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能力,对开拓学生的智慧极为重要. 学生思维的发展,离不开教育. 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那么,被喻为“思维的体操”的数学课程,在教学中又将如何开展,才能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一下在教学每个环节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几点做法:
一、在情境创设阶段,开启学生的思维大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节课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是否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因此,作为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情境创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促于学,这是一个循环上升的过程. 因此,教师在教学前奏时,可以设疑挑战,根据教学需要,针对教学内容,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说出心中疑问,即使是“怪”问题,教师也不要训斥、否定,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和思想上的闪光点,看到学生问题中的合理因素,及时纠正不合理部分. 接着引导学生根据问题去猜、去想,猜想问题的结论、猜想解题的方向、猜想由特殊到一般的可能、猜想知识间的有机联系,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把各种各样的想法都讲出来,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推动其思维的主动性.
二、在合作交流阶段,撞击学生的思维火花
新课程标准不仅强调知识与技能的获得,更强调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因此,在教学每节新知时,我都在预设好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认真分析,通过探索交流活动,发现和理解所学内容,点燃学生主动探索之火. 正如著名心理学家鲁宾斯指出的那样,“任何思维,不论它是多么抽象的和多么理论的,都是从观察分析经验材料开始. ”学生通过观察,看清问题的实质;通过分析,弄懂问题的缘由. 在难于突破的环节中,教师可以从旁指点,指点学生走出问题陷阱.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提供学生充裕的思考空间,给学生一个“悟”的过程. 同时,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主体意识,适时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给刚刚起燃的思维之火加点油,使之烧得更旺、更久. 例如:在教学“展开与折叠(二)”时,为了使学生能够直观形象地认识立体图形和平面之间的联系,我设计了一个教学活动. 首先,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将一个正方体的表面沿某些棱剪开,展成一个平面图形. 请四人小组合作完成,其中两位同学负责剪,另两名同学负责甄选他们剪开后的平面图形,看哪一组同学得到的不同平面图形最多. 在学生操作过程中,教师巡视各组,并进行适当的指导. 接着,组织学生展示成果. 小组代表分别上台展示,台下同学都在仔细观察,或寻找出经旋转、翻折后相同的平面图形,或上台补充与黑板上不同的图形,课堂气氛空前热烈. 经过上述教学活动后,本节难点在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互动交流中得到了解决,并在教育过程中,不断撞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养成主动去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学习习惯.
三、在运用提升阶段,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现代教育提倡创新精神,而创新精神需要发散思维. 教师在教学中应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视为教育的重要使命,提供广阔的教育空间来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教育学生养成遇到问题能沿着不同方向去选取信息,不受常规束缚,寻找变异,从多方面寻求答案的思维习惯,使学生的潜能得以充分地开发. 因此,在运用提升阶段,我会设置些延伸练习,使学生能更深层次地掌握新知. 可以是书上的问题或习题,还可以编制一些变换结论,缺少条件的“藏头露尾”的题目……在教学中我采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思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让学生在“多解”、“多变”、“多思”中把握问题的本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引导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基本方法是分析、综合反其道而行之的交叉使用,即由条件推结论,看结论想条件. 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暴露思维过程,要让学生尝试探索发现的过程;把失败过程和失败到成功的过程端出来,从反思中使学生看到转变思维的方向、方式、方法和策略,缩小探索范围,尽快获得发现的成功.
在教学“比例”时,我设计了这题:已知三个数1,2,■,请你再添上一个数,使它们能构成一个比例式,则这个数是 . 很明显这是一道开放创新题,由于题中未明确告知构成比例的各数的顺序,因此所添的数的位置有很大的灵活性. 解题关键是抓住比例的本质属性,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逐步开拓学生的思维领域.
四、在总结反思阶段,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
数学是知识交流过程,更是情感交流过程. 只考虑知识交流,不考虑情感交流,是课堂教学忽视人文的表现. 学生在中学里已经掌握了辩证思维的一系列特点,如学生的质疑思维能力、思维的统摄能力. 这是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与形成的最高层次. 因此在课堂教学的收尾阶段,适当地开展总结反思活动,对于提高这节课的效果有着事半功倍的作用. 主要通过“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感处最深是什么”、“你还有哪些要问”等形式,让学生将知识发生、发展过程与学生学习知识的心理活动统一起来,从数学思想、情感价值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加强学生对数学各知识间的联系和应用的认识,锻炼思维的灵活性,促使学生进行思维筛选,再次活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升华,努力使他们形成较强的辩证思维能力. 最后,再设计一道拓展题,来满足一些水平高、特别聪明和爱好钻研的学生,使学生的思维之火得以蔓延. 期间要鼓励学生大胆回答,对于学生的回答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即使经过检验发现这个答案是错误的,但对学生思维的训练也是有益的.
总之,数学作为一门学科,需要的是一种积累、一种沉淀、一种深度挖掘的能力,是没有止境的.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密切联系时间、空间等多种可能的条件,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观念,多方探讨,将课堂教学设计与学生主体合为一体,立足于发展学生思维的持续性、顺序性和广延性,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
[2]许新.走进新课程全国中学数学课堂教学观摩活动见闻及感想.
[3]章辉.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与思维能力培养.
一、在情境创设阶段,开启学生的思维大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节课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是否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因此,作为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情境创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促于学,这是一个循环上升的过程. 因此,教师在教学前奏时,可以设疑挑战,根据教学需要,针对教学内容,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说出心中疑问,即使是“怪”问题,教师也不要训斥、否定,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和思想上的闪光点,看到学生问题中的合理因素,及时纠正不合理部分. 接着引导学生根据问题去猜、去想,猜想问题的结论、猜想解题的方向、猜想由特殊到一般的可能、猜想知识间的有机联系,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把各种各样的想法都讲出来,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推动其思维的主动性.
二、在合作交流阶段,撞击学生的思维火花
新课程标准不仅强调知识与技能的获得,更强调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因此,在教学每节新知时,我都在预设好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认真分析,通过探索交流活动,发现和理解所学内容,点燃学生主动探索之火. 正如著名心理学家鲁宾斯指出的那样,“任何思维,不论它是多么抽象的和多么理论的,都是从观察分析经验材料开始. ”学生通过观察,看清问题的实质;通过分析,弄懂问题的缘由. 在难于突破的环节中,教师可以从旁指点,指点学生走出问题陷阱.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提供学生充裕的思考空间,给学生一个“悟”的过程. 同时,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主体意识,适时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给刚刚起燃的思维之火加点油,使之烧得更旺、更久. 例如:在教学“展开与折叠(二)”时,为了使学生能够直观形象地认识立体图形和平面之间的联系,我设计了一个教学活动. 首先,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将一个正方体的表面沿某些棱剪开,展成一个平面图形. 请四人小组合作完成,其中两位同学负责剪,另两名同学负责甄选他们剪开后的平面图形,看哪一组同学得到的不同平面图形最多. 在学生操作过程中,教师巡视各组,并进行适当的指导. 接着,组织学生展示成果. 小组代表分别上台展示,台下同学都在仔细观察,或寻找出经旋转、翻折后相同的平面图形,或上台补充与黑板上不同的图形,课堂气氛空前热烈. 经过上述教学活动后,本节难点在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互动交流中得到了解决,并在教育过程中,不断撞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养成主动去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学习习惯.
三、在运用提升阶段,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现代教育提倡创新精神,而创新精神需要发散思维. 教师在教学中应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视为教育的重要使命,提供广阔的教育空间来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教育学生养成遇到问题能沿着不同方向去选取信息,不受常规束缚,寻找变异,从多方面寻求答案的思维习惯,使学生的潜能得以充分地开发. 因此,在运用提升阶段,我会设置些延伸练习,使学生能更深层次地掌握新知. 可以是书上的问题或习题,还可以编制一些变换结论,缺少条件的“藏头露尾”的题目……在教学中我采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思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让学生在“多解”、“多变”、“多思”中把握问题的本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引导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基本方法是分析、综合反其道而行之的交叉使用,即由条件推结论,看结论想条件. 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暴露思维过程,要让学生尝试探索发现的过程;把失败过程和失败到成功的过程端出来,从反思中使学生看到转变思维的方向、方式、方法和策略,缩小探索范围,尽快获得发现的成功.
在教学“比例”时,我设计了这题:已知三个数1,2,■,请你再添上一个数,使它们能构成一个比例式,则这个数是 . 很明显这是一道开放创新题,由于题中未明确告知构成比例的各数的顺序,因此所添的数的位置有很大的灵活性. 解题关键是抓住比例的本质属性,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逐步开拓学生的思维领域.
四、在总结反思阶段,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
数学是知识交流过程,更是情感交流过程. 只考虑知识交流,不考虑情感交流,是课堂教学忽视人文的表现. 学生在中学里已经掌握了辩证思维的一系列特点,如学生的质疑思维能力、思维的统摄能力. 这是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与形成的最高层次. 因此在课堂教学的收尾阶段,适当地开展总结反思活动,对于提高这节课的效果有着事半功倍的作用. 主要通过“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感处最深是什么”、“你还有哪些要问”等形式,让学生将知识发生、发展过程与学生学习知识的心理活动统一起来,从数学思想、情感价值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加强学生对数学各知识间的联系和应用的认识,锻炼思维的灵活性,促使学生进行思维筛选,再次活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升华,努力使他们形成较强的辩证思维能力. 最后,再设计一道拓展题,来满足一些水平高、特别聪明和爱好钻研的学生,使学生的思维之火得以蔓延. 期间要鼓励学生大胆回答,对于学生的回答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即使经过检验发现这个答案是错误的,但对学生思维的训练也是有益的.
总之,数学作为一门学科,需要的是一种积累、一种沉淀、一种深度挖掘的能力,是没有止境的.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密切联系时间、空间等多种可能的条件,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观念,多方探讨,将课堂教学设计与学生主体合为一体,立足于发展学生思维的持续性、顺序性和广延性,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
[2]许新.走进新课程全国中学数学课堂教学观摩活动见闻及感想.
[3]章辉.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与思维能力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