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文本关注学生关注效果

来源 :陕西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nsdx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不断搭建“脚手架”。创设“最近发展区”
  
  知识不是老师传授的,它是学生根据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同化和顺应得来的。同化,就是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对外界信息(学习的新内容)的接纳与吸收,也就是说,教师在课堂上不是“教”学生,而是与学生一起学习,教师始终是学生的伙伴。只不过是个“高级”的伙伴,这个“高级”主要体现在教师可以有意识、有目的而又非常自然地对课堂活动进行调控。所以,对于课堂上的问题,上位性的也好,下位性的也好,教师不可以直接说出答案,教师能且只能搭建“脚手架”,把学生导人“最邻近发展区”(维果斯基心理学发展理论的重要概念,即学生的现实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也就是说,老师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只能起提示、启发、点拨的作用,不可包办一切,课堂上的问题要由学生自主达成共识,自主解决。
  有位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信陵君窃符救赵》时说,司马迁是以肯定的态度来写信陵君的,在许多史料和文学作品中也看到,人们对“战国四君子”是赞扬和歌颂的。同学们认同这些态度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各抒己见。有一位同学说:“…一第一,信陵君的行为是恶劣的,这种行径的本质意味着为了个人的亲情和所谓的‘信义’可以置对国君对国家的忠诚于不顾。第二,信陵君盗取绝密级的国君兵符,杀害顶尖级的军队领袖,给国家的安全和利益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实乃千古罪人也!对这样的人还要肯定和歌颂,其导向的负面影响真是不可思议。第三,应该讲,司马迁是一位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学者,而他对倍陵君的态度似乎与他的‘忠君爱民’的儒家信仰自相矛盾……”教师的巧妙点拨,引出了学生如此独到的见解和深刻的思考,而且,学生的这种见解和思考又激发了教师和其他学生的思考。所以说,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经常性地注重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是建构高质量的师生互动的关键。
  
  二、灵活处理教材内容。轻松提高语文素养
  
  用活教材内容,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应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提高自己驾驭教材的能力。教学《促织》分析到文章结尾时,一位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老师,我认为文章结局太圆满,削弱了鞭策的力度,是个败笔,应该删去。”问题一出,课堂热闹了,我将同学分组讨论,几分钟后,一个或稚嫩或成熟的闪烁着思维火花的看法登场了。有人认为“魂化促织”,尔后“裘马过世家”是不可能的,是用荒唐写社会黑暗。但马上有人站起来反对这个结局有因果报应的思想,是宿命论的体现。又有人认为,作者只是心有美好的愿望而已。给小人物一个美好结局何尝不可,任何中国古典文学总是喜剧多过悲剧,即便是悲剧,也往往是悲极转喜,如《窦娥冤》尚可昭雪,《梁祝》不也化蝶双双飞了吗?一个同学补充:“现实生活中找不到人生存的空间,只好把愿望寄托于虚幻的东西上。”“是啊,貌似喜剧的结局,难道不是人生悲剧,社会悲剧,时代悲剧吗?”……这样的教学不仅使课堂活跃,而且有利于培养辩证思维能力。
  
  三、放飞思绪。彰显个性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而是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者。”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放飞思绪,各抒己见,畅谈真正个人的创造性的解读。在教《咬文嚼字》一文时,学生们根据贾岛的诗作《题李凝幽居》,经过想象推理,对朱光潜“推敲之说”的质疑声更是“沸反盈天”。有的认为用无声的“推”动作怎么能知道“鸟宿池边树”,原诗中的“门”该是李凝家门,而不是寺院院门;有的认为“敲”不会打破“岑寂”,反能衬托幽静;还有的认为“推”的动作有些粗鲁,不该发生在讲究礼节的文人雅士身上——显然,第一位学生通过想象把贾岛的《题李凝幽居》还原成生活画面,由生活画面先听到“敲”门声,然后看到树上惊起的宿鸟,从而推断出朱光潜所说的意境不合原诗。第三位学生由诗作联想到古人的礼节,并由此推论出“敲”字比较符合当时意境。只要有适宜的情境。学生所爆发出的想象力、创造力是教师始料不及的。
  总之,高中语文教学应改变传统而又落伍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关注文本、关注学生、关注效率和效果、语文课堂教学应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享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品尝到语文给他们带来的无限的精神激励和鼓舞,让学生更好地去拥抱语文。
其他文献
自从新课程实施以来,小学品德学科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同时课程资源的开发问题,也引起了众多老师的关注。尤其是在农村学校,如何有效利用生活资源已成为品德教学中一个富有挑战性的命题。笔者结合实践探索,从找资源、“借”资源、用资源等三方面进行具体阐述,期望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农村品德学科课程资源“贫瘠”的现状,从而促进农村小学品德学科更好更快地向前发展。  一、以“小”见“大”找资源  品德课程是以个人
期刊
语文课程应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呵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增强学生实践能力。作为人文性、工具性极强的语文学科,教师更应该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未来,在主体实践、思维创新上做文章。  一、在自主中探究,个性阅读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我们要摒弃以老师的讲解分
期刊
前不久,根据学校的统一安排,我听了常培玲老师的一节语文课。她讲的是五年级的古诗:唐代诗人张继的名作《枫桥夜泊》。常老师是我县的市级教坛新秀,她新颖独特的教学技巧、出口成章的演讲口才、丰富老练的教学经验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回校认真思考总结后,写出以下几点心得体会,与同行们共勉分享。    一、巧妙导课,引人入胜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一直是块“难啃的骨头”,老师缺乏激情,学生没有兴趣。然而常老师
期刊
在听海门东洲小学吴建英老师执教苏教版第4册的识字之前,我心里不免有点犯嘀咕:识字教学通常显得枯燥无味,要想上得生动有趣是有难度的,更何况她还是借班上课呢?谁知听着听着心中不禁暗暗叫好:这的确是一节高效的识字课!  高效的课堂必定体现教者的高明之处。那么,这节课“高”在何处呢?    一、“趣”字贯穿始终  1.课前激趣  由于古汉字对低年级小学生而言是陌生而难懂的,为了激起学生对古汉字的兴趣,在课
期刊
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容忽视的一个教学领域。但从目前语文教改和实际教学来看,文言文教学相对现代文教学,还存在着重视程度不够、教学模式单一的实际状况。如何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效果,笔者认为要从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入手,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的教学。    一、新旧联系,古为今用架起学生与文本间的桥梁  文言作品所表现的内容和形式都和今天有遥远的距离,尤其是与中学生的喜好和知识阅历有
期刊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班主任教育工作中的法宝,让整个班集体充满温暖,让学生的心田沐浴阳光。爱是老师播撒在学生心田里感情的种子,在老师的精心呵护下,让爱在孩子们的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只有让孩子们学会享受爱、懂得爱、付出爱,我们的教育才真正有了成效,整个社会才会到处充满爱。现在我把自己工作以来的心得和体会跟大家分享一下。  一、把孩子溶入爱河  在多年的小学班主任工作生涯中,我把爱的阳光遍洒给
期刊
目前,课堂教学改革已逐渐步入理性的轨道,正实现着从追求情感目标的发展到关注“双基”的落实、从追求教学形式的变化到注重课堂的真实有效地转变。“真实有效”应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价值目标。如何做到真实有效呢?笔者认为应首先从关注课堂的细节开始。所谓的细节,按照字面的理解:“细”者小也,“节”指单位或要点也。细节虽小,却不能小看,更不容忽视。细节决定成败,在课堂教学中关注每一个细节,就能实现课堂的真实活力。
期刊
新课标教育理念强调的是:以能力立意,以知识与技能为基础,以素质提高为方向,在三维标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思想方法、能力)的要求下,能力迅速提高,突破高分瓶颈,带动考试成绩提高,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新课程学习的主旋律。为了达到教学效果的三维要求,贯穿教学整个过程的是“知识问题化、问题活动化、活动多样化”。那么,学生的探究性活动到底应该如何进行?探究什么?如何探究?是知识获取过程还是后续能力培养?学
期刊
教材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特点,适当处理教材。优化教材,实现教材资源利用的最优化。    一、替换教材。让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现实生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教师要贴近学生现实生活设计教学方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受地域的限制,必有一些教材内容脱离部分学生的现实生活,因而有必要对这些内容
期刊
由国际地理教育委员会起草的《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是一部新时期地理教育的纲领性文件,是一部培养未来世界公民合作与团结,协调人地关系与道德规范的指南。它表明了地理教育在“为今日和未来世纪培养活跃而复杂的公民”方而所肩负的不可推卸的责任。毫无疑问,新时期的地理教育是高要求的素质教育。因此,为了培养我国新时期的建设者、同际事务的参与者,为了胜任新时期的地理素质教育,地理教师有必要具备以下的素质:    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