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历史教学与历史考试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历史教学涉及的双方是教师与学生,中考历史试题发布后,历史教师都会对其进行分析与研究,以助其科学把握历史学科命题方向与命题规律。因此,历史试题对于教师来说,可以有效指导其教学实践;而对于学生来说,在教师的指导下,有助于其提高复习效率,进而科学备考。
关键词:历史记忆;历史思维;综合应用
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终结性考试,目的是全面、准确地反映初中毕业学生在学科学习目标方面所达到的水平。它属于一个相对公平的量化选拔性制度,而其“考试结果既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主要依据,也是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之一”。
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2018年1月,国家教育部颁行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该课程标准在原有三维目标的基础之上进行整合,凝练出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明确了学生在学习历史学科的课程中应达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对这些能力的考查在安徽省中考历史试题中也有所体现。安徽省中考历史统一命题卷自2010年开始的五大题型趋于定型,分别为:单项选择题、组合列举题、辨析改错题、材料解析题与活动探究题。考试题型多样、开放灵活,在重基础之上还强调培养学生多项能力,如历史记忆能力、历史思维能力、综合应用能力等。
一、 历史记忆能力
在中考试题中,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内容不在少數,这类试题对于学生来说,得分比较容易,因为历史记忆在历史诸能力体系中处于第一层次,属于培养能力体系中的较低范畴。在安徽中考历史试题中,尤以组合列举题为典型代表。组合列举题的设置,其着眼点往往放在重大的历史发展脉络、框架性的知识结构、相似的重大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上。如第11题:
我国历史悠久,传统文化辉煌灿烂。
(1) 北朝农学家贾思勰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撰写的《 》,强调农业生产必须遵循自然规律。
(2)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是对毕昇发明 的称赞。
(3) 明制卓越的医药学家李时珍写成药物学巨著《 》,对医药学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古代科学成就的掌握,包括《农政全书》、活字印刷术与《本草纲目》。组合列举题重在考查学生的历史记忆能力,实行开卷考试后,对于学生来说,这是最简单的拿分题。
二、 历史思维能力
历史思维能力是一个涵盖很多方面的能力体系,它包括历史分析、历史解释、历史研究、形象思维、发散思维、辩证思维,等等。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或多或少都会有所涉及。比如:在课堂上让学生以辩论的形式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课后让学生以小论文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史论结合能力,等等。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要在特定的时空之中,借助于史料,逐步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在五大核心素养中,时空观念属于历史思维范畴,它在核心素养体系之中居于基础地位。在2018年安徽中考历史试题中,以选择题第9题为例:
历史学家帕尔默说,在18世纪后期的40年中,整个大西洋文明受到了具有相同目标的一场革命运动的涤荡。“相同目标”是( )
A. 建立资产阶级统治
B. 实现民族独立
C. 确立君主立宪制度
D. 废除君主专制
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本题要求学生紧扣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18世纪后期的40年、大西洋。从1760年至18世纪末,欧洲地区资产阶级统治地位基本确立。学生在灵活掌握主干知识的基础上,善于历史分析,强调历史思维的延伸,可以在纸笔测验中有效地培养与锻炼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综合应用能力
综合应用能力在培养能力体系中居于最高地位,相比较于历史记忆能力与历史思维能力,它更注重学生对历史知识甚至是跨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包括分析、综合、概括、比较、评价,等等。在安徽中考历史试题中,以材料解析题为典型代表。它以文献史料的形式予以呈现,在问题设计上注意从不同的角度灵活切入,在命题立意上主要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进行分析与理解、做出价值判断。如第15题:
材料一:
《乾隆御制诗》中有“间年外域有人来,宁可求全关不开”。英国使臣马戛尔尼说:“彼等以为苟不如此,则恐外人之交际频繁,又碍于安谧,而各界人等之服从上命,以维持皇威于不坠,乃中国政府唯一不易之格言。”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 根据材料一,指出乾隆时期的对外政策,并概括其原因。
材料二:
(19世纪60年代初)恭亲王和文祥首先认识到中西方接触是不可避免的,并且可以通过谨慎的外交得到很大的好处。他们强烈地感到,西方列强通常能够信守条约。
——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上卷)
(2) 材料二反映的清朝统治者对外态度是什么?他们在实践中是如何体现的?
(3) 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对外政策变化的原因。
本题的设计,第(1)问考查学生对文言史料的翻译,并联系教科书内容,概括原因,让学生研读史料、运用史料,分析、解决问题;第(2)问考查一个“变”字,要求学生根据史料理解“闭关锁国”政策因西方列强的接踵而至而宣告失效,因而,清政府的对外政策不得不进行调整(变化);第(3)问更是巧妙地将清政府的两种对外态度描绘出来,要求学生根据时代背景分析原因。本题三个问题中,还考查学生的文字表达功底,因而是多方面地综合考查学生能力。对史料的研习与运用,既是历史学习与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解释历史和评判历史的重要能力体现。
中考是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对学生进行学业测评的一次选拔性考试,也是我国教育考试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18年安徽省中考历史试题在命制上鲜明地彰显了历史学科对于学生的历史记忆能力、历史思维能力与综合应用能力的要求,紧跟当前我国历史教育发展的趋势,聚焦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学生历史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建平.课程改革如何向纵深发展[N].中国教育报,2003-10-27.
[2]李建平.课程改革如何向纵深发展[N].中国教育报,2003-10-27.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4]徐蓝,朱汉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59).
作者简介:
唐业丰,上海市,上海师范大学。
关键词:历史记忆;历史思维;综合应用
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终结性考试,目的是全面、准确地反映初中毕业学生在学科学习目标方面所达到的水平。它属于一个相对公平的量化选拔性制度,而其“考试结果既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主要依据,也是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之一”。
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2018年1月,国家教育部颁行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该课程标准在原有三维目标的基础之上进行整合,凝练出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明确了学生在学习历史学科的课程中应达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对这些能力的考查在安徽省中考历史试题中也有所体现。安徽省中考历史统一命题卷自2010年开始的五大题型趋于定型,分别为:单项选择题、组合列举题、辨析改错题、材料解析题与活动探究题。考试题型多样、开放灵活,在重基础之上还强调培养学生多项能力,如历史记忆能力、历史思维能力、综合应用能力等。
一、 历史记忆能力
在中考试题中,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内容不在少數,这类试题对于学生来说,得分比较容易,因为历史记忆在历史诸能力体系中处于第一层次,属于培养能力体系中的较低范畴。在安徽中考历史试题中,尤以组合列举题为典型代表。组合列举题的设置,其着眼点往往放在重大的历史发展脉络、框架性的知识结构、相似的重大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上。如第11题:
我国历史悠久,传统文化辉煌灿烂。
(1) 北朝农学家贾思勰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撰写的《 》,强调农业生产必须遵循自然规律。
(2)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是对毕昇发明 的称赞。
(3) 明制卓越的医药学家李时珍写成药物学巨著《 》,对医药学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古代科学成就的掌握,包括《农政全书》、活字印刷术与《本草纲目》。组合列举题重在考查学生的历史记忆能力,实行开卷考试后,对于学生来说,这是最简单的拿分题。
二、 历史思维能力
历史思维能力是一个涵盖很多方面的能力体系,它包括历史分析、历史解释、历史研究、形象思维、发散思维、辩证思维,等等。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或多或少都会有所涉及。比如:在课堂上让学生以辩论的形式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课后让学生以小论文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史论结合能力,等等。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要在特定的时空之中,借助于史料,逐步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在五大核心素养中,时空观念属于历史思维范畴,它在核心素养体系之中居于基础地位。在2018年安徽中考历史试题中,以选择题第9题为例:
历史学家帕尔默说,在18世纪后期的40年中,整个大西洋文明受到了具有相同目标的一场革命运动的涤荡。“相同目标”是( )
A. 建立资产阶级统治
B. 实现民族独立
C. 确立君主立宪制度
D. 废除君主专制
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本题要求学生紧扣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18世纪后期的40年、大西洋。从1760年至18世纪末,欧洲地区资产阶级统治地位基本确立。学生在灵活掌握主干知识的基础上,善于历史分析,强调历史思维的延伸,可以在纸笔测验中有效地培养与锻炼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综合应用能力
综合应用能力在培养能力体系中居于最高地位,相比较于历史记忆能力与历史思维能力,它更注重学生对历史知识甚至是跨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包括分析、综合、概括、比较、评价,等等。在安徽中考历史试题中,以材料解析题为典型代表。它以文献史料的形式予以呈现,在问题设计上注意从不同的角度灵活切入,在命题立意上主要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进行分析与理解、做出价值判断。如第15题:
材料一:
《乾隆御制诗》中有“间年外域有人来,宁可求全关不开”。英国使臣马戛尔尼说:“彼等以为苟不如此,则恐外人之交际频繁,又碍于安谧,而各界人等之服从上命,以维持皇威于不坠,乃中国政府唯一不易之格言。”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 根据材料一,指出乾隆时期的对外政策,并概括其原因。
材料二:
(19世纪60年代初)恭亲王和文祥首先认识到中西方接触是不可避免的,并且可以通过谨慎的外交得到很大的好处。他们强烈地感到,西方列强通常能够信守条约。
——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上卷)
(2) 材料二反映的清朝统治者对外态度是什么?他们在实践中是如何体现的?
(3) 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对外政策变化的原因。
本题的设计,第(1)问考查学生对文言史料的翻译,并联系教科书内容,概括原因,让学生研读史料、运用史料,分析、解决问题;第(2)问考查一个“变”字,要求学生根据史料理解“闭关锁国”政策因西方列强的接踵而至而宣告失效,因而,清政府的对外政策不得不进行调整(变化);第(3)问更是巧妙地将清政府的两种对外态度描绘出来,要求学生根据时代背景分析原因。本题三个问题中,还考查学生的文字表达功底,因而是多方面地综合考查学生能力。对史料的研习与运用,既是历史学习与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解释历史和评判历史的重要能力体现。
中考是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对学生进行学业测评的一次选拔性考试,也是我国教育考试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18年安徽省中考历史试题在命制上鲜明地彰显了历史学科对于学生的历史记忆能力、历史思维能力与综合应用能力的要求,紧跟当前我国历史教育发展的趋势,聚焦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学生历史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建平.课程改革如何向纵深发展[N].中国教育报,2003-10-27.
[2]李建平.课程改革如何向纵深发展[N].中国教育报,2003-10-27.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4]徐蓝,朱汉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59).
作者简介:
唐业丰,上海市,上海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