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书满腹,春秋一壶

来源 :江苏陶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yr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长盛不衰,悠悠数千年,承载着无限不朽的文明印记,它们像一块块重要的里程碑矗立在华夏儿女的心中。而中华鼎文化便可谓历史漫长的悠久文明之一,诞生于华夏中原的鼎文化对于中国人来说,具有十分丰富的意义和象征内涵。许慎在《说文解字》里云:“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在古代被视为立国重器,是国家和权力的象征,直到现在,中国人仍然有一种鼎崇拜的意识,“鼎”字也被赋予显赫、尊贵、盛大等引申意义,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时期、鼎力相助等。
  鼎是中华文明的见证,也是丰富文化的载体,它深厚的文化魅力和艺术价值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其历史内涵和美学定义对其他艺术形式的表现也起到了一定的引导作用。历史上,以鼎为题材而进行创作的各类艺术作品均十分丰富,而紫砂壶便是其一,紫砂壶由于其独特的可塑性,对于各种造型均有极强的表现力,因此,以鼎为题材的紫砂壶款式多样,且精品不断。
  明代制壶巨匠时大彬制作的“三足如意圆壶”可以说是现存最早的紫砂三足壶了,该壶呈球形,素面无饰,壶盖面上环绕壶钮饰有四瓣柿蒂纹,尤其是壶的底部有三只小足,与壶身浑然一体,毫无粘接之感,瞬间提升了整把壶的视觉空间感,极具震撼力。1994年,我国邮电部发行的“宜兴紫砂陶”特种邮票中,其中有一枚的画面便是这把壶,因而饮誉国内外,是紫砂器中不可多得的瑰宝。
  设计制作的这把“重静·三足鼎壶”(见图1)便是以鼎为题材而进行深入构思和表现的作品,该壶取三足鼎之形、时大彬壶之神于一体,同时充分表现其风格特质,带给人之于传统鼎势之外的另番韵味,以“重静”二字做前缀命名,意味深长。
  紫砂壶造型极为丰富多样,而“光货”圆器无疑是最普遍、最典型的造型款式,圆器紫砂壶主要由各种不同方向和曲度的曲线组成,讲究珠圆玉润、骨肉亭匀、比例协调、敦庞周正、转折圆润、隽永耐看,这种刚柔并济的艺术效果恰与中国古代文人雅士所崇尚的君子之风相一致,因此,圆器紫砂壶一直深得古今壶人的推崇和喜爱,并极尽所能地予以表现。“重静·三足鼎壶”的造型为光货圆器,整体饱满而大气,具有圆、稳、匀、正的形态特征;壶身圆润,身筒较高,底部略微鼓出,壶底尤具下沉之力,仿佛整把壶的力量都汇聚到了底部,给人以沉稳的感觉;壶肩微收,顿显几分优雅柔和;壶口较大,呈圆形,壶盖亦呈圆形,盖口上下相切、严丝合缝,子母线对应严密而规整,美观大方;壶的嘴、把、钮设计简约而舒适,没有繁缛之味,反倒更显气韵高远,令人神往,壶嘴为长直流,出水顺畅,圈把呈耳形,一气呵成,端握自然,壶钮直立于盖顶中央,呈柱状,底粗顶圆,增添了一份灵气。整个壶身呈现出一种雄浑而端庄的气势,壶底承三足,将三足鼎的形象惟妙惟肖地表现了出来,三足高矮、粗细恰到好处,托住整个壶身,使得重心上移,营造出的虚空间更增添了整壶不折不扣的历史气息,令人回味。
  “重静·三足鼎壶”以珠圆玉润、匀称流畅的造型演绎出了圆器的韵致,但其细节处无不流露着柔中寓刚、圆中有变、厚而不重、稳而不笨、骨肉亭匀的特征,尤其是壶的嘴、把、钮及壶足小巧文雅的设计,以及壶肩一圈微微收起的形象,使得整把壶相对传统鼎题材作品更添一份难得的文静和优雅,这份感觉与鼎文化所传递的内容形成了鲜明对比,也因此带给人内心强烈的感触和震撼。同时,该壶选用原矿小煤窑朱泥精致而成,色泽细腻温润,触摸则有一种羊脂玉感,泥料的衬托和本身的装饰作用进一步提升了整把壶的柔和感。作为一名女性制壶人,我们的创作视角亦有着一份女性独有的细腻和温婉,将此附着于壶中,自然延伸了作品本质的魅力,而此壶同样如此。鼎的沉稳与圆器及线条处理的柔和融为一体,不显突兀更相得益彰,带给人关于静的思索和享受。
  诗书满腹,春秋一壶,“重静·三足鼎壶”顾名思义已将文化内涵包括综揽,一方面,其造型突破传统三足鼎的架构,以曲线重塑其内在静的成分;另一方面通过作品外形,整壶诠释着“重静”二字的深层意义,既表达女性情感与思想的柔和,更以壶为载体,带给世人以一份让心灵下沉的力量,从而真正认识文化,体会作品内在的人文价值。
其他文献
宜兴紫砂壶艺始于北宋,盛于明清,辉煌于当代,其造型简练大方,色泽淳朴素雅,富有感性美和意韵美,长期享誉海内外。自问世以来,既有东坡居士“松风竹炉,提壶相呼”的情趣,又有曼生 “壶随字贵,字依壶传”的佳话;既有顾景舟“智欲其圆,行欲其方”的感慨,更有余光中“对斟两岸,品味古今”的感怀。正如北宋诗人梅尧臣在《宛陵集》中所写的那样:“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从艺紫砂几十年,笔者凭着对事业执着的
期刊
写意概括了中华民族的艺术感悟和认知,因其最契合艺术本质,故为历代大家所提倡。中国画要求用凝练的笔墨描绘出物象的神韵。通过写意的“写”,表达作者心中源于自然但更具神韵的“意”。  历史上关于绘画中的“写”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代王延寿《鲁灵光殿赋》:“图画天地,品类群生,杂物奇怪,山神海灵,写载其状,托之丹青。”其中的“写载其状”就是指用丹青描绘物象,关于写意的“意”,意有意象、意境、意思、意味等多个义项
期刊
紫砂作为一门包罗万象的中国传统手工艺,自诞生之日起一直都是陶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涵盖了金石文字、书画篆刻、诗词歌赋,富有深厚的历史气息,带有浓郁的民族风格。经过数百年传承,紫砂呈现出或简洁素雅,或端庄大气,或古朴浑厚,或小巧精致的不同面貌。形态及表现手法的丰富多彩造就了紫砂艺术的气象万千。  日本的奥兰田曾就紫砂壶的造型有段文字:“温润如君子者有之,豪迈如丈夫者有之,风流如词客、丽娴如佳人、葆
期刊
摘 要 历代工匠运其巧思,通过篆刻、贴花、泥绘等各种工艺,琢磨精工,从而营造出器型和泥色上十足的观赏效果。“仿古如意壶”造型流畅动人,表现出生动的自然美。本文拟就“仿古如意壶”的造型和寓意予以简要赏析,旨在为更多人介绍其出类拔萃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 仿古如意壶;紫砂;经典  《丁蜀镇志》载:“丁蜀以盛产陶瓷而闻名中外,素有“陶都”之称,有着得天独厚的陶土资源,其中紫砂为世界独有。” “仿古如意壶
期刊
摘 要 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形成的传统吉祥文化,总能给人亲切感。在紫砂壶的造型及装饰上融入吉祥文化,体现出某种美感,也表现了某种美好愿望。紫砂“和润壶”就很好地表达了中国人的生活理想。  关键词 紫砂;和润壶;寓意;生活理想  紫砂壶自最初的纯实用器转变为赏用两宜的民间传统手工艺品迄今已有五百多年。在这期间,中华传统吉祥文化在紫砂壶艺作品中得到了淋漓尽致地体现,二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关系日益紧密。民
期刊
紫砂壶的诞生因茶而起,但其发展流向却颇受自然生活、传统文化的影响,可以说,紫砂壶早已摆脱粗陶器皿的约束而转变为具有一定价值内涵的工艺品。这一转变是一个漫长的历程,人们普遍认为,从紫砂鼻祖供春偶然仿照银杏树的树瘤,以陶泥捏制出“树瘿壶”开始,紫砂壶的艺术特性便已脱颖而出。“树瘿壶”泥质素雅、凹凸不平、古绉满身、纹理缭绕,充满了浓郁的自然意趣,大有返璞归真的意境,其“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成为紫砂花器
期刊
摘 要 宜兴紫砂壶传统光器从最早陶刻书画装饰开始,经代代传承与创新,至今已形成了多种装 饰技法并存的风格,体现了中华传统民俗文化中的美学特质。“劲松壶”以历史经典“石瓢 壶”传器作基本造型,以松为题材作壶的装饰,展示了光器的圆润古朴和贴塑装饰的艺术 美感。  关键词 劲松壶;传统光器;装饰风格;美学特质 紫砂壶历经五百余年的传承与发展,造型的千奇万状,装饰的多姿多彩,构成了陶都艺苑中万古风流的组合
期刊
茶如隐逸,酒如豪士;酒以结友,茶当静品。喝酒,可以呼朋唤友,而喝茶是一件清静的事——抛开满脑子浮躁的思绪,保持心灵的沉静,让自己的内心油然升起一种草木滋润的怡然自得。  鲁迅先生曾说:“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人人都想享“清福”,但“清福”意味着什么,并非人人懂得。其实,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喝茶时心里能将琐事暂且放下。于是,对于人生幸福的诠释,引用了喝茶的二个动作:提起、放下。  紫砂壶
期刊
摘 要 紫砂光素器骨肉亭匀、比例恰当、转折圆润、隽永耐看,显示出一种活泼柔顺的美感,其挺括平整的流畅线条显得干净利落。本篇以紫砂“无心壶”为例,谈谈“以汉之铎,为今之壶”的文化古韵。  关键词 紫砂壶;无心壶;文化古韵  紫砂壶艺从业者,可以说是构思不漏古今寓意,创作涵盖了方圆乾坤。紫砂壶的造型包括花货、光素器和筋纹器等。当前,为求紫砂造型艺术的突破,每一位紫砂从艺者都面临着考验。但以深厚博大的华
期刊
紫砂壶的美,源于朴拙自然,源于材质特殊,源于精工细作,更源于其内在的文化风韵。每一把壶都包含了有形的气象和无形的气质,这些丰富的内容构成了紫砂壶完整的艺术形态,带给人超凡的品位和气息。壶有壶的个性,这种个性具体而言便是其风格特征,而延伸开来讲,这一切更依据于制壶人本身的性格、文化素养、精神品位、艺术领悟等各方面的转化。壶是人的艺术化身,她以强烈的、敏感的艺术气息感染着每一个人,使人们得以从壶的意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