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钢琴教学是一门具有高度艺术性、技术性、科学性的学科。心理学是教育学科的基础,也是教育工作者进行教育和教学的理论依据。钢琴教学也应当遵循心理学的基本原理。这对于从事钢琴教学的教师来说,不仅需要丰厚的理论基础和精湛的演奏技巧,还要有正确的教学指导思想。在当今的钢琴教学中,很多钢琴教师采取强迫灌输的方法,只注重技术的训练,漠视学生的心理特点。运用音乐心理学的知识,有助于提高钢琴教学质量。
关键词:音乐心理学;高中;钢琴教学
钢琴,被人们称做“乐器之王”,音乐王冠上的明珠。三百年来,钢琴艺术以难以置信的速度发展。人们觉得钢琴教学既玄妙又神秘。高中阶段出现了钢琴特长生,“万事开头难”,高中学习阶段是大多数学生接触钢琴的初级阶段,需要从认识五线谱、练习正确手型等最基本的常识开始,在这段过程中,学生体验不到钢琴优美的旋律、感受不到钢琴的魅力,觉得钢琴课堂教学枯燥。笔者认为,教师如果能掌握一些音乐心理学知识,或许能帮助解决钢琴教学及演奏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一、诱发学生学习钢琴的兴趣
高中学习阶段是大多数学生接触钢琴的初级阶段,如果不能很好地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学琴的兴趣,长时间严肃又枯燥的指法与技巧练习就会让学生从心底产生厌烦甚至抵触情绪。有的教师和家长对孩子的兴趣爱好、学习情绪等不太注意或者说不够关心,没有针对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转变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逼迫孩子继续学习,导致有的孩子心理逐渐失衡,暴躁易怒,情绪失控。
高中生的心理成熟水平和认知能力为钢琴教学提供了很多有利因素。他们的心理成熟水平使他们比儿童更能深入的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和外延。“兴趣是推动教育前进的有效动力”。教育心理学指出: “兴趣对于人的学习、工作等一切活动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它可以成为学习与工作的巨大动力,又可激发一个人的创造性才能。”[1]在教学中激发钢琴学习的兴趣,是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在钢琴教学中教师要运用有效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被动变主动,把抽象知识化难为易,从而提高钢琴教学的课堂效果。钢琴教学证明,兴趣对学习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也就是说学生学习钢琴越感兴趣,学习越有信心,钢琴学习进步的就越快,所以我们在钢琴教学中善于运用有利条件激发学生学习钢琴的兴趣,使钢琴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最佳效果。
为了开启学生学习的兴趣大门,教学中应采取启发、诱导、激励的方法培养和加深学生的兴趣。在钢琴教学中,教师不仅仅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实践训练,还应引导学生在练习中感受钢琴的乐趣。如:笔者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采取制造愉悦、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境,来帮助学生陶冶情操,提升学生的审美的愉悦感。具体有:播放《海上钢琴师》电影、朗朗钢琴演奏会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丰富学生的情感,进而来诱发学生学习钢琴的兴趣,提升钢琴教学的有效性。钢琴教师进行教学的同时应适当了解学生学习钢琴的动机、目的等心理因素,抓住有效的心理因素促进钢琴教学,从而提高钢琴教学质量,是钢琴教学的有效手段。
二、钢琴训练中的心理规律
钢琴学习既是一种心智技能活动,又是一种动作技能活动,而且是二者相融的复杂的学习过程。在教学中认识到训练的心理特点,就可以克服教师在教学,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容易产生对钢琴错误认识,不断克服学生在钢琴练习中产生盲目性和主观性,掌握心理规律,教师就可以运用科学灵活、因材施教的教学手段,开拓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动作思维,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在钢琴教学中建立正确的互动演奏信息主要有两种:一是教师示范的方式,使学生在听觉、视觉上得到刺激信号,在头脑里产生弹奏的条件反射;二是教师用语言讲解方式,学生听到了讲解后,在头脑中产生了一系列音符运动,钢琴教学中的示范和讲解两种相结合的方式,建立在弹奏钢琴的条件反射和信息会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提高注意力,遵循正确的演奏方法
俄国生理学家谢切诺夫说过“智慧的根源都在于记忆,记忆是整个心理活动的基本条件”,“不记则思不起”。记忆是复杂的心理过程,钢琴的弹奏方法建立依赖于这一复杂的心理过程。在教学中,学生在课后反复地弹奏,并记在脑里,在反复练习中,正确的方法,无论环境改变,还是其它条件变时,学生都能遵循正确的弹奏方法。心理规律先记忆,形成弹奏训练的心理过程。除了在理论上、思想上教育学生外,更重要的是要具体的去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如在技巧上有困难,思想上就会有负担;练琴方法、弹奏方法上的问题;心态上的问题等,都要帮助学生具体地剖析困难和找到解决困难的具体方法。例如,一些学生弹琴不得法,喜欢快练,因而弹得草率不清楚,弹不好听,有些技巧困难的片段总是过不去,就要让他们放慢速度去练,逐步由慢至快,最后达到乐曲所要求的速度。要让学生在钢琴联系中多动脑子,逐渐使不完善的技术动作完善起来。技术上的完善、肌肉的有效控制是在人心理调控到最佳的情况下得以实现。英国音乐心理学家柏西.布克在《音乐家心理学》中指出:深思熟虑的或执意的注意,即不是出于他本身天然的兴趣而是集中注意于一件事上的努力,这一点可能是我们所具有的最大的精神上的富有财富。学生获得了这样的注意力,就可以提高练琴质量,取得更好的弹奏效果。[2]
(二)要加深对音乐文献的理解
钢琴大师亚瑟·鲁宾斯坦提出:“只根据乐谱弹奏是毫无意义的,把乐谱内在含意表达出来才是真正价值。” [3]因此掌握了正确的弹奏方法,学会各种演奏技巧,只能说具有了表达音乐作品“内在涵义”的手段而已,而对于恰当运用这些手段以全面地诠释乐曲,还要看演奏者对作品风格和内涵的把握程度。钢琴演奏的效果与演奏者的文化知识及音乐修养有直接关系。要充分了解作曲家的风格及曲式特点。我们知道音乐流派是有很大区别的,而同是一个古典乐派斯卡拉蒂的音比较清脆、明快、透明;巴赫的音则是沉稳、庄重。所以,每个作曲家的气质,特点不一样,在音乐上的表现上也应不同。当作曲家的历史背景以及风格都搞清楚了以后,我们才能根据作品的风格和内容,以合适的声音来表现。如果对于所弹的乐曲没有深刻的体会,就不知道用何种效果的声音去表现。学生在学习音乐作品时,首先要从作品所处的时代背景去寻找作者的创作意图、了解作品内涵并从中找到作品所要表现的风格,从而真正走入作品。
(三)保持良好的生理、心理状态
良好的演奏不仅需要有过硬的技巧和方法,还必须具备良好而稳定的心理素质。在以往的钢琴教学中,无论是教师或者学生,往往都比较注重演奏的技能技巧,而容易忽视心理因素对演奏和教学的作用、影响。钢琴演奏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种心理活动,只有生理和心理均处于良好状态的演奏才能发音优美。良好状态就是有控制的放松状态。约瑟夫.迦特指出:要注意让整个躯体放松。生理、心理任何一方的紧张都会影响到另一方不能处于良好状态。[4]
三、因材施教,因势利导
高中钢琴特长生有着不同的音乐启蒙教育和音乐学习背景,使得他们的专业水平参差不齐,除了部分学生是从小学习钢琴并接受科学正规的训练,学习钢琴是一个复杂、艰苦的过程,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由于心智发展不同,差异比较大。若采用同样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将很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学方法要灵活多变,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比如有些孩子头脑灵活、接受快、理解力强,但就是坐不住,耐心不够; 有些孩子极爱面子、自尊心强,稍微批评一两句就会掉眼泪,甚至影响上课正常进行。根据心理学有关人的气质的不同划分,前者显然属于胆汁质,针对这样的孩子要把每节课的重点、要点放在前面进行,还要在布置作业上考虑周到,多安排一些抒情性的曲目及慢板的曲子,磨炼其耐性; 后者显然属于抑郁质,针对这样的孩子要以鼓励、肯定为主,对其错误的地方要温柔地指出,更要在课堂上多加演奏示范,通过比较,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避免过多说教,而当学生改正了错误,一定要及时给予表扬。所以对待学生,教师要有耐心要因材施教,帮助学生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自信。这样才能让钢琴学习变得轻松愉悦,也能让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真正地感受到美好和快乐。
参考文献:
[1]张前. 音乐欣赏、表演与创作心理分析[M]. 北京: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
[3]T.涅高兹.论钢琴表演艺术, [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7.
[4][匈]约瑟夫.迦特.钢琴演奏技巧[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0.
[2]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9.
关键词:音乐心理学;高中;钢琴教学
钢琴,被人们称做“乐器之王”,音乐王冠上的明珠。三百年来,钢琴艺术以难以置信的速度发展。人们觉得钢琴教学既玄妙又神秘。高中阶段出现了钢琴特长生,“万事开头难”,高中学习阶段是大多数学生接触钢琴的初级阶段,需要从认识五线谱、练习正确手型等最基本的常识开始,在这段过程中,学生体验不到钢琴优美的旋律、感受不到钢琴的魅力,觉得钢琴课堂教学枯燥。笔者认为,教师如果能掌握一些音乐心理学知识,或许能帮助解决钢琴教学及演奏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一、诱发学生学习钢琴的兴趣
高中学习阶段是大多数学生接触钢琴的初级阶段,如果不能很好地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学琴的兴趣,长时间严肃又枯燥的指法与技巧练习就会让学生从心底产生厌烦甚至抵触情绪。有的教师和家长对孩子的兴趣爱好、学习情绪等不太注意或者说不够关心,没有针对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转变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逼迫孩子继续学习,导致有的孩子心理逐渐失衡,暴躁易怒,情绪失控。
高中生的心理成熟水平和认知能力为钢琴教学提供了很多有利因素。他们的心理成熟水平使他们比儿童更能深入的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和外延。“兴趣是推动教育前进的有效动力”。教育心理学指出: “兴趣对于人的学习、工作等一切活动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它可以成为学习与工作的巨大动力,又可激发一个人的创造性才能。”[1]在教学中激发钢琴学习的兴趣,是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在钢琴教学中教师要运用有效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被动变主动,把抽象知识化难为易,从而提高钢琴教学的课堂效果。钢琴教学证明,兴趣对学习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也就是说学生学习钢琴越感兴趣,学习越有信心,钢琴学习进步的就越快,所以我们在钢琴教学中善于运用有利条件激发学生学习钢琴的兴趣,使钢琴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最佳效果。
为了开启学生学习的兴趣大门,教学中应采取启发、诱导、激励的方法培养和加深学生的兴趣。在钢琴教学中,教师不仅仅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实践训练,还应引导学生在练习中感受钢琴的乐趣。如:笔者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采取制造愉悦、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境,来帮助学生陶冶情操,提升学生的审美的愉悦感。具体有:播放《海上钢琴师》电影、朗朗钢琴演奏会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丰富学生的情感,进而来诱发学生学习钢琴的兴趣,提升钢琴教学的有效性。钢琴教师进行教学的同时应适当了解学生学习钢琴的动机、目的等心理因素,抓住有效的心理因素促进钢琴教学,从而提高钢琴教学质量,是钢琴教学的有效手段。
二、钢琴训练中的心理规律
钢琴学习既是一种心智技能活动,又是一种动作技能活动,而且是二者相融的复杂的学习过程。在教学中认识到训练的心理特点,就可以克服教师在教学,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容易产生对钢琴错误认识,不断克服学生在钢琴练习中产生盲目性和主观性,掌握心理规律,教师就可以运用科学灵活、因材施教的教学手段,开拓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动作思维,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在钢琴教学中建立正确的互动演奏信息主要有两种:一是教师示范的方式,使学生在听觉、视觉上得到刺激信号,在头脑里产生弹奏的条件反射;二是教师用语言讲解方式,学生听到了讲解后,在头脑中产生了一系列音符运动,钢琴教学中的示范和讲解两种相结合的方式,建立在弹奏钢琴的条件反射和信息会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提高注意力,遵循正确的演奏方法
俄国生理学家谢切诺夫说过“智慧的根源都在于记忆,记忆是整个心理活动的基本条件”,“不记则思不起”。记忆是复杂的心理过程,钢琴的弹奏方法建立依赖于这一复杂的心理过程。在教学中,学生在课后反复地弹奏,并记在脑里,在反复练习中,正确的方法,无论环境改变,还是其它条件变时,学生都能遵循正确的弹奏方法。心理规律先记忆,形成弹奏训练的心理过程。除了在理论上、思想上教育学生外,更重要的是要具体的去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如在技巧上有困难,思想上就会有负担;练琴方法、弹奏方法上的问题;心态上的问题等,都要帮助学生具体地剖析困难和找到解决困难的具体方法。例如,一些学生弹琴不得法,喜欢快练,因而弹得草率不清楚,弹不好听,有些技巧困难的片段总是过不去,就要让他们放慢速度去练,逐步由慢至快,最后达到乐曲所要求的速度。要让学生在钢琴联系中多动脑子,逐渐使不完善的技术动作完善起来。技术上的完善、肌肉的有效控制是在人心理调控到最佳的情况下得以实现。英国音乐心理学家柏西.布克在《音乐家心理学》中指出:深思熟虑的或执意的注意,即不是出于他本身天然的兴趣而是集中注意于一件事上的努力,这一点可能是我们所具有的最大的精神上的富有财富。学生获得了这样的注意力,就可以提高练琴质量,取得更好的弹奏效果。[2]
(二)要加深对音乐文献的理解
钢琴大师亚瑟·鲁宾斯坦提出:“只根据乐谱弹奏是毫无意义的,把乐谱内在含意表达出来才是真正价值。” [3]因此掌握了正确的弹奏方法,学会各种演奏技巧,只能说具有了表达音乐作品“内在涵义”的手段而已,而对于恰当运用这些手段以全面地诠释乐曲,还要看演奏者对作品风格和内涵的把握程度。钢琴演奏的效果与演奏者的文化知识及音乐修养有直接关系。要充分了解作曲家的风格及曲式特点。我们知道音乐流派是有很大区别的,而同是一个古典乐派斯卡拉蒂的音比较清脆、明快、透明;巴赫的音则是沉稳、庄重。所以,每个作曲家的气质,特点不一样,在音乐上的表现上也应不同。当作曲家的历史背景以及风格都搞清楚了以后,我们才能根据作品的风格和内容,以合适的声音来表现。如果对于所弹的乐曲没有深刻的体会,就不知道用何种效果的声音去表现。学生在学习音乐作品时,首先要从作品所处的时代背景去寻找作者的创作意图、了解作品内涵并从中找到作品所要表现的风格,从而真正走入作品。
(三)保持良好的生理、心理状态
良好的演奏不仅需要有过硬的技巧和方法,还必须具备良好而稳定的心理素质。在以往的钢琴教学中,无论是教师或者学生,往往都比较注重演奏的技能技巧,而容易忽视心理因素对演奏和教学的作用、影响。钢琴演奏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种心理活动,只有生理和心理均处于良好状态的演奏才能发音优美。良好状态就是有控制的放松状态。约瑟夫.迦特指出:要注意让整个躯体放松。生理、心理任何一方的紧张都会影响到另一方不能处于良好状态。[4]
三、因材施教,因势利导
高中钢琴特长生有着不同的音乐启蒙教育和音乐学习背景,使得他们的专业水平参差不齐,除了部分学生是从小学习钢琴并接受科学正规的训练,学习钢琴是一个复杂、艰苦的过程,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由于心智发展不同,差异比较大。若采用同样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将很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学方法要灵活多变,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比如有些孩子头脑灵活、接受快、理解力强,但就是坐不住,耐心不够; 有些孩子极爱面子、自尊心强,稍微批评一两句就会掉眼泪,甚至影响上课正常进行。根据心理学有关人的气质的不同划分,前者显然属于胆汁质,针对这样的孩子要把每节课的重点、要点放在前面进行,还要在布置作业上考虑周到,多安排一些抒情性的曲目及慢板的曲子,磨炼其耐性; 后者显然属于抑郁质,针对这样的孩子要以鼓励、肯定为主,对其错误的地方要温柔地指出,更要在课堂上多加演奏示范,通过比较,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避免过多说教,而当学生改正了错误,一定要及时给予表扬。所以对待学生,教师要有耐心要因材施教,帮助学生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自信。这样才能让钢琴学习变得轻松愉悦,也能让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真正地感受到美好和快乐。
参考文献:
[1]张前. 音乐欣赏、表演与创作心理分析[M]. 北京: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
[3]T.涅高兹.论钢琴表演艺术, [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7.
[4][匈]约瑟夫.迦特.钢琴演奏技巧[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0.
[2]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