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价值不等于实用价值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WEN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5年第3期《语文教学之友》刊载了任动老师所写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不宜选入教材》一文,文章认为:“这篇文章虽然人物形象鲜明,艺术价值颇高,但主人公鲁达有严重的性格缺陷,他的暴躁脾气、蛮横态度、无赖相和流氓腔会给青少年学生的心灵造成不健康的影响。”认为《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不宜选入教材”。无独有偶,2005年第4期的《语文建设》发表了王恩波老师所写的《简析〈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价值取向》一文,表达了与任动老师大致相同的观点,也认为该文不利于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还需对文章的价值取向进行重新审视”。对此笔者不敢苟同,因为这涉及一个如何鉴赏文学经典的问题。
  朱光潜先生曾经很通俗地解释过:“人对世界有三种价值观念:科学价值、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也就是真、善、美。”真、善都是理性的,而人的精神世界除了理性外,还有情感、感觉、意志、自尊和个性等,加起来才有人的完整性,人的生命才有质量。美和真是既统一又错位的关系。认识到这一点是欣赏文学经典的关键。它告诉我们在解读经典时,不要把实用理性的道德价值看成唯一的标准,对于某些表面上违背道德价值的语言,不能呆板地追求其道德评价。这样,在评价小说时,才不会像小孩子一样,只简单地问“好人还是坏人”。有时某一现象从世俗的道德观念来看是负面的,但是在艺术上、在提示人的情感奥秘上,却是很成功的。比如李逵在江州为劫法场,杀得兴起,连围观的群众都被他“排头砍去”。在这以前,他本想招待宋江,钱又赌输了,只好跑到江边去抢浪里白条张顺的鱼。这一切,从道德法律的理性来看都是恶劣的,但是读者不会因此而责怪李逵为了招待宋江、搭救宋江而引起了一系列的混乱,反而欣赏他的天真、鲁莽、义气,因为这里有一种艺术价值。
  这种解读经典的方法在鲁提辖身上同样适用。当他为救出金家父女打死郑屠时,我们无不为他疾恶如仇、见义勇为、除暴安良的行为叫好。这就是作品的情感价值所在。当然鲁提辖的性格具有极大的复杂性,我们应把他放在当时真实的历史环境中,紧扣人物的身份、经历和遭遇来分析,而不应该机械地分析。鲁提辖出身行伍,自然有粗鲁、暴躁的一面。焦躁起来,把“碟儿盏儿都丢在楼板上”,隔壁有人哭,叫来酒保训斥,他的语言、动作无不与他的身份、地位吻合,充满了个性。但这种个性,在他整个性格中并不占主导地位,恰是这多样化的个性使得鲁提辖的形象更加丰满。从艺术的角度看,这样的形象更真实可信。我们也并不因鲁提辖粗鲁暴躁的行为而将他“上升”到“以骂人、打人为乐事,使气闹事,以拳头解决问题,致人于死地的无赖和流氓”的“高度”,自然也不会去学他的蛮横粗暴,以至用拳头“消遣”他人。因为鲁提辖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行为,真实地表达了被压迫人民伸张正义的愿望,鲁提辖的拳头越狠越能解被压迫者的心头之恨。这里,作品的情感价值已远远超越了实用价值,给人以艺术的美感与享受。这才是作品的真正价值所在,这样解读才符合文学鉴赏的基本原理。
  从文学鉴赏的实用价值来看,王恩波老师认为鲁提辖的行为不符合当今的法制,“《水浒传》中涉及的与法制有关的情节也有很多处”,将问题上升到“以德治国”“以法治国”的高度,“要重新审视《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价值取向”。我倒觉得这似乎过于勉强。分析人物不能脱离文本,不能脱离人物所处的历史环境,更不能随意拔高上纲上线胡乱联系。也不能用现代的法制观念来审视鲁提辖的种种行为。如果一定要这样做的话,那么,郑屠为富不仁,霸占民女,却要立下“文书”,披上“法”的外衣,鲁提辖伸张正义,打死郑屠,却违犯法律,不得不亡命江湖。这里的“法”和“正义”又该如何解释?
  鲁提辖是《水浒传》中刻画得最成功的英雄形象之一,这是不容置疑的。仅因为鲁提辖有“暴躁的脾气”和“蛮横的态度”便把他归入“无赖”“流氓”的行列,那么,《水浒传》一百零八将中哪位又是十全十美的人?谁还敢把他们称作“梁山好汉”?不仅《水浒传》,其他文学名著中的典型人物也不是简单的道德与法制所能衡量的,但这些并不妨碍小说中的人物成为不朽的艺术形象。艺术创作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十分复杂的问题。如果作者所写的或学生所看的都必须吻合我们现在的道德与法制,都是高、大、全的人物形象,且不说学生愿不愿意看,只是这样的作品对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又有何意义?艺术是假定性与真实性的统一。生活的真实不等于艺术的真实,反之亦然。如果抱着机械、教条的观念去读经典,是不可能真正读懂经典,正确阐释经典的艺术价值的。如果把文学艺术的精神创造当作对现实的照抄,不分青红皂白地强调真、善、美的统一,不懂得它们的错位,就会越弄越糊涂。
  话说回来,人民教育出版社教师用书在该课的“教学建议”中指出“‘侠义’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热点,怎样认识‘侠义’,‘侠义’在现实生活中有无意义或价值?可以引导学生深入讨论”,教师据此作适当的点拨,以消除人物的负面影响,则是应该的。
  
  参考文献:
  (1)孙绍振《文学创作论》,海峡文艺出版社,2000年。
  (2)孙绍振《直谏中学语文教学》,南方日报出版社,1998年。
  (3)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
  (4)任动《〈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不宜选入教材》,《语文教学之友》2005年第3期。
  (5)王恩波《简析〈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价值取向》,《语文建设》2005年第4期。
其他文献
喜读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许金辉老师执教《赤壁赋》的教学实录,感到他在文学鉴赏教学方面确有特点,能够引领高中学生与苏东坡一同“泛舟”,努力靠近叶圣陶先生所推重的阅读佳境——“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唯文通彼此,譬如梁与津”。  请看这个教学细节:朗读之前,许老师问学生第一段该怎么读。许老师循循善诱,启发同学们进入那只江上扁舟去玩赏揣摩,从朦胧体会到静谧,从静谧体会到清风徐来、白露横江、月色清澄的
编者按  基础教育领域全面深化综合改革需要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其长期存在的“重教学、轻育人”的现实问题。当前我国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如何突破教育改革瓶颈,让教育回归本真,这是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必须考虑的问题,也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新思路。  基于此,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基础教育内在质量提升与学校管理改进研究”的支持下,以北京师范大学毛亚庆教授为引领,北京师范大学与北京市顺义区教委
在学生的写作过程中,我们总能发现他们作文中局部的亮点。可以说在一篇习作中,哪怕是最差的学生也会有一两个亮点。在路桥实验中学七年级10班参加了一次拔河比赛后,我让全体学生写一篇关于拔河的作文。在收上来的作文中,情况也是如此。于是我就设想,把每个学生作文中的亮点截取下来,然后把它们整合在一起,不就是一篇比较成功的作文吗?这样一方面可以调动全体同学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让他们把自己思维的亮点加以扩散,
完整的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经历披文得意、缘意学文的过程,即通过语言文字理解课文意旨,进而领会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古诗词表情达意的方式有其独特性——以言造象,立象尽意,即用语言塑造意象,再借助意象传达诗情。古诗词教学应有一条既不违背阅读教学的一般规律又不失古诗词特性的教学思路,如此才能获得古诗词教学的真谛,使它在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笔者认为,这样的教学思路应包括以下几
北京市石景山区实验幼儿园(以下简称“实验幼儿园”)创办于1989年,是一所一园两址,容纳近500名幼儿的全日制幼儿园。在近三十年的发展历程中,该园始终秉承“办阳光幼儿园,享健康快乐童年”的办园理念和“以人为本,和谐管理;立足研究,创新特色;阳光育人,持续发展”的办园思路,以自然教育理念为根基,以绿色教育理念为引领,以阳光文化管理推动园所特色品牌发展,走出了一条有思想、有文化、有品质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小作文是相对于“大作文”而言的。传统的作文教学以文体为主线,强调学生作文能力的整体性、综合性和全程性,训练方式以“整篇”写作为主,在作文的时间、字数、文体、题材等方面都有较严格的限制。由于它涉及的写作知识、写作能力和训练要求的综合性高,又要求写作整篇,因而俗称“大作文”。而小作文是一种形式灵活、短小精悍、不拘文体、不求篇幅完整的片段化、微型化的写作训练方式。新课程作文教学在坚持大作文文体训练和整篇
如果说繁漪是一团反叛的火,周朴园就是一潭深不见底的水。周朴园是周鲁两家三十年由血缘纠葛而导致的悲剧事件的中心,因而也就成了曹禺“拉开镜头”、多角度探寻、揭示人性隐秘的重心。这是一个人性丰盈、社会角色突出、心灵矛盾显著的人物,也是动态变化中的人物,反映出一个时代的悲剧。下面我们透过周朴园的两段关键性台词,来解析爱欲世界里的矛盾的周朴园。  《雷雨》第一幕(引自上海S版高中语文教材,下同):  朴(仁
选题作文是指命题者命制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作文题,让学生从中任选一个来写作的作文形式。笔者试对2005年各地中考出现的选题作文作些粗浅、简要的分析,并对2006年中考作文的改革趋势作初步探讨。    一、选题作文题的组成    命题、半命题、材料题、话题这四种作文题是选题作文的构件。综观2005年全国各地的中考作文题,选题作文有二选一、三选一这样两大类型。其中二选一的题型又有以下几种组合:  1.命题
湖南省衡南五中周龙敏等一批高中语文教师创建宋词专题学习网站,历时三年,成果喜人。在网络环境下,如何实现语文学科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整合,使高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建设迈上新的台阶?面对这些难题,衡南五中交上了这份颇有创意的答卷。  开发和建设高中语文学科的校本课程,这本身就是一个重大课题。近年来,高中语文新课程正在陆续进入各地的实验区。必修课与选修课分开、选修课占据大部分教学时间的课程结构新貌,对语
《语文建设》2006年第12期发表了陈成龙老师《让探究性学习与初中生相伴而行》一文,讲述了他执教《最后一课》的情形,我曾观摩这节课,并做评点。《语文建设》结合该文发起对探究性学习活动的讨论,核心的问题是“学生按照老师预设的问题学习是否属于探究性的学习活动”,我觉得这一讨论十分必要,想就此谈一些看法,就教于同仁。  陈成龙老师的课总体上是很成功的。他不是按部就班、面面俱到地将课文过一遍,而是直截了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