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当前教师在本导制中面临的挑战

来源 :博览群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ca2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导制作为对提高本科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的一种有益补充形式,在本科人才培养方面有一定的价值,但也暴露出一系列问题。本文从我国当前导师在本导师制实施的过程中面临的挑战,进而针对这些挑战积极探寻对策。
  关键词:本导制;挑战;对策
  本科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基础和主体,在本科教育中实行导生制(以下简称本导制)是当前大学生管理体制、育人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口,也是实现创新教育的一个重要保证。
  一、导师制的源起
  从高等教育史来看,“导师制”这一概念的提出有很长的历史。
  (一)导师制的源起
  14世纪,英国教育学家就提出了“导师制”的这一概念。17世纪,英国的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在研究生教育中普遍采用导师制。1869年,美国哈佛大学校长艾略特在哈佛大学推行本科生选课制。1872年就开始实施学分制,并很快带动美国其他高校实行選课制和学分制。英国的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高校在19世纪末开始仿效美国高校实施学分制,并进一步将原本用于研究生培养的导师制推广到本科生的培养中。20世纪上半叶,美国部分高校为改进选修制,也采用了导师制,并首先在普林斯顿大学、哈佛大学、瓦萨学院等校实行。1937年,英国学者Michael Linsday受聘于我国的燕京大学,并在燕京大学推行牛津大学式的导师制,当时国内其他高校相继效仿。1938年,竺可桢任浙江大学校长时,实行了本科生导师制。
  二、本导制的内涵特征
  所谓本科生导师制,就是高等学校以制定的形式要求专业教师负责一定数量的本科生进行学习、研究及发展方面的指导。本导制是以教师为主导的素质教育的一种运行机制,也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发展的一种运行机制。它的宗旨在于充分发挥教师为主导和学生为主体两方面的积极性,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努力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提高办学水平。关于导师制的内涵特征,即可用四句话来概括,即“平等的师生关系,互动的教育形态,综合的素质教育,共进的发展目标”。
  三、我国的教师在本导制中面临的挑战
  同英美一些著名的大学采用本导制相比,我国实施本导制的时间并不长。我国本导制实施的外部环境、内部条件与国外的高校迥然不同。在推广的过程中,它仍然是不规范、不定型和不成熟的,至今存在以下几种挑战:
  (一)导师的定位不明确
  各院系导师的工作职责截然不同,一些院系的导师主要从事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对提高学生的政治素质有较大的帮助,但从工作内容上讲,与“两课”、辅导员工作相重叠,有时甚至形成冲突。一些院系的导师主要负责学生管理,在学生生活管理方面起到较大作用,但导师的作用发挥有限,对专业学习的指导相差太远。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三个:其一,导师制职责确定不清晰;其二,个别教师“导”得盲目,其根源在于导师对工作职责和内容不了解,对“导什么、怎么导”认识模糊;其三,各院系缺乏对导师的专业培训。
  (二)师生比例失调,指导时间难以保证
  实行导师制要求有“和谐”的师生比,这样导师和学生之间才能充分交流,师生间更容易建立起亲切、平等、自由的和谐关系,从而有利于导师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引导,学生也才有机会更深刻地了解各专业,做出合适地选择。但是由于高校生师比例不协调,我国许多采用全院导师制或年级导师制的学校配备的导师与学生的比例往往都在1:10以上,而且高校大多数本科生导师不但要完成自己的教学和科研任务,还要带自己的研究生、博士生。另外有些高校聘请外校的教授作为导师,在这些情况下,导师与学生之间交流的时间比较短,学生与导师交流的机会往往得不到保障,进而使得导师制这种制度变成一种形式化的规范,没有产生导师与学生期待的效果。
  (三)师生双方都存在思想上的转变问题
  无论是学校各级领导、普通教师还是学生,对本科生导师制的重要性都存的认识上的不足。高校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中等教育阶段受到老师直接干预较多,学生们自主支配的时间比较少,他们到大学里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自由支配时间较多的大学学习和生活。导师制必然要求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学习,导师依据学生的热情、兴趣来指导学生做出相应的调整以适应大学生活。本科生导师制在我国作为近些年才发展起来的培养制度,导师制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许多思想上导师和学生都亟待转变的问题。
  (四)缺乏完整的考核制度和有效的激励机制
  一套完整的考核制度它是能够使学生和导师都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导向,因此高校建立一套科学的考核制度也是全面实施导师制的关键。高校如果没有一套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导师的选派程序和规则,导师的责任、权利和义务都得不到明确,进而也无法评价导师在进行本科学生的教育和指导工作中所取得的成效,也会导致导师和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慢慢“消退”。从目前的高校来看,缺乏激励机制是高校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
  四、推进本科生导师制的对策
  (一)对导师的科学“合理定位”是本导制健康发展的前提
  对导师的科学合理定位是一个带有基础性和前提性的问题,直接关系到“本导制”的健康发展和有序运行。实施“本导制”实际情况看,对导师的科学合理的定位必须正确处理如下关系:(1)“本导制”与学分制的关系(2)本科生导师与班主任、辅导员的关系(3)本科生导师与任课教师、研究生导师的关系。
  (二)转变学生观念,拉近导师与学生的关系
  从一些高校对本科生导师制的调查中发现,在导师和学生的关系中,希望导师“既要关心学习,也要关心思想与生活”的高达98.4%,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希望导师成为自己的良师益友。但事实上师生间“有事联系,无事不联系”的比例均较高(学生49.5%;教师54.5%);这些都充分说明了导师和学生的观念还没有转变过来,不利于师生间的互动。导师制要有效实施并可持续传承下去,是学生和老师共同的事情。学校在实行导师制前,应对学生和导师预先进行导师制阐释,使双方都明晰导师制的宗旨、意图、清楚自己有哪些权利和义务,在学习中也好更默契地配合、互动。   (三)拓宽导师和学生的“沟通”渠道
  在导师制的实施过程中,各院系的教育管理者都希望尽最大可能为本科生提供良好的平台和机会,同时,学生对导师抱有很高的期望。但是,由于两者之间需求的“沟通”的不顺造成了一些执行和操作上的问题。例如,在选择导师阶段,院校虽然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选择权,由于学生对导师的不了解,因此所以报名的导师集中在非常知名或为本科生上课的导师上,造成学生方面没有找到合适的导师;反过来造成导师们可能遇到“过冷”或“过热”的情形。对于这一情形,院校该为学生提供院内所有老师的电子版的个人信息的详细介绍,包括研究方向、科研课题、近年来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并在院校内布置“文化墙”,配上每位老师的照片、简介和个人座右铭,方便学生直观、快速、详细地了解每位导师。导师也通过学生递交的导师意向表向导师详细的“描述”自己的基本信息。
  (四)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
  高校应以行政为龙头,人事处、学工处、教务处联合起来成立导师制协商小组,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和激励机制,指导和监督本科生导师制的有效运行。把导师的工作与报酬、职称评聘或职务晋升“合理”地结合起来。导师在受聘期间,应享受导师津贴,导师工作应按指导学生的数量和质量直接计入教学工作量,同教学工作量一样享受校内津贴等福利政策。对于成绩突出的导师应在年度评优、在职进修、职称晋升等方面给予倾斜。学生的表现要与课外创新学分、三好测评、奖学金评定、入党、免试研究生等挂钩,充分调动导师和学生的积极性。
  五、结语
  本科生导师制实际上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创造了一个新的沟通与交流的平台,为学生提供了新的学习方式。它也作为一种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涉及到课堂教学以外的领域,通过导师的言传身教、师生互动,全面提高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任何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在它的发展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我们在认识到这些问题的时候,想办法采取各种措施,使本导制有序地进行。
  参考文献:
  [1]刘月秀,谭仕林,徐正春.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年第8期.
  [2]胡守华.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5月.
  [3]王丽萍,杨博涵,袁云岗. 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存在的问题、原因与对策[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4]王伟,辛柯.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困境与发展思路[J].西安工程大學学报,2008年第4期.
  [5]罗国基,周敏丹,王迎娜.近年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研究综述[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6]张金萍,周游 成功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几个关键问题[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年第8期.
  [7]丁林.高校深入推进本科生导师制的三个关键问题[J].教育研究,2010年第9期.
  [8]罗国基,周敏丹,王迎娜.近年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研究综述[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9]白健.建立本科生导师制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教育科学),2003年第1期.
  [10]刘儒德,唐澈.本科生导师制的问题与建议--基于对北京师范大学本科生的调查,高等理科教育[J].2011年第6期.
  [11]郭欣欣.本科生导师制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5月.
其他文献
摘 要:顺应高校扩招的形势,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也得到了较大幅度的发展。至今,高等职业院校已经拥有了一支规模较为稳定、职称学历结构趋于合理的专任教师队伍。但高等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以及管理问题仍然是制约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所以,完善高职院校机制体制势在必行。就高职院校教师精神需求与完善学校机制体制关系,本文开展了研究。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师;精神需求;完善学校机制体制关系一、当前高职院校教师管
期刊
摘 要:《春香传》作为韩国代表性的古典小说,是一部表现时代风貌的优秀小说。对于中国韩语学习者来说,是一部不能不学习韩国古典文学作品。虽然有关《春香传》的学术研究很多,但是以文学教育为视角的研究却并不多见。鉴于此,本文从文化教育功能、培养人性的作用及文学价值的角度试考察《春香传》蕴含的文学教育价值。在文化教育功能的部分,通过了解《春香传》反映出的韩国的风土人情,讨论了达成文学教育目标的价值。在培养人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进步,过去传统的高校学生公寓管理办法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高校的发展。高校不再处于仅供学生居住的地位,在学生思想的形成上也起到了更多的作用。学生公寓管理的育人理念,可以满足新时代高校教育改革的需要,一方面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居住、休息、学习的场所,另一方面也给学生的性格成长、相互交流、感情沟通提供了良好的桥梁,属于课堂以外的思想教育地点。本文先针对学生教育管理提出几点有效措施
期刊
摘 要:当前,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早晨不起、晚上不睡的状况,这不仅违背正常的人体生理机能,导致不良生活和学习习惯的形成,还不利于学校正常教学与管理秩序的正常运行。这种现象的出现,不仅仅是学生缺乏生活目标、自律性差的问题,也是教育体制与教学模式的负面效应在学校的进一步发酵,还是不良社会风气在学校的投射。这需要我们多管齐下,综合采取多项措施,破除当前影响学生全面发展与兴趣选择的教育壁垒,引导学生形成良好
期刊
校园是一个人群密集的场所,安全问题显得尤为重要,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将会严重影响学校正常教学和生活秩序。因此,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与校园安全管理,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保护学生的安全,确保其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校园存在的主要安全隐患  1.交通安全事故  随着私家车的增多,校内交通处在一个堪忧的状态,人与车或车与车之间各种级别的摩擦常有发生。一到上下课或上下班的高峰期,人车来往如
期刊
摘 要:学风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支柱。良好的学风是学校的宝贵财富。加强学风建设,是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条件。  关键词:中职生;学风;厌学;职业能力  一所优秀的学校离不开良好的校风,而好的校风之重点涵盖即是具备好的学习风气。学习风气是指学生在一定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指导下,在学习态度、学习目的、学习纪律、学习方法和意志品质等方面的综合表现。良好的学习风气不仅有
期刊
摘 要:高校学生突发事件频发,网络逐渐成为高校学生突发事件舆论的重要场所,网络信息传播对高校突发事件的有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正确引导高校学生的网络舆论能够有效的预防高校突发事件的发生,遏制突发事件的恶性发展,加速高校对突发事件的有效解决。本文从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网络舆论的内涵和特点出发,分析了高校突发事件的网络舆论的的现状,提出了高校突发事件的网络舆论引导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高校学生;突发事件
期刊
摘 要:随着年级的不断深入,发现学生的厌学情绪也在增长。为此,我以部分学校为样本进行调查,以期对这一现象有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同时,还通过阅读相关文献,认真分析了产生厌学情绪的原因,并就此“对症下药”提出一些有效消除厌学情绪的具体对策,从而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关键词:初三学生;厌学情绪;教育观念  随着年级的不断深入,发现学生的厌学情绪也在增长。尤其是期末考试临进的时候,初三学生出现了
期刊
摘 要:教学管理工作是高校教育教学工作正常运行的保证。实行校院两级教学管理体制已成为高校进行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实行并完善校院两级教学管理,提高管理效率,更好地为培养人才服务,是每个高校管理者应该考虑的问题。  关键词:校院两级教学管理;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管理权限  教学工作是高校各项工作的中心,教学管理是围绕着教学活动而开展的一系列计划、组织、监督、服务等工作,目的是建立稳定的教学秩序和
期刊
摘 要:依法治国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根本任务和主要原则,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一个基本目标。本文以依法治国为导向,以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为前提,说明了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含义,并分析了现在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机制提出了相关建议。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要以培养机制设置为着力点,为法律意识的培养提供外在保障和内在依托。  关键词: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  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