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从关怀童心开始

来源 :幼儿教育·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_Ed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一日活动计划中。教师总是对集体教学活动情有独钟,认为它能在较短时间内高效地完成教育任务。教师总希望通过自己步步为营的教学设计,让孩子学到更多知识,获得更多技能。可是。有时候我发现,我们真的不了解孩子的兴趣,我们的很多安排都是剃头担子一头热。
  我曾带大班孩子参加歌唱比赛,合唱三声部的《小乌鸦爱妈妈》,获得了一等奖。当时,我感到很骄傲。记得为了参加比赛,我们不时地加紧排练。随着合唱声音的日趋和谐,我越来越兴奋和投入,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
  我以为孩子们会和我一样,沉醉于乐声中,感受到成功。但事实却出乎我的意料。记得在这群孩子的毕业纪念活动中有一个自由吟唱环节,每个孩子要唱一段自己喜欢的歌,以表达对幼儿园生活的记忆和情感。活动气氛很热烈,很多孩子刚起了个头,其他孩子就跟着一起唱起来。令我纳闷的是,没有人唱《小乌鸦爱妈妈》。于是,当轮到最后一个孩子时,我提示:“就唱《小乌鸦爱妈妈》吧!”谁知,几乎所有孩子都摆手否定。这个孩子就唱起了《国旗国旗真美丽》。我火热的心如同被泼了一盆凉水。我还不甘心,拉一个孩子来问:“为什么你们不唱《小乌鸦爱妈妈》?”他说:“《小乌鸦爱妈妈》老是唱老是唱的,不好玩,没劲!”“那《国旗国旗真美丽》又有啥好玩的?…‘很神气,像解放军!”原来,我们热衷的事物,孩子未必能燃起同样热情;我们感兴趣的事情,孩子未必也感兴趣。因此,如果教师只关注自己的教学任务而不在乎孩子的感受,那么教师的教就成了一厢情愿,孩子的学自然也会被动而机械。结果就是孩子感到无趣,教师则吃力不讨好。
  有了那一次深刻体验,在之后较长一段时间里,如何让孩子觉得学习很“好玩”,几乎成了我研究教学的重要内容。有一次,我和朱家雄教授一起观摩一个教学现场,针对一个数学操作活动情景,朱教授问:“凭什么孩子一定要照你的要求做?”这就像给了我当头棒喝。是啊!凭什么?这以后,在研究教学时,朱教授的质疑经常萦绕在我脑际,我开始潜心琢磨孩子的需求。
  又一次教学活动的经历让我感悟更为深刻。
  那一次,在教唱歌曲《三只猴子》前,我在美工区制作教具。一群孩子围过来好奇地问:“咦,小猴子怎么了?”我介绍道:“他们在床上跳着玩,头上起包了。”“啊!是撞到了吧?”孩子们很惊讶。“是啊,这是很危险的,你们不要在床上跳哦。”我头也没抬地教育起来。“可是,小猴子一定是觉得好玩才这样的。”孩子们似乎很“了解”小猴子的心意。我抬起头问:“你们觉得在床上跳很好玩吗?”“好玩啊!”他们异口同声道。我诧异:“可是这样很危险哪!”“不要撞到就行了。”“是啊,我们哪有那么笨啊!”“要么一个一个轮流跳,要么听口令一起跳。”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着,大有好好玩一把才过瘾的模样。我若有所思地看着他们,一个想法浮上心头:“好!我们玩一把!”
  于是,我开始重新设计活动方案。这个活动的主要目标是让孩子熟悉歌曲旋律和歌词。我问自己:凭什么孩子要一遍一遍跟着我“呆呆地”听歌曲?有什么办法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一遍一遍地感受歌曲呢?对了,就通过玩蹦床吧!
  活动第一环节:思考怎样玩蹦床才不会撞到。孩子们一致认为,只要听口令有节奏地跳就不会撞到。于是,我让他们听着歌曲,分组学习如何有节奏地跳。活动第二环节:按节奏玩蹦床。孩子们听着歌曲,分组合作,自编节奏,相互配合,团结一致地练习。活动第三环节:听着音乐一起哼唱新歌。在体力消耗到达高点的时候,孩子需要休息,这时让他们静心听歌曲正合时宜。在反复感受歌曲后,孩子们对歌词和旋律已了然于心。当前奏响起时,孩子们已能跟着哼唱,学唱新歌的目标水到渠成。
  这样的活动设计尊重和顺应了孩子的学习特点,使孩子学得愉快,教师教得轻松,教学一气呵成,自然而充满活力,满足了孩子的心理需求,同时也成就了教师的专业成长。这样的幼儿园生活,使孩子拥有幸福的童年时光,也使教师度过快乐的职业生涯。
  设计一个教学活动是先考虑“好玩”还是先考虑“有价值”,这是我们常常思考的问题。经过一次次实践,我对这个问题有了自己的体悟。我真切地感受到,如果孩子感到不好玩,也不投入,那么我们眼中的“有价值”只能成为生硬的教条,成为孩子毫不关心的内容。因此,要有效达成教学目标,必须关注孩子的需求。
  孩子的需求除了与其年龄特征有关外,还和其生活背景有关。在我们的教学经历中。类似这个班的孩子对某个事物津津乐道,而那个班的孩子对此毫无感觉的情况并不少见。
  我曾利用绘本《跳舞吧!小雅》设计了一个舞蹈活动。其中,我采用了《天鹅湖》中的一段双人舞视频,期待给孩子美好的憧憬。果然,孩子们沉醉其中,女孩们想象着自己是公主,男孩们想象着自己是王子,很投入地学习每个动作。当时我很得意地得出结论:每个孩子都期待成为公主或王子。
  不久后的一次借班上课证明了我的武断。依然是《跳舞吧!小雅》,依然是美妙绝伦的《天鹅湖》,当我询问“谁想做公主”时,所有女孩都争先恐后。可当我问“谁要做王子”时,那个班的男孩一边红着脸,一边往后缩:“我不要,我不要。”
  我一时很窘迫:怎么会这样呢?望着他们忸怩的神情,我猛然意识到,可能他们对扮演柔情王子并不感兴趣。我立刻打开另一段舞蹈视频《海盗》。当我发出邀请“谁要做海盗”时,所有男孩都争相应答,跃跃欲试,我松了口气。管他是王子还是海盗,只要让孩子喜欢跳舞,就是今天的“王道”!
  瞧!有的男孩喜好温文尔雅,有的男孩偏爱豪情万丈,这是由他们的生活背景决定的。我们在不强求的同时,还应深入了解不同孩子的喜好,这样才有可能顺利开展教育活动。
  尽管有多年的实践经历,尽管一直在努力解读孩子,可是,我真正了解孩子了吗?答案依然是心虚的。了解孩子,关怀童心,恐怕是我们作为幼儿园教师一辈子的职业追求。
其他文献
实现教育公平,让所有的孩子共享同一片蓝天,是千家万户的殷切期盼,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体现。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起始阶段,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前教育的均衡发展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面对学前教育发展中存在的城乡差异、地区差异、园所差异等。努力促进学前教育均衡发展是当务之急。近几年来,我们在这方面作了较多的探索与实践。    一、学前教
摘 要  低年段学生尚未形成自觉的生活反思意识,教学应及时跟进学生的情境体验,通过对话反馈、模拟表演、课后拓展等,深化學生的情境体验感悟和探究结论,引导其道德践行,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  关 键 词  道德与法治;情境体验;对话反馈;模拟表演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21)03-00-03  作为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体验学习的重要
山东省济南市中小学德育工作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提出,济南市将按照每10个班级配备1名专职教师的标准,逐步配齐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此外,将建立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档案,将中小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情况纳入学业考核。会上,济南市教育局下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意见明确,德育工作不再只是班主任的事情,每一名教职员工均是德育工作者。为让每个孩子得到及时的心理帮助,济南市教育局还明确提
摘 要  面对学生个性审美差异,校园规范的制定与实施自当强调引领。在把握学生个性需求基础上,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发型审美“概念”;聚焦典型个例开展讨论、示范,引导学生认同发型的基本要求;征集“综合推荐”指标,鼓励学生在发型标准基础上展现个性审美,实现个性审美与学校道德规范的自然融合,提升学生审美素养。  关 键 词  校园道德规范;个性审美;学生发型;审美素养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生存课程的实践关注是指关注课程的实践现场,以实践活动作为发展教师的途径。教师的反思能力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对自我行为和观念进行剖析和修正,不断提升教学水平的能力。在课程实践中,我们就提升教师的反思能力开展了研究。    一、提升教师的个体反思意识    生存课程注重教师工作的“在场性”,即强调教师通过问题解决的过程来达到对教育内容的理解。因此,在内容的选择上,我们不仅以具体的教学实践问题为基础
新学期开始了,3岁的孩子开始了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但不少家长反映,幼儿园的作业太多了,让家长头痛不已。  田田的妈妈是全职太太,今年田田开始上幼儿园了,妈妈特别高兴,觉得总算解放了。可是没想到,不到一个月,就有点“扛不住”了。“幼儿园的作业太多了,基本上都得家长来完成,做幼儿园布置的作业比我自己带他还累。”首先,一进幼儿园,孩子的所有物品都要绣上孩子的名字。田田妈说,老师规定只要穿着进幼儿园的衣服都
(一)    苏联的游戏理论把游戏看作是学前儿童的基本活动形式,强调游戏在儿童和儿童集体的发展中的巨大作用。〔1〕苏联的游戏理论是关注生活的,一方面把游戏作为儿童重要的生活,另一方面强调儿童游戏反映社会生活。对生活如此强调,在游戏理论体系中是不多见的。  受文化历史学派的影响,苏联的游戏理论强调游戏在文化及社会中所起的作用。克鲁普斯卡娅就非常强调游戏的社会性,认为游戏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并把游戏视
摘 要阳光德育引领下的班本文化建设,须借助多种形式的校本培训活动,帮助教师领悟阳光德育的核心理念,认同其引领下的班本文化建设的内涵及价值;制定班本文化建设评价标准,为建设过程提供指引和抓手;开展基于个案研究的“田野调查”,帮助老师掌握班本文化建设要点。  关 键 词道德领导力;班级文化建设;班本文化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9)08-00-02 
对于中班幼儿来说,回忆在公园玩旋转木马的经验并用音乐加以表现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们要特别注意所选择的音乐是否欢快流畅,能否表现幼儿乘坐木马时的节奏与快乐的情绪情感。我们通常的做法是让幼儿先聆听音乐,再感受、想象自己在音乐中做着什么,或者音乐带给自己什么感受。在幼儿的经验中,木马是上下起伏的,所以我们可以让幼儿想象音乐的什么地方像是木马上升了,什么地方像是木马下降了,上升时可用什么动作表现,下降时可
印贤文,广州市玉岩中学党委书记、校长,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在《中小学德育》《基础教育参考》等知名刊物发表文章多篇。获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广州市名校长、区优秀工作者、区优秀党员等称号,“广州教育家”培养工程首批学员,广东省督学、广州市“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华南师范大学和广州大学兼职教授。  “教育无他,唯爱与榜样。”爱对于教育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这是师者的共识,更是印贤文的教育信念。  现实教育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