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实施十年来,感受颇多也颇深. 新课程标准给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给了教师一个挑战自我的平台和大胆创新挖掘自我潜力的机会.
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课堂教学是一种固定不变的模式,即:复习新课——讲授新课——巩固练习. 即使在学习环节中注重了“预习”,也是为了更好地“讲授新课”,为了更快地让学生接受“新知”. 久而久之,客观上导致了学生思维的依赖性和惰性,因而也就根本谈不上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以至于丧失了创造力. 因此新课标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课堂教学是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的教学活动.”
我作为一名课改一线教师,在实施课改,转变教学观念的同时,也在不停地探索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的数学课堂教学,现就以下几点谈一下自己的教学思路.
一、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數学的热情
研究表明,当数学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灵活现的,富有生命力的,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 新教材在编写上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作为执教者,不仅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境,更要结合本地实际,创设更贴近本地学生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在讲“混合运算(一)”时(北师大版第四册第二单元:小熊购物),我是这样引入的:“同学们,你们经常去商店买东西吗?都买些什么,你能说一说吗?老师知道中午不回家的学生要经常去商店买午餐,我相信他们买东西时一定算得很棒,其他同学敢和他们比一比吗?今天,小熊胖胖和乐乐也来到商店,要看看大家是不是算得很棒.”(出示情境图,进入新课)这样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新教材中尽管课课都有生活情境,但对于偏远地区的或是农村的学生来说,亲自体验过的还是很少,因此这就要求执教者想方设法创设适合本地学生的,更贴近本地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以此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提供可经历、可操作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
以往的数学课堂教学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而很少让学生动手实践. 实践证明,若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勤于实践,数学上的很多问题还是能够得到很好解决的. 在课堂教学中,执教者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让他们亲自体验学知识的过程.
例如,在讲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时,我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观察,指一指东方在哪里,由此说一说你还知道哪些方向,并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进行实地观察,看一看操场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各有什么,并记录填写在事先准备好的图纸上. 回到教室,集体展示,并让学生交流自己不同的记录方式,很多同学经过了自己的思考,都给出了各自绘制的线路图. 这时我提出:如果别的小朋友想通过看你们绘制的图来参观我们的学校,到底要参考哪一幅呢?从而引导学生体会绘制地图时要规定方向的必要性,再通过读一读智慧老人的话,明白地图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绘制的,从而得出要参考的地图.
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和亲身感受,更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的生活化这一点. 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能进一步加强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相互合作,从而形成了一个友好相处,乐于学,比着学的良性循环. 如在统计这部分知识的教学中,让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去调查,如:最喜欢的水果,最喜欢的颜色,最喜欢的动物,最喜欢的科目,等等. 学生有用画“正”字的方法调查的,也有画“√”的方法,有“举手”的方法等,并能对所调查的内容进行简单分析. 通过这一实践活动,不仅加深了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和口语交际能力,促进了学生文明行为的形成. 三、注重知识形成过程,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学习
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 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就应该充分考虑和体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把开展探索性学习和研究作为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的一条线.
在课堂教学中,我始终坚持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这一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掌握,让学生乐学、会学、学会,并时常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合作交流这一学习方式,不仅能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培养学生大胆创新的意识. 如在一次练习当中,题目是这样的:看一看,填一填.
3 × 3 = 9 4 × 4 = 16 5 × 5 = 25
2 × 4 = ( ) 3 × 5 = ( ) ( ) × ( ) = 24
前两组对学生来说没什么问题,第三组应该填3 × 8 = 24还是4 × 6 = 24,这是学生争论的焦点所在. 经过一番激烈的争论,认为应该填4 × 6 = 24,这时我抓住时机又提出:你还能写出像这样的几组算式吗?小组内合作完成. 当学生写出1 × 1 = 1,0 × 2 = 0时,我真为学生大胆实践和创新而由衷地高兴,并激动地拍手称赞学生的智慧火花. 因为对刚学会乘法的他们来说,这是第一次接触“零乘一个数”,是他们自己得出了“是零”这一结论. 的确,有时真不能小看学生. 如果方法得当,培养有效,学生的潜力是可以挖掘出来的.
作为每一个课改一线的教师,我相信和我一样有着诸多不同的感受,在课改实施中,有得也有失. 总之,新课程理念还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探索和实践.
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课堂教学是一种固定不变的模式,即:复习新课——讲授新课——巩固练习. 即使在学习环节中注重了“预习”,也是为了更好地“讲授新课”,为了更快地让学生接受“新知”. 久而久之,客观上导致了学生思维的依赖性和惰性,因而也就根本谈不上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以至于丧失了创造力. 因此新课标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课堂教学是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的教学活动.”
我作为一名课改一线教师,在实施课改,转变教学观念的同时,也在不停地探索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的数学课堂教学,现就以下几点谈一下自己的教学思路.
一、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數学的热情
研究表明,当数学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灵活现的,富有生命力的,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 新教材在编写上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作为执教者,不仅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境,更要结合本地实际,创设更贴近本地学生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在讲“混合运算(一)”时(北师大版第四册第二单元:小熊购物),我是这样引入的:“同学们,你们经常去商店买东西吗?都买些什么,你能说一说吗?老师知道中午不回家的学生要经常去商店买午餐,我相信他们买东西时一定算得很棒,其他同学敢和他们比一比吗?今天,小熊胖胖和乐乐也来到商店,要看看大家是不是算得很棒.”(出示情境图,进入新课)这样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新教材中尽管课课都有生活情境,但对于偏远地区的或是农村的学生来说,亲自体验过的还是很少,因此这就要求执教者想方设法创设适合本地学生的,更贴近本地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以此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提供可经历、可操作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
以往的数学课堂教学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而很少让学生动手实践. 实践证明,若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勤于实践,数学上的很多问题还是能够得到很好解决的. 在课堂教学中,执教者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让他们亲自体验学知识的过程.
例如,在讲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时,我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观察,指一指东方在哪里,由此说一说你还知道哪些方向,并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进行实地观察,看一看操场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各有什么,并记录填写在事先准备好的图纸上. 回到教室,集体展示,并让学生交流自己不同的记录方式,很多同学经过了自己的思考,都给出了各自绘制的线路图. 这时我提出:如果别的小朋友想通过看你们绘制的图来参观我们的学校,到底要参考哪一幅呢?从而引导学生体会绘制地图时要规定方向的必要性,再通过读一读智慧老人的话,明白地图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绘制的,从而得出要参考的地图.
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和亲身感受,更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的生活化这一点. 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能进一步加强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相互合作,从而形成了一个友好相处,乐于学,比着学的良性循环. 如在统计这部分知识的教学中,让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去调查,如:最喜欢的水果,最喜欢的颜色,最喜欢的动物,最喜欢的科目,等等. 学生有用画“正”字的方法调查的,也有画“√”的方法,有“举手”的方法等,并能对所调查的内容进行简单分析. 通过这一实践活动,不仅加深了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和口语交际能力,促进了学生文明行为的形成. 三、注重知识形成过程,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学习
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 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就应该充分考虑和体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把开展探索性学习和研究作为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的一条线.
在课堂教学中,我始终坚持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这一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掌握,让学生乐学、会学、学会,并时常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合作交流这一学习方式,不仅能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培养学生大胆创新的意识. 如在一次练习当中,题目是这样的:看一看,填一填.
3 × 3 = 9 4 × 4 = 16 5 × 5 = 25
2 × 4 = ( ) 3 × 5 = ( ) ( ) × ( ) = 24
前两组对学生来说没什么问题,第三组应该填3 × 8 = 24还是4 × 6 = 24,这是学生争论的焦点所在. 经过一番激烈的争论,认为应该填4 × 6 = 24,这时我抓住时机又提出:你还能写出像这样的几组算式吗?小组内合作完成. 当学生写出1 × 1 = 1,0 × 2 = 0时,我真为学生大胆实践和创新而由衷地高兴,并激动地拍手称赞学生的智慧火花. 因为对刚学会乘法的他们来说,这是第一次接触“零乘一个数”,是他们自己得出了“是零”这一结论. 的确,有时真不能小看学生. 如果方法得当,培养有效,学生的潜力是可以挖掘出来的.
作为每一个课改一线的教师,我相信和我一样有着诸多不同的感受,在课改实施中,有得也有失. 总之,新课程理念还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探索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