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问题是承载知识的载体,而且问题始终贯彻于整个课堂教学中。从高中数学教学的角度来讲,高中阶段的数学知识不仅具有较高的难度,还具有较强的逻辑性以及抽象性,而问题驱动教学模式,能够帮助學生建立明确的学习目标,使学生能够在对问题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深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分析和阐述问题驱动下高中数学教学的开展模式,以期提升高中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数学;教学模式;高中问题驱动
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渗透,学生也从传统的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当前的主动学习知识。而问题驱动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教师将设计好的问题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完成任务,这也可以有效促进学生整体学习效率的提升,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具有较强的使命感。
一、合作探究,凸显主体
学生的学习能力受先天和后天因素的影响,具有较强的差异性,尤其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而言,这种差异则更加明显,这也说明无法确保所有学生在教师统一的教学引领中获得提升。因此,为了突破这种现状,教师可以秉承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对学生开展分组教学引导,并将问题发送至每个小组,让每个小组的组长带领组内成员根据问题进行互助式学习,并共同探究教师布置的问题,以此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理解能力。
例如,在学习“正弦和余弦定理”的过程中,教学重难点是让学生对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差异进行探究。为确保问题的全面性和完整性,教师可以从四个层面给学生布置问题,开展问题驱动教学引导。
1.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定义。
2.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变形形式是什么?
3.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能对哪一类型的三角形问题进行解决?
4.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生活应用是什么?
通过问题驱动,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开展问题探究,问题1和问题2,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教材内容,直接获得答案,但问题3和问题4则需要学生在小组内开展深度探究,各组组长应带领小组成员对后两个问题在小组内开展探究学习,以期在共同合作的情况下,尽快完成教师布置的问题,提高小组合作学习质量。
二、信息导入,提高效率
人的注意力的集中时间是有限的,而单纯通过讲述法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不利于学生长时间关注问题本身,还会降低教学效率。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认知效率,确保教师能够更加高效地对学生开展问题驱动式教学引导,教师可以结合信息导入的模式,将数学问题通过信息技术进行呈现,并鼓励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合理应用信息技术。同时,由于多媒体能够将音、形、影有机结合起来,能够将数学问题进行立体化呈现,有助于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
例如,在学习“变化率与导数”知识点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以此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知。
1.有两家店,经营的商品是同一个种类,甲店的利润为8万元,乙店的利润为3万元,你若投资会选择哪家店?
2.有两家店,经营的商品是同一个种类,甲店通过3年的时间,赚到8万元,乙店用4个月的时间赚到3万元,你会选择哪家店进行投资?
通过利用多媒体以相应画面的形式对学生出示上述两个问题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开展深入思考,在这一过程中引入导数,并以此为依据,将生活中更多的导数问题进行寻找,这会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也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教学引导模式,提高问题驱动教学效率。
三、问题总结,梳理知识
高中数学知识具有较大的学习难度,因此,教师需要在每个知识点教学结束前,对学生进行课堂小结活动,以此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教师可以利用课堂环节,对学生开展问题总结,将整堂课所讲述的内容以问题驱动的方式呈现给学生,目的在于梳理所学过的知识点,以此帮助学生巩固认知,确保学生在脑海中构建完善的数学知识体系。
例如,在学习“抛物线”知识点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课堂尾声环节,总结抛物线的几何性质,以此提高学生对问题的认知能力。
1.抛物线的标准方程是什么?
2.抛物线的焦点坐标是什么?
3.抛物线的准线方程是什么?
4.抛物线的离心率是什么?
通过上述四个问题的设置,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逐一回答,以此考查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此外,为了巩固学生对这类知识点的认知,并对相似的知识点进行区分,教师还可以将之前学习过的双曲线知识和椭圆知识进行融合提问,从而形成组合问题,以此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系统,充分发挥问题的驱动作用,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知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综上所述,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合理应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模式,深化学生对数学问题的认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有明确的目标,促使学生在数学知识的学习中能够具有较强的责任感,对学生数学知识学习方面的兴趣进行有效激发,为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养成打下坚实的基础,提升学生的数学知识理解能力以及分析能力。
参考文献:
傅红梅.“问题驱动式”视阈下的高中数学微课教学模式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20(16):58-59.
关键词:数学;教学模式;高中问题驱动
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渗透,学生也从传统的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当前的主动学习知识。而问题驱动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教师将设计好的问题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完成任务,这也可以有效促进学生整体学习效率的提升,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具有较强的使命感。
一、合作探究,凸显主体
学生的学习能力受先天和后天因素的影响,具有较强的差异性,尤其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而言,这种差异则更加明显,这也说明无法确保所有学生在教师统一的教学引领中获得提升。因此,为了突破这种现状,教师可以秉承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对学生开展分组教学引导,并将问题发送至每个小组,让每个小组的组长带领组内成员根据问题进行互助式学习,并共同探究教师布置的问题,以此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理解能力。
例如,在学习“正弦和余弦定理”的过程中,教学重难点是让学生对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差异进行探究。为确保问题的全面性和完整性,教师可以从四个层面给学生布置问题,开展问题驱动教学引导。
1.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定义。
2.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变形形式是什么?
3.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能对哪一类型的三角形问题进行解决?
4.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生活应用是什么?
通过问题驱动,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开展问题探究,问题1和问题2,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教材内容,直接获得答案,但问题3和问题4则需要学生在小组内开展深度探究,各组组长应带领小组成员对后两个问题在小组内开展探究学习,以期在共同合作的情况下,尽快完成教师布置的问题,提高小组合作学习质量。
二、信息导入,提高效率
人的注意力的集中时间是有限的,而单纯通过讲述法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不利于学生长时间关注问题本身,还会降低教学效率。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认知效率,确保教师能够更加高效地对学生开展问题驱动式教学引导,教师可以结合信息导入的模式,将数学问题通过信息技术进行呈现,并鼓励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合理应用信息技术。同时,由于多媒体能够将音、形、影有机结合起来,能够将数学问题进行立体化呈现,有助于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
例如,在学习“变化率与导数”知识点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以此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知。
1.有两家店,经营的商品是同一个种类,甲店的利润为8万元,乙店的利润为3万元,你若投资会选择哪家店?
2.有两家店,经营的商品是同一个种类,甲店通过3年的时间,赚到8万元,乙店用4个月的时间赚到3万元,你会选择哪家店进行投资?
通过利用多媒体以相应画面的形式对学生出示上述两个问题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开展深入思考,在这一过程中引入导数,并以此为依据,将生活中更多的导数问题进行寻找,这会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也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教学引导模式,提高问题驱动教学效率。
三、问题总结,梳理知识
高中数学知识具有较大的学习难度,因此,教师需要在每个知识点教学结束前,对学生进行课堂小结活动,以此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教师可以利用课堂环节,对学生开展问题总结,将整堂课所讲述的内容以问题驱动的方式呈现给学生,目的在于梳理所学过的知识点,以此帮助学生巩固认知,确保学生在脑海中构建完善的数学知识体系。
例如,在学习“抛物线”知识点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课堂尾声环节,总结抛物线的几何性质,以此提高学生对问题的认知能力。
1.抛物线的标准方程是什么?
2.抛物线的焦点坐标是什么?
3.抛物线的准线方程是什么?
4.抛物线的离心率是什么?
通过上述四个问题的设置,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逐一回答,以此考查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此外,为了巩固学生对这类知识点的认知,并对相似的知识点进行区分,教师还可以将之前学习过的双曲线知识和椭圆知识进行融合提问,从而形成组合问题,以此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系统,充分发挥问题的驱动作用,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知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综上所述,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合理应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模式,深化学生对数学问题的认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有明确的目标,促使学生在数学知识的学习中能够具有较强的责任感,对学生数学知识学习方面的兴趣进行有效激发,为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养成打下坚实的基础,提升学生的数学知识理解能力以及分析能力。
参考文献:
傅红梅.“问题驱动式”视阈下的高中数学微课教学模式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20(16):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