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应在倾听上下工夫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yyo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现实教学中,我们可能更多的是满足于对学生的倾听,而这种倾听往往是单向的,难以体现课堂对话的真正目的。本人在暑期网络研修期间观摩了《生命 生命》的教学案例,现针对课堂教师倾听,谈一点个人想法。
  【案例再现】
  教者首先让学生自主感悟“飞蛾求生”、“瓜苗生长”、“聆听心跳”三件事,而后进行汇报交流。
  片断一:
  师:我们先来看飞蛾求生这一段,作者有怎样的感受呢?说说你们的感悟。
  生1:我从“挣扎”和“极力鼓动双翅”这几个词中读出了飞蛾求生的欲望很强烈。他不想这时就在杏林子的手中失去生命。他要求生,他要实现自己的更大的理想和愿望。
  师:哦,你可真会学习,抓住了“挣扎”和“极力鼓动双翅”这两个词语感受到了飞蛾求生的欲望。那对于“挣扎”和“极力鼓动双翅”这两个词语,其他同学,你们的体会是什么呢?谁再来说说?
  生2:我从“挣扎”和”极力鼓动”这两个词中,体会到了飞蛾向往自由,不希望现在就在作者手中失去自己的生命。
  师:对,他多么想通过自己的挣扎、极力鼓动双翅活下去呀。好,谁再来说一说你的体会。
  生3:我从“极力鼓动”这个词感受到了飞蛾要自己自由,不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失去生命,直到自己力气全用完为止。只要自己能活下来,他愿意做什么都可以。
  师:你说的真好。此时此刻,他多么想通过自己的极力鼓动双翅摆脱这种困境啊!通过同学的理解,我们感受到了飞蛾求生的强烈欲望。你们能把这种感情读出来吗?
  片断二:
  师:飞蛾的求生令作者震惊。瓜苗的生长又给作者带来怎样的感受呢?谁来说说?
  生1:我从没有阳光、没有泥土中感受到了香瓜子生命力很顽强。
  生2:我从不屈向上、茁壮生长体会到香瓜子努力生长,不想放弃自己的生命。
  师:你体会得真好。你还能从哪儿体会到香瓜子顽强的生命力?
  生3:我从“竟使”一词中感受到香瓜子顽强的生命力。香瓜子这么弱小,居然可以冲破那么坚硬的外壳。有时我嗑瓜子都嗑不动,他都可以嗑破那么硬的外壳,我很佩服他。
  师:你是从他冲破坚硬外壳的束缚,这一点感受到她顽强生命力的。好,请坐。你们再来读这几句话,即使它仅仅活了几天,你还能体会到什么呢?
  生4:我从几天中感受到香瓜子生命力顽强,可它没有放弃。
  师:嗯。他的生命是这样的短暂,生存环境是这样的恶劣。可它依然不屈生长,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生命力。
  师:在生活中你们还知道哪些像香瓜子这样具有顽强生命力的现象呢?
  【观察反思】
  观摩这节课后,暗自惊叹于学生在课堂上的精彩发言, 然而遗憾的是教师似乎倾听得不够。就此,想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1倾听有助于更好地串联和反馈
  片断一中,每个学生对于飞蛾求生的感悟都很深刻独特,但教师没有完全捕捉到学生发言的闪光点。教师虽然给予了他们充分的肯定,但却没有发现几名学生的发言存在联系。教师可以将他们的答案进行串联反馈,顺势引导出更深的意思:强烈的求生欲望源于对生命的珍视,对生命自由的向往,为了生命,为了自由它可以不顾一切。这样,学生对于生命就有了更深地理解。
  再来看看片断二中生3的发言,由自己嗑瓜子的经历联系到香瓜子的顽强,将生活中顽强的生命现象与文本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凸显了大语文的特点。而教师的点评没有针对性,只是为了下一个课堂预设。教师应该给予赞赏:“你的回答非常好。你知道了联系自己的生活谈生命顽强。这是一种很不错的学语文的方法。”这样避免了生硬的反馈,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学语文的快乐。
  2倾听有利于课堂的承转和生成
  许多教师课堂环节的推进,运用的是强势扭转的方式。其实我们可以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从他们的言说中敏锐地寻找到推进课堂的契机,从而让我们课堂的起承转合自然而然。
  上述案例片断二中,当最后一名学生汇报好阅读感受后,教师问:“在生活中你们还知道哪些像香瓜子这样具有顽强生命力的现象呢?”这样的推进还是有明显“走教案”痕迹的。其实早在生3的发言中,就已经出现了课堂推进的最佳契机。只要教师略作总结,并追问“这位同学已经能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去谈感受了。那大家的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香瓜子的现象呢?”这样就可以很自然而然地进入下个教学环节,让学生的阅读更深入一层。
  因此,教师并不是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完成自己的教学设计上面,而是应更多地倾听学生的言说,在倾听上下工夫,努力提高自己的随机点拨和指导的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如东洋口镇古坳初中(226461)
其他文献
备课主要备什么呢?一般而言,教学过程是“教师—教材—学生”三位一体的,教师是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教材的引導者和促进者。因此,教师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此外,教师还要备自己(自己的特长优势)和备教法(具体的教学方法)。  本文主要说备教材。  教师在备教材时,首先应该具备两个身份:一是把自己看成教材的编辑,从编辑的角度把握教材的意图(包括内容、要求、重点、难点等);二是把自己当作学习的学生,从学生的
期刊
教学的技巧不在于教学方法多么的高超,而在于对学生的唤醒和鼓励。所以在语文的教学中,让教师情感、学生情感、课文作者的情感融汇在一起才能达到最高效的语文教学。  一、渲染氛围,设计情景  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为了让学生在进入课堂就已经充分融入教学的气氛中,可以结合相应的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网络等技术,引入丰富多彩的视频和图片以及幻灯片,提前为学生设计出生动的教学课堂情景,让教学毫无痕迹地植入。比如
期刊
在践行高效课堂的过程中,不少教师感到束手无策。其实,只要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就能走出“围城”,找到行之有效的途径。《细节决定成败》是我国学者汪中求先生撰写的经典书籍,作者结合真实的事例阐述了细节对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性,这对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而言同样重要。笔者认为:在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过程中,只有从以下几方面抓住小细节,才能构筑大课堂。  一、注重言談举止,展示个人魅力  作为
期刊
导言  “好文不厌千回改”,在写作教学中,我发现,真正有效的作文教学是让学生在不断地修改中,学会并运用写作技巧,提升写作的能力,用成功的体验唤起写作的热情。因此,我经常针对学生习作中的问题展开专题式写作修改指导。  如何让作文在叙述清晰生动的基础上变得有情有味,是初二阶段学生作文的难点。为了让文章情节起伏有致,情味浓郁,达到融景入情,烘云托月的效果,我和学生一起进行了一次写作修改练习。  这里呈现
期刊
本文尝试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触点迁移式”写作的有效探究,旨在避免语文阅读教学的虚浮无效,通过从文本中发掘某一触发思维的价值点,以短小轻便的随堂作文形式,实现和文本的深度对话,促进阅读教学目标的有效生成。  “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应该成为每一位语文教师的自觉行为。”所以促进学生与文本的深入对话,才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本位,是教师在构建课堂时的焦点所在。  笔者曾
期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第四学段(7~9年级)作文方面的要求是“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其他练笔不少于一万字”可见,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据不可小觑的地位,如何帮助学生寻找写作的方法,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就成了语文教师长期思考的问题。《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第四学段(7~9年级)“学段目标和内容”的作文方面提出要求“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
期刊
当前有一些教师对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专题教学,不够重视。他们认为,专题涉及的内容太多,在语文课堂上根本无法把一些问题处理清楚。于是,他们把专题课教学当成可有可无的课,这种做法延误了对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培养。  在此,笔者以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专题“长城”的教学为例,来谈谈如何在专题学习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一、梳理出本专题的教学目标  教材中本专题设置了以下四个教学目标:  第一,引
期刊
为适应学生毕业和升学考试,九年级语文教学与七年级和八年级相比,教学容量大,教学速度也比较快,尤其是文言文教学,老师和学生都是苦不堪言。自我反省:不知不觉中,我们的文言文教学竟然如同编了“程序”一样,扫清字词障碍,顺畅朗读文章,完成古汉语知识的积累,再阅读探究文章的主题和写作方法。一学期下来,学生觉得头疼,老师觉得枯燥。可怕的是,因为我们所编的“程序”,学生会渐渐失去学习语文的热情。  痛定思痛:与
期刊
初中生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阅历增加,逐渐脱离了儿童时期的经验型思维模式。他们随着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记忆力的显著提高,逻辑思维开始向理论型发展,独立思考能力加强,具有个性主张。简单的灌输式教育、说教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塑造学生品格的诉求。可见,点燃学生的智慧,教会学生识人论世之道,是这一阶段语文教学的重要方向。  一、体悟亲情,学会感恩  随着身体发育急剧变化,初中生的心理开始向成人化
期刊
曾在西藏看到过这样一幅难忘的画面:寒风凛冽,铅云欲堕,一行朝圣者蠕动在旷野雪地上,双手扬起,落下,身体倏然扑地,额头叩撞泥土,如一条青藤蜿蜒于大地。木板摩擦冻土发出的声响,混合着绵绵不绝的诵经声,在山谷的上空如薄荷悠扬。  曾经很不明白这样的苦行,直到读了舒婷的《滴水观音》:  为了把自己斟满了  交给太阳  先投身  如渊的黑暗  猛然醒悟:这乃是一种强大的信念,一种最至诚的情有独钟,一种真正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