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学生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创设特定的学习环境,运用已有的语文知识和能力,通过合作、探究、交流、展示等方式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拓展学习空间,培养语文学习的乐趣,从而习得语文能力。扎实、有效地指导学生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
关键词: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教师在设计语文综合性学习内容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经验,依据学段特点,充分挖掘教材资源,依托教材精准定位,找到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的起点,激活学生的参与欲望,调整教学策略,巧妙搭建综合实践活动支架,落实语文要素,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
一、突出实践性,立足生活实际,拓宽学习渠道
陶行知认为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新课程标准也倡导“实践中学语文”。在第二学段实施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时,教师要细化课程目标要求,以“有趣”“有用”为设计理念,精心挑选教学素材,从生活与语文的视角引导学生运用语文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落实教材中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学习方法和习惯的综合培养。
如,在学习开放单元《集市和超市》时,我以学生已有的购物经验为基础,设计了一系列参观、调查、收集资料、探究等活动,指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及家长指导,进行识字、阅读、习作、交流的综合实践活动。首先指导学生了解商品分类及贸易买卖的常识,拟订购物计划,实地观察集市或超市,学习购物并处理各种突发事件,回家后填写购物清单。接着交流介绍商品,进行口语交际练习,学习阅读说明书,有目的性地阅读。最后指导学生把买东西的见闻和感受清楚明白地写下来,激发习作兴趣,培养书面表达能力。
以上探究实践把课堂教学延伸至家庭和社会,注重学生的亲身经历、直接体验,听说读写并举,通过多种形式展示学习的成果。学生用语文的思维方式思考、观察现实世界,感受到语文也挺好玩、挺实用、容易学、有魅力,在设计方案的比较中优化方案,在阅读内化的过程中体会语文的应用价值,发展了语文应用意识。另外,习作要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作文教学起步阶段,三年级学生有话可说,通过实践活动将习作向更广阔的空间延伸和渗透,做到学习生活化。学生在开放的学习平台获得宝贵的实践经验,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运用语文知识解决简单问题,有力助推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二、强调自主性,依托网络助学,培养合作能力
陶行知先生不止一次指出,应该让学生自己手握钥匙,主动开启文化知识之门,学会独立思考,适当展现自我。同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也指出,“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而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自评、生生互评让学生能够体验自主参与、自主发展所带来的快乐,学习方式由被动接收变为主动探究,其学习意识、学习态度、思维方式以及信息素养都将发生很大转变。
例如,《海底世界》教学中,我安排了一次小组合作制作手抄报的综合性学习。我先让学生搜集有关“蛟龙号”的图片及资料,了解近年来我国深海勘探的成就,阅读《海底两万里》,再对信息进行筛选和分析,编写有关海底世界的手抄报,为手抄报起名字。学生看书、上网、查找文本图像资料,在家长的帮助下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归类、整理,小组分工合作。根据教材内容,我事先做好分组指导,保证组内成员特长互补。然后分别建立微信群,全程跟踪、实时跟进指导,实施个性化辅导,及时协调,强调小组人人有事做,激发各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电脑操作得比较好的学生负责搜集资料;美术好的学生做好版面设计及构图上色;书写漂亮的学生执笔抄写资料。每个成员都能尽其所能,互相协助,使合作达到最优化。这样的形式趣味性强,便于操作,学生的情感体验、人际交往、语文认知、信息处理等综合能力得到训练,呈现出更具生命力的学习生态。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认为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造者。网络营造了信息丰富的学习环境,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空间,满足了学生的探索欲望,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方式。网络环境下的综合性学习勾连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对个人难以完成的复杂任务,学生可以出于兴趣考虑,寻找学习伙伴,自主分组分工。组内成员资源共享,配合制订活动计划,合作完成并进行成果展示。在这种跨学科的、跳跃性的、非线性的思维方式中,学生原有的认知差异互补、交流、碰撞、综合,取长补短,进而建构更深层次的认知理解;在经验和智慧的分享中,学生自我反思和调控,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三、提倡开放性,注重探索过程,发展多元思维
陶行知先生一直坚决倡导开放性的教育模式,一生反对封闭、僵化的教育。思维品质是提升核心素养的一条必由路径,但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落实思维品质的培养?综合性学习中,除了传递知识,更应注重培养学生掌握分析、整合、运用信息的能力,使其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品格。
以四年级“地名”主题单元学习为例,地名是文化传播的工具,探究地名的过程是落实语文素养中“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过程。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所给的内容,梳理教和学的思路,以“地名”为主线,组织学生开展“看地图,寻找地名规律”“集资料,开地名游艺会” “走街巷,写地名调查报告”“赏名胜,畅谈观后感受”等一系列综合性学习活动,让学生在读懂地图、收集资料、调查访问等开放活动中,了解地名的由来,懂得地名中蕴含的文化,明白地名与家乡历史发展、自己的生活環境息息相关,从汉语言角度来渗透和传承中华文化。
案例中,学生从校内走向校外,从课本走向社会,考察、调查、访问、探究被转化为一篇篇考察报告。作为四年级的习作新形式,考察报告和课文阅读、实践活动、生活紧密结合,构建问题创生的学习环境,有利于质疑、评鉴、创造思维的发展。比如就地名的历史渊源、变迁等教学调查采访过程中,学生发现在城乡改造中,有些旧街巷即将消失,保护与开发的矛盾实实在在摆在了他们的面前,于是他们提出了对于城乡改造的意见和建议。无论是课内外,热爱家乡的情感贯穿始终,并通过课堂展示活动,实现情感目标的内化。
总之,综合性学习是连接课堂与生活的桥梁,是发展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每一位教师要充分挖掘教学点,采用合适的教学策略,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建构真实的情境,提供真实的任务,让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亲历问题解决的过程,用语文的眼光观察,用语文的思维思考,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让学习真正发生。
参考文献
[1]赵晓华.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设计及实施策略[J]. 甘肃教育,2012(13).
关键词: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教师在设计语文综合性学习内容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经验,依据学段特点,充分挖掘教材资源,依托教材精准定位,找到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的起点,激活学生的参与欲望,调整教学策略,巧妙搭建综合实践活动支架,落实语文要素,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
一、突出实践性,立足生活实际,拓宽学习渠道
陶行知认为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新课程标准也倡导“实践中学语文”。在第二学段实施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时,教师要细化课程目标要求,以“有趣”“有用”为设计理念,精心挑选教学素材,从生活与语文的视角引导学生运用语文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落实教材中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学习方法和习惯的综合培养。
如,在学习开放单元《集市和超市》时,我以学生已有的购物经验为基础,设计了一系列参观、调查、收集资料、探究等活动,指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及家长指导,进行识字、阅读、习作、交流的综合实践活动。首先指导学生了解商品分类及贸易买卖的常识,拟订购物计划,实地观察集市或超市,学习购物并处理各种突发事件,回家后填写购物清单。接着交流介绍商品,进行口语交际练习,学习阅读说明书,有目的性地阅读。最后指导学生把买东西的见闻和感受清楚明白地写下来,激发习作兴趣,培养书面表达能力。
以上探究实践把课堂教学延伸至家庭和社会,注重学生的亲身经历、直接体验,听说读写并举,通过多种形式展示学习的成果。学生用语文的思维方式思考、观察现实世界,感受到语文也挺好玩、挺实用、容易学、有魅力,在设计方案的比较中优化方案,在阅读内化的过程中体会语文的应用价值,发展了语文应用意识。另外,习作要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作文教学起步阶段,三年级学生有话可说,通过实践活动将习作向更广阔的空间延伸和渗透,做到学习生活化。学生在开放的学习平台获得宝贵的实践经验,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运用语文知识解决简单问题,有力助推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二、强调自主性,依托网络助学,培养合作能力
陶行知先生不止一次指出,应该让学生自己手握钥匙,主动开启文化知识之门,学会独立思考,适当展现自我。同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也指出,“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而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自评、生生互评让学生能够体验自主参与、自主发展所带来的快乐,学习方式由被动接收变为主动探究,其学习意识、学习态度、思维方式以及信息素养都将发生很大转变。
例如,《海底世界》教学中,我安排了一次小组合作制作手抄报的综合性学习。我先让学生搜集有关“蛟龙号”的图片及资料,了解近年来我国深海勘探的成就,阅读《海底两万里》,再对信息进行筛选和分析,编写有关海底世界的手抄报,为手抄报起名字。学生看书、上网、查找文本图像资料,在家长的帮助下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归类、整理,小组分工合作。根据教材内容,我事先做好分组指导,保证组内成员特长互补。然后分别建立微信群,全程跟踪、实时跟进指导,实施个性化辅导,及时协调,强调小组人人有事做,激发各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电脑操作得比较好的学生负责搜集资料;美术好的学生做好版面设计及构图上色;书写漂亮的学生执笔抄写资料。每个成员都能尽其所能,互相协助,使合作达到最优化。这样的形式趣味性强,便于操作,学生的情感体验、人际交往、语文认知、信息处理等综合能力得到训练,呈现出更具生命力的学习生态。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认为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造者。网络营造了信息丰富的学习环境,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空间,满足了学生的探索欲望,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方式。网络环境下的综合性学习勾连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对个人难以完成的复杂任务,学生可以出于兴趣考虑,寻找学习伙伴,自主分组分工。组内成员资源共享,配合制订活动计划,合作完成并进行成果展示。在这种跨学科的、跳跃性的、非线性的思维方式中,学生原有的认知差异互补、交流、碰撞、综合,取长补短,进而建构更深层次的认知理解;在经验和智慧的分享中,学生自我反思和调控,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三、提倡开放性,注重探索过程,发展多元思维
陶行知先生一直坚决倡导开放性的教育模式,一生反对封闭、僵化的教育。思维品质是提升核心素养的一条必由路径,但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落实思维品质的培养?综合性学习中,除了传递知识,更应注重培养学生掌握分析、整合、运用信息的能力,使其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品格。
以四年级“地名”主题单元学习为例,地名是文化传播的工具,探究地名的过程是落实语文素养中“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过程。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所给的内容,梳理教和学的思路,以“地名”为主线,组织学生开展“看地图,寻找地名规律”“集资料,开地名游艺会” “走街巷,写地名调查报告”“赏名胜,畅谈观后感受”等一系列综合性学习活动,让学生在读懂地图、收集资料、调查访问等开放活动中,了解地名的由来,懂得地名中蕴含的文化,明白地名与家乡历史发展、自己的生活環境息息相关,从汉语言角度来渗透和传承中华文化。
案例中,学生从校内走向校外,从课本走向社会,考察、调查、访问、探究被转化为一篇篇考察报告。作为四年级的习作新形式,考察报告和课文阅读、实践活动、生活紧密结合,构建问题创生的学习环境,有利于质疑、评鉴、创造思维的发展。比如就地名的历史渊源、变迁等教学调查采访过程中,学生发现在城乡改造中,有些旧街巷即将消失,保护与开发的矛盾实实在在摆在了他们的面前,于是他们提出了对于城乡改造的意见和建议。无论是课内外,热爱家乡的情感贯穿始终,并通过课堂展示活动,实现情感目标的内化。
总之,综合性学习是连接课堂与生活的桥梁,是发展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每一位教师要充分挖掘教学点,采用合适的教学策略,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建构真实的情境,提供真实的任务,让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亲历问题解决的过程,用语文的眼光观察,用语文的思维思考,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让学习真正发生。
参考文献
[1]赵晓华.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设计及实施策略[J]. 甘肃教育,20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