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程序。教学模式一般由教学理论教学目标操作程序、教学评价实施条件等要素构成。对于地理学科而言,必须依据地理学科的特点和教学目标来考虑选择哪些教学模式。教师一定要明确,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是有一定适应性的;一个学科的教学模式一定是多样的,不可能依靠某一种教学模式达到所有的学科教学目标。针对上述情况,探究式教学模式比较适合我校的教学情况。实施探究模式,操作程序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引导探究,合作探究 ;练习检测,评价提升 。
【关键词】 高中地理;探究模式;操作程序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3-0083-01
1 教学模式的内涵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程序。结构框架是指教学模式可以从总体上反映教学活动整体功能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程序是指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行性。教学模式既可以从教学实践中概括、归纳和总结提炼出来,也可以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先提出假设,再经过实践检验,修改完善而成。因此,教学模式或是教学经验的理论概括,或是一定教学理论的实践体现。
许多专家认为,教学模式就是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方式。因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思想、技能、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时,必然使得学生逐步学会学习。学生掌握了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最终就会更容易、更有效地进行学习。
2 教学模式的要素
决定教学模式形成的要素有:
2.1 教學理论:每一种模式都有所依据的教学理论,模式就是相应的教学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概括形式和可操作程序。
2.2 教学目标:是教学模式的核心,制约着其他要素。任何教学模式都是为着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而形成的,在教学实践中一般也以是否达成了预期目标作为评价教学模式有效性的重要标准。
2.3 操作程序:教学模式必须规定教学活动的大体阶段、基本步骤和时间分配。
2.4 教学评价:对不同的教学模式的效果,应当有相应的不同评价标准和方法。
2.5 实施条件:运用教学模式所需要的各种条件,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场所和设备、教学时间和空间等。
3 依据地理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模式
对于地理学科而言,必须依据地理学科的特点和教学目标来考虑选择哪些教学模式,如何有针对性地运用教学模式,以及在地理教学实践中创造新的教学模式。
选择和运用教学模式的基本依据是地理学科的特点和学科教学总目标。地理新课程的目标,与传统地理课程的目标仍有相同的内容,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人地关系观点和可持续发展观念,更加注重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等科学观点;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团结协作能力,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运用地理知识与技能解决一定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对地理环境和地理事物的认知能力;更加注重引导学生围绕地理图像和地理信息统一来掌握与实际生活有关的地理技能。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地理教学不论是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还是师生互动方式,都要为着达到这些目标而设计。
因此,教师一定要明确,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是有一定适应性的;一个学科的教学模式一定是多样的,不可能依靠某一种教学模式达到所有的学科教学目标,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和具体目标来有选择地运用多种教学模式,更需要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创造出新的教学模式。
教师还需要明确,教学模式与一节课不是单一的对应关系。在一节课当中可能因为需要达到多个目标而采用多种模式。更多的情况是,完成一种模式的所有环节,可能需要多节课的时间。因此,以教学单元来考虑教学模式的运用可能更为恰当。针对上述情况和我校的学生实际情况,探究式教学模式比较适合我校的教学情况。
4 探究模式的操作程序
4.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创设情境,可以理解为导入新课。
常言道:施教之功,贵在引导。课堂教学导入要以最少的时间、最快的速度拉近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教材的心理距离,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因此导入时间一般应控制在5分钟之内。同时,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创设能让学生引起兴趣、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相吻合的情境,并为本节课的研究课题服务。为导入而导入、花样一堆、目标不明确、激不起学生的兴趣的情境导入,都是失败的情境创设。
4.2 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在创设情境的背景下,提出本节课探究的主问题(或者说“课题”),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设计的探究问题应与情境创设的内容相关联,并具有一定的探究性。设计的问题是否涵盖整节课内容,是否能引发思考,是否具有探究的价值,是必须深思熟虑的。围绕核心问题进入新课的探究,能在课堂上牢牢地吸引学生,促进教学中双边活动的进一步开展。
教师通过有意制造矛盾、设置疑问进行新课的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锻炼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设计的问题应具有科学性、严密性、启发性和趣味性,并指出问题的答案就在新课的教学中,使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可以从中看出该节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所在,从而创造一个学生主动研究问题、学习新知识的良好氛围。
4.3 引导探究,合作探究。
引导探究和合作探究是一节课的重头戏。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常难以把握思维的方向,难以建立起新旧知识间的联系,难以判断知识运用是否正确、方法选择是否有效、问题的解决是否准确等,这就需要教师的启发引导。
在课堂教学时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引导,为学生设置和提供一些提示性、引导性的问题,便于学生参与进来,让学生在参与中(或者说在“探索活动”中),逐层分析问题,寻求解决办法,最终解决问题。探究课题虽源自教材内容,却往往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与之相关的事实和现象,因而老师只须稍加提点,学生就能在还没有学习相关地理知识的情况下独立完成不少探究课题。这样不仅节省课堂教学时间,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在不知不觉中就能学习和掌握相关的地理知识和技能的探究活动,更能激起学生学好地理的兴趣和信心。
4.4 练习检测,评价提升。
课堂练习的目的是为了检测本节课学习的效果和教师教学的效果。练习题的设计应易、中、难相结合。题目的形式可以多样性,如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甚至是开放性的题目。题目不能过于简单,要有一定的难度,并留有足够的空间让学生独立思考。
学生课堂练习的结果应予以展示。通过展示评价学生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对错误的予以纠正,并分析错误的原因。在评价学生课堂练习的过程中,教师也可反思本节课教学的效果,并在此基础上,将本节课的内容提升到思维方法的层面上予以归纳,发现缺、漏、错的应及时补缺、补漏和纠正。
【关键词】 高中地理;探究模式;操作程序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3-0083-01
1 教学模式的内涵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程序。结构框架是指教学模式可以从总体上反映教学活动整体功能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程序是指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行性。教学模式既可以从教学实践中概括、归纳和总结提炼出来,也可以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先提出假设,再经过实践检验,修改完善而成。因此,教学模式或是教学经验的理论概括,或是一定教学理论的实践体现。
许多专家认为,教学模式就是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方式。因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思想、技能、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时,必然使得学生逐步学会学习。学生掌握了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最终就会更容易、更有效地进行学习。
2 教学模式的要素
决定教学模式形成的要素有:
2.1 教學理论:每一种模式都有所依据的教学理论,模式就是相应的教学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概括形式和可操作程序。
2.2 教学目标:是教学模式的核心,制约着其他要素。任何教学模式都是为着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而形成的,在教学实践中一般也以是否达成了预期目标作为评价教学模式有效性的重要标准。
2.3 操作程序:教学模式必须规定教学活动的大体阶段、基本步骤和时间分配。
2.4 教学评价:对不同的教学模式的效果,应当有相应的不同评价标准和方法。
2.5 实施条件:运用教学模式所需要的各种条件,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场所和设备、教学时间和空间等。
3 依据地理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模式
对于地理学科而言,必须依据地理学科的特点和教学目标来考虑选择哪些教学模式,如何有针对性地运用教学模式,以及在地理教学实践中创造新的教学模式。
选择和运用教学模式的基本依据是地理学科的特点和学科教学总目标。地理新课程的目标,与传统地理课程的目标仍有相同的内容,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人地关系观点和可持续发展观念,更加注重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等科学观点;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团结协作能力,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运用地理知识与技能解决一定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对地理环境和地理事物的认知能力;更加注重引导学生围绕地理图像和地理信息统一来掌握与实际生活有关的地理技能。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地理教学不论是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还是师生互动方式,都要为着达到这些目标而设计。
因此,教师一定要明确,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是有一定适应性的;一个学科的教学模式一定是多样的,不可能依靠某一种教学模式达到所有的学科教学目标,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和具体目标来有选择地运用多种教学模式,更需要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创造出新的教学模式。
教师还需要明确,教学模式与一节课不是单一的对应关系。在一节课当中可能因为需要达到多个目标而采用多种模式。更多的情况是,完成一种模式的所有环节,可能需要多节课的时间。因此,以教学单元来考虑教学模式的运用可能更为恰当。针对上述情况和我校的学生实际情况,探究式教学模式比较适合我校的教学情况。
4 探究模式的操作程序
4.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创设情境,可以理解为导入新课。
常言道:施教之功,贵在引导。课堂教学导入要以最少的时间、最快的速度拉近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教材的心理距离,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因此导入时间一般应控制在5分钟之内。同时,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创设能让学生引起兴趣、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相吻合的情境,并为本节课的研究课题服务。为导入而导入、花样一堆、目标不明确、激不起学生的兴趣的情境导入,都是失败的情境创设。
4.2 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在创设情境的背景下,提出本节课探究的主问题(或者说“课题”),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设计的探究问题应与情境创设的内容相关联,并具有一定的探究性。设计的问题是否涵盖整节课内容,是否能引发思考,是否具有探究的价值,是必须深思熟虑的。围绕核心问题进入新课的探究,能在课堂上牢牢地吸引学生,促进教学中双边活动的进一步开展。
教师通过有意制造矛盾、设置疑问进行新课的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锻炼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设计的问题应具有科学性、严密性、启发性和趣味性,并指出问题的答案就在新课的教学中,使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可以从中看出该节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所在,从而创造一个学生主动研究问题、学习新知识的良好氛围。
4.3 引导探究,合作探究。
引导探究和合作探究是一节课的重头戏。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常难以把握思维的方向,难以建立起新旧知识间的联系,难以判断知识运用是否正确、方法选择是否有效、问题的解决是否准确等,这就需要教师的启发引导。
在课堂教学时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引导,为学生设置和提供一些提示性、引导性的问题,便于学生参与进来,让学生在参与中(或者说在“探索活动”中),逐层分析问题,寻求解决办法,最终解决问题。探究课题虽源自教材内容,却往往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与之相关的事实和现象,因而老师只须稍加提点,学生就能在还没有学习相关地理知识的情况下独立完成不少探究课题。这样不仅节省课堂教学时间,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在不知不觉中就能学习和掌握相关的地理知识和技能的探究活动,更能激起学生学好地理的兴趣和信心。
4.4 练习检测,评价提升。
课堂练习的目的是为了检测本节课学习的效果和教师教学的效果。练习题的设计应易、中、难相结合。题目的形式可以多样性,如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甚至是开放性的题目。题目不能过于简单,要有一定的难度,并留有足够的空间让学生独立思考。
学生课堂练习的结果应予以展示。通过展示评价学生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对错误的予以纠正,并分析错误的原因。在评价学生课堂练习的过程中,教师也可反思本节课教学的效果,并在此基础上,将本节课的内容提升到思维方法的层面上予以归纳,发现缺、漏、错的应及时补缺、补漏和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