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资源与信仰

来源 :学术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hex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于气候及相关天象的认识是人们自然观的组成部分,对少数民族文化体系中作为地方性知识存在的气候知识进行梳理,总结人们应对气候变迁过程中安排生产生活的方法与措施,是民族文化研究的应有之义,在应对各种异常气候变迁及相关自然灾害方面时也可起到重要的借鉴意义。大理白族的相关地方性知识中所揭示的气候知识与资源、信仰纠结在一起的状况作为一个颇具说服力的个案,为当下日趋紧张的资源与环境问题的处理提供了有别于主流话语的启示。
  关键词:气候;资源;信仰;白族;地方性知识
  中图分类号:C952/G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09)02—0089—05
  
  少数民族传统知识中有许多应对气候变迁的地方性知识。关于气候的知识是各民族自然观的一部分,这些知识从岁时节日等各种民俗、日常生产生活安排、生计劳作模式当中反映出来,同时也在规范和约束着人们的相关行为。对这方面的知识进行梳理、分析与总结,对于我们更好地认识民族传统文化不无有益的启迪。同时在应对各种异常气候变迁及相关自然灾害方面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以大理白族的有关地方性知识为例,进行初步的分析与探讨。
  
  一、农事安排中反映的气候知识
  
  作为一个以农耕为主要生计模式的民族,关于历法与天象的认知在白族传统知识体系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成为引人注目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些传统知识往往以谚语、熟语的形式在民间口耳相传,同时也在民间故事和传说中以生动有趣的方式表现出来,当然,这种不拘一格的表现方式本身便是极好的传承方式之一,因为它避免了枯燥的说教式灌输。
  气候的变迁表现在时间维度上便是特定的时令,作为一种特定的人为的认识标志,时令对于农耕民族有着特殊的意义,众多的白族民间熟语便是对这种认知的准确反映。换言之,也只有当时令与农业生产联系在一起时,对于农耕民族才有着特殊的意义。如:
  春天一到值千金,农事节气不饶人。
  清明浇豆田,立夏浇麦田。
  立冬前种豆,一棵成九棵;立冬中种豆,一棵成一棵;立冬后种豆,冷死在窝窝。
  小满不满,青黄不管。
  寒露麦子霜降豆。
  立冬后。披起蓑衣要种豆。
  宁冒育秧九分险,不担秋后一分寒。
  小暑莫种豆,大暑莫栽秧。
  清明大麦,立夏小麦。
  清明前后,栽瓜种豆。
  若要南瓜大,立夏之前必种下。
  四月芒种忙忙种,五月芒种慢慢种。
  以上这些都是从正面告诉人们在特定的农时节令应该怎么做,在白族熟语中还有一部分是对于人不遵守时令的告诫,也同样是非常明确的:
  人误地一季,地误人一年。(这句熟语在不同区域的说法有些差异,另一种说法是“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季”。)
  你误庄稼一时,庄稼误你一季。
  头伏萝卜二伏荞,错过节令只能瞧。
  腊月挖田腊肉香,正月挖田豆腐汤,二月挖田喝米汤,三月挖田断清汤。
  四月种芋,一本万利,五月种芋,一本一利。
  夏至不栽,东倒西歪。
  五月忙,十月有,五月闲,十月空。
  清明不撒种,五谷不丰收。
  在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的社会条件下,对于某些自然气候现象人类是无能为力的,但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由特定的气候现象带来的影响也进入人们的认知范围:
  春雨打得早,收成必定好。
  腊月下雪狗也吃白米,三月下雪农民饿肚皮。
  火把节天晴麦丰收,七月半天晴谷满仓。
  立夏不下雨,犁头高挂起;立夏下大雨,犁头跑飞起。
  四月见洪水,五月见河底。
  三月发洪水,五月见干鬼,十月难顾嘴。
  过了冬,刮大风;过了年,吹大田。
  由于白族古代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所限,绝大多数劳动人民缺少读书识字的机会和能力,这些由长时期的生产生活中总结、提炼出来的有关气候与农业生产的知识便以熟语、谚语的方式传承下来,成为白族文化中极具特色的一个组成部分。当然,这当中也包括了其他兄弟民族的智慧结晶,在白族与兄弟民族以各种方式进行的经济、文化交流活动中,相关的知识无疑会成为交流过程中的内容及润滑剂。
  
  二、白族民俗与宗教信仰中反映的气候知识
  
  对于以农耕为主的白族人民来说,一年四季的气候轮回无疑是生产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事情。而在科学技术水平相对较低的情况下,人对气候变迁所能施加的影响是极其有限的,即使到今天,整个人类社会仍然只能顺应于大自然.的规律,要按照人类的意愿能动地控制气候变迁依然是很困难的,人的影响力可以说是微乎其微。因此,体现在民俗活动及宗教信仰中的关于人与气候的互动就成为白族文化中引人注目的篇章。
  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细节是,在白语中并没有直接与汉语“气候”相对应的词,现代白语中言及气候时使用的是汉语借词。白语中对天气、气候的指称与“天”是同一个词,作为名量词使用。仅仅从这一名称来考量,亦可见白族人的传统观念中对于“天”的敬畏之心,又将“天”与“母亲”相联,无疑是对天(气候)与万物生长之间的内在联系认识的一种反映。又如“打雷”一词在白语中称为也可以看出其内在思维与此同出一源。而这种对天,气候的先验性认知反映在民俗中便是将其表现为各种神灵,进而以仪式化的活动予以巩固。
  1.气候与信仰
  对于以农耕为主要生计模式的族群而言,除了四季轮回的二十四节气之外,对于雨水的关注可能是最为迫切的,因为雨水的时间与数量对于农业生产的影响都显而易见,白族也同样不例外。在初民社会盛行万物有灵的观念,山有山神,树有树神,来自天上的雨水自然也有对其进行管理的水神,在白族传统的观念体系中,水神这一角色主要是由“龙”来承担的。从事白族传统文化研究的学者注意到,在白族信仰体系中有不少与水有关的神灵,而其中较为引人注意的可能是龙崇拜习俗。赵橹先生曾正确地指出:在“白族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凡是与水有关,就必然有‘龙’的观念出现”。在洱海区域的白族农村,“有泉、井、池沼之处,人们必称为‘龙’之所居,都要奉祀‘龙王”’。如果说这是一种生活的日常状态的话,那么在久旱无雨时,求雨仪式便成为人们沟通人与神之间的途径,赵橹先生就此论述说:“每逢久旱,白族村寨就请巫师祷祝求雨,举行祭‘龙’、‘搅龙潭’等等宗教活动。群众以柳叶、柳枝,扎成‘柳龙’,赤身裸体而舞‘柳龙’过街求雨,每家都准备水盆、水桶,浇泼在‘柳龙’上,俗称之为‘耍水龙’。”在求雨仪式的具体细节上,因区域不同而有所差异,如有的地方扎的不是“柳龙”而是“稻草龙”,舞时亦不一定“赤身裸体”,洱海东岸挖色一带在耍龙求雨时“浇泼”的主要对象不是龙,而是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龙前导引者。但各地求雨仪式的初衷与内涵却是一致的。若是风调雨顺之年,求雨仪式自然就没 有必要,但在栽秧、保苗等农事顺利完成之后,则要举行“谢龙王”活动,“以猪、鸡为牲,十分隆重,俗称之为‘谢水’,意为感谢‘龙王’供水的恩典”。这种活动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有的地方(如洱海东岸的挖色等地)不一定是全村农民参加,而是由村寨宗教团体如莲池会、圣谕堂等出面举行。但由于参加者均为老年人,白族民间盛行尊老敬老之风,实际上也代表了阖村士庶。
  在白族民间流传的众多本主神话中,关于四海龙王的这则传说比较有代表性地反映了人们在气候的利用上祈求神灵护佑的观念:
  我们柴村的本主叫“四海龙王”,对百姓很好。百姓有什么请求,他都帮忙解决。
  有一次,两个农民、两个渔民来找四海龙王。一个农民向四海龙王说:“这几天,天天下雨。明天我家要打麦子,请你出出太阳吧!”
  另一个农民向四海龙王说:“今年雨水少。明天我家要栽秧,请你下下雨吧!”
  两个农民说完了他们的要求,两个渔民又上前来,对四海龙王请求,一个渔民说:“我要划船到下关,偏偏没有风,请你吹吹北风吧!”
  另一个渔民说:“我要划船到上关,偏偏没有风,请你吹吹南风吧!”
  四个人提出了四个相反的要求,这该怎么办呢?四海龙王想也不想,干干脆脆地回答说:“早吹南,晚吹北,夜间下雨,白天打麦。”
  四个人回去后,真的,要南风的有南风,要北风的有北风,栽秧的栽秧,打麦的打麦。直到现在,大理的风都是早吹南,晚吹北,到了夏天,也多是夜晚下雨白天晴;当地还有“早雨不过巳时”的俗语哩。
  如果说“早吹南,晚吹北”和“早雨不过巳时”实际上是人们在长期的观察中得出的一种总结性认知,那么,将这种规律归结为龙王这一神灵的功劳则充分反映了人们对于“天”的一种敬畏之心。
  2.气候与传统节日
  诚如从事岁时节日研究的学者所言,一年是周而复始的生活时段,岁时节日便是一些关节点,将一年分为前后相联的时段,而节日的安排无不与特定的节气相关。“节气”一词,似乎在提醒我们,特定的节日也就是气候变化的标志。我们试以白族的传统节庆活动中特色较为明显的绕三灵和火把节为例,来看看传统节日中所反映的气候知识。
  白族的火把节是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在火把节活动的高潮部分,一项重要内容是“点谷火”,即照穗。“人们成群结队的举着火把。互相追逐到田间给谷物照穗。据说这样稻谷会出得好一些,还可以烧死危害庄稼的害虫。”按照洱海东岸挖色等地的说法,照穗的用意是为了烧死和驱散秧田里的害虫,这样当年的稻谷可以获得丰收。此外,火把还要拿回家里面在卧室的墙角、床铺下面照一照、象征性地“烧”一下,目的也是为了烧死或驱逐蚊虫,免其兹扰。而在立大火把的村寨,“当大火把已经烧到根部的时候:已经将近午夜。这时底部所扎的柴草都散开了,人们便把火把的残骸堆成一堆堆篝火,相继从篝火上跨过去,来回跨两三遍,叫做‘烧晦气’,即‘驱禳’‘去邪’”。
  无论是照穗、“烧”卧室蚊虫还是“烧晦气”,其中均包含着一种对气候变化的认识前提,六月为暑天,气候炎热,水土湿燥,蚊虫兹生,人畜不利,因而通过节日庆典中的象征性活动来消除气候带来的对生产生活的不利影响。可以认为是人出于祈福求吉的愿望而采取的一种对气候负面影响的反动措施。
  绕三灵是白族文化研究中被讨论得较多的一个节日,关于其起源及性质也有不同的观点。但在喜洲等地的民间说法中,求雨被认为是绕三灵最重要的活动内容。这一点也已被有的研究者注意到,如薛琳在提及绕三灵的名称时直接提到了说法之一的“祈雨会”,程叙也说祭神求雨是绕三灵的中心活动之一。如果说绕三灵追根溯源与祈雨并无关联的话,至少在后来较长时期的发展过程中加入了祈求风调雨顺的内容却是不争的事实,与干旱之年临时性的求雨活动不同的是,借助于绕三灵这一时间较为固定(农历四月二十三至二十五日)的节庆,求雨活动被嵌入到其它相关的系列活动中,其仪式化程度更高,程序更为模式化,一方面这是绕三灵作为一项文化活动自身发展的合理化结果,另一方面,从其所依据的地方性知识背景而言,这种仪式化程度加深与程序高度模式化所反映的正是文化持有者对气候变迁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深化。
  3.对不利气候因素的抵制与神灵的诞生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生产技术的发展,白族先民逐渐意识到人可以对气候变迁带来的结果施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影响,从而使之更有利于人类的生产生活。对于农耕民族而言,水资源的重要性远胜于其他的气候因素,因此对水资源的能动控制和利用便成为与获取丰收息息相关的事情,水利设施的修建便是这样一种人类的自主性行为,作为一种公益化的行动,水利工程与设施的建设往往需要强有力的号召者与组织者出面。日长月久之后,对此类领袖人物的追念与回忆成为作为一种集体无意识行为呈现在后人面前时,我们看到的场景便难以避免地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或者说,后人的顶礼膜拜所表达的尊崇与怀念本身已是其信仰体系中的组成部分。
  在洱海东岸的大理市挖色镇的好几个村落中,流传着一则小城村杨姓先人杨守正的传说。其实准确地说,杨守正是大城村的本主,他的塑像供奉在大城村北面的沙漠庙中,但小城村杨姓后人也还是会去祭拜他。据传说是因为原来凤.尾箐(大城、小城两村东北方向)的河水时常泛滥成灾,后来杨守正出面组织人员疏浚河道,修建河堤,开挖蓄水池,使凤尾箐水成为坝子里的庄稼可常年使用的资源,因此后来大城村人将其奉为本主,接受世代香火供奉。因为风尾箐水的利用大城人得益更大(小城村杨姓后人去祭拜虽然也有纪念其功绩的成分,但更主要的则是因为血脉相沿的原因)。
  很显然,杨守正之所以被人们以这样一种特殊的方式铭记,正在于他在水利修建方面的功绩。人们需要克服自然气候的不利影响,所以他们需要强有力的领袖人物出来组织集体化的水利修建行动,而对曾经有过贡献的组织者的神灵化则在强化着这种诉求,以激励后来者中有更多的人来担当对全体成员福祉密切相关的领导责任,换言之,他们需要这样的神灵,当气候不利于生产时,人类会能动的利用现有资源,同时遵循相应的潜规则,把在应对气候带来的各种不利条件中的杰出人物神灵化,加以尊崇和敬仰,实际上树立了鼓励、颂扬类似行为的一套价值观念和行为标准。于是我们看到,沙漠庙中的本主神杨守正与他和他的子民们所处的环境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更准确地说,是由气候决定的这一特定环境中的水资源状况促成了杨守正造福后代的行动,也造就了他接受子孙后代万民拥戴的本主神的地位。
  
  三、气候与其他劳作和日常生活事项的安排
  
  在现代传媒普及之前,白族民间有一套自己的“天气预测”方式,如看第=天是否天晴,一般采取晚上看星星的方式,如果繁星满天,说明第二天是晴天,若星光暗淡,尤其是月亮上有淡黄 色的月晕,第二天十有八九会下雨,在安排活计时应作灵活调整;以前白族妇女冬季上山背柴,凌晨出门前是通过看日出位置的亮度来确定是否出发的,如果日出位置有亮光,则表示天晴,可以上山;若被阴云遮盖不亮,那就预示着白天会下雨,不适合上山背柴禾。
  传统的白族民居均为土木结构,房屋质量如何除了工匠的技术水平外,很重要的一个决定性因素便是所采用的质材,包括木料、瓦、砖、石灰、土坯等,其中木材是首先需要考虑的,因为木材是骨架,房屋其它部分的更换都可视为维修,但若需整体性地更换木材,在人们观念中便与建新房无异。正是出于对房屋木料的这种重视,除非出于特殊原因,白族人一般选择在冬季建房,因为冬季雨水天气少,木材干得比较透实,屋架建成后不易变形。而木材能否长时间保持原状主要与砍伐时节相关,一般说来,雨水季节是林木砍伐的大忌。具体到某一种特定的木材,什么木材适合在什么时节砍,对于白族工匠来说是必备的常识。这种禁忌除了建房用材外,也扩大到其它与日常生活相关的植物种类,如竹子,需要砍伐一定要在立春之前,立春过后是千万不能再动刀的,否则会“伤了竹子的命”。这其中实际上蕴含了既简单却又深刻的基于气候变迁的生态意识。
  在饮食方面,同样体现了对气候的能动适应,白族农村栽种的茄子、南瓜、芋头、冬瓜较多,在收获季节过后,尤其是冬季并没有更多的时鲜蔬菜,因此在收获时节白族人会将需要储存的南瓜皮、茄子、青菜在太阳下晒干,以备缺少新鲜蔬菜时食用。在食物储存方面,白族的腌制咸菜是不能不提到的,在白族农村,一年四季都可以吃到咸菜。其中较有特色的有水腌菜和干腌菜两种,食用时视个人口味及具体餐饮环境而定。此外,梨、橄榄、梅子等水果均可以腌制,俗称泡梨、泡橄榄和腌话梅。晒干储存是借用自然力(阳光)去除水分从而延长食物的食用期,腌制则是以人工技术保持其水分,使其成为跨季节果品。但二者的根本出发点和目的都是为了克服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
  在服饰上也可以看到人们对气候的巧妙适应,白族地区大多地处滇西高原,冬季气候干冷,尤其山区更为寒冷,御寒方式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是披羊皮衣,制作较为简单,两张羊皮一前一后,无袖,前有扣,以线相联,有点类似“贯头衣”,这种羊皮衣非常保暖。与此类似的御寒方式还有戴毡帽和披毡。相对之下,毡帽和披毡的技术含量要高些。在炎热的夏季,人们则穿着宽裤脚,由于裤脚宽大,散热效果极佳;在野外干活时编柳条帽,既遮荫又透风,且成本低廉,用完即可丢弃。当然,羊皮衣、毡帽、披毡和宽脚裤均已逐渐淡出人们的日常生活,至多可归入白族的传统服饰。柳条帽称之为“帽”则多少有些戏谑色彩。但这些逐渐远去的风景却明白无误地提示着白族先民在应对气候变迁过程中曾经的努力与智慧。
  综上所述可见,在白族的传统知识体系中,奉行的实际上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然观,人并不是天地万物的主宰,只是天地万物的种类之一,能够左右人类与万物生存世界的是高于人类的神灵世界,但人又不是只能一味屈从,而是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即不违背神灵意志的前提下能动地予以适应,通过与神灵世界的沟通来更好地安排自己的生产生活,人是应该对“天”抱有敬畏之心的,顺服于“天”才能免于不可抗拒的报应与处罚,这一点可能恰恰是现代文明的应有之义却又在长时期内被我们的现代文明观念所厌弃的,也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对白族民间有关气候的传统知识予以梳理便不仅仅具有一时一地的意义。
  
  (本文的写作得到尹绍亭教授的悉心指点,在此谨致谢忱。)
其他文献
摘要:如何理解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颠倒”,关系到如何估价马克思哲学的当代价值。马克思绝不仅仅是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移植到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也不仅仅是为辩证法乃至整个哲学找到了坚实可靠的本体论基础——作为人的始源性生命活动的实践。马克思所要“颠倒”的是黑格尔辩证法“使现存的事物显得光彩”的“最保守的哲学”的本质;是它作为“法国革命的德国理论”对世界的“解释”而不是对世界的“改变”,从而要把“抓住了劳
期刊
摘要:人类历史的发展是一个自然过程的思想,是恩格斯历史理论的基础部分。它从自然史与人类历史的不同性与相似性上阐明了人类历史的事实性,从生产方式的性质阐述了人类历史的自然状态性质,从而超越了康德、黑格尔历史目的论。恩格斯认为人类历史与自然界的历史是不同的,但由于人类行为的局限性,人类历史却像自然过程一样运行,是一种类似于自然的历史,而非真正意义上的人类历史。人类只有摆脱了自身的历史局限性,在社会关系
期刊
摘要:多民族杂居的滇南龙村是中国多民族杂居村落中较为常见的普通村落,其文化形态具有共性的现象:就是多民族雜居村落文化形态“再民间化”的过程不是简单的恢复被中断或退隐出生活场域以前的表现形态,而是作为村落自组织的综合系统,渗透于自然资源、经济手段、民间文学艺术、宗教信仰、行为模式、思维方式、语言交际等方面,并且在自组织的村落文化场域内有序地调适着各种文化相互适应的生存空间,随着村落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期刊
摘要:当前,在政治学领域,新制度主义理论正取代行为主义而成为主流分析范式的趋势。那么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如何评价其基本理论观点,即是本文所要探讨的内容。针对新制度主义的个人主义理论出发点、制度变迁理论及国家理论,本文认为其具有偏狭性、本末倒置性及一定的合理性。只有基于对新制度主义的理性认识,才能对解决现实问题起到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新制度主义;评析;历史唯物主义  中图分类号:D033/B03 
期刊
摘要:对美国20世纪末反环保运动与联邦政府行为的考察,探析美国20世纪朱反环保运动对美国联邦政府行为的影响,反观同一时期美国环保运动面临的阻力与困境,以期为现今我国生态文明的建设中类似问题的出现和解决提供具有前瞻性的借鉴。  关键词:美国;反环保运动;政府行为  中图分类号:X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09)02—0112—04    与所有社会运动都会产生如黑格尔所
期刊
摘要:从建构主义出发,政府与NGO的合作关系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双向建构中生成的。逻辑上。政府与NGO的关系总是不断地从对抗走向统一,趋向由不良的结构螺旋上升为良性结构。由于现代社会需求的多元化、政府公共事务“不可治理性”的增强,以及资源的“外部限制”与“外部依赖”,政府与NGO只能改变原有认知,在合作中寻求发展。虽然目前双方的合作关系还处于初级阶段,但只要双方在公共利益的指引下坚持双向沟通、反
期刊
摘要: 党的思想路线建设既是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又是推进改革开放的强大动 力,贯穿改革开放的全过程。从实事求是原则的重新确立,到解放思想大旗的高高举起,再 到与时俱进品质的不断强化,这一不平凡的思想变革历程,有力地推动着党的建设创新发展 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拓前进。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精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 大法宝。当前强调继续解放思想,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丰富的科学内涵。清醒地认识和把
期刊
摘要: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是我国当前亟待解决的一大社会问题。课题组调查发现大学毕业生就业有明显的部门偏好和地区偏好。针对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特点,运用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模型对大学生就业进行分析,认为地区间收入差距相对悬殊、转换工作的成本较高、社会保障差异巨大是大学毕业生择业偏好形成的主要原因。因此。要缓解大学生就业难,改变大学生的择业偏好,就必须逐步打破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分割。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择业
期刊
摘要:解放思想既是推动学校改革发展的有力思想武器和重要法宝,也是学校改革发展的最大收获和宝贵经验。解放思想,首要的就是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定不移地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改革作为发展动力,把管理作为发展保障,把开放作为发展途径,把师生作为发展之本,在促进高校改革又好又快发展、提升办学质量特色、完善办学机制体制、提高开放办学水平、推进和谐校园建设上取得新突破。  关键词: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科
期刊
摘要:社区建设是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反映,是社会管理与控制向社会治理与服务迈进的必然要求和具体体现。社区建设运动契合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趋势,蕴含着深刻的社会发展理念,也寄托着政府改造社会的理想。但由于政府开展社区建设的初衷和直接目的是解决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中的社会问题,并非基于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清醒把握和自觉追求,在政治稳定的框架内实现社会改造的理想面临着重重矛盾,举步维艰。新农村建设为陷于尴尬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