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三国演义》人物性格的动态性描写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jip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常认为,《三国演义》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具有“类型化”特征,人物形象概念化、抽象化、单一化。然细读文本发现,《三国演义》描写的人物形象性格具有多面性,其性格描写由“类型化”不自觉地向多样化发展,符合人物性格内在发展的规律。
  关键词:《三国演义》 人物性格 类型化 个性化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三国演义》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构成了一个千古不朽的艺术典型群,如忠诚贤能、智慧超群的诸葛亮,阴险狡诈、求才若渴的曹操,忠义勇武、桀骜不驯的关羽,无不给后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他们性格上的多面性,也留给了后人诸多的启示。本文拟以曹操、关羽、诸葛亮、刘备、张飞等五人的性格多样性为例,探讨之。
  一 “类型化”与“个性化”的融合
  大多数学者认为,“类型化”是《三国演义》人物描写的鲜明特征,“《三国演义》写人物……有一种‘类型化’的倾向。”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第四卷)详细而精辟地指出:“它(《三国演义》)塑造人物形象的显著特点,突出甚至夸大了历史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舍弃性格中的次要方面,创造了一批具有特征化性格的艺术典型……这些艺术典型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又具有一定的‘类’意义。”曾良明确将“类型化人物的塑造”视为《三国演义》主要的艺术成就之一。
  “类型化”,往往不遗余力地渲染、衬托人物的主要特征,忽略人物性格的其他方面,停留在人物性格的静态描写层面,流于定性描写。《三国演义》在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塑造典型人物、典型性格的同时,在不经意间将主要人物的次要性格的主要方面流露出来,充分体现出主要人物除了具有类型化性格特征之外的被打上自我性格烙印的个性化特征。这种“类型化”与“个性化”有机融合的性格描写,准确地诠释了《三国演义》人物性格动态性描写的内涵。
  二 稳定性格中的不稳定
  1 仁义而诡诈、固执的刘备
  刘备确是公认的枭雄,但不是真正的仁君,但《三国演义》努力将刘备塑造成“远得人心,近得民望”的深受百姓爱戴、贤士渴慕的仁君形象。刘备的仁君形象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爱护百姓。如不顾身后百万曹军的追击,不忍舍弃百姓,毅然携民渡江;二是礼贤下士。三顾茅庐礼遇诸葛亮,始遇赵云便有不舍之意;三是不夺同宗之美。因刘表“恩义”,不忍纳荆州、攻琮取荆;出于同为汉室宗亲,不忍图刘璋。诸如此类,一位仁君形象——刘备呈现在读者眼前。
  鲁迅先生不以为然,认为《三国演义》“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俞晓红教授指出,“刘备的仁义难说是善,非仁义又难说是恶;隐忍则是坚韧,退让实是特殊形式的进取。”俞教授一言中的,精辟概括了刘备在前期势孤力单而不得已采取韬光养晦之术而表现出来的“心仁而性慢”的诡诈之性格特征。在“许田打围”一事中,刘备以“投鼠忌器”为由,“摇手送目”以止关羽图操;刘备不念吕布辕门射戟解围之恩,先许布为之说情,却回首变色而言于曹操曰:“公不见丁建阳、董卓之事乎?”坚定了曹操杀吕布的决心。青梅煮酒论英雄,曹操的英雄论及其身,刘备冷汗直流失箸于地,却以惧雷掩饰之;借率兵战袁术之机,逃离曹操手掌;借刘表约之共破曹操为借口,逃出袁绍魔掌;庞统、法正劝说刘备在涪城回请刘璋之际除之,刘备却拒纳之,看似出于仁心,“寄玉是吾同宗,诚心待吾”,实则认为时机未到,“吾初入蜀中,恩信未立,此事决不可行”。《三国志》记载刘备当时所言:“此大事也,不可仓促。”后来,庞统私自安排魏延、刘封酒席间舞剑图刘璋,遭遇蜀将刘 、泠苞、邓贤,行刺未成,可见刘备“时机未到”见识之卓越。以二敌三,形势危急,刘备断然斥退之,而为魏、刘二将解危,其诡诈昭然若揭。凡此种种,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前期刘备性格特征为“仁慈中含残忍,忠厚中有巧伪”;随着实力的增强、势力的壮大,后期的刘备性格也随之变得执拗、任性、独断。在伐吴一事上,刘备就异常固执,刚愎自用,一意孤行。
  2 奸诈而英雄、忠义的曹操
  清人毛宗岗在《读三国志法》中称,曹操为“古今奸雄中第一奇人”,即谓“奸绝”。曹操之奸在《三国演义》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借王 之头,稳定军心;烧毁部将交好袁绍的书信,不加追究,而且表示理解,说“连我都感到难以自保,又何况他人”;以梦中杀人的癖病,掩饰其种种疑心。可见,曹操奸诈之术可谓登峰造极,手段超绝。但从曹操孤身刺董卓、矫诏讨贼,见其忠勇;败袁绍,破马超,降张绣,见其雄才大略;挥泪送陈宫全其义,不追关公全其志,厚葬沮授怜其忠,不杀陈琳念其忠义,等等,足显曹操“忠义”的性格特征。
  3 智忠而偏狭、自私的孔明
  一改《三国志》中诸葛亮“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的政治家形象,在《三国演义》中,摇身为智慧的化身,优秀的军事将领。借东风、草船借箭,高度强化诸葛亮的智慧。火烧博望与新野,令曹操胆战心惊;安坐夏口,计取三郡,气煞周郎;稳坐城头,弹琴退仲达,死诸葛走生仲达等鲜例,顿使诸葛亮近乎神仙智慧的性格特征渲染出来。难怪鲁迅先生指出,“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与“智”相应的是诸葛亮“忠贞”的性格特点,“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忠诚是千百年来世人对诸葛亮赞不绝口最为重要的原因。
  现实中的诸葛亮,更接近历史形象,并非书中描写的那样智慧超人、忠心无私。他也有失算的时候,也有私心的时刻,也有偏狭、自私的人性弱点。用马谡之短,造成街亭之败;欺敌,输姜维一阵;错托荆州于关羽,使荆州陷落,等等,皆在诸葛亮意料之外。诸葛亮并非胸怀无私坦荡,不时也流露出自私、偏狭的性格弱点。诸葛亮依附刘备,是欲借之成就功名,“致君尧舜上,再使功名淳”。而刘关张兄弟关系及刘备、刘封的父子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孔明实现理想的重要障碍。诸葛亮出山第一次派将用兵,就担心关、张不听将令,碍于与刘备关系难以管制,特请出刘备剑加以约束。关羽死后,诸葛亮无动于衷,认为关羽平日刚矜,才招致杀身之祸,言外之意是关羽之死是罪有应得,劝刘备“少忧”。及张飞遇刺身亡,刘备痛定思痛,悲痛欲绝,誓死伐吴。众官劝说,诸葛亮却未出场。可见,诸葛亮与关张关系之微妙可见一斑。为扫清障碍,维护与刘备的鱼水之谊,诸葛亮不惜火上添油,促使刘备斩杀事出有因未救关羽但悔过自新又顽抗敌人而九死一生饮泣请罪的向来忠心耿耿的刘封。同样,魏延深得刘备器重,忠诚跟随直到刘备去世,后因遭诸葛亮的猜忌,受到排挤而屈死。诸葛亮自私、偏狭的性格弱点,正是在其与本集团这些成员之间复杂关系中凸显出来的。   4 忠义而高傲、刚愎的关羽
  关羽出场之始,劝阻张飞杀董卓、阻拦张飞烧把火惊起诸葛亮等实例,便表现出与张飞急躁、鲁莽性格形成鲜明对比的持成稳重的性格特征。及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威名远扬,关羽性格由稳重逐渐向高傲刚愎发展。在华容道,曹操就是采纳谋士程昱的建议,利用关羽“傲上而不忍下,欺强而不凌弱”的性格弱点,幸从关羽刀下逃生。可见,在赤壁之战前,关羽的“傲气”已四海闻名。
  随着蜀汉事业的发展壮大,关羽高傲而刚愎的悲剧性格暴露得日益明显,至独掌荆州大权,身负重任,其傲气与刚愎自用的性格弱点表现到了极致。闻知马超英勇无敌,欲与之比试高低;得知黄忠被封为五虎上将之一,颇为气愤:“黄忠何等人,敢与吾同列?大丈夫终不与老卒为伍!”当诸葛亮将荆州将印交给关羽、问关羽如何拒敌时,关羽颐指气使,将以力拒曹操,分兵拒曹、孙,其咄咄逼人的傲气喷薄而出。关羽拒绝与东吴联姻,触怒孙权,吴蜀联盟彻底瓦解。王甫提醒关羽,提防东吴来袭,关羽不以为然,仅设烽火台以报军情,不采纳王甫荐举赵累总督荆州,而固执任用“多忌而好利”的潘 ,轻易相信陆逊的“祝贺”与求和的诚意,大意撤走荆州大半守兵,使得吕蒙得以乘虚而入,潘 倒戈投降,荆州陷落。关羽走麦城失荆州身首异处的悲剧命运,皆来源于其傲上欺下、刚愎自用的性格弱点。
  5 鲁莽而精细、恭敬的张飞
  无论《三国志》抑或《三国演义》,塑造张飞形象时都重点突出了其“鲁莽”的鲜明性格。提刀欲杀无理的董卓,不计后果鞭笞督邮以泄己愤,扬言要放火将诸葛亮叫醒,饮酒过度辱骂曹豹失徐州,对于关羽降曹不问是非曲直要杀关公等情节,勾勒出“莽张飞”的形象。张飞“鲁莽”的性格在前期表现得尤为突出,后期其性格特征渐由鲁莽变得冷静、沉稳、谦恭,谨从义释严颜、以礼待庞统二事,足见其谦恭的性格特点。智取瓦口隘、两败张 ,足见张飞精细的一面,尤其是设计赚得严颜自投罗网。
  三 人物性格发展变化的原因
  制约人物性格发展的因素中,声誉是一块招祸的药石。关羽、诸葛亮二人皆苦于“名”,关羽有“秉烛读春秋”的儒雅韵事广为流传,加之其前期英勇事迹与忠肝义胆的赤诚,故深受天下人敬仰。后坐镇荆州要塞,武艺超绝,名列五虎将之首。关羽顿时飘飘然,傲气冲天目中无人——欲与马超比武,鄙视黄忠,暴露出自己未能参与收川之战,恐被这些立功的勇将抢了风头的担忧。关羽明知潘 才非堪任,碍于面子却未使赵累代之。同样,诸葛亮“用兵如神,运筹帷幄”的智慧形象已被广泛认可,很少打败仗。然而,诸葛亮错用了马谡之才,招致街亭失守,自己险些落入司马懿之手。为了不伤识人之名,不惜用马谡生命来掩饰用人之过。诸葛亮虽是刘备之师,在众官皆劝阻刘备伐吴时,却未出面。深知刘备不会接纳自己的意见,伐吴是必然的,诸葛亮不会自讨没趣,影响自己的“帝王师”形象。
  作战经验的丰富、阅历的增加,人物形象的性格也随之发生变化。张飞虽为人粗鲁,但久经沙场,长期目睹诸葛亮用兵,亦深受启发,逐渐变得冷静、稳重、细致。相反,关羽并未随着人生阅历的不断丰富、身价的不断提升,继续保持其温和、谦恭、仁义的性格,而是越到后期,越变得高傲与刚愎自用。
  影响刘备性格变化的是地位的提升,初刘备无根基,白手起家,从吕布,归曹操,投袁绍,依刘表,可谓四海为家,此时刘备极为谦虚、仁义,礼贤下士。后收复西川,进位汉中王,性格逐渐趋于执拗、独断。至称帝,性格全然大变,专断、固执、刚愎自用,动辄大怒。曹操自败袁绍、破马超、征张绣以来,性情由原来宽容、大度,变得极其偏狭、嫉妒:因嫉妒杨修之才,曹操设计杀之;因一言而废功臣,如荀 叔侄。暮年的曹操性格愈加暴躁,名医华佗就死于其盛怒与猜疑。
  总之,《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性格并非抽象单一,而是很丰富的。已故学者傅继馥在《类型化艺术典型的光辉范本》一文中曾说:“《三国志演义》人物的主要特征,绝大多数是某一道德品质的典范的表现。”通过不同侧面的动态性描写,这些人物形象的性格展现出“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多维特征,真实再现了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性格的曲折变化,从中透露出人性弱点的残缺美与艺术美。
  
  参考文献:
  [1] 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2]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 曾良:《明清小说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
  [5] 俞晓红:《古代白话小说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6] 罗贯中:《三国演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年版。
  [7] 陈寿:《三国志》,中华书局,2006年版。
  [8] 朱一玄、刘毓忱:《三国演义资料汇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作者简介:王莹雪,女,1979—,河南襄城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应用写作教学、明清小说,工作单位: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运用西方女性主义理论分析奥斯卡·王尔德笔下的母亲形象,讨论母亲在其作品中被社会放逐的社会现象。研究发现,王尔德作品中的这些母亲缺乏独立的身份,没有话语权,常常要为男性的错误行为承担责任。男性把母亲边缘化以维护父权社会秩序,而边缘化的女性在寻求主体性的过程中处于两难之境。王尔德对女性的社会处境有着深切的同情,对当时英国虚伪的社会伦理道德进行了揭露,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理想化的解决途径。  关键
期刊
摘要: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巧妙地将超乎寻常的想象力、复杂的思维活动方式以及新鲜的精力赋予人物复杂的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将现实与象征恐怖、神秘的哥特手法融合在一起,是超于哥特黑色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品。本文从哥特的角度对《呼啸山庄》进行解读,旨在从更深的层次来理解这部文学巨作。  关键词:哥特 黑色浪漫主义 《呼啸山庄》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呼啸山庄》是英国女作
期刊
摘要:在小说《白孔雀》中,劳伦斯深刻描写了主人翁在婚姻上不同的选择与结局,否定了传统的讲究门第的婚恋伦理观,同时批判了不顾自我而一味追求名利的错误婚姻态度,进而提出重视个人本性的婚恋伦理观。本文认为,在人类道德观和价值观缺失的今天,重新认识劳伦斯的回归自然的婚恋伦理观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婚恋伦理观 《白孔雀》 批判 个人本性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从人类
期刊
摘要:《爱的发明》是英国作家斯托帕德作品中最晦涩却最具文学性的剧作。本文拟从该剧人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的关系中,看作品体现出的人类对理想追逐的自由与现实权威束缚的相互解构,从而打破其在西方传统观念中的对立。  关键词:解构 不确定性 汤姆·斯托帕德 权威 自由  中图分类号:I106.3 文献标识码:A  一  汤姆·斯托帕德的《爱的发明》被西方评论家称为最难懂的作品,即便是最博学的观众读起
期刊
摘要:《威尼斯商人》反映了资本主义早期新兴资产阶级与高利贷者在经济利益上的尖锐矛盾以及宗教文化的激烈冲突,犹太人夏洛克作为一个高利贷者,在威尼斯被视为“异教徒”、“异邦人”,备受贱视和欺凌,心理被严重扭曲。从这个意义来说,夏洛克是一个受歧视的民族的代表,其人生之不幸,能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人们的关切和同情。  关键词:《威尼斯商人》 夏洛克 犹太人 基督教 悲剧意蕴  中图分类号:I106.3
期刊
摘要: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变革时期,这一时期文学创作的主要成就是诗歌,而建安诗歌是我国诗歌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个高峰。“三曹”是建安诗坛的领袖,他们在理论和实践上奠定了“梗概多气”的诗风基调,震慑当时,蔚为壮观,遗响后嗣,光照千古。本文就他们的创作风格加以阐述。  关键词:“三曹” 沉雄 清婉 纵逸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矛盾、
期刊
摘要:《宫之奇谏假道》是一篇以记言为主的文字精品,主要叙述了宫之奇面对晋国吞虢灭虞的阴谋,劝谏虞君、力阻假道而不得的史实,表现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弱肉强食,一些具有政治远见的能臣谏而不听的无奈和悲哀。其人物塑造、篇章布局和表现手法可圈可点,精彩绝伦。尤其是映像手法的运用,大大提高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关键词:《宫之奇谏假道》 人物 映像 对比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婚礼作为一项人生礼仪,究其根本而言,是一种社会标准的具体化。本文节选《红楼梦》与《简·爱》中婚礼场景的描述,希望透过它们不同的外部特征找到两者的共性,以发掘人们通过婚礼所要表达的共同理念与追求:宣布、避邪、求子、盟约。  关键词:婚礼 宣布 避邪 求子 盟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各项人生礼仪,就其根本而言,无非是一种“社会标准”的具体化。通过这些仪式,可以明确
期刊
摘要:沈从文与卡夫卡不约而同地选择后现代的角度进行创作,并通过截然不同的思考途径:一为诗化,一为异化,殊途同归地表达了他们共同的人性追求——自然、健康、和谐、美好的人性生态。  关键词:沈从文 卡夫卡 后现代 人性生态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后半叶在西方产生过广泛影响的一种社会文化思潮。美国学者大卫·雷格里芬认为,所谓的“后现代精神”就是摆脱机械思想
期刊
摘要:《红楼梦》后四十回的内容与前八十回有重复之处,贾宝玉两游太虚幻境即是其中一例。本文从情节设计的角度,对贾宝玉两游太虚幻境进行比较。通过比较,本文认为后四十回对贾宝玉重游太虚幻境的描写是失败的。  关键词:《红楼梦》 贾宝玉 太虚幻境 情节设计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在《红楼梦》中,贾宝玉曾经两次游历太虚幻境。宝玉初游太虚幻境,因秦可卿入梦,由秦可卿出梦;重游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