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企业的许多价值信息得不到反映,传统的财务报告体系受到了不断挑战。基于此,本文从资本保全的角度出发,分析了资本保全观念与现行财务报告体系的逻辑关系及现代企业资本保全观念对现行财务报告模式的冲击。最后,针对财务报告体系重构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字:资本保全;财务报告;价值增值
财务会计的基本目标是向企业外部使用者提供有助于其进行经济决策的财务信息,也就是要定期进行财务报告或提供财务报表,为使用者决策服务。资产负责表、收益表和现金流量表是当今三大报表。但是这些基于权责发生制和历史成本为主要计量属性的现行财务报告模式在当今信息爆炸和知识经济时代愈来愈显示出其局限性。随着金融工具、技术创新、信息技术等环境因素的不断影响使得企业的风险和不确定大为提高,而这些信息在现行财务报告模式大都得不到反应(甚至未能在表外反应),因此,传统财务报告模式披露的信息是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和经营业绩。基于此,许多学者纷纷提出了各自的主张和观点。例如肖泽忠建议采用大众传播报告模式、吴东辉提出“以事项会计为基础”的实时报告系统;美国AICPA针对现行报告模式的一些缺陷提出了一些具体改进意见,比如区分核心、非核心项目;披露非总计信息;摘要信息及财务数据重新表述,对尚无准则规范的其他披露等等。笔者认为尽管许多学者从多角度研究,但是一定程度上并没有抓住问题的核心。本文将从资本保全的角度加以分析和探讨。
一、传统资本保全向现代企业资本保全演进
传统的资本保全的对象主要是企业资产,其核心理念就是“股东至上”,即只承认财务资本所有者保全要求,而对其他资本主体资本保全要求则不在会计系统中体现,因此这种注重企业资产账面价值补偿的静态管理状态严重忽视了资产的风险程度及与资产性质的相关性,结果使得无形资产、商誉、人力资产等各种新形态资产不能够被纳入资本保全范围。而现代企业资本保全则摆脱了“股东至上”逐步发展到各自资本主体人格化后的“共同治理”理念,企业本质的深化促使现代化企业更加关注企业的价值增值。总之,现代企业资本保全更加关注企业的共性资产,比如财务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等的保值增值程度。这样看来,现代企业保全观念比较符合当今企业在激烈竞争状况下的风险性和经营状况。
二、资本保全观念与现行财务会计报告体系的内在关系
在复式簿记诞生之前商业活动虽然已经使得受托责任会计的产生,但是这种责任主要是资产保管责任。工业革命后,财务资本所有者和财务资本经营者已经分离,这样早期的资产受托就发展成要求经营者在保证财务投入资本完整的前提下实现利润最大化。随着企业经济活动的多样化、物价变动、金融工具创新使得许多价值信息得不到反映,即使进入由于利润表的固有局限而进入了资产负债表,这样资本化价值在资产负债表开始重视。上述发展表现为资产(实物形态)--收益(历史成本补偿为和谐)--资产价值(资本化价值增值为主)的变革过程,这种变革的特征就是以资产负债表或利润表为核心的相互环接观念。但是,从会计理论的角度看似乎缺乏依据,相反主张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有着各自特有视角提供有用性信息的非环接观念受到了重视,这样从逻辑上看就把两表所反映的财务会计要素割裂了。笔者认为,科学解释两表并重但又相互联系的关键在于资本保全观念的选择上。比如现行会计计量规则中的不同计量属性的实质就是企业契约与市场契约组合的外在表现。体现在财务报表上就是资产负债表从净资产角度反映财务资本所有者投入资本保值增值程度,利润表从成本补偿角度反映财务资本所有者投入资本保值增值程度。净资产保值增值主要从资本角度考虑,关注外部市场标准,更多地体现企业财务资本所有者的行为;而成本补偿主要针对资产保值而言,关注企业内部分配,更多体现企业经营者行为。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两者的对资本保全观念有不同的选择。
在资本保全观念下,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又怎么统一呢?那就是现金流量表的出现。我们知道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分别从不同视角反映资本所有者资本保全情况,然而这仅仅是数量保全而不是质量保全。因为财务资本所有者最初投入资本在形式上都是假定其处于现金状态,经过一定会计经营期间评价其资本保全程度必然需要考虑现金品质,体现在资产角度就是其变现能力,体现在利润角度就是成本补偿的现金回收状况。正是现金流量表承担了这个既反映利润质量又反映资产质量的资本保全程度的重要责任。在资本保全观念下,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的关系可用下面的示意图来表示:
三、现代企业资本保全观念对传统财务会计报告的冲击
从传统企业本质角度看,公司一诞生就是建立在财务资本所有者投入资本基础上的,也就是说企业所有者权益就是等于其投入数量,所有者权益仅仅是财务资本所有者的财务资本求偿权,这时的公司治理机制就体现为财务资本所有者投入财务资本保值增值问题。然而,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企业资产已不仅仅包括财务资本,人力资本、组织资本、社会资本都形成了一定专用资产,各个资本主体形成了竞争或合作的博弈关系。这时传统财务会计报告体系受到的最大冲击就是这些专用性资产如何在会计报表中确认、计量和报告。同时由于这些资产时刻处于变动之中,这样看来,现行固化的会计报告体系是不可靠的。
四、现行财务报告重构的可行性建议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财务报表的重建应该采取渐进式的方式,任何事物的改革不能一蹴而就,否则由于旧事物的强保护带效应的强大韧性作用反而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
经过上面分析,基于现行财务报表系统与资本保全观念存在密切关系,笔者认为,重建会计报表可以从资本保全观念的演进的思路上着手,主要使得各个动态的资本主体能在财务报告体系得到确认、计量和报告。
1.基于传统资本保全观念构建财务报告体系,并以此为基础从因果价值链角度理顺现行财务报告之间逻辑关系。我们必须要从整体财务报告中揭示财务资本保值增值因果价值链。
2.披露衍生财务资本保全及增值状况。站在股东角度上披露诸如财务资本货币时间价值、风险价值及股权资本成本等。
3.披露人力资本、组织资本、社会资本和顾客资本保全及增值状况。企业未来价值的增值,无不是这些个性资本的共同贡献。这里特别要关注顾客资本的披露信息,因为财务资本、人力资本、组织资本、社会资本共同造就的企业价值增值相对于顾客资本而言是一种企业内部价值创造过程,而顾客资本则代表着企业价值增值实现能力,这种能力对处于竞争环境下的企业显得尤为重要。至于披露方式,我们可以借鉴沃尔曼的彩色层次模式。
4.报告模式可以采取交互式按需报告模式。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财务报告将逐渐从纸质形式过渡到网络形式。基于交互式按需报告模式具有灵活性、交互性和实时报告的特点,这与资本保全观念下各个资本个体相互竞争、创造价值的动态发展过程具有内在一致性。因此,它能更好地满足使用者的信息要求,并进而提高市场效率和减少信息不对称。
参考文献:
[1]王仲兵.资本保全会计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作者通讯地址:云南师范大学 650092)
关键字:资本保全;财务报告;价值增值
财务会计的基本目标是向企业外部使用者提供有助于其进行经济决策的财务信息,也就是要定期进行财务报告或提供财务报表,为使用者决策服务。资产负责表、收益表和现金流量表是当今三大报表。但是这些基于权责发生制和历史成本为主要计量属性的现行财务报告模式在当今信息爆炸和知识经济时代愈来愈显示出其局限性。随着金融工具、技术创新、信息技术等环境因素的不断影响使得企业的风险和不确定大为提高,而这些信息在现行财务报告模式大都得不到反应(甚至未能在表外反应),因此,传统财务报告模式披露的信息是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和经营业绩。基于此,许多学者纷纷提出了各自的主张和观点。例如肖泽忠建议采用大众传播报告模式、吴东辉提出“以事项会计为基础”的实时报告系统;美国AICPA针对现行报告模式的一些缺陷提出了一些具体改进意见,比如区分核心、非核心项目;披露非总计信息;摘要信息及财务数据重新表述,对尚无准则规范的其他披露等等。笔者认为尽管许多学者从多角度研究,但是一定程度上并没有抓住问题的核心。本文将从资本保全的角度加以分析和探讨。
一、传统资本保全向现代企业资本保全演进
传统的资本保全的对象主要是企业资产,其核心理念就是“股东至上”,即只承认财务资本所有者保全要求,而对其他资本主体资本保全要求则不在会计系统中体现,因此这种注重企业资产账面价值补偿的静态管理状态严重忽视了资产的风险程度及与资产性质的相关性,结果使得无形资产、商誉、人力资产等各种新形态资产不能够被纳入资本保全范围。而现代企业资本保全则摆脱了“股东至上”逐步发展到各自资本主体人格化后的“共同治理”理念,企业本质的深化促使现代化企业更加关注企业的价值增值。总之,现代企业资本保全更加关注企业的共性资产,比如财务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等的保值增值程度。这样看来,现代企业保全观念比较符合当今企业在激烈竞争状况下的风险性和经营状况。
二、资本保全观念与现行财务会计报告体系的内在关系
在复式簿记诞生之前商业活动虽然已经使得受托责任会计的产生,但是这种责任主要是资产保管责任。工业革命后,财务资本所有者和财务资本经营者已经分离,这样早期的资产受托就发展成要求经营者在保证财务投入资本完整的前提下实现利润最大化。随着企业经济活动的多样化、物价变动、金融工具创新使得许多价值信息得不到反映,即使进入由于利润表的固有局限而进入了资产负债表,这样资本化价值在资产负债表开始重视。上述发展表现为资产(实物形态)--收益(历史成本补偿为和谐)--资产价值(资本化价值增值为主)的变革过程,这种变革的特征就是以资产负债表或利润表为核心的相互环接观念。但是,从会计理论的角度看似乎缺乏依据,相反主张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有着各自特有视角提供有用性信息的非环接观念受到了重视,这样从逻辑上看就把两表所反映的财务会计要素割裂了。笔者认为,科学解释两表并重但又相互联系的关键在于资本保全观念的选择上。比如现行会计计量规则中的不同计量属性的实质就是企业契约与市场契约组合的外在表现。体现在财务报表上就是资产负债表从净资产角度反映财务资本所有者投入资本保值增值程度,利润表从成本补偿角度反映财务资本所有者投入资本保值增值程度。净资产保值增值主要从资本角度考虑,关注外部市场标准,更多地体现企业财务资本所有者的行为;而成本补偿主要针对资产保值而言,关注企业内部分配,更多体现企业经营者行为。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两者的对资本保全观念有不同的选择。
在资本保全观念下,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又怎么统一呢?那就是现金流量表的出现。我们知道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分别从不同视角反映资本所有者资本保全情况,然而这仅仅是数量保全而不是质量保全。因为财务资本所有者最初投入资本在形式上都是假定其处于现金状态,经过一定会计经营期间评价其资本保全程度必然需要考虑现金品质,体现在资产角度就是其变现能力,体现在利润角度就是成本补偿的现金回收状况。正是现金流量表承担了这个既反映利润质量又反映资产质量的资本保全程度的重要责任。在资本保全观念下,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的关系可用下面的示意图来表示:
三、现代企业资本保全观念对传统财务会计报告的冲击
从传统企业本质角度看,公司一诞生就是建立在财务资本所有者投入资本基础上的,也就是说企业所有者权益就是等于其投入数量,所有者权益仅仅是财务资本所有者的财务资本求偿权,这时的公司治理机制就体现为财务资本所有者投入财务资本保值增值问题。然而,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企业资产已不仅仅包括财务资本,人力资本、组织资本、社会资本都形成了一定专用资产,各个资本主体形成了竞争或合作的博弈关系。这时传统财务会计报告体系受到的最大冲击就是这些专用性资产如何在会计报表中确认、计量和报告。同时由于这些资产时刻处于变动之中,这样看来,现行固化的会计报告体系是不可靠的。
四、现行财务报告重构的可行性建议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财务报表的重建应该采取渐进式的方式,任何事物的改革不能一蹴而就,否则由于旧事物的强保护带效应的强大韧性作用反而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
经过上面分析,基于现行财务报表系统与资本保全观念存在密切关系,笔者认为,重建会计报表可以从资本保全观念的演进的思路上着手,主要使得各个动态的资本主体能在财务报告体系得到确认、计量和报告。
1.基于传统资本保全观念构建财务报告体系,并以此为基础从因果价值链角度理顺现行财务报告之间逻辑关系。我们必须要从整体财务报告中揭示财务资本保值增值因果价值链。
2.披露衍生财务资本保全及增值状况。站在股东角度上披露诸如财务资本货币时间价值、风险价值及股权资本成本等。
3.披露人力资本、组织资本、社会资本和顾客资本保全及增值状况。企业未来价值的增值,无不是这些个性资本的共同贡献。这里特别要关注顾客资本的披露信息,因为财务资本、人力资本、组织资本、社会资本共同造就的企业价值增值相对于顾客资本而言是一种企业内部价值创造过程,而顾客资本则代表着企业价值增值实现能力,这种能力对处于竞争环境下的企业显得尤为重要。至于披露方式,我们可以借鉴沃尔曼的彩色层次模式。
4.报告模式可以采取交互式按需报告模式。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财务报告将逐渐从纸质形式过渡到网络形式。基于交互式按需报告模式具有灵活性、交互性和实时报告的特点,这与资本保全观念下各个资本个体相互竞争、创造价值的动态发展过程具有内在一致性。因此,它能更好地满足使用者的信息要求,并进而提高市场效率和减少信息不对称。
参考文献:
[1]王仲兵.资本保全会计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作者通讯地址:云南师范大学 65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