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众所周知的宗教信仰等等意识形态之外,有一种“宗教时尚热”在青年学生中兴起。不同于“对教义深入研究、对教规严格遵守、长期信仰”等等真实的对宗教的信仰,“宗教时尚”是一种更倾向于流行、消费的潮流文化。在对传统“宗教信仰”研究之外,也应当对青年的“宗教时尚化”现象加以定义与辨析。定义其是否与真正的宗教信仰相关,并分析了这种文化现场的成因与影响。
关键词:宗教信仰;流行文化;青年思想;差异化
1.什么是“宗教时尚”?
1.1“宗教信仰”与“宗教时尚”的辨析
青年的“宗教时尚”是指在一定时间段内(大多数时间较短,约为两周到半年,少数持续一年以上),青年学生群体对于宗教的崇尚与追捧,是一种普遍流行的文化现象。显然,不断增加的青年信徒推动了宗教信仰热,而更多的青年宗教文化爱好者则成了宗教时尚的弄潮儿。宗教时尚青年主要指年龄处于 16—35 岁热衷于各种宗教时尚的青年人,年龄下限(16 岁)是法定具有劳动权利起始年龄,上限(35 岁)为国际通用的青年向中年过渡的年龄线。到目前为止,学界实际上较多地采用“宗教信仰”视角笼统地来解读如上两种内涵迥异的青年宗教热,自觉不自觉地偏向“作为信仰的宗教热”的思维定势,因而在解释“作为时尚的宗教热”现象时顿失解释力。事实上,即便采取“宗教信仰”视角的学者也在调查过程中发现某些青年宗教热与真正的宗教信仰之间存在较大差距,无法很好地解释青年宗教热中存在很多宗教信仰冷淡现象,不能理解同一群青年既热衷宗教文化又对宗教经典、教义、戒律等漫不经心的矛盾现象。
1.2“宗教时尚”的具体表现
(1)宗教节日热及宗教旅游热。宗教节日热是青年宗教时尚的一项重要内容。如每年的圣诞节,宗教时尚青年对教堂举行的各种庆祝活动趋之若鹜。一些大城市的教堂,每次圣诞节都要接待数万人之多,其中多数为青年宗教文化爱好者。但参加者中真正的宗教信徒不足 20%”再如,在各种佛教节日中也经常可以见到成群的青年男女赶往寺庙烧香拜佛、求签祈福。近年来,青年宗教旅游十分普遍,这是青年出于宗教文化兴趣而考察、体验宗教及其文化内涵或观赏宗教艺术、器物、圣迹等的旅游活动。当前,宗教胜地朝圣游已成为一种常见的青年时尚,具体包括“宗教圣地朝觐游、宗教场所历史文化参观游、宗教文化学习体验游以及宗教胜地修心养性度假游”等。(2)宗教体验热及宗教商品热。近年来,青年的宗教体验兴趣不断增长,成为当前一项宗教时尚。宗教游览胜地大多集中了琳琅满目的宗教类商品,其中大多数为轻巧精致的宗教类饰品,很受青年们青睐。青年手上佩戴佛珠、手机桌面壁纸换成佛像、钱包内放置菩萨像等时尚现象十分流行。(3)宗教文化热及宗教饮食热。2012 年山东某高校调查显示,大学生对“宗教文化知识‘非常感興趣’和‘感兴趣’的占 “43%”,这一比例说明为数众多的大学生对宗教文化感到好奇,因而持积极地欢迎态度,使宗教文化热具有了广泛的心理基础。宗教文化热的一个突出表现是宗教经典热。“某地印刷 1000 万本 《圣经》 很快销售一空,其中大量购买者为教外的年轻人。《圣经故事》 一书也曾印发了 100 万册”宗教类历史文化书籍大量热销,如 《古兰经故事》、《佛经故事》 等屡登图书销售排行榜前列。各大书店纷纷为宗教书籍开辟专门空间,销售宗教经典及各种宗教普及类读物。宗教绘画、音乐及影视市场日益繁荣,各类宗教网站也大受青年的欢迎。与此同时,宗教饮食热也在悄然升温。一些宗教独特的教义及戒律对饮食影响广泛;宗教文化中丰富的调心养生理论及经验,对青年群体的饮食颇具参考价值。如佛教主张不杀生,使越来越多的青年接受其素食护生理念,掀起素食浪潮;道家养生饮食也广受青年关注,药膳一词成为热点。(4)宗教迷信持续升温。宗教时尚也存在负面现象,夹杂着各种宗教迷信。调查表明,
“有 42%的大学生算过命;认为看手相、面相有道理的占47%;认为求签很灵或有时灵有时不灵的占 65%”。面相、星相、测字、占卜与求神等迷信结合现代科技在青年群体中广泛流行,并为一些唯利是图者利用。宗教热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社会上出现了大办宗教的热潮。各种低劣的宗教文化培训班与灵修班大量出现,在青年中颇有市场,导致宗教迷信泛滥。
2.“宗教时尚”文化现象形成原因
2.1青年的“品味满足需求”
宗教一旦卷入时尚漩涡,就已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宗教,而成了青年闲暇时乐、把玩的对象。宗教之所以能进入青年时尚领域,一个重要原因是它能提供神秘、独特的宗教品味。青年宗教热中充斥着各种宗教表象与大量商品,而所谓的宗教品味则是这些表象与商品的精神内核。在社会学意义上,品味是共同或相似消费观念、选择标准的集合,它能综合反映特定群体的独有特征,形成群体界线与标识。福塞尔也曾强调,生活品味与格调已成为社会群体突出的标识,通过日常生活细节可以判断个体的阶层归属。宗教及其文化在时尚场域内,恰好能够提供青年所喜好的那种品味。几乎所有的青年都梦想摆脱世俗约束,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青年有能力接近这种“自由的品味”,宗教无以伦比的超然气质及非功利特征正好迎合这一需求。多数青年喜欢享受神秘的宗教氛围,而无需深入探究其教义,更不愿亲身践行其严格的戒律。
2.2 青年的“差异化”心理需求
国内学者指出时尚具有“区别性、前卫性与消费性”特征,其中区别性应居基础地位,因为前卫与消费的最终目的还在于要和社会上的“他者”有所区隔。因此,时尚中的宗教品味具有独特的建构机制:差异化。差异是一切事物或事物内部要素间的差别。缺少差异,事物会变得模糊不清,难以识别与命名。同样,若缺少差异的存在,青年无法有效形成自我及群体意识。在人们自我识别及识别他人的需要中,差异的功能在于构成各自的边界。人们以成对的差异形式为社会确立秩序,如男女、白人黑人等,这些差异形式的一端往往被人为地赋予比另一端更高贵的品质,进而自然化、固定化为一种上下不平等关系。迪尔凯姆用“圣-俗”将宗教与凡尘区分开来。宗教时尚的品味建构也以这一对差异为基础,处于“圣”一侧的宗教观念、行为与器物被赋予优越的品味,另一侧则属于品味低俗的范畴。青年通过追逐宗教时尚,购买宗教性商品,接受宗教价值观念,甚至加入宗教学习教义遵循戒律,使自身与宗教性事物相关联进而获得种种属圣属灵的精神特质。以达到区别自己与他人,满足差异化的心理需求。
参考文献
[1]李素菊,刘绮菲.青年与“宗教热”[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19.
[2]李素菊,刘绮菲.青年与“宗教热”[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23.
[3]曹绘嶷.剖析我国的“宗教旅游热”[J].海南大学学报,2003(6):220.
[4]陈微.青年时尚的足迹(1990—2003)[J].中国青年研究,2003(7):44.
(作者单位:大连工业大学2017级设计学(视传))
关键词:宗教信仰;流行文化;青年思想;差异化
1.什么是“宗教时尚”?
1.1“宗教信仰”与“宗教时尚”的辨析
青年的“宗教时尚”是指在一定时间段内(大多数时间较短,约为两周到半年,少数持续一年以上),青年学生群体对于宗教的崇尚与追捧,是一种普遍流行的文化现象。显然,不断增加的青年信徒推动了宗教信仰热,而更多的青年宗教文化爱好者则成了宗教时尚的弄潮儿。宗教时尚青年主要指年龄处于 16—35 岁热衷于各种宗教时尚的青年人,年龄下限(16 岁)是法定具有劳动权利起始年龄,上限(35 岁)为国际通用的青年向中年过渡的年龄线。到目前为止,学界实际上较多地采用“宗教信仰”视角笼统地来解读如上两种内涵迥异的青年宗教热,自觉不自觉地偏向“作为信仰的宗教热”的思维定势,因而在解释“作为时尚的宗教热”现象时顿失解释力。事实上,即便采取“宗教信仰”视角的学者也在调查过程中发现某些青年宗教热与真正的宗教信仰之间存在较大差距,无法很好地解释青年宗教热中存在很多宗教信仰冷淡现象,不能理解同一群青年既热衷宗教文化又对宗教经典、教义、戒律等漫不经心的矛盾现象。
1.2“宗教时尚”的具体表现
(1)宗教节日热及宗教旅游热。宗教节日热是青年宗教时尚的一项重要内容。如每年的圣诞节,宗教时尚青年对教堂举行的各种庆祝活动趋之若鹜。一些大城市的教堂,每次圣诞节都要接待数万人之多,其中多数为青年宗教文化爱好者。但参加者中真正的宗教信徒不足 20%”再如,在各种佛教节日中也经常可以见到成群的青年男女赶往寺庙烧香拜佛、求签祈福。近年来,青年宗教旅游十分普遍,这是青年出于宗教文化兴趣而考察、体验宗教及其文化内涵或观赏宗教艺术、器物、圣迹等的旅游活动。当前,宗教胜地朝圣游已成为一种常见的青年时尚,具体包括“宗教圣地朝觐游、宗教场所历史文化参观游、宗教文化学习体验游以及宗教胜地修心养性度假游”等。(2)宗教体验热及宗教商品热。近年来,青年的宗教体验兴趣不断增长,成为当前一项宗教时尚。宗教游览胜地大多集中了琳琅满目的宗教类商品,其中大多数为轻巧精致的宗教类饰品,很受青年们青睐。青年手上佩戴佛珠、手机桌面壁纸换成佛像、钱包内放置菩萨像等时尚现象十分流行。(3)宗教文化热及宗教饮食热。2012 年山东某高校调查显示,大学生对“宗教文化知识‘非常感興趣’和‘感兴趣’的占 “43%”,这一比例说明为数众多的大学生对宗教文化感到好奇,因而持积极地欢迎态度,使宗教文化热具有了广泛的心理基础。宗教文化热的一个突出表现是宗教经典热。“某地印刷 1000 万本 《圣经》 很快销售一空,其中大量购买者为教外的年轻人。《圣经故事》 一书也曾印发了 100 万册”宗教类历史文化书籍大量热销,如 《古兰经故事》、《佛经故事》 等屡登图书销售排行榜前列。各大书店纷纷为宗教书籍开辟专门空间,销售宗教经典及各种宗教普及类读物。宗教绘画、音乐及影视市场日益繁荣,各类宗教网站也大受青年的欢迎。与此同时,宗教饮食热也在悄然升温。一些宗教独特的教义及戒律对饮食影响广泛;宗教文化中丰富的调心养生理论及经验,对青年群体的饮食颇具参考价值。如佛教主张不杀生,使越来越多的青年接受其素食护生理念,掀起素食浪潮;道家养生饮食也广受青年关注,药膳一词成为热点。(4)宗教迷信持续升温。宗教时尚也存在负面现象,夹杂着各种宗教迷信。调查表明,
“有 42%的大学生算过命;认为看手相、面相有道理的占47%;认为求签很灵或有时灵有时不灵的占 65%”。面相、星相、测字、占卜与求神等迷信结合现代科技在青年群体中广泛流行,并为一些唯利是图者利用。宗教热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社会上出现了大办宗教的热潮。各种低劣的宗教文化培训班与灵修班大量出现,在青年中颇有市场,导致宗教迷信泛滥。
2.“宗教时尚”文化现象形成原因
2.1青年的“品味满足需求”
宗教一旦卷入时尚漩涡,就已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宗教,而成了青年闲暇时乐、把玩的对象。宗教之所以能进入青年时尚领域,一个重要原因是它能提供神秘、独特的宗教品味。青年宗教热中充斥着各种宗教表象与大量商品,而所谓的宗教品味则是这些表象与商品的精神内核。在社会学意义上,品味是共同或相似消费观念、选择标准的集合,它能综合反映特定群体的独有特征,形成群体界线与标识。福塞尔也曾强调,生活品味与格调已成为社会群体突出的标识,通过日常生活细节可以判断个体的阶层归属。宗教及其文化在时尚场域内,恰好能够提供青年所喜好的那种品味。几乎所有的青年都梦想摆脱世俗约束,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青年有能力接近这种“自由的品味”,宗教无以伦比的超然气质及非功利特征正好迎合这一需求。多数青年喜欢享受神秘的宗教氛围,而无需深入探究其教义,更不愿亲身践行其严格的戒律。
2.2 青年的“差异化”心理需求
国内学者指出时尚具有“区别性、前卫性与消费性”特征,其中区别性应居基础地位,因为前卫与消费的最终目的还在于要和社会上的“他者”有所区隔。因此,时尚中的宗教品味具有独特的建构机制:差异化。差异是一切事物或事物内部要素间的差别。缺少差异,事物会变得模糊不清,难以识别与命名。同样,若缺少差异的存在,青年无法有效形成自我及群体意识。在人们自我识别及识别他人的需要中,差异的功能在于构成各自的边界。人们以成对的差异形式为社会确立秩序,如男女、白人黑人等,这些差异形式的一端往往被人为地赋予比另一端更高贵的品质,进而自然化、固定化为一种上下不平等关系。迪尔凯姆用“圣-俗”将宗教与凡尘区分开来。宗教时尚的品味建构也以这一对差异为基础,处于“圣”一侧的宗教观念、行为与器物被赋予优越的品味,另一侧则属于品味低俗的范畴。青年通过追逐宗教时尚,购买宗教性商品,接受宗教价值观念,甚至加入宗教学习教义遵循戒律,使自身与宗教性事物相关联进而获得种种属圣属灵的精神特质。以达到区别自己与他人,满足差异化的心理需求。
参考文献
[1]李素菊,刘绮菲.青年与“宗教热”[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19.
[2]李素菊,刘绮菲.青年与“宗教热”[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23.
[3]曹绘嶷.剖析我国的“宗教旅游热”[J].海南大学学报,2003(6):220.
[4]陈微.青年时尚的足迹(1990—2003)[J].中国青年研究,2003(7):44.
(作者单位:大连工业大学2017级设计学(视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