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只有会生活的人,将来才是一个健全的人。运用正确的教育方法,参加适量的家务劳动、自我服务劳动、校内外集体劳动,是学生成长的重要保障。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工作相互配合取得一致是劳动教育的基础。孩子五谷不分,利用节假日,应该多带孩子到田边看看,与大自然多亲近。增强实践能力。学校开设劳动课,为劳动教育发展提供保障。可以学到课本中学不到的知识,提高了孩子的道德品质。真可说是知识的收获,来源于生活实践。
关键词:双向教育;走向自然强实践;开设劳动课是保障
2013年暑假,观看了电视剧《断奶》。剧情深深地吸引了我。一个“四肢不勤,五谷不分”的娇娇女,与一个“不谙家务,不识人间烟火”的大男孩,联袂在了一起,他们的婚姻让人羡慕,也着实让人担忧。他们已经到了成家的年龄,可是没有一定的生活自立能力。成家后矛盾重重,以致于把自己的下一代烧伤烫伤,才醒悟到:自己不能只会学习、工作。再看看周围的小学生、中学生,十有八九的家长,无不表现出《断奶》中安琪妈妈的做法,包揽孩子的一切。做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认为很有必要为孩子的今后着想,不要只盯学习,要让孩子们从事一定的劳动,培养他们的生活能力。只有会生活的人,将来才是一个健全的人。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劳动能发展孩子的个人才能和爱好,劳动有利于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可见劳动对孩子来说太重要了。运用正确的教育方法,使其参加适量的家务劳动、自我服务劳动、校内外集体劳动,是学生成长的重要保障。
一、双向教育配合是基础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工作相互配合取得一致是劳动教育的基础。孩子本来具备了自己做一些事情的能力。可是做父母的常常不放手让他们去做。认为孩子易闯祸,问这问那太麻烦,还不如大人来做。在我任教多年,遇到了一位男孩,家中三代单传,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宠爱孩子。二、三年级了,每天早晨家长还要帮助穿衣服,系鞋带。家离学校只有几十米远,中途并不穿越馬路。按理说路途比较安全,可是进入五年级了,孩子的妈妈还是每天不辞辛苦地接送。只见孩子每天空着手走着,妈妈每天提着书包紧随其后。老师告诉她,不要再接送了,妈妈却说:“不行的,他爷爷、奶奶不放心。”这就养成了孩子依赖别人的习惯,缺乏自理能力。凡孩子能做的,不轻易替代。最后告诉家长劳动强度要适合自己的孩子。超体力、超能力的劳动只会打消孩子热爱劳动的激情,使他们厌恶害怕劳动。在劳动中应多鼓励,对孩子进行劳动技能指导的同时,还应设置一些情境进行思想品质、行为习惯的教育,使孩子身心同步协调发展。双向教育的相互配合,能够为以后劳动教育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走向自然强实践
加强对孩子的安全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可是只强调安全,怕出事,对孩子进行封闭式的教学,只会培养出一些死记硬背的书呆子。如八十年代以前的学生,到农田里实践较多,看到的较多。对黄澄澄、绿油油、翠色欲流……这些优美词语感受较深。可是现在的孩子,对课本中讲到的知识,也只是停留在老师的讲解上。黄澄澄中的黄达到了怎样的情景,并没有真实地感受到。甚至五谷不分,却不知稻子是什么样,小麦是什么样?在六年级数学课堂中,学习出粉率、出米率、出油率时,学生不知什么东西磨出面粉?面对这样的尴尬,老师首先不是学习数学课的重点,而是要先介绍小麦、稻子这些农作物的作用。出现这些知识盲点,给我们发出了提示信号,利用节假日,应该多带孩子到田边看看,与大自然多亲近。增强实践能力。
三、开设劳动课是保障
学校开设劳动课,为劳动教育发展提供保障。在教学中从学生年龄特点出发,从易到难,循序渐进,选择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简单的、较小的事来做。注意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让学生动手做一做,再来讲一讲促进学生手脑并用。通过课堂学习,学生掌握了许多理论劳动技能。再鼓励学生大胆地尝试实践。许多孩子进入三年级开始学习写作文。一提作文就头疼,说没什么可写的。究其原因是学生做的太少了,什么也没有经历,当然是无话可说。如果家长和老师都注重对孩子劳动教育,如:洗衣服、择菜洗菜、熬粥、煮面条……利用星期天,自己动手做一顿简单的饭菜。习作《我学会了什么》,孩子亲自实践了,明白了第一步要干什么,然后又干什么,并且吃着自己做的菜,谈出自己的经历与感受,一篇优美的习作就跃然纸上了,孩子也从中体会到:爸爸、妈妈太辛苦了。以后要多帮助家长多做家务。这样一举多得,不仅提高了孩子的生活本领,还学到了课本中学不到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孩子的道德品质。真可说是知识的收获,来源于生活实践。
有些家长,甚至老师,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可是孩子厌学。如果家长不急于求,让孩子全面发展,重视孩子劳动技能的培养,加强孩子的实践教育,可将“有心栽花花不开”扭转成为“无心插柳柳成荫’教育效应。加强劳动教育,让孩子们从小学会生活,在生活中,在实践中获取真情实感的知识,做一个全面发展的健康人。
关键词:双向教育;走向自然强实践;开设劳动课是保障
2013年暑假,观看了电视剧《断奶》。剧情深深地吸引了我。一个“四肢不勤,五谷不分”的娇娇女,与一个“不谙家务,不识人间烟火”的大男孩,联袂在了一起,他们的婚姻让人羡慕,也着实让人担忧。他们已经到了成家的年龄,可是没有一定的生活自立能力。成家后矛盾重重,以致于把自己的下一代烧伤烫伤,才醒悟到:自己不能只会学习、工作。再看看周围的小学生、中学生,十有八九的家长,无不表现出《断奶》中安琪妈妈的做法,包揽孩子的一切。做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认为很有必要为孩子的今后着想,不要只盯学习,要让孩子们从事一定的劳动,培养他们的生活能力。只有会生活的人,将来才是一个健全的人。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劳动能发展孩子的个人才能和爱好,劳动有利于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可见劳动对孩子来说太重要了。运用正确的教育方法,使其参加适量的家务劳动、自我服务劳动、校内外集体劳动,是学生成长的重要保障。
一、双向教育配合是基础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工作相互配合取得一致是劳动教育的基础。孩子本来具备了自己做一些事情的能力。可是做父母的常常不放手让他们去做。认为孩子易闯祸,问这问那太麻烦,还不如大人来做。在我任教多年,遇到了一位男孩,家中三代单传,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宠爱孩子。二、三年级了,每天早晨家长还要帮助穿衣服,系鞋带。家离学校只有几十米远,中途并不穿越馬路。按理说路途比较安全,可是进入五年级了,孩子的妈妈还是每天不辞辛苦地接送。只见孩子每天空着手走着,妈妈每天提着书包紧随其后。老师告诉她,不要再接送了,妈妈却说:“不行的,他爷爷、奶奶不放心。”这就养成了孩子依赖别人的习惯,缺乏自理能力。凡孩子能做的,不轻易替代。最后告诉家长劳动强度要适合自己的孩子。超体力、超能力的劳动只会打消孩子热爱劳动的激情,使他们厌恶害怕劳动。在劳动中应多鼓励,对孩子进行劳动技能指导的同时,还应设置一些情境进行思想品质、行为习惯的教育,使孩子身心同步协调发展。双向教育的相互配合,能够为以后劳动教育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走向自然强实践
加强对孩子的安全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可是只强调安全,怕出事,对孩子进行封闭式的教学,只会培养出一些死记硬背的书呆子。如八十年代以前的学生,到农田里实践较多,看到的较多。对黄澄澄、绿油油、翠色欲流……这些优美词语感受较深。可是现在的孩子,对课本中讲到的知识,也只是停留在老师的讲解上。黄澄澄中的黄达到了怎样的情景,并没有真实地感受到。甚至五谷不分,却不知稻子是什么样,小麦是什么样?在六年级数学课堂中,学习出粉率、出米率、出油率时,学生不知什么东西磨出面粉?面对这样的尴尬,老师首先不是学习数学课的重点,而是要先介绍小麦、稻子这些农作物的作用。出现这些知识盲点,给我们发出了提示信号,利用节假日,应该多带孩子到田边看看,与大自然多亲近。增强实践能力。
三、开设劳动课是保障
学校开设劳动课,为劳动教育发展提供保障。在教学中从学生年龄特点出发,从易到难,循序渐进,选择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简单的、较小的事来做。注意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让学生动手做一做,再来讲一讲促进学生手脑并用。通过课堂学习,学生掌握了许多理论劳动技能。再鼓励学生大胆地尝试实践。许多孩子进入三年级开始学习写作文。一提作文就头疼,说没什么可写的。究其原因是学生做的太少了,什么也没有经历,当然是无话可说。如果家长和老师都注重对孩子劳动教育,如:洗衣服、择菜洗菜、熬粥、煮面条……利用星期天,自己动手做一顿简单的饭菜。习作《我学会了什么》,孩子亲自实践了,明白了第一步要干什么,然后又干什么,并且吃着自己做的菜,谈出自己的经历与感受,一篇优美的习作就跃然纸上了,孩子也从中体会到:爸爸、妈妈太辛苦了。以后要多帮助家长多做家务。这样一举多得,不仅提高了孩子的生活本领,还学到了课本中学不到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孩子的道德品质。真可说是知识的收获,来源于生活实践。
有些家长,甚至老师,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可是孩子厌学。如果家长不急于求,让孩子全面发展,重视孩子劳动技能的培养,加强孩子的实践教育,可将“有心栽花花不开”扭转成为“无心插柳柳成荫’教育效应。加强劳动教育,让孩子们从小学会生活,在生活中,在实践中获取真情实感的知识,做一个全面发展的健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