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智慧 识人论世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or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生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阅历增加,逐渐脱离了儿童时期的经验型思维模式。他们随着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记忆力的显著提高,逻辑思维开始向理论型发展,独立思考能力加强,具有个性主张。简单的灌输式教育、说教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塑造学生品格的诉求。可见,点燃学生的智慧,教会学生识人论世之道,是这一阶段语文教学的重要方向。
  一、体悟亲情,学会感恩
  随着身体发育急剧变化,初中生的心理开始向成人化发展。他们内心有一种自我支配的强烈愿望,喜欢用批判的、犀利的眼光去衡量周遭事物。他们更喜欢接触社会的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急于得到长辈的认可与尊重,并常常表现出对父母师长的桀骜不驯,忽略亲情,极少学生能体谅父母的艰辛,与付出相比更喜欢汲取。因此,在教材中安排了体悟亲情的温馨文章,让学生学会感恩父母。
  在苏教版的教材中,《父母的心》是一篇洋溢浓浓亲情的作品,出自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笔下,描写一对贫寒夫妻面面对优越的物质诱惑,没有将孩子送与富翁的故事。文中细腻的笔触,充满谐趣的文字,略带几分哀伤,流露出父母对子女深沉的爱。
  在教学中,为使学生充分体悟文本中浓浓的亲情,运用角色朗读的手法,由学生分别扮演“女佣”、“富翁”和“父母”,在体验语言张力的同时,感受作为父母的艰辛。教师尽量启发学生在朗读时加入语气,以更好地理解人物的内心活动。比如,尽管父母已深深感到养育四个子女力不从心时,仍然坚持“决不会把他们扔了”。父母的语言尽管平淡,却洋溢着亲情的力量与对子女的责任。贫穷不能阻隔父母对子女的爱,同样富贵也不能夺走人伦亲情。即使富翁提出再丰厚的物质条件,父母依然一次又一次地去换回自己的孩子,这种亲情感染了富翁,使他最终放弃了收养孩子的想法。尤其母亲换回二儿子,仅仅是由于他相近似自己的“婆婆”,把二儿子送人“就像把婆婆扔了一样不好受”,表面上这个理由有一些滑稽,但细细想来却体现了母亲对“婆婆”的深深孝道。这些语言虽然透着一股淡淡的哀伤,但充斥着浓浓亲情,触人心弦,感人至深,具有极深刻的教育意义。
  二、品味友情,“正释知己”
  初中生正处于心理叛逆期,与父母师长间产生代沟是难免的,但过度封闭的内心使学生感到孤独与苦闷,友谊成了填补精神空虚的最大安慰。因为这一时期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价值取向逐渐形成,尽管尚未稳定,但已初具对人、事、物的判断力,因此渴望群体生活,渴望人际交往,并寻找知音。同时,这也是青少年最易受社会不良风气侵袭的时期。交友不慎,对友谊认知的偏激,容易将学生带入歧途。因此,初中语文教材中刻意安排了古人珍视友情的文章,以便使学生能够“正释知己”。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唐代诗人王勃作别友人杜少府的一首五言律诗,全诗语言抑扬顿挫,意境壮阔宏伟,极富美韵。它既体现了对友人的深深眷恋,又表现出对友谊的博大情怀。与当前初中生以物质为基础的“兄弟义气”相比,诗人与友人之间是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情谊,更强调精神上的慰藉与理解,是彼此心照不宣的知己,这才是真正的友谊。
  为凸显朴素致远的友情,教师在解读全诗意境时,重点在于展现诗人豪迈的情怀。如“阙”既指皇宫,在此亦可理解为泛指“长安”;“三秦”顾名思义,即指项羽所封;“五津”即指四川岷江一带。诗人如此运笔,一来表明送别之地长安,与杜少府上任之地四川岷江,二来寓意诗人站在长安遥望四川,虽然在现实的地理位置上是无法实现的,但只要知己之间心意相通,是能够体会到对方的牵挂的。随即“同是宦游人”一联,充分体现了诗人与杜少府交友的基础。诗人用“海内”、“天涯”表现虽然隔开了,二人的现实距离遥远,但彼此珍视这份友情之心,却使二人如同“比邻”,这是多么广阔的情怀啊!在尾联中,诗人表示即使分别,也不像小儿女一般,涕泣不舍地哀怨,反而将一腔思友之情化于字里行间,将灵魂深处的相通落在了一个“懂”字上。经过这一番对“友谊”的理解,学生深刻体会到了“知己”难求,真正的友情应是超越物质的情感。
  三、初涉爱情,走出懵懂
  爱情多是盲目的。尤其当青少年正处于性意识觉醒时期,身体上带来的急剧变化,使其对异性充满了好奇。大部分学生渴望与异性接触,去了解与自己“不同”的对方。这时的他们往往还没有学会如何去欣赏异性美,就蒙生了体验爱情的想法。从心理发展角度来看,初中生处于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过度的时期,自制能力差、好奇心强是这一时期的显著特点,对爱情尝试的渴望也体现了他们对成人世界的渴望与模仿心理。因此,在教学中,适当加入描写爱情的文章,给学生正向引导,学会发现异性美、欣赏异性美,要胜于说教式的监管。
  《关雎》一文是作为诵读欣赏出现在教材中,可见编者已注意到初中生对于爱情话题的好奇,想通过这首诗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脱离狭隘的爱情观。这首诗作为《诗三百》的开篇之作,不但有着较高的艺术价值,其展现出的爱情观历来备受推崇。诗人对女子之美,讲求外在与内在两大方面。其中“窈”指内在美,即心灵美,“窕”指外在美,即仪态美,但并非是娇艳之美。古人更讲求女子的仪态要端庄秀丽,这才是“美”的标准。全诗开篇即告诫我们,什么样的女子是值得契而不舍地追求的,那就是文静贤淑、内外兼修的女子。仅注重外貌,轻视内心美,便不是真正的“爱”。
  讲到这里,都是可多列举一些古代夫妻之间相敬如宾、举案齐眉,甚至不离不弃的例子。如王宝钏与薛平贵等经典故事,使学生体会到爱情不仅仅是满足好奇,而是为对方无私地付出,是承诺与责任。真正的爱情不会因为对方的容貌而有所改变,相互吸引的是一颗真诚的心。古人是极其重视品德的,即使爱情再美好也要符合社会的道德标准,这不仅是做人的原则,而且是维护社会和谐秩序的基础。《关雎》这首诗在解读中常常被误解,不免有读者断章取义之嫌,所以在教学中需要教师正确引导,使学生了解到爱情亦有爱情的准则,唯有责任与品德才能呈现出爱情真正之美。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萌芽阶段,生理的快速发展带来心理的迅速成熟,拥有个人主见,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模式,对事物初具分辨力。但由于接触社会尚浅,容易造成思想偏激或个性固执,因此对于初中语文教学而言,情感教育的引导作用越来越凸显。特别是对亲情、友情和爱情这三大情感循循善诱的引导。在教学中,多挖掘教材中的温馨画面,用情感打动学生,让学生体悟亲情、学会感恩,知道什么是人生知己,了解爱情的真谛,掌握识人论世之道,进而塑造完美的品格。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忠义初中(226000)
其他文献
教学目标:  1.多角度的诗歌朗读训练;  2.感受诗人对平和洁净世界的渴盼。  教学重、难点:  深入品味語言,于无疑处生疑,把握作者深层次情感,提升诗歌审美能力。  教学准备:  1.查资料,了解作者情况及写作背景。  2.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甚缥缈陈列珍奇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书上标出朗读节奏,以及韵脚。  要求:读准字音,不读错、不读漏、不重复,停顿正确,力求流利。  教学过
期刊
情境教学意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明确目标的指引下,者带领学生创设拥有足够情感色彩的,且包含形象特征的场景,其功能在于帮助学生增强体验感,使之顺利地接受与理解教材内容,并使其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知识得到扩充、能力得到建设。情境教学方法的中心要义在于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使之走向主动学习的境界。  以此为核心,可以归纳出情境教学法的几个特点,其一是在形象上比较鲜明,有助于学生亲近教材文本;其二是在情感
期刊
备课主要备什么呢?一般而言,教学过程是“教师—教材—学生”三位一体的,教师是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教材的引導者和促进者。因此,教师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此外,教师还要备自己(自己的特长优势)和备教法(具体的教学方法)。  本文主要说备教材。  教师在备教材时,首先应该具备两个身份:一是把自己看成教材的编辑,从编辑的角度把握教材的意图(包括内容、要求、重点、难点等);二是把自己当作学习的学生,从学生的
期刊
教学的技巧不在于教学方法多么的高超,而在于对学生的唤醒和鼓励。所以在语文的教学中,让教师情感、学生情感、课文作者的情感融汇在一起才能达到最高效的语文教学。  一、渲染氛围,设计情景  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为了让学生在进入课堂就已经充分融入教学的气氛中,可以结合相应的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网络等技术,引入丰富多彩的视频和图片以及幻灯片,提前为学生设计出生动的教学课堂情景,让教学毫无痕迹地植入。比如
期刊
在践行高效课堂的过程中,不少教师感到束手无策。其实,只要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就能走出“围城”,找到行之有效的途径。《细节决定成败》是我国学者汪中求先生撰写的经典书籍,作者结合真实的事例阐述了细节对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性,这对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而言同样重要。笔者认为:在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过程中,只有从以下几方面抓住小细节,才能构筑大课堂。  一、注重言談举止,展示个人魅力  作为
期刊
导言  “好文不厌千回改”,在写作教学中,我发现,真正有效的作文教学是让学生在不断地修改中,学会并运用写作技巧,提升写作的能力,用成功的体验唤起写作的热情。因此,我经常针对学生习作中的问题展开专题式写作修改指导。  如何让作文在叙述清晰生动的基础上变得有情有味,是初二阶段学生作文的难点。为了让文章情节起伏有致,情味浓郁,达到融景入情,烘云托月的效果,我和学生一起进行了一次写作修改练习。  这里呈现
期刊
本文尝试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触点迁移式”写作的有效探究,旨在避免语文阅读教学的虚浮无效,通过从文本中发掘某一触发思维的价值点,以短小轻便的随堂作文形式,实现和文本的深度对话,促进阅读教学目标的有效生成。  “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应该成为每一位语文教师的自觉行为。”所以促进学生与文本的深入对话,才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本位,是教师在构建课堂时的焦点所在。  笔者曾
期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第四学段(7~9年级)作文方面的要求是“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其他练笔不少于一万字”可见,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据不可小觑的地位,如何帮助学生寻找写作的方法,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就成了语文教师长期思考的问题。《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第四学段(7~9年级)“学段目标和内容”的作文方面提出要求“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
期刊
当前有一些教师对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专题教学,不够重视。他们认为,专题涉及的内容太多,在语文课堂上根本无法把一些问题处理清楚。于是,他们把专题课教学当成可有可无的课,这种做法延误了对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培养。  在此,笔者以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专题“长城”的教学为例,来谈谈如何在专题学习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一、梳理出本专题的教学目标  教材中本专题设置了以下四个教学目标:  第一,引
期刊
为适应学生毕业和升学考试,九年级语文教学与七年级和八年级相比,教学容量大,教学速度也比较快,尤其是文言文教学,老师和学生都是苦不堪言。自我反省:不知不觉中,我们的文言文教学竟然如同编了“程序”一样,扫清字词障碍,顺畅朗读文章,完成古汉语知识的积累,再阅读探究文章的主题和写作方法。一学期下来,学生觉得头疼,老师觉得枯燥。可怕的是,因为我们所编的“程序”,学生会渐渐失去学习语文的热情。  痛定思痛: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