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历史问题教学的基本目的,就是通过问题的展示,对学生进行深刻思维、灵活思维、创新思维、批判思维的培养,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理解、掌握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关键词] 基本模式;问题教学;教学设计;信息
历史学科的问题教学发展到今天,已不仅是一般地把教学内容设计成一系列问题进行教学的方法。它已是综合借鉴目标教学、结构教学、图示教学、程序教学等教学方法的模式、理论,运用投影、录音、录相、电影、电视和计算机CAI技术等最新的教学技术手段,通过问题的展示和学生的质疑问难。形成教学过程的双向交流,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归纳、比较、概括等能力,提高学生思维素质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
这一教学方法有两种基本模式:一是教师通过教学设计,直接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思考、讨论,然后教师进行指导和释疑;二是教师运用教学技术设计创设新情景,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两种模式在一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可以交替使用。当然,具体教学技术的运用则要视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及学校的教学设施而定,不可强求一律,更不可为用而用,不计效果。
一、历史学科问题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
历史问题教学的基本目的,就是通过问题的展示,对学生进行深刻思维、灵活思维、创新思维、批判思维的培养,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理解、掌握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首先,必须确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观点。师与生、教与学构成课堂教学矛盾的辩证统一体。问题教学,正是解决这对矛盾,促使其达到辩证统一的良好手段。它通过教师对问题展示的外因,充分调动学生主动、积极、自觉思维的内因,恰当调节教学节奏,活跃教学气氛,丰富教学内容,生动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在其过程中,关键是“恰当”,“恰当”就是符合学生实际。教师的设计不管多么完美,愿望不管多么善良,但如果不符合学生的实际,就不能体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的原则,这是问题教学设计的教育学依据。
其次,要明确在问题教学中,教师的责任是要让学生无疑而生疑,有疑而思疑,思疑而解疑,解疑而心悦。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自惊奇和问题开始。”问题教学是激发学习动机,启迪求知欲望,点燃智慧火花,追求真知灼识的重要教学手段,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疑为思之始”,有疑才会有思考,才会有探究,才会有钻研,才会有对真理追求孜孜不倦的意志和毅力。这是问题教学设计的心理学依据。
再次,要懂得中学历史教学对能力培养的要求是分层次的。第一个层次是基础知识的掌握。它要求学生在对基本历史事实、历史现象识记的基础上,形成历史基本概念,进而理清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设计历史学科问题教学,就是要使学生注重对历史基本事实的调查和了解,并能从启发思维的角度,对教材的史实知识重新归纳,具有再认再现历史知识和获取历史信息、处理历史材料的能力。
第二个层次是基础知识的运用。在学生弄清、掌握历史基本事实和历史基本现象的基础上,通过问题设计,引导学生运用目的思维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运用概括思维认识各种事物的共同属性,揭示其本质的内在规律;运用间接思维去比较、判断历史现象的本质;运用创造思维对历史事物形成新的认识,并对现实具有指导实践的作用。也就是训练学生运用分析、综合、归纳、比较、概括的方法和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立场分析评价历史现象、历史人物,阐述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
第三个层次是历史思维能力的扩展。它包括历史问题的辩证思维,学术问题的争鸣商榷和学生的质疑问难三个方面。就是在设计历史问题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在集中、求同思维的基础上进行发散和求异思维,启发鼓励学生从静态历史时空到动态历史时空的历史时空结构体系方面;从历史的哲学思考,如人与自然的关系、意识与物质的关系、人的自身发展、社会历史发展及其规律等方面深入思考,提出疑难问题和不同见解,使他们视野扩大,思路开阔,学得更积极主动和富有成效。这是历史问题教学设计的历史思维能力要求的依据。
二、历史问题教学设计与信息系统的开放
从信息论的角度说,问题教学过程实质是师生信息交换、交流的过程,历史问题教学设计就是通过调控、反馈,控制教学结构,促使信息系统的开放,让学生获得有序信息。
第一是信息接收系统的开放。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以多层次、多角度、多类型的问题设计,启动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眼、耳、手、脑等接收系统都处于积极状态,形成鲂位的交叉感知,充分发挥其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有效地接收、加工和贮存信息。如高三历史的单元复习课,要求在原有章、节教学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系统,重建知识结构,深化知识层次,强化能力训练。教学中就可以复习线索为依托,采取顺藤摸瓜,引线串珠的方法,设计系列问题,形成问题系统,设置新的情景,引发学生通过概括、归纳、比较的思维活动,从宏观上对历史理论和历史发展规律的信息进行加工、贮存;又从微观上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细微区别的信息进行接收、整理,
第二是信息渠道系统的开放。信息渠道既指课堂信息渠道,也包括课外信息渠道;既有教师传输信息渠道,也有学生通过阅读、观察、议论后的质疑反馈渠道。双向的信息渠道有利于学生拓展思维,扩大、加深、巩固课堂上获得的信息。如复习(三个世界的形成和演变)这一章时,可结合现实,设计一些有关“波黑战争”、“车臣危机”、“巴以关系”的问题,既可向学生传输最新的信息,又可引起学生对两极格局解体后,世界向多极发展的新思考,畅通双向的信息渠道系统。
第三是信息网络系统的开放。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大脑中已贮存了许多各类的信息,形成信息网络。且随着不断的学习,不断接收新的信息,使其信息网络处于动态之中。历史问题教学设计,就是教师通过问题设计,开启学生原有的信息网络系统,让他们运用已知的知识,经过联想、综合,接收新信息。如讲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时,可问:“太平天国革命的纲领是什么?它与北宋、南宋、明末农民起义的口号有什么联系?为什么说太平天国革命是旧式农民革命的最高峰?”学生经过联想,至少可形成三个新的历史概念:①封建生产关系造成贫富悬殊及土地兼并严重,是农民起义的重要原因之一。②要求推翻封建剥削的制度及建立公平合理的理想社会是人们的普遍愿望。③从口号中可以看出中国农民战争的水平是逐步提高的,而太平天国革命是旧式农民革命的最高峰。在新的历史概念建立后,又要引导学生理清它们之间的有机联系,形成网络结构,升华为历史观。此外,有些历史概念的形成,还要联系地理、语文、政治、外语,甚至数、理、化的知识。
[关键词] 基本模式;问题教学;教学设计;信息
历史学科的问题教学发展到今天,已不仅是一般地把教学内容设计成一系列问题进行教学的方法。它已是综合借鉴目标教学、结构教学、图示教学、程序教学等教学方法的模式、理论,运用投影、录音、录相、电影、电视和计算机CAI技术等最新的教学技术手段,通过问题的展示和学生的质疑问难。形成教学过程的双向交流,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归纳、比较、概括等能力,提高学生思维素质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
这一教学方法有两种基本模式:一是教师通过教学设计,直接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思考、讨论,然后教师进行指导和释疑;二是教师运用教学技术设计创设新情景,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两种模式在一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可以交替使用。当然,具体教学技术的运用则要视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及学校的教学设施而定,不可强求一律,更不可为用而用,不计效果。
一、历史学科问题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
历史问题教学的基本目的,就是通过问题的展示,对学生进行深刻思维、灵活思维、创新思维、批判思维的培养,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理解、掌握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首先,必须确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观点。师与生、教与学构成课堂教学矛盾的辩证统一体。问题教学,正是解决这对矛盾,促使其达到辩证统一的良好手段。它通过教师对问题展示的外因,充分调动学生主动、积极、自觉思维的内因,恰当调节教学节奏,活跃教学气氛,丰富教学内容,生动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在其过程中,关键是“恰当”,“恰当”就是符合学生实际。教师的设计不管多么完美,愿望不管多么善良,但如果不符合学生的实际,就不能体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的原则,这是问题教学设计的教育学依据。
其次,要明确在问题教学中,教师的责任是要让学生无疑而生疑,有疑而思疑,思疑而解疑,解疑而心悦。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自惊奇和问题开始。”问题教学是激发学习动机,启迪求知欲望,点燃智慧火花,追求真知灼识的重要教学手段,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疑为思之始”,有疑才会有思考,才会有探究,才会有钻研,才会有对真理追求孜孜不倦的意志和毅力。这是问题教学设计的心理学依据。
再次,要懂得中学历史教学对能力培养的要求是分层次的。第一个层次是基础知识的掌握。它要求学生在对基本历史事实、历史现象识记的基础上,形成历史基本概念,进而理清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设计历史学科问题教学,就是要使学生注重对历史基本事实的调查和了解,并能从启发思维的角度,对教材的史实知识重新归纳,具有再认再现历史知识和获取历史信息、处理历史材料的能力。
第二个层次是基础知识的运用。在学生弄清、掌握历史基本事实和历史基本现象的基础上,通过问题设计,引导学生运用目的思维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运用概括思维认识各种事物的共同属性,揭示其本质的内在规律;运用间接思维去比较、判断历史现象的本质;运用创造思维对历史事物形成新的认识,并对现实具有指导实践的作用。也就是训练学生运用分析、综合、归纳、比较、概括的方法和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立场分析评价历史现象、历史人物,阐述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
第三个层次是历史思维能力的扩展。它包括历史问题的辩证思维,学术问题的争鸣商榷和学生的质疑问难三个方面。就是在设计历史问题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在集中、求同思维的基础上进行发散和求异思维,启发鼓励学生从静态历史时空到动态历史时空的历史时空结构体系方面;从历史的哲学思考,如人与自然的关系、意识与物质的关系、人的自身发展、社会历史发展及其规律等方面深入思考,提出疑难问题和不同见解,使他们视野扩大,思路开阔,学得更积极主动和富有成效。这是历史问题教学设计的历史思维能力要求的依据。
二、历史问题教学设计与信息系统的开放
从信息论的角度说,问题教学过程实质是师生信息交换、交流的过程,历史问题教学设计就是通过调控、反馈,控制教学结构,促使信息系统的开放,让学生获得有序信息。
第一是信息接收系统的开放。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以多层次、多角度、多类型的问题设计,启动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眼、耳、手、脑等接收系统都处于积极状态,形成鲂位的交叉感知,充分发挥其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有效地接收、加工和贮存信息。如高三历史的单元复习课,要求在原有章、节教学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系统,重建知识结构,深化知识层次,强化能力训练。教学中就可以复习线索为依托,采取顺藤摸瓜,引线串珠的方法,设计系列问题,形成问题系统,设置新的情景,引发学生通过概括、归纳、比较的思维活动,从宏观上对历史理论和历史发展规律的信息进行加工、贮存;又从微观上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细微区别的信息进行接收、整理,
第二是信息渠道系统的开放。信息渠道既指课堂信息渠道,也包括课外信息渠道;既有教师传输信息渠道,也有学生通过阅读、观察、议论后的质疑反馈渠道。双向的信息渠道有利于学生拓展思维,扩大、加深、巩固课堂上获得的信息。如复习(三个世界的形成和演变)这一章时,可结合现实,设计一些有关“波黑战争”、“车臣危机”、“巴以关系”的问题,既可向学生传输最新的信息,又可引起学生对两极格局解体后,世界向多极发展的新思考,畅通双向的信息渠道系统。
第三是信息网络系统的开放。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大脑中已贮存了许多各类的信息,形成信息网络。且随着不断的学习,不断接收新的信息,使其信息网络处于动态之中。历史问题教学设计,就是教师通过问题设计,开启学生原有的信息网络系统,让他们运用已知的知识,经过联想、综合,接收新信息。如讲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时,可问:“太平天国革命的纲领是什么?它与北宋、南宋、明末农民起义的口号有什么联系?为什么说太平天国革命是旧式农民革命的最高峰?”学生经过联想,至少可形成三个新的历史概念:①封建生产关系造成贫富悬殊及土地兼并严重,是农民起义的重要原因之一。②要求推翻封建剥削的制度及建立公平合理的理想社会是人们的普遍愿望。③从口号中可以看出中国农民战争的水平是逐步提高的,而太平天国革命是旧式农民革命的最高峰。在新的历史概念建立后,又要引导学生理清它们之间的有机联系,形成网络结构,升华为历史观。此外,有些历史概念的形成,还要联系地理、语文、政治、外语,甚至数、理、化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