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5年第3期《语文教学之友》刊载了任动老师所写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不宜选入教材》一文,文章认为:“这篇文章虽然人物形象鲜明,艺术价值颇高,但主人公鲁达有严重的性格缺陷,他的暴躁脾气、蛮横态度、无赖相和流氓腔会给青少年学生的心灵造成不健康的影响。”认为《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不宜选入教材”。无独有偶,2005年第4期的《语文建设》发表了王恩波老师所写的《简析〈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价值取向》一文,表达了与任动老师大致相同的观点,也认为该文不利于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还需对文章的价值取向进行重新审视”。对此笔者不敢苟同,因为这涉及一个如何鉴赏文学经典的问题。
朱光潜先生曾经很通俗地解释过:“人对世界有三种价值观念:科学价值、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也就是真、善、美。”真、善都是理性的,而人的精神世界除了理性外,还有情感、感觉、意志、自尊和个性等,加起来才有人的完整性,人的生命才有质量。美和真是既统一又错位的关系。认识到这一点是欣赏文学经典的关键。它告诉我们在解读经典时,不要把实用理性的道德价值看成唯一的标准,对于某些表面上违背道德价值的语言,不能呆板地追求其道德评价。这样,在评价小说时,才不会像小孩子一样,只简单地问“好人还是坏人”。有时某一现象从世俗的道德观念来看是负面的,但是在艺术上、在提示人的情感奥秘上,却是很成功的。比如李逵在江州为劫法场,杀得兴起,连围观的群众都被他“排头砍去”。在这以前,他本想招待宋江,钱又赌输了,只好跑到江边去抢浪里白条张顺的鱼。这一切,从道德法律的理性来看都是恶劣的,但是读者不会因此而责怪李逵为了招待宋江、搭救宋江而引起了一系列的混乱,反而欣赏他的天真、鲁莽、义气,因为这里有一种艺术价值。
这种解读经典的方法在鲁提辖身上同样适用。当他为救出金家父女打死郑屠时,我们无不为他疾恶如仇、见义勇为、除暴安良的行为叫好。这就是作品的情感价值所在。当然鲁提辖的性格具有极大的复杂性,我们应把他放在当时真实的历史环境中,紧扣人物的身份、经历和遭遇来分析,而不应该机械地分析。鲁提辖出身行伍,自然有粗鲁、暴躁的一面。焦躁起来,把“碟儿盏儿都丢在楼板上”,隔壁有人哭,叫来酒保训斥,他的语言、动作无不与他的身份、地位吻合,充满了个性。但这种个性,在他整个性格中并不占主导地位,恰是这多样化的个性使得鲁提辖的形象更加丰满。从艺术的角度看,这样的形象更真实可信。我们也并不因鲁提辖粗鲁暴躁的行为而将他“上升”到“以骂人、打人为乐事,使气闹事,以拳头解决问题,致人于死地的无赖和流氓”的“高度”,自然也不会去学他的蛮横粗暴,以至用拳头“消遣”他人。因为鲁提辖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行为,真实地表达了被压迫人民伸张正义的愿望,鲁提辖的拳头越狠越能解被压迫者的心头之恨。这里,作品的情感价值已远远超越了实用价值,给人以艺术的美感与享受。这才是作品的真正价值所在,这样解读才符合文学鉴赏的基本原理。
从文学鉴赏的实用价值来看,王恩波老师认为鲁提辖的行为不符合当今的法制,“《水浒传》中涉及的与法制有关的情节也有很多处”,将问题上升到“以德治国”“以法治国”的高度,“要重新审视《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价值取向”。我倒觉得这似乎过于勉强。分析人物不能脱离文本,不能脱离人物所处的历史环境,更不能随意拔高上纲上线胡乱联系。也不能用现代的法制观念来审视鲁提辖的种种行为。如果一定要这样做的话,那么,郑屠为富不仁,霸占民女,却要立下“文书”,披上“法”的外衣,鲁提辖伸张正义,打死郑屠,却违犯法律,不得不亡命江湖。这里的“法”和“正义”又该如何解释?
鲁提辖是《水浒传》中刻画得最成功的英雄形象之一,这是不容置疑的。仅因为鲁提辖有“暴躁的脾气”和“蛮横的态度”便把他归入“无赖”“流氓”的行列,那么,《水浒传》一百零八将中哪位又是十全十美的人?谁还敢把他们称作“梁山好汉”?不仅《水浒传》,其他文学名著中的典型人物也不是简单的道德与法制所能衡量的,但这些并不妨碍小说中的人物成为不朽的艺术形象。艺术创作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十分复杂的问题。如果作者所写的或学生所看的都必须吻合我们现在的道德与法制,都是高、大、全的人物形象,且不说学生愿不愿意看,只是这样的作品对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又有何意义?艺术是假定性与真实性的统一。生活的真实不等于艺术的真实,反之亦然。如果抱着机械、教条的观念去读经典,是不可能真正读懂经典,正确阐释经典的艺术价值的。如果把文学艺术的精神创造当作对现实的照抄,不分青红皂白地强调真、善、美的统一,不懂得它们的错位,就会越弄越糊涂。
话说回来,人民教育出版社教师用书在该课的“教学建议”中指出“‘侠义’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热点,怎样认识‘侠义’,‘侠义’在现实生活中有无意义或价值?可以引导学生深入讨论”,教师据此作适当的点拨,以消除人物的负面影响,则是应该的。
参考文献:
(1)孙绍振《文学创作论》,海峡文艺出版社,2000年。
(2)孙绍振《直谏中学语文教学》,南方日报出版社,1998年。
(3)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
(4)任动《〈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不宜选入教材》,《语文教学之友》2005年第3期。
(5)王恩波《简析〈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价值取向》,《语文建设》2005年第4期。
朱光潜先生曾经很通俗地解释过:“人对世界有三种价值观念:科学价值、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也就是真、善、美。”真、善都是理性的,而人的精神世界除了理性外,还有情感、感觉、意志、自尊和个性等,加起来才有人的完整性,人的生命才有质量。美和真是既统一又错位的关系。认识到这一点是欣赏文学经典的关键。它告诉我们在解读经典时,不要把实用理性的道德价值看成唯一的标准,对于某些表面上违背道德价值的语言,不能呆板地追求其道德评价。这样,在评价小说时,才不会像小孩子一样,只简单地问“好人还是坏人”。有时某一现象从世俗的道德观念来看是负面的,但是在艺术上、在提示人的情感奥秘上,却是很成功的。比如李逵在江州为劫法场,杀得兴起,连围观的群众都被他“排头砍去”。在这以前,他本想招待宋江,钱又赌输了,只好跑到江边去抢浪里白条张顺的鱼。这一切,从道德法律的理性来看都是恶劣的,但是读者不会因此而责怪李逵为了招待宋江、搭救宋江而引起了一系列的混乱,反而欣赏他的天真、鲁莽、义气,因为这里有一种艺术价值。
这种解读经典的方法在鲁提辖身上同样适用。当他为救出金家父女打死郑屠时,我们无不为他疾恶如仇、见义勇为、除暴安良的行为叫好。这就是作品的情感价值所在。当然鲁提辖的性格具有极大的复杂性,我们应把他放在当时真实的历史环境中,紧扣人物的身份、经历和遭遇来分析,而不应该机械地分析。鲁提辖出身行伍,自然有粗鲁、暴躁的一面。焦躁起来,把“碟儿盏儿都丢在楼板上”,隔壁有人哭,叫来酒保训斥,他的语言、动作无不与他的身份、地位吻合,充满了个性。但这种个性,在他整个性格中并不占主导地位,恰是这多样化的个性使得鲁提辖的形象更加丰满。从艺术的角度看,这样的形象更真实可信。我们也并不因鲁提辖粗鲁暴躁的行为而将他“上升”到“以骂人、打人为乐事,使气闹事,以拳头解决问题,致人于死地的无赖和流氓”的“高度”,自然也不会去学他的蛮横粗暴,以至用拳头“消遣”他人。因为鲁提辖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行为,真实地表达了被压迫人民伸张正义的愿望,鲁提辖的拳头越狠越能解被压迫者的心头之恨。这里,作品的情感价值已远远超越了实用价值,给人以艺术的美感与享受。这才是作品的真正价值所在,这样解读才符合文学鉴赏的基本原理。
从文学鉴赏的实用价值来看,王恩波老师认为鲁提辖的行为不符合当今的法制,“《水浒传》中涉及的与法制有关的情节也有很多处”,将问题上升到“以德治国”“以法治国”的高度,“要重新审视《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价值取向”。我倒觉得这似乎过于勉强。分析人物不能脱离文本,不能脱离人物所处的历史环境,更不能随意拔高上纲上线胡乱联系。也不能用现代的法制观念来审视鲁提辖的种种行为。如果一定要这样做的话,那么,郑屠为富不仁,霸占民女,却要立下“文书”,披上“法”的外衣,鲁提辖伸张正义,打死郑屠,却违犯法律,不得不亡命江湖。这里的“法”和“正义”又该如何解释?
鲁提辖是《水浒传》中刻画得最成功的英雄形象之一,这是不容置疑的。仅因为鲁提辖有“暴躁的脾气”和“蛮横的态度”便把他归入“无赖”“流氓”的行列,那么,《水浒传》一百零八将中哪位又是十全十美的人?谁还敢把他们称作“梁山好汉”?不仅《水浒传》,其他文学名著中的典型人物也不是简单的道德与法制所能衡量的,但这些并不妨碍小说中的人物成为不朽的艺术形象。艺术创作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十分复杂的问题。如果作者所写的或学生所看的都必须吻合我们现在的道德与法制,都是高、大、全的人物形象,且不说学生愿不愿意看,只是这样的作品对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又有何意义?艺术是假定性与真实性的统一。生活的真实不等于艺术的真实,反之亦然。如果抱着机械、教条的观念去读经典,是不可能真正读懂经典,正确阐释经典的艺术价值的。如果把文学艺术的精神创造当作对现实的照抄,不分青红皂白地强调真、善、美的统一,不懂得它们的错位,就会越弄越糊涂。
话说回来,人民教育出版社教师用书在该课的“教学建议”中指出“‘侠义’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热点,怎样认识‘侠义’,‘侠义’在现实生活中有无意义或价值?可以引导学生深入讨论”,教师据此作适当的点拨,以消除人物的负面影响,则是应该的。
参考文献:
(1)孙绍振《文学创作论》,海峡文艺出版社,2000年。
(2)孙绍振《直谏中学语文教学》,南方日报出版社,1998年。
(3)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
(4)任动《〈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不宜选入教材》,《语文教学之友》2005年第3期。
(5)王恩波《简析〈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价值取向》,《语文建设》2005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