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识字教学忽视了教学本身的人文因素,脱离了学生个体,过分注重识字技能的传授,一味强调识字的工具性作用。
新《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既重视以识字技能为重点的认知目标,又要关注以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发展目标,培养学生的研究和学习能力。这就是说,识字教学首先应是对人的教学,应渗透人文精神,关注学生的发展。
一、贴近实际,生活化地识字
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学习的外延就有多大。小学生识字,并不是从零开始的。研究表明,六岁以前的儿童就已知一千多个与汉字相应的事物。如果教师能善于调动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生活体验、知识经验,使识字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巧妙地结合起来,就能唤起学生大脑皮层中沉睡的信息,产生亲切感,提高识字效率。比如:学习“染”字,教师的讲台上摆放着一个水彩盒、一小瓶水和一些棉球。教师用水调好各色颜料,用镊子夹起一个棉球,浸到红色的水彩中,蘸了片刻,棉球被染成了红色。教师又夹起一个棉球放到绿色的水彩中蘸了片刻,棉球被染成了绿色。教师又让几个学生将几个棉球染成黄色、紫色、蓝色之后,告诉学生:棉球浸到红、绿等水中,由白变成了红、绿等颜色,这就叫做“染”。大家看这个字的下半部门,“木”表示一种植物,它能榨出使物体着色的颜料;“氵”表示制成染料还需要加上适量的水(师指“染”字的左上角),把要染的东西放进这有颜色的液体中,经过多次浸、晒,东西就着色了,这个“九”就是表示多次的意思。这样,在愉快的实验中,学生理解了“染”字左上方的三点,右上方的“九”的来历,悟出了下方“木”字底的理据。于是,“染”字随着这个有趣的实验,深深地扎根在学生的脑海中,使学生既准确地感知了字形,又理解了字义。
二、轻松愉快,情趣化地识字
动态变化着的事物容易引起小学生的注意,而现实生活中,几乎每一个学生都不约而同地迷上“动画片”。针对这一现象,识字教学时,可以多媒体声像系统为先导,通过多彩的画面和美妙的音乐,诱发学生探寻知识的强烈愿望。如我教“春”字,先出示“三个小朋友在阳光明媚、杨柳依依、草绿花红的环境中游玩”的画面,让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使他们形象感受“春”是四季中的第一季的含义。接着,凭借画面上三个小朋友在阳光中游玩的情景,与汉字“春”建立起识记联系,把“春”分解成“三”“人”“日”三个部件,让学生根据画面意识编织识字儿歌:“三个小儿乐悠悠,红日晴天去春游。”然后,小结记字方法后指导书写。这样通过动画、儿歌等形式,让学生在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中识字,效果十分理想。
另外,小学生天性喜欢游戏,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通过游戏、表演、实验、操作、动手模拟等活动,让他们的眼、耳、脑、手、口等一齐“动”起来,以“动”激活识字教学。
三、主动探索,创造性地识字
多年来,识字教学大都采用划一的、齐步走的方法进行教学,很少考虑不同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有区别地启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第斯多惠说过:“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因此,在识字教学中,我们可与学生互换角色,给学生留有自由识字的空间,经常引导学生说说“你是怎样记住这个字的”,“你还有更好的记忆方法吗”,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潜在的创造能力。实践证明,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会有许多识字方法。例如:
1.加一加。就是把两个或几个已经学过的熟字,拼凑在一起,成为新的字。例如:门 耳=闻,八 刀=分,木 又 寸=树。
2.减一减。与加一加的方法类似,不同点是从一个熟字中去掉某一部件。如学“乌”字,学生从“鸟”字得到启示,说“鸟”字去掉一个点就是“乌”。
3.换一换。依据形声字的特点,通过换熟字的部首来变成生字。如“清”,换“三点水”为“米”,变成“精”;换“三点水”为“日”,就成“晴”;换“三点水”为“目”,就成为“睛”。
4.说一说。就是学生用自己的话来理解字的意思。如“信”字,一学生说:“‘信’就是有一个人,他把要说的话写在纸上寄出去。”形和义结合在一起,说得多棒啊!
5.演一演。如《小猴子下山》一课的生字中有“看、着”两字,学生容易混淆。教师请学生自己当小老师帮助其他学生分辨清楚。有个学生是这样记的:“孙悟空把手放在眼睛上(目)就是‘看’。”他做出模仿动作,非常形象,学生一下子就记住了。再问“着”字,已有不少学生把两个指头伸到头上去了。
6.画一画。汉字源于图画。一些看似平常的字,稍加一点工,就会变得生动、有趣。如“休”字,学生先画一棵树,又在左边画上了个人,边画边说:一个人走累了,就靠在树上休息。
(责编侯艳星)
新《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既重视以识字技能为重点的认知目标,又要关注以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发展目标,培养学生的研究和学习能力。这就是说,识字教学首先应是对人的教学,应渗透人文精神,关注学生的发展。
一、贴近实际,生活化地识字
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学习的外延就有多大。小学生识字,并不是从零开始的。研究表明,六岁以前的儿童就已知一千多个与汉字相应的事物。如果教师能善于调动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生活体验、知识经验,使识字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巧妙地结合起来,就能唤起学生大脑皮层中沉睡的信息,产生亲切感,提高识字效率。比如:学习“染”字,教师的讲台上摆放着一个水彩盒、一小瓶水和一些棉球。教师用水调好各色颜料,用镊子夹起一个棉球,浸到红色的水彩中,蘸了片刻,棉球被染成了红色。教师又夹起一个棉球放到绿色的水彩中蘸了片刻,棉球被染成了绿色。教师又让几个学生将几个棉球染成黄色、紫色、蓝色之后,告诉学生:棉球浸到红、绿等水中,由白变成了红、绿等颜色,这就叫做“染”。大家看这个字的下半部门,“木”表示一种植物,它能榨出使物体着色的颜料;“氵”表示制成染料还需要加上适量的水(师指“染”字的左上角),把要染的东西放进这有颜色的液体中,经过多次浸、晒,东西就着色了,这个“九”就是表示多次的意思。这样,在愉快的实验中,学生理解了“染”字左上方的三点,右上方的“九”的来历,悟出了下方“木”字底的理据。于是,“染”字随着这个有趣的实验,深深地扎根在学生的脑海中,使学生既准确地感知了字形,又理解了字义。
二、轻松愉快,情趣化地识字
动态变化着的事物容易引起小学生的注意,而现实生活中,几乎每一个学生都不约而同地迷上“动画片”。针对这一现象,识字教学时,可以多媒体声像系统为先导,通过多彩的画面和美妙的音乐,诱发学生探寻知识的强烈愿望。如我教“春”字,先出示“三个小朋友在阳光明媚、杨柳依依、草绿花红的环境中游玩”的画面,让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使他们形象感受“春”是四季中的第一季的含义。接着,凭借画面上三个小朋友在阳光中游玩的情景,与汉字“春”建立起识记联系,把“春”分解成“三”“人”“日”三个部件,让学生根据画面意识编织识字儿歌:“三个小儿乐悠悠,红日晴天去春游。”然后,小结记字方法后指导书写。这样通过动画、儿歌等形式,让学生在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中识字,效果十分理想。
另外,小学生天性喜欢游戏,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通过游戏、表演、实验、操作、动手模拟等活动,让他们的眼、耳、脑、手、口等一齐“动”起来,以“动”激活识字教学。
三、主动探索,创造性地识字
多年来,识字教学大都采用划一的、齐步走的方法进行教学,很少考虑不同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有区别地启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第斯多惠说过:“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因此,在识字教学中,我们可与学生互换角色,给学生留有自由识字的空间,经常引导学生说说“你是怎样记住这个字的”,“你还有更好的记忆方法吗”,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潜在的创造能力。实践证明,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会有许多识字方法。例如:
1.加一加。就是把两个或几个已经学过的熟字,拼凑在一起,成为新的字。例如:门 耳=闻,八 刀=分,木 又 寸=树。
2.减一减。与加一加的方法类似,不同点是从一个熟字中去掉某一部件。如学“乌”字,学生从“鸟”字得到启示,说“鸟”字去掉一个点就是“乌”。
3.换一换。依据形声字的特点,通过换熟字的部首来变成生字。如“清”,换“三点水”为“米”,变成“精”;换“三点水”为“日”,就成“晴”;换“三点水”为“目”,就成为“睛”。
4.说一说。就是学生用自己的话来理解字的意思。如“信”字,一学生说:“‘信’就是有一个人,他把要说的话写在纸上寄出去。”形和义结合在一起,说得多棒啊!
5.演一演。如《小猴子下山》一课的生字中有“看、着”两字,学生容易混淆。教师请学生自己当小老师帮助其他学生分辨清楚。有个学生是这样记的:“孙悟空把手放在眼睛上(目)就是‘看’。”他做出模仿动作,非常形象,学生一下子就记住了。再问“着”字,已有不少学生把两个指头伸到头上去了。
6.画一画。汉字源于图画。一些看似平常的字,稍加一点工,就会变得生动、有趣。如“休”字,学生先画一棵树,又在左边画上了个人,边画边说:一个人走累了,就靠在树上休息。
(责编侯艳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