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教师作为初中语文课程基础知识的传授者、主导者,其专业技术的优劣、职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语文教学的质量与效果。针对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的关注学生个体发展,“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体现”的课改理念,需要活跃在教育一线的语文教师在课堂授课过程中做出改变。本文通过阐述学生个体发展特性,分析教师如何把握学生身心发育规律,将深挖语文教材作为优化教学方法之一,有效推动学生的个体发展。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个体发展;教学方法
对于处于身心持续发育阶段的初中学生而言,语文教学的开展不仅关系着其文学素养的培育,同时也对其个体的综合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如何强化语文课程的教学效应,便成为初中阶段语文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刚刚从事教师这一职业之初,无论是书本上的理论,还是前辈的经验传授,都告诉我:学生是一个个不同的个体,要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发展。我牢牢记住了这个道理。而在之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这个道理不断得到验证,更让我重视。我开始逐步摸索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推动学生个体发展。
一、学生个体发展特性
事物的发展尤其必然规律,学生的个体发展也有其自身特性。
(一)顺序性和阶段性
人的成长会按照幼年、童年、少年、青年、中年和老年的顺序进行,学生的求学生涯也可以分为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几个阶段。从小到大,从低到高,分阶段有顺序,而不会出现先经历中年和老年,再返老还童回到幼年,也不会先读完高中、大学,再返回去读幼儿园。
对学生而言,就是一定的年龄阶段就要接受该阶段的知识,一个幼儿的思维显然还没有发育到去思考初高中的问题的阶段。所以,教师就要抓住个体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给学生提出恰到好处、符合年齡段的问题。
(二)互补性
学生的个体发展分为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两方面,这两个方面互相补充,相辅相成,每一方面都不可忽视。
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综合看待学生的各个方面,而不能因为某一方面的“差”忽视另一方面的“好”。例如没有找到好的学习方法的学生,可能掌握的好的健身方法,运动场上崭露头角,挥洒自如,再例如成绩落后的学生,可能擅长人际交往,交友广泛,也可能性格活泼,善良有礼。教师要做的就是善于观察,找到学生的优势,以优势补偿劣势,激发出学生的积极性和上进心,从而实现生理和心理的协同发展。
(三)个别差异性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同样教室里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学生。除了外貌、身高、体型的差异之外,有的学生是视觉型,有的学生是听觉型;有的学生偏好形象思维,有的学生擅长逻辑分析;即使学习成绩差不多的学生,在学习习惯、学习技巧以及用功程度上也有所不同。
所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认识到学生的个别差异性,拓宽教学的广度,从每个学生的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因势利导。
二、深挖教材的实际运用
作为一名优秀的初中语文教师,就应该了解学生的个体发展规律,把握每位学生的个体特点,分重点、善区分、有针对性的传授知识,教育学生,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教书育人。下面主要阐述运用深挖教材这一教学方法,推动学生的个体发展。
(一)难易得当 引起兴趣
之前说过,个体发展具有顺序性和阶段性。所以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提出适合学生年龄阶段的问题,不能过难,也不能过于简单。
以初中语文部编人教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课文《猫》为例。进行课堂引入提问,如果问学生猫的外在特征,如几条腿,什么颜色等,显然不合适,因为这是幼儿园小朋友都会的问题。而如果问学生“猫的基因”等太深奥的问题,学生答不上来,可能气氛就会变得沉闷。而如果通过猫的“性格”或者让学生讲自己养宠物(尤其是猫)的难忘的事引入,就能迅速调动学生的兴趣。
(二)准确切入 优劣互补
针对学生个体发展的互补性,教师需要做到对每一个学生因势利导,扬长避短。
以七年级下册课本第一单元第一课《邓稼先》为例。在分析课文后,我又引领学生深入探究“为什么介绍人物之前要先叙述近代百年历史”“邓稼先是两弹元勋,文章为什么不详细介绍他的突出贡献”,通过联系、对比,让学生将着眼点放在价值观和科学精神上。而后,我又深挖名人背后的故事,搜罗邓稼先童年的资料,为学生呈现了一个调皮孩子的趣事:边在自家门框上荡秋千边向父母汇报来客人,抖空竹不过瘾,就抖茶壶、茶碗盖。通过这些趣事,引发和成绩落后学生的共鸣,抓住和名人的共同兴趣爱好,激发其学习兴趣,引导其积极性和上进心。将趣事作为切入点,实现优劣互补,身心发展。
(三)发挥个性 互相借鉴
传统的语文教学讲究全面,要照顾到全体学生,因为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普适性,提倡“平均”。这样一来,虽然照顾了一部分学生,但对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而言,课堂内容便偏简单,学习时间有“事倍功半”之嫌,而对于学习水平较低的学生而言,接受起来仍是有些困难。因此,我在课堂上实行合作学习,将几个学生凑成一队,分队学习。这样,每个学生都能在队伍中输出自己的想法,各种不同的想法在讨论中进行碰撞、融合、创新,又摩擦出新的想法,这样,每个人都能在队伍中获得新的东西。
总之,初中语文教师作为日常教学的执行者,其专业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整体素质。语文教师必须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不断钻研教学方法,在实践中修正、提高,才能更好地服务学生,教书育人,推动学生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胡颖华.初中语文统编教材名著导读精准教学分析[J].新课程,2020(41):8-9.
[2]刘娟.初中语文如何渗透爱国主义教育[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20(09):180.
[3]孙军.统编教材背景下初中语文的命题要求探究[J].考试周刊,2020(81):59-60.
青海省海西州德令哈市第一中学 817099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个体发展;教学方法
对于处于身心持续发育阶段的初中学生而言,语文教学的开展不仅关系着其文学素养的培育,同时也对其个体的综合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如何强化语文课程的教学效应,便成为初中阶段语文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刚刚从事教师这一职业之初,无论是书本上的理论,还是前辈的经验传授,都告诉我:学生是一个个不同的个体,要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发展。我牢牢记住了这个道理。而在之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这个道理不断得到验证,更让我重视。我开始逐步摸索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推动学生个体发展。
一、学生个体发展特性
事物的发展尤其必然规律,学生的个体发展也有其自身特性。
(一)顺序性和阶段性
人的成长会按照幼年、童年、少年、青年、中年和老年的顺序进行,学生的求学生涯也可以分为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几个阶段。从小到大,从低到高,分阶段有顺序,而不会出现先经历中年和老年,再返老还童回到幼年,也不会先读完高中、大学,再返回去读幼儿园。
对学生而言,就是一定的年龄阶段就要接受该阶段的知识,一个幼儿的思维显然还没有发育到去思考初高中的问题的阶段。所以,教师就要抓住个体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给学生提出恰到好处、符合年齡段的问题。
(二)互补性
学生的个体发展分为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两方面,这两个方面互相补充,相辅相成,每一方面都不可忽视。
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综合看待学生的各个方面,而不能因为某一方面的“差”忽视另一方面的“好”。例如没有找到好的学习方法的学生,可能掌握的好的健身方法,运动场上崭露头角,挥洒自如,再例如成绩落后的学生,可能擅长人际交往,交友广泛,也可能性格活泼,善良有礼。教师要做的就是善于观察,找到学生的优势,以优势补偿劣势,激发出学生的积极性和上进心,从而实现生理和心理的协同发展。
(三)个别差异性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同样教室里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学生。除了外貌、身高、体型的差异之外,有的学生是视觉型,有的学生是听觉型;有的学生偏好形象思维,有的学生擅长逻辑分析;即使学习成绩差不多的学生,在学习习惯、学习技巧以及用功程度上也有所不同。
所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认识到学生的个别差异性,拓宽教学的广度,从每个学生的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因势利导。
二、深挖教材的实际运用
作为一名优秀的初中语文教师,就应该了解学生的个体发展规律,把握每位学生的个体特点,分重点、善区分、有针对性的传授知识,教育学生,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教书育人。下面主要阐述运用深挖教材这一教学方法,推动学生的个体发展。
(一)难易得当 引起兴趣
之前说过,个体发展具有顺序性和阶段性。所以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提出适合学生年龄阶段的问题,不能过难,也不能过于简单。
以初中语文部编人教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课文《猫》为例。进行课堂引入提问,如果问学生猫的外在特征,如几条腿,什么颜色等,显然不合适,因为这是幼儿园小朋友都会的问题。而如果问学生“猫的基因”等太深奥的问题,学生答不上来,可能气氛就会变得沉闷。而如果通过猫的“性格”或者让学生讲自己养宠物(尤其是猫)的难忘的事引入,就能迅速调动学生的兴趣。
(二)准确切入 优劣互补
针对学生个体发展的互补性,教师需要做到对每一个学生因势利导,扬长避短。
以七年级下册课本第一单元第一课《邓稼先》为例。在分析课文后,我又引领学生深入探究“为什么介绍人物之前要先叙述近代百年历史”“邓稼先是两弹元勋,文章为什么不详细介绍他的突出贡献”,通过联系、对比,让学生将着眼点放在价值观和科学精神上。而后,我又深挖名人背后的故事,搜罗邓稼先童年的资料,为学生呈现了一个调皮孩子的趣事:边在自家门框上荡秋千边向父母汇报来客人,抖空竹不过瘾,就抖茶壶、茶碗盖。通过这些趣事,引发和成绩落后学生的共鸣,抓住和名人的共同兴趣爱好,激发其学习兴趣,引导其积极性和上进心。将趣事作为切入点,实现优劣互补,身心发展。
(三)发挥个性 互相借鉴
传统的语文教学讲究全面,要照顾到全体学生,因为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普适性,提倡“平均”。这样一来,虽然照顾了一部分学生,但对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而言,课堂内容便偏简单,学习时间有“事倍功半”之嫌,而对于学习水平较低的学生而言,接受起来仍是有些困难。因此,我在课堂上实行合作学习,将几个学生凑成一队,分队学习。这样,每个学生都能在队伍中输出自己的想法,各种不同的想法在讨论中进行碰撞、融合、创新,又摩擦出新的想法,这样,每个人都能在队伍中获得新的东西。
总之,初中语文教师作为日常教学的执行者,其专业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整体素质。语文教师必须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不断钻研教学方法,在实践中修正、提高,才能更好地服务学生,教书育人,推动学生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胡颖华.初中语文统编教材名著导读精准教学分析[J].新课程,2020(41):8-9.
[2]刘娟.初中语文如何渗透爱国主义教育[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20(09):180.
[3]孙军.统编教材背景下初中语文的命题要求探究[J].考试周刊,2020(81):59-60.
青海省海西州德令哈市第一中学 817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