上去的几个漂亮分数。究其根源,是我们传统的语文教学只在浅层次上进行,没有触摸到素质教育的深层次目标,无益于学生全面发展。传统的语文教学,教师只是片面地“备教材”、“备教法”,往往忽视学生学习情境,认知水平,知识结构,学生就易形成被动、单一的学习方式,单凭简单机械记忆,低水平重复演练获得所谓高分,就不足为奇了。
基于以上现状,新课标将“提倡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作为本次新课改的一个基本理念予以提出,广大教师应以此为导向将这一学习方式落实到日常教学中。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合作意识和探究意识,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发展。
学习方式是什么?至今尚无定论。但大多数学者认为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取向。学习方式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学生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是学习方式的三个基本维度,研究者可从这三个维度对教与学特征进行判断。传统的学习方式是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观性、受动性和依赖性的基础上,忽略了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单一的、他主与被动的学习方式,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特别要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
那么应该怎样转变学习方式呢?
大而言之,就是要从被动、单一的学习方式向主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其中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是重要的学习方式,但远远不只这些。学生不只是被动地接受书本知识的现成结论,而是学生主动参与,师生共同活动,利用相关的知识背景,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学习创造性的思维过程。具体到语文学习活动中,就是要真正确立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主人公地位,教师只是这一过程的引导者和合作者而不是权威。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质疑,积极探究,大胆阐释自己的观点,对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予以示范,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指导,对学生获取知识过程进行评价,而不是照本宣科,给出所谓标准答案,剥夺学生探究问题的权利和获取知识过程的乐趣。
在语文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转变学习方式进行尝试:
一、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唯有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葆有兴趣,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如果失去了对知识的兴趣,教师再生动的讲授也只是一场呆板的说教,就像是一盘色香而味寡的菜。因此创设学习情境,引发学生探究兴趣,激发其内在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是帮助学生获取知识的前提。笔者在教授鲁迅先生的《社戏》这篇课文时,由于作者与当今学生所处的时代和生活环境存在很大不同,缺乏作者的生活体验。上课前,我让学生从自己的童年趣事说起,再通过多媒体播放一些江浙一带的风土人情和鲁迅先生的一些童年轶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爱因斯坦说过:“决不要把你们的学习看成是任务,而是一个令人羡慕的机会。”学生对所学知识保持短暂、浅表性的兴趣不难,难得的是对知识保持一定的志趣,这就要求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意识、学习习惯进行有必要的引导和培养,激发学生对知识学习的自主性和内生动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培养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当今知识正处于专业化和综合性的时代。学生获取知识总是有限的,而知识又不停地充实和发展,同一问题有不同甚至相反的看法和观点,到底是信哪家之言,学生会无所适从。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将为我们解决这类问题提供方法指导。研究性学习的核心在于启迪学生的心智能力去发现和探索问题,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发展学生的探索创新能力。
首先,營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建立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为学生敢于提问创造条件。亲其师而信其道,对学生提出的一般问题,甚至是幼稚的问题老师不能简单否定甚至挖苦嘲讽,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让学生再认识、再发现、再创造。
其次,教师要有问题意识。要让学生有良好的问题意识,首先教师要成为“问题专家”,只有教师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才能为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提供条件,否则易扼杀学生的问题意识。七年级语文《咏雪》一文,通过胡儿和谢道韫对雪的两个比喻的对比,含蓄地表达了对谢道韫才情的赞美。而谢太傅的“大笑乐”,有学生却不这样认为,认为“公太笑乐”是对他们二人的称赞。教师不能盲从文本,对学生的看法简单否定。因为学生也有可信的理由:从盐与雪的颜色和下落姿态来看,把雪喻为盐,更胜一筹。当然从中国传统美学来看,喻为柳絮更值得称道。从学生的问题提出和争论中,学生的思维得以发散,两者的优劣得以厘清,对《世说新语》的“辞意隽永”这一特点也有所领悟。
三、利用语文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生活有多宽广,语文的舞台便有多宽广。语文综合性学习也是新课标与以往课标不同的一大亮点。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每一单元后的这一个重要环节,将课堂知识延伸到课外,真正形成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搜集资料、整理资料、提出问题、分析概括、表达陈述的能力。解决语文脱离学生实际,生活实际问题,让语文回归生活实践。
美国教育家总结的“Handson”(意为动手活动)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与我们的综合性学习有异曲同工之妙。它强调动手实践活动,学生主动学习,提倡合作交流。在活动过程中,与同伴交流合作,向教师阐述自己的观点,与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进行比较,以检验其结论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转变学习方式,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师生共同努力,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我们要将多元的学习方式,特别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激发学生爱学习的内生动力,迎来新课程改革的春天!
基于以上现状,新课标将“提倡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作为本次新课改的一个基本理念予以提出,广大教师应以此为导向将这一学习方式落实到日常教学中。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合作意识和探究意识,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发展。
学习方式是什么?至今尚无定论。但大多数学者认为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取向。学习方式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学生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是学习方式的三个基本维度,研究者可从这三个维度对教与学特征进行判断。传统的学习方式是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观性、受动性和依赖性的基础上,忽略了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单一的、他主与被动的学习方式,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特别要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
那么应该怎样转变学习方式呢?
大而言之,就是要从被动、单一的学习方式向主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其中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是重要的学习方式,但远远不只这些。学生不只是被动地接受书本知识的现成结论,而是学生主动参与,师生共同活动,利用相关的知识背景,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学习创造性的思维过程。具体到语文学习活动中,就是要真正确立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主人公地位,教师只是这一过程的引导者和合作者而不是权威。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质疑,积极探究,大胆阐释自己的观点,对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予以示范,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指导,对学生获取知识过程进行评价,而不是照本宣科,给出所谓标准答案,剥夺学生探究问题的权利和获取知识过程的乐趣。
在语文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转变学习方式进行尝试:
一、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唯有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葆有兴趣,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如果失去了对知识的兴趣,教师再生动的讲授也只是一场呆板的说教,就像是一盘色香而味寡的菜。因此创设学习情境,引发学生探究兴趣,激发其内在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是帮助学生获取知识的前提。笔者在教授鲁迅先生的《社戏》这篇课文时,由于作者与当今学生所处的时代和生活环境存在很大不同,缺乏作者的生活体验。上课前,我让学生从自己的童年趣事说起,再通过多媒体播放一些江浙一带的风土人情和鲁迅先生的一些童年轶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爱因斯坦说过:“决不要把你们的学习看成是任务,而是一个令人羡慕的机会。”学生对所学知识保持短暂、浅表性的兴趣不难,难得的是对知识保持一定的志趣,这就要求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意识、学习习惯进行有必要的引导和培养,激发学生对知识学习的自主性和内生动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培养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当今知识正处于专业化和综合性的时代。学生获取知识总是有限的,而知识又不停地充实和发展,同一问题有不同甚至相反的看法和观点,到底是信哪家之言,学生会无所适从。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将为我们解决这类问题提供方法指导。研究性学习的核心在于启迪学生的心智能力去发现和探索问题,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发展学生的探索创新能力。
首先,營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建立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为学生敢于提问创造条件。亲其师而信其道,对学生提出的一般问题,甚至是幼稚的问题老师不能简单否定甚至挖苦嘲讽,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让学生再认识、再发现、再创造。
其次,教师要有问题意识。要让学生有良好的问题意识,首先教师要成为“问题专家”,只有教师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才能为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提供条件,否则易扼杀学生的问题意识。七年级语文《咏雪》一文,通过胡儿和谢道韫对雪的两个比喻的对比,含蓄地表达了对谢道韫才情的赞美。而谢太傅的“大笑乐”,有学生却不这样认为,认为“公太笑乐”是对他们二人的称赞。教师不能盲从文本,对学生的看法简单否定。因为学生也有可信的理由:从盐与雪的颜色和下落姿态来看,把雪喻为盐,更胜一筹。当然从中国传统美学来看,喻为柳絮更值得称道。从学生的问题提出和争论中,学生的思维得以发散,两者的优劣得以厘清,对《世说新语》的“辞意隽永”这一特点也有所领悟。
三、利用语文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生活有多宽广,语文的舞台便有多宽广。语文综合性学习也是新课标与以往课标不同的一大亮点。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每一单元后的这一个重要环节,将课堂知识延伸到课外,真正形成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搜集资料、整理资料、提出问题、分析概括、表达陈述的能力。解决语文脱离学生实际,生活实际问题,让语文回归生活实践。
美国教育家总结的“Handson”(意为动手活动)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与我们的综合性学习有异曲同工之妙。它强调动手实践活动,学生主动学习,提倡合作交流。在活动过程中,与同伴交流合作,向教师阐述自己的观点,与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进行比较,以检验其结论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转变学习方式,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师生共同努力,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我们要将多元的学习方式,特别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激发学生爱学习的内生动力,迎来新课程改革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