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课堂中,教师要努力寻找学生学习的兴趣点、亢奋点、转折点和幸福点。只有把这些点作为学生自主探究學习的支点,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有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课堂才会精彩纷呈,课堂才会高效。
关键词:支点;兴趣;亢奋;转折;幸福;主人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21-035-1
阿基米德曾经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地球”,而我想说:“给学生一个支点,让孩子撑起整个课堂”。笔者认为,只有让学生成为数学课堂真正的主人,课堂才会高效,学生的核心素养才会真正得到培养。
一、寻找孩子的学习兴趣点
兴趣是一种潜在素质,他能激发学生在心理上产生数学学习爱好和追求倾向,使学生爱学数学,乐学数学,会学数学。教师要抓住他们好奇心、好胜心强的特点,善于寻找孩子的兴趣点。
在教学《认识倒数》时,我设计了男女生口算PK赛的游戏。
游戏一:算一算
看谁做的又对又快。(课件出示两组计算题,一组题的积都为1,另一组题的积不确定。)
结果女生轻松获胜,而男生提出了异议。(不公平)
师:男生为什么认为不公平?
男生汇报:因为女生一组题的乘积都是1。
设计这组男女生进行口算PK赛的游戏,初步让学生感受到乘积是“1”这一奇怪而有趣的现象。学生在无形中对乘积是1的两个乘数产生了探究的兴趣,在不知不觉中认识了倒数的特征。
游戏二:找一找
师:公平竞争,看谁找的多,找的快
出示例7,并让学生找出哪两个数的乘积是1。
游戏三:写一写
师:同学们算的对,找的快,下面看谁写的多
课件出示:照样子试着写出几组乘积是1的两个数(指名板书)
这样,通过学生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在算一算、找一找、写一写的过程中,尊重学生自我发展的需求,为给学生创造了自主探索的空间,激发了学生探索倒数知识的兴趣。
二、寻找孩子的学习亢奋点
记得在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时,我是这样做的:
师:还记得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是怎样计算的吗?它们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生1: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是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
生2:转化前后的比较(面积、底、高)
生3:梯形能不能“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呢?
师:好问题!你们认为能吗?(能!)
师:现在我们同桌互相协作探究,完成表格。
学生利用书上117页剪下的梯形拼一拼,交流并完成表格。
学生展示拼一拼,并说一说发现了什么?
生:哪些图形会与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有关?
师:你猜一猜呢?
生:我认为所拼成的平行四边形与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有关。
师:下面就请大家分小组来验证你们的想法。
生小组讨论汇报: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每个梯形的面积是所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拼成它的三角形面积的2倍。
生:梯形的面积=所拼成的平行四边面积除以2
师:大家讲得非常好,还有没有补充的?
生:我们发现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梯形的上底 下底,平行四边形的高就是梯形的高,用梯形的上底加下底的和乘高得到的也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再除以2就是梯形的面积。
生:梯形的面积等于=(上底 下底)×高÷2
师:(拍手表扬)讲得太好了,大家都听懂了吗?
学生对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提出的问题,都是我引导学生在前后知识联系这一支点上,有意安排的,其目的是唤醒学生原有的知识,使之在学生内心自然生长。
三、寻找孩子学习的幸福点
教育为幸福生活奠基,我们应将生活中的点滴融入自己的教学行为,为学生创设幸福的学习环境,引导他们去感受生活、获得幸福。
执教《千克与克》一课时,有这样一个片段:
师:想一想,你生活中在哪儿见过克?
生:妈妈给我买的薯片袋子上有克。
生:爸爸给我买的面包上有克。
生:爷爷买的果冻上有克。
师:亲人关爱我们,给我买的零食、水果时,有我们学到的“克”。
师:让我们拿出自己带的水果到盘秤上称一称有多少克。与同桌交换分享自带的水果,并告诉他分享的水果是多少克。
生:和同桌分享的苹果150克、桔子70克……
课堂中,学生们例举了生活中的克,并通过称一称,参与分享水果的活动,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幸福”,并在幸福之中学习知识,以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之效。学生在这些交流和活动中,可以轻松愉快地学会知识。因此,我们应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引导学生去感悟数学教学中出现的幸福点。学生只有在这样数学活动中,生活激情与学习创造性才会充分迸发,才会找到自己的幸福点。
总之,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寻找孩子学习的兴趣点、亢奋点和幸福点,给孩子学习提供支点,让他们撑起整个课堂。而这些都离不开老师与孩子们在课堂上的设疑解惑。孩子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应该帮助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成功,去体验数学的魅力和价值。
关键词:支点;兴趣;亢奋;转折;幸福;主人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21-035-1
阿基米德曾经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地球”,而我想说:“给学生一个支点,让孩子撑起整个课堂”。笔者认为,只有让学生成为数学课堂真正的主人,课堂才会高效,学生的核心素养才会真正得到培养。
一、寻找孩子的学习兴趣点
兴趣是一种潜在素质,他能激发学生在心理上产生数学学习爱好和追求倾向,使学生爱学数学,乐学数学,会学数学。教师要抓住他们好奇心、好胜心强的特点,善于寻找孩子的兴趣点。
在教学《认识倒数》时,我设计了男女生口算PK赛的游戏。
游戏一:算一算
看谁做的又对又快。(课件出示两组计算题,一组题的积都为1,另一组题的积不确定。)
结果女生轻松获胜,而男生提出了异议。(不公平)
师:男生为什么认为不公平?
男生汇报:因为女生一组题的乘积都是1。
设计这组男女生进行口算PK赛的游戏,初步让学生感受到乘积是“1”这一奇怪而有趣的现象。学生在无形中对乘积是1的两个乘数产生了探究的兴趣,在不知不觉中认识了倒数的特征。
游戏二:找一找
师:公平竞争,看谁找的多,找的快
出示例7,并让学生找出哪两个数的乘积是1。
游戏三:写一写
师:同学们算的对,找的快,下面看谁写的多
课件出示:照样子试着写出几组乘积是1的两个数(指名板书)
这样,通过学生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在算一算、找一找、写一写的过程中,尊重学生自我发展的需求,为给学生创造了自主探索的空间,激发了学生探索倒数知识的兴趣。
二、寻找孩子的学习亢奋点
记得在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时,我是这样做的:
师:还记得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是怎样计算的吗?它们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生1: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是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
生2:转化前后的比较(面积、底、高)
生3:梯形能不能“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呢?
师:好问题!你们认为能吗?(能!)
师:现在我们同桌互相协作探究,完成表格。
学生利用书上117页剪下的梯形拼一拼,交流并完成表格。
学生展示拼一拼,并说一说发现了什么?
生:哪些图形会与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有关?
师:你猜一猜呢?
生:我认为所拼成的平行四边形与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有关。
师:下面就请大家分小组来验证你们的想法。
生小组讨论汇报: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每个梯形的面积是所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拼成它的三角形面积的2倍。
生:梯形的面积=所拼成的平行四边面积除以2
师:大家讲得非常好,还有没有补充的?
生:我们发现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梯形的上底 下底,平行四边形的高就是梯形的高,用梯形的上底加下底的和乘高得到的也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再除以2就是梯形的面积。
生:梯形的面积等于=(上底 下底)×高÷2
师:(拍手表扬)讲得太好了,大家都听懂了吗?
学生对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提出的问题,都是我引导学生在前后知识联系这一支点上,有意安排的,其目的是唤醒学生原有的知识,使之在学生内心自然生长。
三、寻找孩子学习的幸福点
教育为幸福生活奠基,我们应将生活中的点滴融入自己的教学行为,为学生创设幸福的学习环境,引导他们去感受生活、获得幸福。
执教《千克与克》一课时,有这样一个片段:
师:想一想,你生活中在哪儿见过克?
生:妈妈给我买的薯片袋子上有克。
生:爸爸给我买的面包上有克。
生:爷爷买的果冻上有克。
师:亲人关爱我们,给我买的零食、水果时,有我们学到的“克”。
师:让我们拿出自己带的水果到盘秤上称一称有多少克。与同桌交换分享自带的水果,并告诉他分享的水果是多少克。
生:和同桌分享的苹果150克、桔子70克……
课堂中,学生们例举了生活中的克,并通过称一称,参与分享水果的活动,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幸福”,并在幸福之中学习知识,以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之效。学生在这些交流和活动中,可以轻松愉快地学会知识。因此,我们应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引导学生去感悟数学教学中出现的幸福点。学生只有在这样数学活动中,生活激情与学习创造性才会充分迸发,才会找到自己的幸福点。
总之,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寻找孩子学习的兴趣点、亢奋点和幸福点,给孩子学习提供支点,让他们撑起整个课堂。而这些都离不开老师与孩子们在课堂上的设疑解惑。孩子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应该帮助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成功,去体验数学的魅力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