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设情境”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它有利于解决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和数学的高度抽象性之间的矛盾。《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也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
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有质量的问题情境呢?下面根据我的教学经验来谈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创设趣味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把枯燥的数字、抽象的概念公式、符号变成具体形象性、生动性、愉悦性的教材。为学生创设最佳教学情境,对于激发其兴趣,启发其思维显得非常重要。在教学中利用做游戏、听音乐、猜谜语等方式,创设有趣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时,我把教材中的场景图所反映的数学问题编成简短的趣味故事,将学生带入故事情境中,增加课堂教学的乐趣,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例如:在教学“上、下”概念时,我先投影出示一棵拟人化的大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接着再给学生讲故事:“森林里住着一位大树爷爷,他慈祥善良,与森林里的小动物们相处融洽,森林里的小动物每天都来帮大树爷爷干活,大树爷爷也经常给小动物们讲故事。瞧,今天有谁来了?”教师紧接着投影出示小动物场景图(小兔在树下,小松鼠在树杈上,小鸟在树枝上)。学生抢着要回答,整个课堂气氛活跃。此时,我提出问题:谁能说说这三只动物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把学生的情绪推向高潮。 激起学生学习新知的愿望,为顺利进入新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创设质疑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于疑。”思维自好奇和疑问开始,对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是儿童的天性,而好奇心是人们主动探求新事物的动力之一。好奇又是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促使学生进一步深入细致地观察、思考、探索,继而提出探究性问题,这是创造个性的具体表现,我们应加倍爱护和引导。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教学中应当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发现问题进而探索问题,最终自己解决问题。好奇心是一种推动儿童进行自主学习的重要动力,是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起点。
因此,在导入新课时,我通过巧设悬念给学生造成一种跃跃欲试、急于知道的迫切心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例如,教学“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故意提出“谁能出一个多位数考考老师?你随便出个整数,我便可判断出这个数能不能被2、3、5整除。”话音刚落,学生兴趣十足地争着出题。学生都被我准确无误的回答惊得目瞪口呆。老师为何判断得那么快,其中有什么诀窍?这就造成了学生渴望解开奥秘的心理状态,激起学生学习新知的愿望,为顺利进入新课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创设探究情境,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探究”则指“深入探讨,反复研究”。与其他学习方式比较而言,探究则更有生气,更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如教学“经过一点可以画几条直线”的问题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片断。我首先提出问题,经过一点你能画出一条直线吗?请同学们动笔,在你的白纸上取一点,经过这一点画一条直线,看谁画得又快又好。学生按老师的要求操作起来。由于这个问题很简单,学生操作起来应该不会有问题。经过操作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紧接着我再提出问题,经过这一点,你还能再画一条直线吗?学生继续画。比较学生画的直线,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可能会发现,经过一点画直线,只要直线的角度不同,所画直线就不同。再接着我通过同桌比赛,如果给你30秒钟,经过一点谁画的直线最多?学生热情高涨,每个人都参与进来。展示学生画的情况,立刻我又提出问题,如果再给你时间,你还能继续画吗?学生陷入思考。我又问,经过一点你最多能画多少条直线?在一步步探究中得出,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的规律。由经过一点画一条直线开始,到最后学生自己找出规律,学生经历了生疑、发问、探究、解决的思考过程,使整个课堂迸发着智慧的火花。
教学中,我努力挖掘教材本身潜在的智力因素,充分利用数学知识的魅力,为学生创设一个发现、探索的学习情境,使他们在探究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创新能力。这样,学生在很好地掌握旧知识的基础上创造性的解决了新问题。使我深深地体会到只要教师善于创设探究情境,让学生手、脑、口等并用,那么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将真正成为再创造的过程,在这种再创造的活动中,他们的创新能力会不断提高。
四、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创设课外生活情境就是把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把问题情境生活化,使学生置身于生活情境中去解决数学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如在教学“元、角、分的认识”时,我创设一个“购物商店”,由几位小组长当“售货员”,其他同学当“顾客”,进行模拟购物活动。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习元、角、分的知识,而且也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注意创设数学课外情境,鼓励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及时地、经常地用于实际,能使学生有效地巩固所学知识、深化所学知识,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如在“年、月、日”的教学中,学生已掌握了求经过时间的方法,让学生每天做家庭作业时记录做数学作业的开始时刻、结束时刻,并计算做作业用的时间。这样做,学生能及时运用所学的知识,使知识在运用中得到巩固,达到熟练掌握的目的,并维持了学生学习数学的间接持久兴趣,同时教师也了解了作业量的多少,了解各个学生做家庭作业的速度,便于教师合理调整作业量和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的作业速度。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学会的知识不仅得到了巩固和运用,而且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得到升华,使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作者单位:昆山市高新区新城域小学
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有质量的问题情境呢?下面根据我的教学经验来谈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创设趣味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把枯燥的数字、抽象的概念公式、符号变成具体形象性、生动性、愉悦性的教材。为学生创设最佳教学情境,对于激发其兴趣,启发其思维显得非常重要。在教学中利用做游戏、听音乐、猜谜语等方式,创设有趣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时,我把教材中的场景图所反映的数学问题编成简短的趣味故事,将学生带入故事情境中,增加课堂教学的乐趣,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例如:在教学“上、下”概念时,我先投影出示一棵拟人化的大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接着再给学生讲故事:“森林里住着一位大树爷爷,他慈祥善良,与森林里的小动物们相处融洽,森林里的小动物每天都来帮大树爷爷干活,大树爷爷也经常给小动物们讲故事。瞧,今天有谁来了?”教师紧接着投影出示小动物场景图(小兔在树下,小松鼠在树杈上,小鸟在树枝上)。学生抢着要回答,整个课堂气氛活跃。此时,我提出问题:谁能说说这三只动物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把学生的情绪推向高潮。 激起学生学习新知的愿望,为顺利进入新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创设质疑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于疑。”思维自好奇和疑问开始,对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是儿童的天性,而好奇心是人们主动探求新事物的动力之一。好奇又是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促使学生进一步深入细致地观察、思考、探索,继而提出探究性问题,这是创造个性的具体表现,我们应加倍爱护和引导。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教学中应当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发现问题进而探索问题,最终自己解决问题。好奇心是一种推动儿童进行自主学习的重要动力,是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起点。
因此,在导入新课时,我通过巧设悬念给学生造成一种跃跃欲试、急于知道的迫切心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例如,教学“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故意提出“谁能出一个多位数考考老师?你随便出个整数,我便可判断出这个数能不能被2、3、5整除。”话音刚落,学生兴趣十足地争着出题。学生都被我准确无误的回答惊得目瞪口呆。老师为何判断得那么快,其中有什么诀窍?这就造成了学生渴望解开奥秘的心理状态,激起学生学习新知的愿望,为顺利进入新课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创设探究情境,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探究”则指“深入探讨,反复研究”。与其他学习方式比较而言,探究则更有生气,更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如教学“经过一点可以画几条直线”的问题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片断。我首先提出问题,经过一点你能画出一条直线吗?请同学们动笔,在你的白纸上取一点,经过这一点画一条直线,看谁画得又快又好。学生按老师的要求操作起来。由于这个问题很简单,学生操作起来应该不会有问题。经过操作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紧接着我再提出问题,经过这一点,你还能再画一条直线吗?学生继续画。比较学生画的直线,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可能会发现,经过一点画直线,只要直线的角度不同,所画直线就不同。再接着我通过同桌比赛,如果给你30秒钟,经过一点谁画的直线最多?学生热情高涨,每个人都参与进来。展示学生画的情况,立刻我又提出问题,如果再给你时间,你还能继续画吗?学生陷入思考。我又问,经过一点你最多能画多少条直线?在一步步探究中得出,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的规律。由经过一点画一条直线开始,到最后学生自己找出规律,学生经历了生疑、发问、探究、解决的思考过程,使整个课堂迸发着智慧的火花。
教学中,我努力挖掘教材本身潜在的智力因素,充分利用数学知识的魅力,为学生创设一个发现、探索的学习情境,使他们在探究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创新能力。这样,学生在很好地掌握旧知识的基础上创造性的解决了新问题。使我深深地体会到只要教师善于创设探究情境,让学生手、脑、口等并用,那么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将真正成为再创造的过程,在这种再创造的活动中,他们的创新能力会不断提高。
四、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创设课外生活情境就是把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把问题情境生活化,使学生置身于生活情境中去解决数学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如在教学“元、角、分的认识”时,我创设一个“购物商店”,由几位小组长当“售货员”,其他同学当“顾客”,进行模拟购物活动。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习元、角、分的知识,而且也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注意创设数学课外情境,鼓励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及时地、经常地用于实际,能使学生有效地巩固所学知识、深化所学知识,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如在“年、月、日”的教学中,学生已掌握了求经过时间的方法,让学生每天做家庭作业时记录做数学作业的开始时刻、结束时刻,并计算做作业用的时间。这样做,学生能及时运用所学的知识,使知识在运用中得到巩固,达到熟练掌握的目的,并维持了学生学习数学的间接持久兴趣,同时教师也了解了作业量的多少,了解各个学生做家庭作业的速度,便于教师合理调整作业量和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的作业速度。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学会的知识不仅得到了巩固和运用,而且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得到升华,使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作者单位:昆山市高新区新城域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