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思结合,给思维插上灵性的翅膀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sh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乘法分配律”是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最后一个运算律,不仅具有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和内涵,而且具有较高的抽象性。因此,“乘法分配律”成为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而以练促思是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理智选择。下面结合“乘法分配律”一课两次试教的经历,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第一次试教:
  一、观察猜想,引导探究
  1.自主练习两组题目。
  (1)8×(11 7),8×11 8×7;
  (2)(7 12)×5,7×5 12×5。
  2.反馈计算结果,观察猜想(略)。
  二、模仿练习,探究验证
  1.模仿编题。
  师:大家先设计几组类似的题目并进行自我验证,再把你的结论告诉自己的同桌。
  生1:2×(13 14)=2×13 2×14。
  生2:(11 8)×6=11×6 8×6。
  ……
  2.计算验证(略)。
  三、及时训练,深化理解
  1.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式子。
  (1) =(15 9)×2;
  (2)4×(25 8)= ;
  (3)55×a 45×a= 。
  2.连线,把相等式子连起来。
  (1)17×36 17×64 a.12×5 20×5
  (2)(20 11)×4 b.18×x 26×x
  (3)x×(18 26) c.(36 64)×17
  (4)(12 20)×5 d.20×4 11×4
  ……
  上述教学还算顺畅,学生能够记牢概念,但学生自主探索的热情不高,更多的是被动接受知识,没法用自己的语言表述乘法分配律,因而在练习中出现错误。
  第二次试教:
  一、解决问题,感知规律
  师:老师想出题考考大家,你们有信心吗?
  出示题目:学校鼓号队买了5套服装,一件上衣55元,一条裤子35元。一共要用多少元?
  生1:55×5 35×5=450(元)。
  生2:(55 35)×5=450(元)。
  二、类比推理,内化规律
  师:刚才我们列举了许多等式,请再仔细研究这些等式,你能用自己的话把发现说一说吗?(学生在小组中进行分析、研究,逐步得出: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
  师:总结得很科学,知道这个发现叫什么吗?打开书,认真地阅读一番。
  生:乘法分配律。
  师:请用你自己喜爱的方式写一写乘法分配律。
  生3:(加数 加数)×数=加数×数 加数×数。
  生4:(△ ○)×□=△×□ ○×□。
  生5:(a b)×c=a×c b×c。
  ……
  上述教学,将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与数学知识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真正练起来,以开发他们的思维,使学生在体验中真正获得属于自己的知识。
  思考:
  1.以练为根
  仿写是实现个性化学习的有效措施。第一次仿写是模仿,使学生在分析与交流中丰富自己的感知。那么,学生在第二次仿写中就会有自己的新感悟,对知识的理解会更深一层。这样教学,比第一次试教中连线、填空的体验价值更大。所以,一节动人的数学课,一定要留给学生自由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更加主动的学习与思考。第二次试教没有刻意营造氛围,而是先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给学生读文本、思考和自主训练的机会,再通过练习成果的展示,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促进了学生思考的深入。
  2.以本为源
  数学学习不是简单的“搭积木”过程,而是一个自我发现、自我成长的生态式过程。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科学地引导学生把学习与自主阅读相结合,促进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特别是第二次试教中引导学生阅读文本之举,不仅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梳理,对学习进行理性化的提升,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读书技能,使学生积累读书、学习的经验。
  3.以思为魂
  两次教学,都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但发掘的深度不尽相同。第一次试教如叙家常,没有难度,也不见涟漪;第二次试教一开始就让学生紧绷思维之弦,促使他们调动已有的经验、技能去思考问题,使学习进入一种理性的状态。这样教学,既让学生在模仿中逐渐感悟其中的玄机,又诱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思考,探寻规律,从而实现学习难点的突破。
  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把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是第二次试教中最鲜亮的那抹色彩,既让学生沉浸在解决问题、阅读教材、仿写分析等活动中,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思考,使课堂迸发出生命的活力。
  (责编 杜 华)
其他文献
[摘 要]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主要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具体的活动获得。在课堂中,教师使用的电子白板与学生的Pad实行最优化的互动,及时进行抢答与随机抽取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Pad互动课堂,电子白板的交互使用,多元发展,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关键词]三角形 Pad 互动课堂 释放潜能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
[案例描述]  片断一:在动手制作中认识钟表  1.教师用课件展示各式各样的闹钟、挂钟、手表,最后定格于一闹钟。  师: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这个钟,它的上面都有些什么?  生:它的上面有1~12个数字。  生:钟的里面有3根针,有的长,有的短。  生:钟的上面画着一只小狗。(钟面图案)  生:钟的上面有两个铃铛。(手提的部位)  师:小朋友们观察得真仔细,发现钟的上面有这么多的东西。如果我们只看钟面,
数学概念教学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概念教学的成功与否会直接影响学生其他知识的学习,是展开其他学习活动的基础,因此,概念教学的成功与否不容忽视。放眼现在的数学课堂,提到数学概念,教师更多的是细致、透彻地讲解,希望学生能赢在起跑线上,第一次就对概念有个正确的认识。但往往事与愿违,对于教师硬塞的概念,学生的认识并不深刻,反而是一知半解。因此,在进行数学概念教学时,教师不妨换种方法,也让学生在探究中
新课程强调,在数学课堂中,要让学生具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和操作实验的机会。因此,数学教学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由此,我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更好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一、在探究新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的
街舞是爵士舞发展到20世纪70年代的产物,它的动作是由各种走、跑、跳组合而成,并通过头、颈、肩、上肢、躯干等关节的屈伸、转动、绕环、摆振、波浪形扭动等连贯动作组合而成。街舞的各个动作都有其特定的健身效果,既要求上肢与下肢、腹部与背部、头部与躯干动作的协调,又讲究组合动作各环节各部分的独立运动。20世纪80年代,街舞传入中国,并逐渐作为健身运动传播开来。一、街舞的起源与发展  (一)街舞的起源  街
我国数学家华罗庚曾经对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做过精彩的描述:“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充分说明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源自生活,还要回归生活,最终应用于生活。数学问题生活化让能我们的数学课堂走出枯燥,处处开花,且花开别样红。  一、生活,激趣数学  小学生尽管年纪小,但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教师要尽量还原教材的生活本色,尽量从生活中引入教学。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中指出:“让学生能够意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之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也就是说,学生只有将数学和生活联系起来,才能够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才能够真正被激发,如此获得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才有可能真正被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由此可见,我们在教学中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精选学习素材,让学生在自己的实际生活中寻找数学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力求让合作学习真正发挥实效,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独立思考的空间,避免出现少数替代多数、个别替代整体、预设替代生成等现象,使合作学习不再流于形式,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不替换——尊重生成现实  例如,在教学“分米和毫米”一课的巩固练习环节中,我出示这样一个问题:“一根黄瓜长2( )。”有的学生认为应当填“分米”,有的学生则认为应当填“厘米”。看着答案为后者的学生自信满满的表情,我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在教学中,要尽量让情节具有现实性,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亲切感。因为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那么,如何使数学教学既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又不失数学本身应有的味道,使“生活味”与“数学味”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呢?下面谈谈本人的一些体会。
一堂课如同一篇优美的散文,开头便要漂亮,引人入胜;一堂课又似一支动人的乐曲,开头就要定好基调,扣人心弦……好的导入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好的导入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提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那么,小学数学课堂如何导入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名师们的导入技艺吧!  一、引起注意,集中学习思维  黄爱华——教学“24时记时法”  师(放一段片头音乐):请同学们猜一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