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统编教材最大的一个特点是按照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相融合的“双线组织单元结构”,把语文要素按照课标要求以不同训练“点”的方式呈现在各个学段、各个单元中,由浅入深,形成一条贯穿全套教材的显性线索。然而,教师研读这个单元,仅仅知道单元有什么语文要素是不够的,笼统地知道要用单元课文做什么,也是不够的。教师就要对单元阅读训练要素进行解析,进而做目标细化,要清楚训练要素到底如何理解和根据要素进行具体的单元阅读学习目标定位。统编教材的助学系统安排了单元导语、课后练习、资料袋及插图、阅读链接、交流平台等,统览整个单元的助学系统,有利于找到这一组课文细致的训练要素。下面,笔者以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年级下册《威尼斯的小艇》为例,谈谈在落实要素的具体操作方法。
一、统览单元导语,纵观“这一组”
本单元的导语页有一句话“足下万里,移步换景,寰宇纷呈万花筒”,由此可见,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异域风情”,意在让学生欣赏不同地域的不同美景,更重要的是落实具体的阅读训练要素:体会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以及表达训练要素:搜集资料,介绍一个地方。
关于学习体会“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这一阅读训练要素,统编教材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作出了循序渐进的安排。
从上面的表格可以看出“静态美与动态美”这一语文要素在五年级上册出现,上册与下册仅相差“初步”二字,在五年级上册学生已经经过初步学习,掌握了景物的静态与动态这一概念,并能通过关键语句,体会景物的静态美与动态美。在五下本单元的学习中,阅读训练要素省去“初步”二字,说明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对学生的理解和审美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本单元的课文不仅描写了不同景物的静态和动态之美,还将人的活动同景物、风情结合起来进行描写。
二、结合课后练习,聚焦“这一篇”
統编教材课后练习题是检测语文要素是否落实的重要途径。解读课后练习题,用逆向思维的方式解析出“这一篇”的教学价值。
《威尼斯的小艇》课后共有四道思考题:第一题“默读课文,说说课文围绕小艇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目的在于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第二题“体会作家笔下威尼斯的动、静态之美,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第三题“读读下面这段话,说说小艇有哪些特点,再体会加点部分的表达效果”,意在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和用词的准确性,让学生应该根据已积累的经验和方法,理解不同的人文风情以及更加丰富的文本内容。这两题着重从整体中领略动、静态描写表现的威尼斯风情之间的效果,跟五年级上册仅仅从某些句子中甄别出动、静态描写要求明显不同。第四题“读下面的‘阅读链接’,想想在妙雪威尼斯时,三位作家的表达方法有什么相似之处”,纵观课文跟阅读链接短文,三篇都运用了动态描写、静态描写和动静结合来写,写出了作家对威尼斯独特的感受,在马克.吐温笔下威尼斯时“艇动城动、艇歇城歇”,朱自清笔下威尼斯是别致的,而乔治·桑认为威尼斯是妩媚的、可爱的、清新的、恬静的。同一个地方、同样的方法、感觉却不一样,这就是散文的特点。
从课后练习题的编排中,我们能得出“这一篇”独特的训练目标:认识动静态描写的表达效果,尤其是动静结合的表达效果。这是在五年级上册初步认识动、态静描写的基础上发展的能力。
三、借助插图、阅读链接,落实“这一得”
视觉与文字双重编码理论认为,插图和文字二者能互为补充,促进阅读者对信息的理解和记忆的保持。教学中充分运用,优化语文实践活动,使这一课的语文要素得到落实。综合前文对《威尼斯的小艇》的分析,教学时采用以下的思路突破重点难点。
1.再现画面以得“情”
聚焦第4自然段,激发想象:“船夫驾着船在水道上来回穿梭着,如果你是游客,看到这样的情境,你会用手机拍摄下哪一幕?为什么?”通过对关键词语的想象和画面的补充,学生描绘出这样惊险的画面:这是惊险的一幕,威尼斯最窄的河道只有1.4米,还不够我们的两张桌子宽,6、7米长的小艇却能快速、平稳穿过这狭窄的水道,船夫的技术得多高呀!这是灵活的一幕,地方小、小艇多,他依然能灵巧避开其他小艇,通过窄小的地方;这是淡定的一幕。来往小艇再怎么多,它依然能驾驭的得心应手,想开就开,想停就停。然后追问:船夫的驾驶技术,高跟威尼斯的小艇有什么关系?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更能体会到船夫驾驶动态描写中,人与艇、城之间是息息相关的,这就是马克·吐温眼中独特的风情。
2.创生画面以得“法”
聚焦第6自然段,教师问:“与白天相比,夜晚的威尼斯最大的不同是什么?静在哪里?”借助月亮倒影图、古老建筑耸立图、桥梁静立图、船只停靠图,与之前的热闹相比,夜晚显得格外安静。
再次追问:“作者仅仅写静吗?还写了戏院散场后热闹的场面。用热闹来对比,要体现什么?”引导学生体会在动中写静,静就写得更静了,这是以动衬静的写法。
引发深思:“作者这样来写夜晚,与小艇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体会到:艇动了,带来了威尼斯的热闹、繁华、活力;艇停了,整座城市就静寂了,如此静谧、如此安详、如此惬意。威尼斯的一切都离不开小艇。这是进一步体会动静结合的表达效果。
3.内外一体以得“言”
作者马克·吐温通过写小艇的动和静体现了威尼斯的独具风情:艇动城动、艇歇城歇。情感的表达是可以借助景或物的动静之美来烘托的,就如朱自清的《威尼斯》和法国作家乔治·桑的《威尼斯之夜》,找一找动静结合的句子及作者想表达的情感。借助阅读链接的两篇短文,进行对比阅读,更能深入体会动、静态描写的效果。
四、进行变式训练,练就“这一能”
从方法的获得到能力的练就,实践是缺少不了的。课后,教者结合语文园地中“词句段运用”这一题,让学生能够自由练笔。刚开始,学生只是简单地从单一的动态描写或者静态描写中体会三个情境,于是,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用动静结合的描写方法来写一写。甚至,向优等生提出:群鸟飞过湖面,我们一般看到的是热闹的特点,我们可以从更独特的视角来写一写:用鸟飞过的动衬托湖面的静。学生习作的视角和创作的能力在不同的变式练习中得到提升。
一、统览单元导语,纵观“这一组”
本单元的导语页有一句话“足下万里,移步换景,寰宇纷呈万花筒”,由此可见,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异域风情”,意在让学生欣赏不同地域的不同美景,更重要的是落实具体的阅读训练要素:体会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以及表达训练要素:搜集资料,介绍一个地方。
关于学习体会“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这一阅读训练要素,统编教材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作出了循序渐进的安排。
从上面的表格可以看出“静态美与动态美”这一语文要素在五年级上册出现,上册与下册仅相差“初步”二字,在五年级上册学生已经经过初步学习,掌握了景物的静态与动态这一概念,并能通过关键语句,体会景物的静态美与动态美。在五下本单元的学习中,阅读训练要素省去“初步”二字,说明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对学生的理解和审美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本单元的课文不仅描写了不同景物的静态和动态之美,还将人的活动同景物、风情结合起来进行描写。
二、结合课后练习,聚焦“这一篇”
統编教材课后练习题是检测语文要素是否落实的重要途径。解读课后练习题,用逆向思维的方式解析出“这一篇”的教学价值。
《威尼斯的小艇》课后共有四道思考题:第一题“默读课文,说说课文围绕小艇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目的在于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第二题“体会作家笔下威尼斯的动、静态之美,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第三题“读读下面这段话,说说小艇有哪些特点,再体会加点部分的表达效果”,意在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和用词的准确性,让学生应该根据已积累的经验和方法,理解不同的人文风情以及更加丰富的文本内容。这两题着重从整体中领略动、静态描写表现的威尼斯风情之间的效果,跟五年级上册仅仅从某些句子中甄别出动、静态描写要求明显不同。第四题“读下面的‘阅读链接’,想想在妙雪威尼斯时,三位作家的表达方法有什么相似之处”,纵观课文跟阅读链接短文,三篇都运用了动态描写、静态描写和动静结合来写,写出了作家对威尼斯独特的感受,在马克.吐温笔下威尼斯时“艇动城动、艇歇城歇”,朱自清笔下威尼斯是别致的,而乔治·桑认为威尼斯是妩媚的、可爱的、清新的、恬静的。同一个地方、同样的方法、感觉却不一样,这就是散文的特点。
从课后练习题的编排中,我们能得出“这一篇”独特的训练目标:认识动静态描写的表达效果,尤其是动静结合的表达效果。这是在五年级上册初步认识动、态静描写的基础上发展的能力。
三、借助插图、阅读链接,落实“这一得”
视觉与文字双重编码理论认为,插图和文字二者能互为补充,促进阅读者对信息的理解和记忆的保持。教学中充分运用,优化语文实践活动,使这一课的语文要素得到落实。综合前文对《威尼斯的小艇》的分析,教学时采用以下的思路突破重点难点。
1.再现画面以得“情”
聚焦第4自然段,激发想象:“船夫驾着船在水道上来回穿梭着,如果你是游客,看到这样的情境,你会用手机拍摄下哪一幕?为什么?”通过对关键词语的想象和画面的补充,学生描绘出这样惊险的画面:这是惊险的一幕,威尼斯最窄的河道只有1.4米,还不够我们的两张桌子宽,6、7米长的小艇却能快速、平稳穿过这狭窄的水道,船夫的技术得多高呀!这是灵活的一幕,地方小、小艇多,他依然能灵巧避开其他小艇,通过窄小的地方;这是淡定的一幕。来往小艇再怎么多,它依然能驾驭的得心应手,想开就开,想停就停。然后追问:船夫的驾驶技术,高跟威尼斯的小艇有什么关系?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更能体会到船夫驾驶动态描写中,人与艇、城之间是息息相关的,这就是马克·吐温眼中独特的风情。
2.创生画面以得“法”
聚焦第6自然段,教师问:“与白天相比,夜晚的威尼斯最大的不同是什么?静在哪里?”借助月亮倒影图、古老建筑耸立图、桥梁静立图、船只停靠图,与之前的热闹相比,夜晚显得格外安静。
再次追问:“作者仅仅写静吗?还写了戏院散场后热闹的场面。用热闹来对比,要体现什么?”引导学生体会在动中写静,静就写得更静了,这是以动衬静的写法。
引发深思:“作者这样来写夜晚,与小艇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体会到:艇动了,带来了威尼斯的热闹、繁华、活力;艇停了,整座城市就静寂了,如此静谧、如此安详、如此惬意。威尼斯的一切都离不开小艇。这是进一步体会动静结合的表达效果。
3.内外一体以得“言”
作者马克·吐温通过写小艇的动和静体现了威尼斯的独具风情:艇动城动、艇歇城歇。情感的表达是可以借助景或物的动静之美来烘托的,就如朱自清的《威尼斯》和法国作家乔治·桑的《威尼斯之夜》,找一找动静结合的句子及作者想表达的情感。借助阅读链接的两篇短文,进行对比阅读,更能深入体会动、静态描写的效果。
四、进行变式训练,练就“这一能”
从方法的获得到能力的练就,实践是缺少不了的。课后,教者结合语文园地中“词句段运用”这一题,让学生能够自由练笔。刚开始,学生只是简单地从单一的动态描写或者静态描写中体会三个情境,于是,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用动静结合的描写方法来写一写。甚至,向优等生提出:群鸟飞过湖面,我们一般看到的是热闹的特点,我们可以从更独特的视角来写一写:用鸟飞过的动衬托湖面的静。学生习作的视角和创作的能力在不同的变式练习中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