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xz123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单元整体设计
  
  一、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现代诗歌的语言特点、音韵节奏、情感表达均了解不多。所以教学本单元时宜从指导学生掌握诵读现代诗歌的技巧入手,引导他们领悟诗中丰富的人文内涵,逐步激发起他们赏读诗歌的兴趣。
  二、单元设计思路
  本单元的四首抒情诗感情真挚、想象丰富、语言明快晓畅,都适合初中学生阅读。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以及抒情方式,要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揣摩品味诗歌精美凝练的语言,获得美的熏陶。
  三、单元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诗歌,在诵读中体悟诗歌所蕴涵的人文内涵和审美情趣。
  2.通过朗读、背诵、比较阅读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
  3.初步尝试用诗歌的形式抒发内心感受,领悟诗歌的基本特点。
  四、课时分配
  《我爱这土地》2课时,《乡愁》2课时,《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2课时,《纸船》1课时。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我爱这土地》通过一只小鸟的歌喉抒发了对历经磨难的祖国的挚爱。这首诗文化历史感厚重,但主题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距离较远,教学时可重点介绍诗歌产生的背景,以及作者创作该诗时的沉痛心情;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受这首诗的语言特点,重点放在体味现代诗歌的基本特点上。象征手法是这首诗的教学重点,同时也是难点,拟采用诵读、感悟的方法,通过“诵读感知—揣摩领悟—鉴赏熏陶”这三个环节的教学,引导学生研读诗歌,获得审美体验。
  二、教学目标
  1.了解本诗的创作背景,领悟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感。
  2.把握诗中的象征手法,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情境创设:运用多媒体播放日军侵略中国的音像资料,创设学习情境。
  2.背景链接: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开始全面入侵中国,在这民族存亡的危急时刻,中华儿女纷纷投身到抗日的洪流之中。正是在这个历史背景下,诗人艾青于1938年11月创作了《我爱这土地》,表达了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愤恨。
  3.作者链接:艾青(1910-1996),现当代著名诗人,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1929年赴法国学习绘画,开始接触欧洲现代派诗歌。1932年回国,在上海参加了“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不久因思想激进被捕入狱,在狱中写出了他的代表诗作《大堰河——我的保姆》。
  (二)诵读感知
  1.诵读全诗:学生诵读全诗,走进文本。可采用齐读、范读、跟读等形式。
  2.整体感知:在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全诗。
  (1)关于全诗的思想内容——这首诗以鸟儿眷恋土地作比喻,抒发了诗人对祖国的挚爱深情,从而鼓舞人民为民族的解放而斗争。
  (2)关于全诗的感情基调——悲怆而深沉。
  3.诵读指导:
  为了增强诵读效果,进一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师作适当的诵读指导:(1)把握语气、语速,朗读这首诗时语气、语速应该是沉郁缓慢的。(2)注意节奏和重音。
  4.诵读评价:
  要求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诵读全诗,并根据诵读指导的要求对诵读情况进行评价,可采用自评、互评、师评等多种形式。
  (三)揣摩领悟
  1.把握象征手法:
  (1)了解象征这种修辞手法。(2)找出诗中具有象征性的意象,联系写作背景探究它们的象征意义。
  2.品味诗中富有表现力的诗句。可让学生自主探究,然后进行评析、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示例一:“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一句中的“也”和“嘶哑”用得好。“也”表达了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感,语气坚定,具有感染力;“嘶哑”用来形容鸟儿的歌唱,给人以悲壮之感,可以把它理解为诗人为抗日救亡而奔波呼号。
  (四)鉴赏熏陶
  1.比较阅读,提高欣赏诗歌的能力。
  要求学生将这首诗与课后的《中国的土地》作比较,思考两首诗的异同,并在小组内交流。
  2.配乐齐声朗读《我爱这土地》,体验诗歌的艺术之美。
  四、拓展延伸
  课外阅读一两首艾青的诗,并作简要的读书笔记。
  (安徽省安庆市教研室刘和程)
  
  《乡 愁》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乡愁是人类的一种普遍情结,余光中的《乡愁》便是其中情意深长的一曲。因为它抒写的不是一般游子的思乡之情,而是在特殊的时代,由海峡对岸的游子抒发的对大陆的思念之情。可让学生反复诵读,体味诗中蕴涵的浓烈的思乡之情,理解诗歌中的意象之美,同时初步掌握用诗歌形式来表达情感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朗诵现代诗歌的基本方法。
  2.在诵读中体味诗人浓烈的怀乡之情。
  3.学习作者运用鲜明的意象表达情感的写法。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江河水》)
  曾有这样一位诗人,1928年生于南京,1949年离开大陆前往台湾,从此就开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漂泊生涯。从求学美国到谋职香港,其间他多次想回到大陆看看,可惜均未成行,无奈中,他于1972年写下一首饱含思乡之痛的诗——《乡愁》,他就是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那如烟似雾的乡愁世界。
  (二)诵读中感知
  1.教师范读,语调缓慢、深情。同时配乐《春江花月夜》。提问:你从中听出了什么?
  2.再读:学生自由诵读全诗。注意读准节奏,读出情感,读出自己的理解。
  3.三读:指定两位同学诵读,并请他们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读,引导学生初步谈谈自己的阅读感受。
  4.归纳朗读方法:
  (1)划分朗读的节奏:节与节间停顿二拍,句与句间停顿一拍。
  (2)确定朗读的重音:抓住关键词语,以及富有表现力的修饰语。
  (3)把握感情基调:深挚、绵长的思念。
  (4)把握语调:低沉略带哀伤;把握语速:缓慢。
  5.音乐响起,全班同学自由朗读。
  (三)研读中感悟
  1.这首诗曾拨动了千万人的心弦,请同学们谈谈它究竟好在哪里。
  小组合作讨论并圈点批注。教师可出示下面两个问题引导学生:(1)将每节相同位置的语句进行归类赏析,看看哪一处写得最感人。(2)你对诗中哪一节印象最深,为什么?
  教师评价,归纳整理。如:
  (1)意象很感人。小时候(邮票)→长大后(船票)→后来(坟墓)→现在(海峡)。
  (2)情感很感人。主题逐步升华,尤其第四节中诗人个人的悲欢与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具有了其他乡愁诗不可比拟的深度和广度,暗含了诗人渴望亲人团聚、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这首诗表达的不只是个人情感,而是千千万万海外游子的恋国思家的民族情感、爱国情感,可谓“一首怀乡诗,满腔故园情”。
  2.根据大屏幕提示背诵全诗。
  四、拓展延伸
  1.探究中国文人的乡愁情结:
  诗中化抽象的乡愁为形象的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种化抽象为形象的写法在我国古诗词中是经常运用的。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积累,说一说表达乡愁的诗词句。
  2.说说自己对乡愁的感悟:
  在刚才的品味中,诗人、词人化抽象为形象的诗句生动地表达了浓浓的思乡之情,让“愁”具体可感。请同学们选取一个物象,展开联想和想象,用“乡愁是……”这一句式表达,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几句话。(用多媒体播放能让人引起乡思的秋夜画面。)
  说明:学生只要能用恰当的物象表示乡愁即可,句子长短不限。最后可以在全班同学发言的基础上将这些句子连缀成篇。
  3.阅读于右任的《望大陆》,品味这首诗与《乡愁》课文的异同。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有国殇!
  (安徽桐城市二中汪玉清)
  
  《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
  
  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这是一首感情浓烈的抒情诗,教学时可重点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理解诗意,领悟主旨,品味诗歌形象的语言。适当联系时代背景,使学生明白诗人为何要写这首诗。抓住关键词句,通过讨论点拨的方法,引导学生把握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主旨。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诗中形象的语言。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是一首歌唱青少年的抒情诗。1938年作者从四川来到了延安,在那里,他亲眼目睹了根据地人民火热的革命生活。那种快乐、充实、民主的全新生活,使他情不自禁地要歌唱,要为少男少女们祝福。1942年,诗人满怀激情地写下了这首诗。
  (二)诵读感知
  1.指导朗读:
  (1)指名朗读,师生共同评价。
  (2)教师点拨: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很明显,是奔放快乐、积极向上的,朗读时语速可稍快,语调可适当高亢一点,尤其是排比性的诗句,要读得有气势一些,同时要读准节奏,表现出诗歌语言的音乐美。
  (3)教师示范朗读或播放录音。
  2.齐读诗歌,交流感受:
  学生谈自己读后的感受,教师可引导他们从思想内容、创作构思、表达效果等方面谈认识,并加以适当点拨。
  3.领悟主旨:
  (1)诗的第一节歌唱了几种事物,这些事物具有哪些共同点?
  (2)作者为什么要为少男少女们歌唱?
  (3)集体朗诵诗歌,深入领会诗歌主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分析品味语言
  这首诗充满了想象力,它具体表现在哪些诗句中?这样写好在哪里?学生自由朗诵诗歌,并开展小组讨论。
  1.诗人要求自己的歌声“飞到年轻人的心中”,在诗中他是怎样让歌声“飞”去的?
  2.怎样理解“轻轻地从我琴弦上/失掉了成年的忧伤”?
  (四)质疑、讨论
  学生自主质疑,师生互动,合作探究、讨论、答疑。
  示例一:诗的第三节揭示了“我”的歌声的内容和来源,请结合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说一说它具体是什么。
  示例二:诗的第四节写了诗人在新事物、新思想的感染下发生的一些变化,它在诗中起什么作用?
  四、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2.比较阅读《毕业歌》。
  (安徽省安庆市一中陈五杰)
  
  《纸船》教学设计
  
  一、设计说明
  《纸船》是印度诗人泰戈尔的一首散文诗。教学中,可采用诵读感知—揣摩语句—比较阅读的方法,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主题,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审美情趣。课后,让学生尝试用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展示自己的个性,感受创造的乐趣。
  二、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人笔下天真无邪、活泼可爱的儿童世界。
  2.品味诗歌朴素的语言、明快的风格,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许多同学都玩过纸船,请同学们描述一下玩纸船的时间、地点、感受。(学生自由发言)我们看到纸船,就会想起童年的点点滴滴,那种感觉很美好。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散文诗:《纸船》。
  (二)检查预习效果
  让学生展示自己在课前搜集和整理的关于泰戈尔的资料,全班交流,最后教师用屏幕展示主要资料。
  (三)朗读诗歌,初步感知
  1.首先学生自由朗读,教师相机指导,然后教师范读,最后学生齐读。
  2.思考:“我”每天把纸船放在急流的溪中,“我”期望什么,梦想什么?(指导学生用诗中的句子来回答。)
  (四)揣摩领悟,把握要点
  1.小组活动,思考讨论:
  (1)你觉得诗中的“我”是个什么样的孩子,从哪里可以看出?(注意限制、修饰性的词语。)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全班交流:
  (1)这是一个天真的孩子,从“我用大黑字写我的名字和我住的村名在纸船上”可以看出。
  这是一个执著的孩子,从“我每天把纸船一个个放在急流的溪中”可以看出。
  这是一个想象力丰富的孩子,从“我投我的纸船到水里,仰望天空,看见小朵的云正张着满鼓着风的白帆”可以看出。
  这是一个善良的孩子,从“我把园中长的秀利花载在我的小船上,希望这些黎明开的花能在夜里被平平安安地带到岸上”可以看出。
  ……
  (在这一过程中要把朗读和品味结合起来,做到边品边读。注意引导学生把握不同句子的语调、长句的停顿等。注意体会一些限制、修饰性词语的作用。)
  (2)这首诗想象丰富,洋溢着一种向往自由的浓烈情绪,折射着诗人童年的种种梦幻和憧憬。
  3.带着感情再读诗歌,进一步理解诗的思想内涵。
  四、拓展延伸
  (投影冰心的《纸船》)
  1.泰戈尔的《纸船》与冰心的《纸船》有哪些异同?
  2.如果你也有一艘可以载梦的船,你将放进怎样的梦?充分发挥你的想象,写一首小诗。(用形象、具体的事物表达自己的梦想。)
  3.以“我的梦想(希望)”为题写一首小诗。
  (安徽省安庆市石化一中左雁)
其他文献
按照《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农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的相关政策要求,沈阳市本着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结合的原则,双管齐下,着力解决教师队伍“乡村弱”和“城镇挤”问题,着力解决城乡间、地区间义务教育教师差距问题。目前看,已初见成效,具体做法就是通过“雁阵效应”带动城乡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协同发展。  一、引雁归巢,筑牢基层堡垒  核心是增加农村教育对
【摘 要】站上讲台,站稳讲台,站好讲台是教师的追求。而要站稳、站好,对教师来说,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至关重要。本文着眼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让教学目标扎根沃土”“寻找适当的教学情境”“以有效教学方法为养料”“对教学提问应答加以修剪”四个方面结合具体教学课例进行详细分析,期望给教学实践带来启迪。  【关键词】教学理念 教学目标 教学情境 教学方法 教学提问应答  如果你要养树,你得明白根系发达、环境
不管是师范类院校和教研机构的专业研究人员,还是来自幼教一线的园长;无论是政府部门的幼教管理人员,还是民营幼教机构的培训主管,抑或是年过花甲的专家学者或年轻的幼教同行,整个会议都洋溢着幼教大家庭的浓浓暖意。  金秋十月,丹桂飘香。在北京最美的季节,第二届全球教师教育峰会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而由北京大众世纪文化有限公司承办的学前教育分论坛也于2014年10月19日开幕。世界学前教育组织中国委员会主席、
【摘 要】加强优秀诗文积累是语文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把握中考语文诗文默写的命题趋势,对推动语文课程变革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2020年全国39套中考语文试卷的诗文默写试题,笔者发现诗文默写试题呈现出测试内容以识记能力为基础,指向高阶思维能力发展,测试材料以唐宋先秦为主体,突出经典作家作品传承,测试形式以记诵默写为路径,创设丰富现实情境载体的特点,从而预测未来中考优秀诗文默写将更加注重综合应用的高阶
1978年,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 Carol Dweck做了一项实验,找来一群孩子玩拼图,观察他们的行为和情绪反应。实验之前,教授就预料到,孩子面对困难时会有不同的反应,事实也确实如此。伴随拼图越来越难,有些孩子开始抗议:“现在一点都不好玩了!”后来实在受不了,坚持要“放弃”,甚至直接将拼图推到地上。但她没预料到的是那些“成功孩子”的表现,当面对特别难的拼图时,一个10岁的男孩拉来一张椅子坐下,搓
【摘 要】核心素养价值导向下的教学要重视教学从概念到观念的转变,要处理好学科核心素养与综合素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需要更强调学生立场。在此条件下,也应重新对教师教学基本功进行考量。以生物学科为例,教师应重视知识选择与整合、活动设计与组织、动力激发与维持三个方面。  【关键词】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 教学基本功  核心素养导向下,教师要重视教学从概念到观念的转变,要处理好学科素养与综合
苏轼被贬黄州的凄苦与挣扎成就了他的旷达与超然,《赤壁赋》一文流露出的瞬时感情巨变则体现了他当时复杂、难言的微妙心境:月夜泛舟—乐,壮志难酬—悲,参悟人生—喜。    一、游赤壁之乐    苏轼于明月之夜泛舟赤壁,尽情游玩,其乐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同游之乐——“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这里的苏轼不像李清照“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不像柳宗元“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而是邀约了朋友,共同分享游
尊师重教从古至今就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优良传统,如何让广大教师做好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并让“尊师重教”真正写在社会每个人的心中,关键在于教师自身。在当今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环境中,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在当下是否还具有价值?“互联网 教育”的大潮下,我们该怎样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寻、继承并发扬师德建设的优秀传统?新时代的教师,又应如何“敬业爱生、教书
《江山如此多娇》是傅抱石和关山月于1959年根据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词意,为新落成的人民大会堂联合创作的国画作品(见图1)。在这幅毛泽东亲自题款,高5.5米、宽9米的巨幅作品里,青山绿水、冰天雪地、长城、黄河浑然组合为一个跨越时空的整体,两位画家用酣畅淋漓的笔墨将艺术形式与内容和谐统一在一起,充分展示了中国山水画情景交融、天人合一的审美特点,表达了中华民族豪迈气魄和大胆创新的时代精神,象征着伟
本刊讯 2016年6月28日,由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田家炳基金会主办,北京中学承办的全球化时代的“道德人”培养—教师情感表达与师生关系构建项目“情感—交往型”课堂全国教学研讨会在北京中学召开。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朱旭东教授,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黄会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