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当下语文教育的热门话题。文章以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为例,提出突出阅读写作、突出质疑审辩、突出情感体验、突出文化自觉等方法,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古诗文教学;传承与理解
当前,关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研究方兴未艾,涵盖各学段、各学科具体的学科核心素养体系建设也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正在修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初稿)》把语文核心素养分为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四大方面。在此背景下,采取有效方法,培育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提高高中古诗文教学效益、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保障。下面,以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为例,试作分析。
一、 突出阅读写作,培育语言构建与运用素养
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进行准确理解与灵活运用是语文课程存在的核心价值与本质诉求。 要培育学生的语言构建与运用素养,就要从阅读与写作这两个方面着手。在阅读方面,要通过大量的阅读活动,促进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丰富与扩展自我言语经验,为构建自己的语言体系奠定基础。如在《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一书中,全书共六章,每章由“赏析指导”“赏析示例”“自主赏析”“推荐作品”等四部分组成,全书共48篇文章。在教学中,既要用好“赏析指导”“赏析示例”,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诗歌、散文知识和鉴赏方法,又要善于结合“自主赏析”“推荐作品”中的文章,帮助学生进一步扩大阅读量,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在写作方面,要通过综合的写作训练,促进学生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如在《庖丁解牛》一文中,可以要求学生模仿本文形象生动的表现手法创作一篇短小的寓言。在《项脊轩志》一文中,可以要求学生借鉴以小见大的手法,也来写一写自己生活中的平常琐事、平凡场景,借以表达对生活的理解,对生命的感悟。
二、 突出质疑审辩,培育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
思维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它的产生和发展源于人类的社会生活实践活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论是在阅读、写作,还是进行口语交际、参加综合实践活动,都在同步进行着或形象思维或抽象思维、或求同思维或求异思维、或创造性思维的训练。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指导学生立足于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对课文的内涵和意义进行自主反思,敢于质疑审辩,从而获得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提升。如在《湘夫人》一文中,作者化身湘君,写其与湘夫人相约北渚,却会合无缘的故事。在教学中,启发学生“本文是不是在写一场爱情悲剧”的思考,再引导学生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欣赏方法,联系王逸在《楚辞章句·九歌序》中关于《九歌》的创作缘起,以及刘勰和闻一多等人对《九歌》的评述,探寻本文的主旨,深刻理解作者表面在写湘君与湘夫人久约不至、会合无缘的惆怅心情,实际要表达的是作者久久不为楚王所知的满心失落。在《伶官传序》一文中,指导学生在回顾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历史背景后,深入思考为什么“盛”,为什么“衰”之原因,得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道理。
三、 突出情感體验,培育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
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这也是语文课程人文特点的重要体现之一。“教师按照一定时代的审美意识(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借助语文课本中的文学教材(美的事物)向学生施加美的影响,在审美愉悦中达到陶冶性情、塑造心灵的目的。”
高中生经过近十年的语文课程学习,已初步具备了感受美、表现美的能力,但在鉴赏美、创造美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余地。高中古诗文课程要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审美实践活动,培养学生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如在《蜀相》一文中,带领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感受“二二二二一,二二一二”的声律节拍,领略抑扬顿挫的韵律美;赏析第二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中“自”“空”的独特用意。在《李凭箜篌引》一文中,带领学生体会:作者写箜篌声,不正面铺陈描写无形无色、难以捉摸的音乐之声,却重点着墨于写李凭弹奏乐曲时所产生的动人心弦的效果;感受其表现手法之美、修辞手法之美。在《书愤》一文中,从“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等诗句中,感悟作者渴望效仿诸葛亮,施展抱负,忠心报国的形象之美。
四、 突出文化自觉,培育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民族文化自信和认同感,是语文课程的重要使命。在语文课程中要教育引导学生以高度的文化自觉,读懂数千年来中华民族建构的文化认同和理想诉求,充分吸收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积极参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如《湘夫人》一文中,湘君以芳椒、辛夷、薜荔、白玉、石兰、杜衡等各种高洁名贵的东西来装饰爱巢的象征手法,在屈原作品中并不少见。像这样以自然界某样景物,或生活中的某个细节象征或寄托某种思想感情的表达方式,中国人并不陌生,中国人读得懂其中的某些意味,如莲花高洁、松柏刚强、望月思乡、折柳欲留等等。再如《登岳阳楼》一文中,诗人正处人生困顿中,虽然得偿多年夙愿,见到了岳阳楼的壮观景象,但此时国家动荡不安,自己不禁潸然泪下。这种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与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忧民之情,与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一脉相承,源远流长。此外,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持节”“自强”“诚信”“知耻”“敦亲”等文化元素,也深深融入了中国人的血脉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参考文献:
[1]赵福楼.核心素养:现代语文重建的起点与归宿[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16,(4).
[2]刘飞,毛可刚.基于课程标准的语文核心素养及其教学研究[J].教育科学论坛,2017,(4).
[3]巫正鸿.试论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高教研究专号,1991,(3).
作者简介:
郭志贤,现就职于福建省南安市教育局。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古诗文教学;传承与理解
当前,关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研究方兴未艾,涵盖各学段、各学科具体的学科核心素养体系建设也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正在修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初稿)》把语文核心素养分为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四大方面。在此背景下,采取有效方法,培育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提高高中古诗文教学效益、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保障。下面,以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为例,试作分析。
一、 突出阅读写作,培育语言构建与运用素养
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进行准确理解与灵活运用是语文课程存在的核心价值与本质诉求。 要培育学生的语言构建与运用素养,就要从阅读与写作这两个方面着手。在阅读方面,要通过大量的阅读活动,促进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丰富与扩展自我言语经验,为构建自己的语言体系奠定基础。如在《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一书中,全书共六章,每章由“赏析指导”“赏析示例”“自主赏析”“推荐作品”等四部分组成,全书共48篇文章。在教学中,既要用好“赏析指导”“赏析示例”,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诗歌、散文知识和鉴赏方法,又要善于结合“自主赏析”“推荐作品”中的文章,帮助学生进一步扩大阅读量,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在写作方面,要通过综合的写作训练,促进学生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如在《庖丁解牛》一文中,可以要求学生模仿本文形象生动的表现手法创作一篇短小的寓言。在《项脊轩志》一文中,可以要求学生借鉴以小见大的手法,也来写一写自己生活中的平常琐事、平凡场景,借以表达对生活的理解,对生命的感悟。
二、 突出质疑审辩,培育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
思维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它的产生和发展源于人类的社会生活实践活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论是在阅读、写作,还是进行口语交际、参加综合实践活动,都在同步进行着或形象思维或抽象思维、或求同思维或求异思维、或创造性思维的训练。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指导学生立足于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对课文的内涵和意义进行自主反思,敢于质疑审辩,从而获得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提升。如在《湘夫人》一文中,作者化身湘君,写其与湘夫人相约北渚,却会合无缘的故事。在教学中,启发学生“本文是不是在写一场爱情悲剧”的思考,再引导学生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欣赏方法,联系王逸在《楚辞章句·九歌序》中关于《九歌》的创作缘起,以及刘勰和闻一多等人对《九歌》的评述,探寻本文的主旨,深刻理解作者表面在写湘君与湘夫人久约不至、会合无缘的惆怅心情,实际要表达的是作者久久不为楚王所知的满心失落。在《伶官传序》一文中,指导学生在回顾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历史背景后,深入思考为什么“盛”,为什么“衰”之原因,得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道理。
三、 突出情感體验,培育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
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这也是语文课程人文特点的重要体现之一。“教师按照一定时代的审美意识(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借助语文课本中的文学教材(美的事物)向学生施加美的影响,在审美愉悦中达到陶冶性情、塑造心灵的目的。”
高中生经过近十年的语文课程学习,已初步具备了感受美、表现美的能力,但在鉴赏美、创造美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余地。高中古诗文课程要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审美实践活动,培养学生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如在《蜀相》一文中,带领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感受“二二二二一,二二一二”的声律节拍,领略抑扬顿挫的韵律美;赏析第二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中“自”“空”的独特用意。在《李凭箜篌引》一文中,带领学生体会:作者写箜篌声,不正面铺陈描写无形无色、难以捉摸的音乐之声,却重点着墨于写李凭弹奏乐曲时所产生的动人心弦的效果;感受其表现手法之美、修辞手法之美。在《书愤》一文中,从“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等诗句中,感悟作者渴望效仿诸葛亮,施展抱负,忠心报国的形象之美。
四、 突出文化自觉,培育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民族文化自信和认同感,是语文课程的重要使命。在语文课程中要教育引导学生以高度的文化自觉,读懂数千年来中华民族建构的文化认同和理想诉求,充分吸收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积极参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如《湘夫人》一文中,湘君以芳椒、辛夷、薜荔、白玉、石兰、杜衡等各种高洁名贵的东西来装饰爱巢的象征手法,在屈原作品中并不少见。像这样以自然界某样景物,或生活中的某个细节象征或寄托某种思想感情的表达方式,中国人并不陌生,中国人读得懂其中的某些意味,如莲花高洁、松柏刚强、望月思乡、折柳欲留等等。再如《登岳阳楼》一文中,诗人正处人生困顿中,虽然得偿多年夙愿,见到了岳阳楼的壮观景象,但此时国家动荡不安,自己不禁潸然泪下。这种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与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忧民之情,与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一脉相承,源远流长。此外,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持节”“自强”“诚信”“知耻”“敦亲”等文化元素,也深深融入了中国人的血脉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参考文献:
[1]赵福楼.核心素养:现代语文重建的起点与归宿[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16,(4).
[2]刘飞,毛可刚.基于课程标准的语文核心素养及其教学研究[J].教育科学论坛,2017,(4).
[3]巫正鸿.试论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高教研究专号,1991,(3).
作者简介:
郭志贤,现就职于福建省南安市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