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困生”时刻困扰着教师的教学,作为教育工作者若不重视甚至鄙视“学困生”,则必然严重阻碍教学质量的提高。我作为一名英语教师更加感觉到“学困生”,面不但广、且难教,有时感到无从下手,“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日益下降,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也会受到严重影响,因此如何转化“学困生”是我们面临的不可回避的重大课题之一。
“学困生”有着各种各样的表现,如思想落后、纪律涣散或成绩低下等。“学困生”的成因复杂,有些是家庭教育存在缺陷,有些是受不良风气的影响,有些则是老师不恰当的教育方式所致,当然也有学生的自身因素影响。另外我“唯分是论”的教育指向更加剧学生的“学困生”化。总而言之,无论是主观因素还是客观因素,都严重制约了学生的进步与成长,让学生很难从“学困生”的阴影中走出来,自暴自弃,厌学,并容易产生严重的逆反心理,这就给“学困生”转化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因此老师要认真细致的来做“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因人而异、对症下药,根据“学困生”的不同个性特点进行耐心教育,才能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笔者就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谈下面几点。
一、动之以情,让“学困生”也有微笑
“学困生总是令人头疼。”谈到“学困生”时,大多数老师都爱这么说,为了不让自己头疼,班主任往往会把教室里最不显眼的位置留给学习本来就很困难的“学困生”,抱个“只要你不影响我的课堂,混就混吧。”这种态度严重挫伤了他们的自尊与主动学习的情感。我们必须改变这种戴“有色眼镜”看“学困生”的工作态度,要做的不是把他们拒于千里之外,而是要尽量把他们安排在自己视线之内,给予比优秀生更多的尊重与关爱,多与他们谈心沟通,针对其知识的薄弱特点,除了老师多让其吃偏食外,还应有意把他们安置在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旁边,让他们一帮一共同进步,去掉自己的“有色眼镜”,改冷眼旁观为积极引导,尊重“学困生”,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要赏识他们身上的这些优点,让他们也能感受到被老师关爱的温暖,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参与学习,露出他们在学习中久违了的微笑。
二、晓之以理,让“学困生”健康成长
作为教育主体的学生都是一个个独立存在的个体,个体的存在千姿百态,每个个体在能力、气质和性格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尤其是“学困生”有着许多不良的思想和生活、学习习惯,作为教师要关注“学困生”的个性特征特殊性,辩证的分析,绝不能简单的随意的对学生评头论足,乱加点评,而是应该针对不同学生所存在的不良个性,进行耐心的说服教育,阐述不良个性将会对他们产生怎样的不良影响,晓之以理,让他们在内心深处认识自己个性中的一些不利因素,并能积极配合老师加以改正。作为老师还应积极发现和认真培养“学困生”积极的、健康的、有益的个性,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困生”走出自卑的阴影,快乐健康地成长。
三、激励启发,释放“学困生”的表达欲
“学困生”因知识基础薄弱,羞涩于在课堂上积极发言,笔者把这种现象戏称为:“做客现象”,在课堂上他们冷漠于思维竞争,回避回答老师的各种问题,久而久之便产生了学习的倦怠症,成为课堂上的“客人”,学习被动而消极,这严重制约了学生的进步与发展,也影响了老师的教学成绩,老师应该意识到学生在课堂上的沉默并非学生初衷。心理学研究认为,每个人都有被他人认可的愿望。这就意味着每个人都需要有表现的机会,如此才能对事物产生更多的兴趣和更大的自信。面对“学困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与热情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激励“学困生”,老师应该通过各种方式同他们进行心灵沟通,动之以情,消除他们畏惧紧张和戒备心理,使其觉得老师是在真心帮助自己,让学生对老师产生亲近感和敬慕心理,这时再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就会水到渠成,正如孔子言“亲其师,信其道”。
为了改变“学困生”的“做客现象”,老师还应为他们创造一些“成功”的机会,唤起他们不断进取的激情,鼓励他们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中一显身手,展现自己的强项,让他们重新找回自信自尊,同时教师应该因势利导,启发引导他们把这种热情也用在学习上、课堂中,告诉他们“学习像弹簧,你弱它就强,你强它就弱。”并有意识的在课堂上为他们设置一些问题,让他们不再“沉默”,不再只是课堂上的旁观者,而是主动积极的参与到学习当中去,促其主动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反“客”为“主”,扬起学习的风帆。
四.淡化“唯分是论”,让“学困生”自信成长
“唯分是论”,家长如此,社会如此,教育主管如此,最终学生被人为地分成三六九等,我们一直喊着“减负”,然而“应试教育”下的升学竞争让“减负”名存实亡,教师是“减负”的重要实施者和领导者,教师的观念和能力结构直接影响“减负”的实施效果,教师既要让学生从“书山题海”中解放出来,又要完成教学任务,甚至要比以前完成的更好。因此“减负”的实施,和任何一项改革措施的实施一样,也是困难重重,举步维艰。如此看来,“减负”决非是仅靠学校和教师的努力所能解决的,还需要全社会尤其是家长的共同参与和努力,特别是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切实做好“减负”的督导工作。“减负”成功了,我们的“学困生”也就减少了。
“学困生”有着各种各样的表现,如思想落后、纪律涣散或成绩低下等。“学困生”的成因复杂,有些是家庭教育存在缺陷,有些是受不良风气的影响,有些则是老师不恰当的教育方式所致,当然也有学生的自身因素影响。另外我“唯分是论”的教育指向更加剧学生的“学困生”化。总而言之,无论是主观因素还是客观因素,都严重制约了学生的进步与成长,让学生很难从“学困生”的阴影中走出来,自暴自弃,厌学,并容易产生严重的逆反心理,这就给“学困生”转化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因此老师要认真细致的来做“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因人而异、对症下药,根据“学困生”的不同个性特点进行耐心教育,才能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笔者就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谈下面几点。
一、动之以情,让“学困生”也有微笑
“学困生总是令人头疼。”谈到“学困生”时,大多数老师都爱这么说,为了不让自己头疼,班主任往往会把教室里最不显眼的位置留给学习本来就很困难的“学困生”,抱个“只要你不影响我的课堂,混就混吧。”这种态度严重挫伤了他们的自尊与主动学习的情感。我们必须改变这种戴“有色眼镜”看“学困生”的工作态度,要做的不是把他们拒于千里之外,而是要尽量把他们安排在自己视线之内,给予比优秀生更多的尊重与关爱,多与他们谈心沟通,针对其知识的薄弱特点,除了老师多让其吃偏食外,还应有意把他们安置在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旁边,让他们一帮一共同进步,去掉自己的“有色眼镜”,改冷眼旁观为积极引导,尊重“学困生”,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要赏识他们身上的这些优点,让他们也能感受到被老师关爱的温暖,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参与学习,露出他们在学习中久违了的微笑。
二、晓之以理,让“学困生”健康成长
作为教育主体的学生都是一个个独立存在的个体,个体的存在千姿百态,每个个体在能力、气质和性格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尤其是“学困生”有着许多不良的思想和生活、学习习惯,作为教师要关注“学困生”的个性特征特殊性,辩证的分析,绝不能简单的随意的对学生评头论足,乱加点评,而是应该针对不同学生所存在的不良个性,进行耐心的说服教育,阐述不良个性将会对他们产生怎样的不良影响,晓之以理,让他们在内心深处认识自己个性中的一些不利因素,并能积极配合老师加以改正。作为老师还应积极发现和认真培养“学困生”积极的、健康的、有益的个性,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困生”走出自卑的阴影,快乐健康地成长。
三、激励启发,释放“学困生”的表达欲
“学困生”因知识基础薄弱,羞涩于在课堂上积极发言,笔者把这种现象戏称为:“做客现象”,在课堂上他们冷漠于思维竞争,回避回答老师的各种问题,久而久之便产生了学习的倦怠症,成为课堂上的“客人”,学习被动而消极,这严重制约了学生的进步与发展,也影响了老师的教学成绩,老师应该意识到学生在课堂上的沉默并非学生初衷。心理学研究认为,每个人都有被他人认可的愿望。这就意味着每个人都需要有表现的机会,如此才能对事物产生更多的兴趣和更大的自信。面对“学困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与热情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激励“学困生”,老师应该通过各种方式同他们进行心灵沟通,动之以情,消除他们畏惧紧张和戒备心理,使其觉得老师是在真心帮助自己,让学生对老师产生亲近感和敬慕心理,这时再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就会水到渠成,正如孔子言“亲其师,信其道”。
为了改变“学困生”的“做客现象”,老师还应为他们创造一些“成功”的机会,唤起他们不断进取的激情,鼓励他们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中一显身手,展现自己的强项,让他们重新找回自信自尊,同时教师应该因势利导,启发引导他们把这种热情也用在学习上、课堂中,告诉他们“学习像弹簧,你弱它就强,你强它就弱。”并有意识的在课堂上为他们设置一些问题,让他们不再“沉默”,不再只是课堂上的旁观者,而是主动积极的参与到学习当中去,促其主动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反“客”为“主”,扬起学习的风帆。
四.淡化“唯分是论”,让“学困生”自信成长
“唯分是论”,家长如此,社会如此,教育主管如此,最终学生被人为地分成三六九等,我们一直喊着“减负”,然而“应试教育”下的升学竞争让“减负”名存实亡,教师是“减负”的重要实施者和领导者,教师的观念和能力结构直接影响“减负”的实施效果,教师既要让学生从“书山题海”中解放出来,又要完成教学任务,甚至要比以前完成的更好。因此“减负”的实施,和任何一项改革措施的实施一样,也是困难重重,举步维艰。如此看来,“减负”决非是仅靠学校和教师的努力所能解决的,还需要全社会尤其是家长的共同参与和努力,特别是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切实做好“减负”的督导工作。“减负”成功了,我们的“学困生”也就减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