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非线性思维的定义
非线性是相对于线性而言的,线性与非线性是两个数学概念。线性的特点是方向单一,分布均匀,速度不变,等等,一切都随着初始条件的给定而给定;非线性恰好相反,方向多变,分布非均匀,速度可变,等等,因而具有种种内在的不确定性、不可预料性。非线性思维作为一种思维模式。蕴含着一种非逻辑的内在逻辑。
二、非线性逻辑的益处
非线性思维比线性思维的优异之处在于:首先,非线性现象远多于线性现象,非线性思维有其不可比拟的现实的客观基础其次,非线性思维对事物的认识不会削去事物的本质特性,不像线性思维常常在简化过程中,非线性思维是从总的方向上。从发散的、逆向的、反常规的甚至从混沌中把握有序,拓展思路,探求真理,因而更容易发现新规律,最具创造性。
三、非线性思维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的意义
新课程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提倡自主、合作、探究,某个预设性结论的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发展都不再是课堂教学的唯一目标,学生的探究、思考、体验及情感和价值观的发展越来越成为新课程关注的焦点。所以,课堂教学应充满人文关怀与生命情趣。注重学生的生命发展,使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态度都参与到学习中来,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感受和理解知识的内在意义,获得精神的丰富和完整生命的成长。
在现代教育技术中,计算机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超媒体技术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对传统教学模式形成挑战和冲击。
信息技术教学中的线性思维主要表现在
(一)、教学目标的刻板化,缺乏灵活性,不会根据教学中的实际情况调整目标。
(二)、教学过程的流程化。线性思维观把教学过程视为没有意义拓展和价值衍生的无质变的教学“流程”。强调对教学过程的线性安排和刚性设计,复杂、多维的教学过程被简化为教师向学生之间简单的讲授过程。从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分析中得知,信息技术课程是一个非线性的系统,开放的系统。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关系不是按固定的规律组织排列,教师教学过程的预设与教学情况的变化的关系,学生的生成与文本“规定”的关系,学生理解与教师理解的关系,等等,都无法线性地表达。信息技术学科思维形态及教学手法的广泛性和多样性。决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远比其他学科复杂得多。这种复杂性主要表现为学生的思维并不像一些学科那样是单线地和直线地发展的,而是各类思维都在同时不同程度地发展着,并且各类思维是在交互作用中协调向前发展的,显现出非线性的特点。
(三)、在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中学校领导、教师、学生都没有真正重视过本学科在学生走入社会后和技能掌握上的重要性,信息技术教学片面追求线性化思维必然导致信息技术教学意义性的丧失,并引起人们探索有效的纠偏途径。因而非线性思维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显得格外重要,具有重要意义。
四、非线性思维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一)、教学过程中非线性与注意力引导
众所周知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不可能在45分钟的教学过程中都保持注意力的集中,根据本人对本校10余名老教师的调查(平均教龄15年),虽然各自有不同的教学方式和学生个体差异在课堂中表现不同。但百分之80的学生的注意力在课堂的15~30分钟之间是难以保持良好状态的。
在传统线性教学中,教师不会对应学生注意力问题改变讲授过程,从而导致课堂资源的浪费。采用非线性教学模型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时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对本课内容进行自发的思考和整理,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二)、信息技术教学中非线性模型的构建
非线性思维教学观主张。教学目标既不是精确的,也不是预设的,教学通常不会总是向着目标一直发展下去,而是在进程中不断修正目标。依据建构主义理论的能动性和个别性学习的特点,教师不能单向地,划一地指示学习目标,而应让学生主动地,因人而异地选择确定。因此应建立新的非线性教学模型是可行的。
以下是我设计的非线性课堂教学模型
1 课前资料整理
资料围绕新课改教学目标为中心,建立知识结构,尽量搜集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及习题作为发散性和非线性思维的激活点。
2 集中教学
利用多功能教室或网络教室,进行类似传统班级制集中授课。人员集中,便于控制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进程,师生可以开展面对面的双边活动
3 课前引导
在课程开始阶段阐述本课内容及本课所要解决的问题,并提出知识拓展性问题向非线性部分引导,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进行过程修正。
4 课堂中间时段非线性设计
在学生注意力不容易集中的时段采取引导学生讨论,师生问题研究,可行性问题研究等非线性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利用注意力不集中时间。
5 课后总结
教师可发布问题让学生以专题小组的形式完成报告,加强教学效果。
6 开放教学
建立校园网络。利用网络不但可供“自己”的学生访问,本校其他学生、外校学生、甚至世界各地的学生都可以访问,真正实现开放教学。学生或访问者除通过E-mail等多种方式与教师进行交流,还可以通过师生讨论区与教师或其他学生进行交流,可以自由地在虚拟模型中获取更多的信息,充分实现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五、非线性教学模型面临的问题
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非线性教学模型充分体现现代教育环境下,正确的知识观、学生观、学习观、师生观、课程观、教学观、教育评价观、教育研究观等,具有不同寻常和巨大的生命力,同时也面临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主要有:
1 教学媒体
Web作为教学媒体,其优势不仅在于它是很好的内容载体,可以随时随地地访问。还在于它提供了很多交流渠道,可以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充分讨论。但硬件要求比较高限制了发展
2 学生
学生必须掌握运用计算机网络获取知识的技能,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教与学的矛盾中,学生从传统教学模式中被动状态转变为自行安排的主动者,自己解决如何以最好的方式来有效地完成学习。
3 逻辑设计
教学逻辑体现教学内容的层次和相互间的关联。非线性教学模型中教学内容层次性展现不再只是线性的,而要求我们将关联设计成非线性,其前趋与后继具有不确定性,可以立体地提示,引导学生自己去体会,同时又不能影响学生对课程主干框架的认识,不能让学生感到内容混乱。
运用非线性思维的视角来组织信息技术教学。目的在于注重学生的个体感悟和主体参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情趣,促进学生个性和创新能力发展。非线性思维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合理运用并不意味着全盘否定传统的线性思维方式。而线性思维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也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徐春根,周业昌,简论非线性思维的两种形式一灵感和直觉[J]
非线性是相对于线性而言的,线性与非线性是两个数学概念。线性的特点是方向单一,分布均匀,速度不变,等等,一切都随着初始条件的给定而给定;非线性恰好相反,方向多变,分布非均匀,速度可变,等等,因而具有种种内在的不确定性、不可预料性。非线性思维作为一种思维模式。蕴含着一种非逻辑的内在逻辑。
二、非线性逻辑的益处
非线性思维比线性思维的优异之处在于:首先,非线性现象远多于线性现象,非线性思维有其不可比拟的现实的客观基础其次,非线性思维对事物的认识不会削去事物的本质特性,不像线性思维常常在简化过程中,非线性思维是从总的方向上。从发散的、逆向的、反常规的甚至从混沌中把握有序,拓展思路,探求真理,因而更容易发现新规律,最具创造性。
三、非线性思维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的意义
新课程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提倡自主、合作、探究,某个预设性结论的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发展都不再是课堂教学的唯一目标,学生的探究、思考、体验及情感和价值观的发展越来越成为新课程关注的焦点。所以,课堂教学应充满人文关怀与生命情趣。注重学生的生命发展,使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态度都参与到学习中来,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感受和理解知识的内在意义,获得精神的丰富和完整生命的成长。
在现代教育技术中,计算机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超媒体技术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对传统教学模式形成挑战和冲击。
信息技术教学中的线性思维主要表现在
(一)、教学目标的刻板化,缺乏灵活性,不会根据教学中的实际情况调整目标。
(二)、教学过程的流程化。线性思维观把教学过程视为没有意义拓展和价值衍生的无质变的教学“流程”。强调对教学过程的线性安排和刚性设计,复杂、多维的教学过程被简化为教师向学生之间简单的讲授过程。从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分析中得知,信息技术课程是一个非线性的系统,开放的系统。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关系不是按固定的规律组织排列,教师教学过程的预设与教学情况的变化的关系,学生的生成与文本“规定”的关系,学生理解与教师理解的关系,等等,都无法线性地表达。信息技术学科思维形态及教学手法的广泛性和多样性。决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远比其他学科复杂得多。这种复杂性主要表现为学生的思维并不像一些学科那样是单线地和直线地发展的,而是各类思维都在同时不同程度地发展着,并且各类思维是在交互作用中协调向前发展的,显现出非线性的特点。
(三)、在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中学校领导、教师、学生都没有真正重视过本学科在学生走入社会后和技能掌握上的重要性,信息技术教学片面追求线性化思维必然导致信息技术教学意义性的丧失,并引起人们探索有效的纠偏途径。因而非线性思维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显得格外重要,具有重要意义。
四、非线性思维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一)、教学过程中非线性与注意力引导
众所周知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不可能在45分钟的教学过程中都保持注意力的集中,根据本人对本校10余名老教师的调查(平均教龄15年),虽然各自有不同的教学方式和学生个体差异在课堂中表现不同。但百分之80的学生的注意力在课堂的15~30分钟之间是难以保持良好状态的。
在传统线性教学中,教师不会对应学生注意力问题改变讲授过程,从而导致课堂资源的浪费。采用非线性教学模型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时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对本课内容进行自发的思考和整理,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二)、信息技术教学中非线性模型的构建
非线性思维教学观主张。教学目标既不是精确的,也不是预设的,教学通常不会总是向着目标一直发展下去,而是在进程中不断修正目标。依据建构主义理论的能动性和个别性学习的特点,教师不能单向地,划一地指示学习目标,而应让学生主动地,因人而异地选择确定。因此应建立新的非线性教学模型是可行的。
以下是我设计的非线性课堂教学模型
1 课前资料整理
资料围绕新课改教学目标为中心,建立知识结构,尽量搜集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及习题作为发散性和非线性思维的激活点。
2 集中教学
利用多功能教室或网络教室,进行类似传统班级制集中授课。人员集中,便于控制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进程,师生可以开展面对面的双边活动
3 课前引导
在课程开始阶段阐述本课内容及本课所要解决的问题,并提出知识拓展性问题向非线性部分引导,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进行过程修正。
4 课堂中间时段非线性设计
在学生注意力不容易集中的时段采取引导学生讨论,师生问题研究,可行性问题研究等非线性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利用注意力不集中时间。
5 课后总结
教师可发布问题让学生以专题小组的形式完成报告,加强教学效果。
6 开放教学
建立校园网络。利用网络不但可供“自己”的学生访问,本校其他学生、外校学生、甚至世界各地的学生都可以访问,真正实现开放教学。学生或访问者除通过E-mail等多种方式与教师进行交流,还可以通过师生讨论区与教师或其他学生进行交流,可以自由地在虚拟模型中获取更多的信息,充分实现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五、非线性教学模型面临的问题
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非线性教学模型充分体现现代教育环境下,正确的知识观、学生观、学习观、师生观、课程观、教学观、教育评价观、教育研究观等,具有不同寻常和巨大的生命力,同时也面临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主要有:
1 教学媒体
Web作为教学媒体,其优势不仅在于它是很好的内容载体,可以随时随地地访问。还在于它提供了很多交流渠道,可以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充分讨论。但硬件要求比较高限制了发展
2 学生
学生必须掌握运用计算机网络获取知识的技能,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教与学的矛盾中,学生从传统教学模式中被动状态转变为自行安排的主动者,自己解决如何以最好的方式来有效地完成学习。
3 逻辑设计
教学逻辑体现教学内容的层次和相互间的关联。非线性教学模型中教学内容层次性展现不再只是线性的,而要求我们将关联设计成非线性,其前趋与后继具有不确定性,可以立体地提示,引导学生自己去体会,同时又不能影响学生对课程主干框架的认识,不能让学生感到内容混乱。
运用非线性思维的视角来组织信息技术教学。目的在于注重学生的个体感悟和主体参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情趣,促进学生个性和创新能力发展。非线性思维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合理运用并不意味着全盘否定传统的线性思维方式。而线性思维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也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徐春根,周业昌,简论非线性思维的两种形式一灵感和直觉[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