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数学教学中,新知识的引入需要情境,解题教学需要情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需要创设问题情境。实际上,问题创设得好,能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体会到数学的美和趣味,从而提高数学思维能力。那么,如何提出问题,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思维能力呢?
一、联系实际,以生活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
学生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在生活。认知最牢靠和最根深蒂固的部分就是生活中经常接触和经常用的知识。如在教学中能让学生将这些知识作类比,那么既能贴近生活,又能更牢固地掌握知识。例如在整式同类项的教学中,让学生在电化教室对一群猪羊的图片进行分类(分类的方法:无角的是猪,有角的是羊)。这基本就是一个游戏,每个学生都可以轻而易举地做到。对于部分学生来说,他们还感到新奇以至于学习情绪高涨。这时抓住时机自然地将游戏过渡到同类项分类的教学——分类的方法:字母相同,相同字母的指数相同。学生乘胜追击,很自然地应用刚刚在猪羊分类中形成的程序,先看字母,再看字母的指数。
猪羊的分类——按外部形态。
多项式的分类——按字母和它们的次数。
又如在教学三角形三边垂直平分线的性质时,由于学生对点与点的距离相等的知识比较生疏,不易理解,我就从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入手,由浅入深。我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现有不在同一直线上的甲、乙、丙三个地方,要在它们之间建立一超市,为了使甲、乙、丙三个地方的居民到这一超市购物时的路程要相等,若你是这一超市的负责人,你如何进行选址?这样就把学生的胃口吊起来了,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
二、动口、动手、动脑参与,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
数学课究竟要上出怎样的水平?达到怎样的程度?我的感悟是:首先课堂条理清楚,知识明了,学生上课有激情,参与性较高。为此课前应精心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明白这堂课学什么,学到什么水平,怎样学,学会什么;而不是教师讲什么,讲到什么水平,怎样讲,教会什么。
课堂上要做到“三大解放”,即解放学生的手,解放学生的口,解放学生的脑,让学生多动口、多动手、多发现、多思考。几何语言、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的互相转换往往是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的弱点。因此,几何思维的培养要从直觉开始,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地提供机会,使学生既动脑又动手地参与数学的全过程,不仅要学生看“热闹”,更重要的是让他们看“门道”,千万不能让学生在课堂中扮演观众、做课堂的看客,而要让他们成为主角、成为学习的主人。
例如教学初中几何“垂线”这个概念时,因为在此之前学生掌握了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中的相交关系,于是我在教授新课前先提问两条直线相交的知识,再巧妙地利用预先做好的模型转动木条,让学生观察相交所夹的角度大小,从而使学生很快懂得垂直是相交的特殊线,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三、以旧引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一个人的知识水平、认知结构有关。作为教师,如果能贴切地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结构,并适当地加以完善,不仅能够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能深化这种结构,使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并且大胆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教材中有这样一道例题:在△ABC中,∠ABC= 50°,∠ACB= 75°,点O是内心,求∠BOC的度数。这是一道基础题,目的在于考查学生对三角形的内心及三角形内角和等概念的理解。如果就题讲题,学生会感到淡然无味;如果在解决了这问题之后,再向深处挖掘,则可进一步深化学生认知结构。如我提出了如下问题:若设∠A=x°,你能用 x的代数式表示∠BOC吗?这看上去是一小步,仅仅换上了 x度,数字换成了字母,实际上却是一大步,这巩固了前面的多项式,也和函数有了联系。当问题解决了,我再问:当x等于多少度时,∠BOC=130°?这就成了一个方程问题。充分利用前面的问题情境,不仅使学生巩固了知识,也发展了知识,真正把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
责任编辑 罗 峰
一、联系实际,以生活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
学生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在生活。认知最牢靠和最根深蒂固的部分就是生活中经常接触和经常用的知识。如在教学中能让学生将这些知识作类比,那么既能贴近生活,又能更牢固地掌握知识。例如在整式同类项的教学中,让学生在电化教室对一群猪羊的图片进行分类(分类的方法:无角的是猪,有角的是羊)。这基本就是一个游戏,每个学生都可以轻而易举地做到。对于部分学生来说,他们还感到新奇以至于学习情绪高涨。这时抓住时机自然地将游戏过渡到同类项分类的教学——分类的方法:字母相同,相同字母的指数相同。学生乘胜追击,很自然地应用刚刚在猪羊分类中形成的程序,先看字母,再看字母的指数。
猪羊的分类——按外部形态。
多项式的分类——按字母和它们的次数。
又如在教学三角形三边垂直平分线的性质时,由于学生对点与点的距离相等的知识比较生疏,不易理解,我就从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入手,由浅入深。我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现有不在同一直线上的甲、乙、丙三个地方,要在它们之间建立一超市,为了使甲、乙、丙三个地方的居民到这一超市购物时的路程要相等,若你是这一超市的负责人,你如何进行选址?这样就把学生的胃口吊起来了,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
二、动口、动手、动脑参与,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
数学课究竟要上出怎样的水平?达到怎样的程度?我的感悟是:首先课堂条理清楚,知识明了,学生上课有激情,参与性较高。为此课前应精心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明白这堂课学什么,学到什么水平,怎样学,学会什么;而不是教师讲什么,讲到什么水平,怎样讲,教会什么。
课堂上要做到“三大解放”,即解放学生的手,解放学生的口,解放学生的脑,让学生多动口、多动手、多发现、多思考。几何语言、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的互相转换往往是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的弱点。因此,几何思维的培养要从直觉开始,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地提供机会,使学生既动脑又动手地参与数学的全过程,不仅要学生看“热闹”,更重要的是让他们看“门道”,千万不能让学生在课堂中扮演观众、做课堂的看客,而要让他们成为主角、成为学习的主人。
例如教学初中几何“垂线”这个概念时,因为在此之前学生掌握了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中的相交关系,于是我在教授新课前先提问两条直线相交的知识,再巧妙地利用预先做好的模型转动木条,让学生观察相交所夹的角度大小,从而使学生很快懂得垂直是相交的特殊线,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三、以旧引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一个人的知识水平、认知结构有关。作为教师,如果能贴切地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结构,并适当地加以完善,不仅能够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能深化这种结构,使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并且大胆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教材中有这样一道例题:在△ABC中,∠ABC= 50°,∠ACB= 75°,点O是内心,求∠BOC的度数。这是一道基础题,目的在于考查学生对三角形的内心及三角形内角和等概念的理解。如果就题讲题,学生会感到淡然无味;如果在解决了这问题之后,再向深处挖掘,则可进一步深化学生认知结构。如我提出了如下问题:若设∠A=x°,你能用 x的代数式表示∠BOC吗?这看上去是一小步,仅仅换上了 x度,数字换成了字母,实际上却是一大步,这巩固了前面的多项式,也和函数有了联系。当问题解决了,我再问:当x等于多少度时,∠BOC=130°?这就成了一个方程问题。充分利用前面的问题情境,不仅使学生巩固了知识,也发展了知识,真正把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
责任编辑 罗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