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在他的私学教育中,道德教育居首要地位。在当代高校教育中,深入研究和发掘孔子的德育思想,重视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孔子;德育;教育
孔子是两千多年以来中国乃至人类历史上屈指可数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教育学说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对中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重大的贡献和影响。他首开了重视“德育”的优良传统,他的德教思想曾对我国古代的道德教育,对人们高尚品德的形成,对促进整个社会风气的淳化都起着积极的作用。在强调以德治国的今天,孔子的德教思想对高校道德教育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重视道德教育
孔子特别重视学生思想品格和伦理道德教育,并将其放在首要地位。孔子在《论语》里多次提到自己致力于培养“士”、“君子”、“成人”,在教育内容中道德教育占有相当突出的地位,一般文化知识的学习均服从道德教育的统领。孔子在“德”和“才”两个方面,把“德”放在第一位,并把“仁、义、礼、智、信”作为五常,以“仁”为出发点,提倡“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他认为“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子认为按八德处事为人就是“仁”。他的弟子有子曾经这样说:“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义之本与”。因此,“孝弟”这些原则就是“仁”的根本。只有知道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人才会尊重别人;只有珍爱自己、珍爱父母、珍爱朋友的人,才会热爱集体、热爱国家。当代高校要搞好德育工作,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思想应从“孝弟”抓起,这也正是我们今天素质教育所提倡的“育才先育人,育人先育德,育德先育魂”的渊源。
“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因而孔学又被称为“仁学”。一般儒学研究者都以为,仁之核心体现在下面这句话中:“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一种克己的工夫,也就是内修的工夫,所以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 所谓“克己复礼”,就是要求人们自觉地约束自己,在既定的位置上以礼的标准正确地处理与他人的关系,“礼”既表现为规范化的文明仪态,也表现为在传统习俗的基础上加以整理定型的许多具体仪式。反之“不学礼,无以立”。孔子的仁是本体的爱,这种爱的体现就是孟子所说的“仁者爱人”。总之,孔子讲的爱是推己及人的爱,是从人自身开始的爱,而这种爱的根本是仁。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的君子人格是中国人文精神的重要体现,而孔子的君子观又是儒家君子人格的基础与核心。在今日中国,了解孔子的君子观,提倡儒家的君子人格,对于社会道德的重建,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我们知道,任何一种道德,除去政治因素外,都必然建立在深厚的人文精神和崇高的人格基础之上。 现代中国要想建立自己成型、有序的道德伦理,必须在中国固有文化传统中寻找自身的人文精神,其中,君子人格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
孔子把德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在当代高校教育中,如果我们的教育管理者,只懂搞教学,而不懂道德教育的要求,那么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目的是很难实现的。
二、关于教育的目的
儒家经典著作《大学》开宗明义第一句即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孔子在回答弟子“子奚不为政”的问题时说:“《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希其为为政?”孔子毕生致力于教育。他在回答“为什么不去为政”时说,通过教育培养人的道德,影响到政治上去,本身就是为政。他把道德教化当作治国的手段和国家的重要职能,这是他对教育本质的根本看法。他认为教育不是单纯传授知识的文化活动,而是关系到社会安定、国家治乱的根本大事;治国不能单纯依靠强力管制,更重要的是通过教育提高人们的素质,使百姓“有耻且格”。值得说明的是,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也是他学说的中心思想。“仁”在《论语》中出现109次之多。强调“以德治国”,道德对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是立国治国的三大要素之一,把道德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以德教化人民。这就涉及到教育的阶级性的问题。也就是说孔子的德育教育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而在当代我国的德育为首、学会做人的素质教育宗旨是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合格人才,是当前社会发展所要求的,这是根本的不同。
孔子认为,具有高尚的品德和治国才能的君子知识面要宽广。他指出:“君子不器。”就是说君子不能只是作为某种需要的特定用途的器具,而应当成为具备多种才能的通才。孔子的学生“夏”用“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概括了孔子关于教育目的的主张,其基本含义是把官职和学习结合起来。孔子的教育目的是受其政治理想所决定的,他的培养目标是有知识、有高尚品德的士、君子,让他们去辅佐君王做老百姓的道德表率。把学习和當官结合起来是我们应当批判的,但孔子主张教育应该培养有知识、有高尚品德的人却是我们可借鉴的。孔子要求的“君子”有两个条件:一是注重自己的道德修养;二是要使老百姓得到安乐,即有治国安民之术。这同我们今天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在一定程度上是一致的。
三、深入发掘孔子的德育教育思想,大力推进高校道德教育。
孔子特别要求学生把道德教育放在首要位置,要以忠、信、孝、爱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同时,他还要求人们应把道德修养作为一种追求,变为自觉行动。把追求崇高的精神生活作为人生的最大快乐。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对现代教育仍有借鉴价值。现在我们对贫富家庭的子弟都应一视同仁,要保障他们受教育的权利。同时,要特别重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技能,开发他们的智力,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要教给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事的基本规范。这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对合格人才的需要;是社会不断发展、前进的需要;是中华民族振兴的需要。
在当代高校教育中,我们同样应该继承孔子的这种教育思想,重视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大学教育是在基础教育的基础上,提高大学生的做人标准和做事能力。大学生要想立身成才,建功立业,首要的就是要先学会做人,也就是说,必须有较高的道德素质,因为道德素质是大学生的立身素质。新世纪的人才要有实事求是、敢于坚持真理的精神,要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从更高层次上要求,则应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道德素质是人生发展的原动力,是高素质人才的基本点。重视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是孔子道德教育思想对当今学校教育工作的启示,也是时代对高校德育工作的要求。
通过研究孔子的德育思想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我们发现,孔子的德育思想虽然有维护封建统治的消极的一面,但不可否认,孔子的德育思想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座丰碑,其精华部分是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的,应是我们今天借鉴与吸取的精华。继承孔子德育思想的合理内核,对我们今天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对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长治久安,都必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孔子;德育;教育
孔子是两千多年以来中国乃至人类历史上屈指可数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教育学说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对中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重大的贡献和影响。他首开了重视“德育”的优良传统,他的德教思想曾对我国古代的道德教育,对人们高尚品德的形成,对促进整个社会风气的淳化都起着积极的作用。在强调以德治国的今天,孔子的德教思想对高校道德教育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重视道德教育
孔子特别重视学生思想品格和伦理道德教育,并将其放在首要地位。孔子在《论语》里多次提到自己致力于培养“士”、“君子”、“成人”,在教育内容中道德教育占有相当突出的地位,一般文化知识的学习均服从道德教育的统领。孔子在“德”和“才”两个方面,把“德”放在第一位,并把“仁、义、礼、智、信”作为五常,以“仁”为出发点,提倡“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他认为“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子认为按八德处事为人就是“仁”。他的弟子有子曾经这样说:“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义之本与”。因此,“孝弟”这些原则就是“仁”的根本。只有知道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人才会尊重别人;只有珍爱自己、珍爱父母、珍爱朋友的人,才会热爱集体、热爱国家。当代高校要搞好德育工作,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思想应从“孝弟”抓起,这也正是我们今天素质教育所提倡的“育才先育人,育人先育德,育德先育魂”的渊源。
“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因而孔学又被称为“仁学”。一般儒学研究者都以为,仁之核心体现在下面这句话中:“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一种克己的工夫,也就是内修的工夫,所以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 所谓“克己复礼”,就是要求人们自觉地约束自己,在既定的位置上以礼的标准正确地处理与他人的关系,“礼”既表现为规范化的文明仪态,也表现为在传统习俗的基础上加以整理定型的许多具体仪式。反之“不学礼,无以立”。孔子的仁是本体的爱,这种爱的体现就是孟子所说的“仁者爱人”。总之,孔子讲的爱是推己及人的爱,是从人自身开始的爱,而这种爱的根本是仁。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的君子人格是中国人文精神的重要体现,而孔子的君子观又是儒家君子人格的基础与核心。在今日中国,了解孔子的君子观,提倡儒家的君子人格,对于社会道德的重建,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我们知道,任何一种道德,除去政治因素外,都必然建立在深厚的人文精神和崇高的人格基础之上。 现代中国要想建立自己成型、有序的道德伦理,必须在中国固有文化传统中寻找自身的人文精神,其中,君子人格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
孔子把德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在当代高校教育中,如果我们的教育管理者,只懂搞教学,而不懂道德教育的要求,那么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目的是很难实现的。
二、关于教育的目的
儒家经典著作《大学》开宗明义第一句即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孔子在回答弟子“子奚不为政”的问题时说:“《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希其为为政?”孔子毕生致力于教育。他在回答“为什么不去为政”时说,通过教育培养人的道德,影响到政治上去,本身就是为政。他把道德教化当作治国的手段和国家的重要职能,这是他对教育本质的根本看法。他认为教育不是单纯传授知识的文化活动,而是关系到社会安定、国家治乱的根本大事;治国不能单纯依靠强力管制,更重要的是通过教育提高人们的素质,使百姓“有耻且格”。值得说明的是,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也是他学说的中心思想。“仁”在《论语》中出现109次之多。强调“以德治国”,道德对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是立国治国的三大要素之一,把道德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以德教化人民。这就涉及到教育的阶级性的问题。也就是说孔子的德育教育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而在当代我国的德育为首、学会做人的素质教育宗旨是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合格人才,是当前社会发展所要求的,这是根本的不同。
孔子认为,具有高尚的品德和治国才能的君子知识面要宽广。他指出:“君子不器。”就是说君子不能只是作为某种需要的特定用途的器具,而应当成为具备多种才能的通才。孔子的学生“夏”用“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概括了孔子关于教育目的的主张,其基本含义是把官职和学习结合起来。孔子的教育目的是受其政治理想所决定的,他的培养目标是有知识、有高尚品德的士、君子,让他们去辅佐君王做老百姓的道德表率。把学习和當官结合起来是我们应当批判的,但孔子主张教育应该培养有知识、有高尚品德的人却是我们可借鉴的。孔子要求的“君子”有两个条件:一是注重自己的道德修养;二是要使老百姓得到安乐,即有治国安民之术。这同我们今天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在一定程度上是一致的。
三、深入发掘孔子的德育教育思想,大力推进高校道德教育。
孔子特别要求学生把道德教育放在首要位置,要以忠、信、孝、爱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同时,他还要求人们应把道德修养作为一种追求,变为自觉行动。把追求崇高的精神生活作为人生的最大快乐。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对现代教育仍有借鉴价值。现在我们对贫富家庭的子弟都应一视同仁,要保障他们受教育的权利。同时,要特别重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技能,开发他们的智力,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要教给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事的基本规范。这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对合格人才的需要;是社会不断发展、前进的需要;是中华民族振兴的需要。
在当代高校教育中,我们同样应该继承孔子的这种教育思想,重视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大学教育是在基础教育的基础上,提高大学生的做人标准和做事能力。大学生要想立身成才,建功立业,首要的就是要先学会做人,也就是说,必须有较高的道德素质,因为道德素质是大学生的立身素质。新世纪的人才要有实事求是、敢于坚持真理的精神,要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从更高层次上要求,则应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道德素质是人生发展的原动力,是高素质人才的基本点。重视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是孔子道德教育思想对当今学校教育工作的启示,也是时代对高校德育工作的要求。
通过研究孔子的德育思想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我们发现,孔子的德育思想虽然有维护封建统治的消极的一面,但不可否认,孔子的德育思想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座丰碑,其精华部分是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的,应是我们今天借鉴与吸取的精华。继承孔子德育思想的合理内核,对我们今天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对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长治久安,都必将起到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