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技术突破与市场规模发展的规律比较

来源 :当代经济管理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_zhijie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不论是技术创新还是新型工业化最为重要的因素是市场驱动力,市场驱动力决定了产业规模和技术的持续研发。本文运用国际周期理论和技术金字塔模型说明:全球的每一项重大技术突破其基本规律是必然形成规模化的企业,许多情况下会形成产业集群,否则任何技术创新意义不大。因此,企业直接的技术创就能够适时地进行产业化。
  关键词:创新型国家;技术创新;生命周期;新型工业化
  
  1.1、技术创新的产业规模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组织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部署。王义高曾经在中国《科技成果》杂志发表文章认为:“创新型国家是一个科技推动工业化有序演进的历史过程。”而要进一步来说明这个问题,那就是建立创新型国家是工业化发展的必然规律,是全球生命周期理论发展的必然结果,而并非完全的技术创新,因此,我们必须从工业化规模经济来思考技术创新的实际意义。
  在我们看来,全球的每一项重大技术突破,其市场表现的基本规律是必然形成规模化的企业,许多情况下会形成了产业集群。照此规律,如果中国反复强调的单纯的科技创新而不从新型工业化的角度思考问题就不会产生预想的科技效率,事实上中国的科技进步与工业化高速发展相比并不值得夸耀,中国的GDP增长主要依靠出口和投资,自主创新的成果和每年23%的专利登记率还是远远无法与技术引进和发达国家相比。显然,我们忽视了类似于微软、英特尔、索尼和辉瑞这样的知识型企业年营业额都达到数百亿美元以上这种现象状况,它们不仅仅是某项技术的突破,而是技术突破后形成的市场规模。例如,辉瑞治疗男性ED的伟哥和微软的视窗操作系统,其技术因素远不如市场垄断和规模效应,这些知识型企业的成功在于将技术“输入”了市场规模。因而,我们有必要强调,中国的技术进步与市场彼此割裂的显现是造成中国技术创新效益差的主要原因之一。
  1.1.1、熊彼特式的技术创新理论
  我们要弄清技术创新、技术进步、技术扩散和市场驱动力等一组概念的本质内涵,把技术创新与发明创造、研究与开发(R&D)等概念区分开来,是进行技术创新、技术进步与技术扩散研究的前提与基础。
  创新经济学的创始人熊彼特(J.A.Schumpeter)认为:创新是“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新的组合”,即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从而形成一种新的生产能力,以获取潜在利润。具体来说,创新包括五种情况:(1)引进新产品;(2)引用新技术;(3)开辟新市场;(4)控制原材料新的供应来源;(5)实现工业的新组织。可以看出,这五种要素中,(1)、(2)指生产技术,(3)、(4)、(5)则为组织管理技术和市场化问题。另外,熊彼特还认为,创新是一个经济学范畴而非技术范畴,发明是新工具或新方法的发现;创新则是新工具或新方法的实施。发明往往是创新的一个环节,创新并不一定需要发明,发明只有用于经济之中带来利润才算是创新。看来熊彼特与所有经济学家一样并未对“技术创新”这个“黑匣子”表现出多大兴趣,而是关注技术进步对经济效率的提高。
  伊诺思(J.L.Enos)认为:“技术创新是几种行为综合的结果,这些行为包括发明的选择、资本投入保证、组织建立、制定计划、招工用人和开辟市场等”。英国经济学家斯通曼(P.Stoneman)认为:“技术创新是首次将科学发明输入生产系统,并通过研究与开发,努力形成商业交易的完整过程。”澳大利亚学者唐纳德·瓦茨(Donald.Watts)认为:“技术创新是企业对发明和研究成果进行开发并通过销售而创造利润的过程,这里强调的是市场获得的利润。
  所以我们说,对于涉及高技术产品或服务的公司,与生产和市场的战略关系在于把握科技进步与生产效率和市场营销的发展趋势,它的重要性要远远超过科技创新本身,没有市场收益技术创新则毫无意义,简直可以说就是资源浪费和消耗。
  我们广泛谈论的美国新经济,实际上就是知识创造出规模经营的企业,例如英特尔公司一天生产的芯片超过全球一年生产的总量,所谓技术进步,反映到经济领域就意味着一种新的生产方式(生产力,生产关系,请读者阅读马克思的关于此问题的论述)和商业模式(戴尔电子商务),如新的生产工具,新的管理理念,新的企业组织方式。从全球所有重大科技成果来看,技术突破都孕育了一个新的技术体系,一个新的规模化产业部门。新技术的生命周期,通过一系列相关的基础创新及其生产性运用,实现R&D到GDP的转化,结果是这一个技术体系开始广泛渗透到其他经济体中,例如国际互联网技术,就形成一种新的技术经济模式,这样的技术创新促使经济发展。
  我们回头来看中国的技术创新几乎都集中在大学和科研院所,而不是在企业,他们既无法形成规模产业也无法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只是徒劳无益浪费有限的科研经费。因此产业规模是衡量中国技术创新有效性的标准,根本用不着一些专家自吹自擂。
  1.1.2、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与技术创新
  在我们谈论了熊彼得式的技术创新之后,为了证实企业技术创新强度和市场要素的影响,我们有必要引用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说明技术创新与市场产品生命周期密切相关。
  我们知道,R & D 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实验发展三大类活动,我们就这三类活动简单地将从事这些活动的参与人员进行归类:基础研究的参与者主要是科学家,在中国主要是院士和一些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应用研究主要是工程师和企业技术人员;而实验则具有综合性,但也说明与企业结合更加紧密。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product life cycle,简称PLC)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雷蒙德·弗农(Raymond Vernon)1966年在其《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一文中首次提出的。
  产品生命周期观念是把一个产品的销售历史比作象人的生命周期一样,要经历出生、成长、成熟、老化、死亡等阶段。就产品而言,也就是要经历一个开发、引进、成长、成熟、衰退的阶段。典型的产品生命周期一般可以分成四个阶段: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 但是从事R&D人员并不关心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企业以外的研发问题更加严重,我们现在来看看PLC的第四阶段--衰退期。
  随着科技的发展、新产品和替代的出现以及消费习惯的改变,产品的销售量和利润会持续下降,产品从而进人了衰退期。与此同时,市场上出现替代品和新产品,原有产品的成本因销售额下降而提高,企业就会由于无利可图而陆续停止生产,该类产品的生命周期也就陆续结束,以至最后完全撤出市场。
  产品生命周期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它和企业制定产品研发战略市场营销战略有着直接的联系。但是从事研发的人员与从事市场营销开发的人员在面对生命周期这样的战略性问题上却显得有点力不从心,从我们管理学的角度上说,战略既是产品生命周期的原因又是其结果,企业的产品现状决定人们是否启动下一轮研发,这是战略需要解决的问题,此外,盲目的研发虽然有科研成果,但与市场完全脱节,因为产品生命周期的运行规律限制了研发的效率,我们预计到,随着新型工业化的发展和企业集团的形成,大学和科研单位的应用型研发将会萎缩。人为臆造一个庞大的所谓技术转让的中间市场无论从信息不对称、技术欺诈和交易成本上来说,效率都是低下的,尽管我们在这样的条件下迫不得已也试图找到一些有效的转化的方法,但科技成果产业化率仍然不到10%。
  1.1.4、产品生命周期曲线
  引用产品生命周期曲线是为了说明为什么企业是技术创新和研发的主体,因为只有企业才能准确地掌握市场信息,了解顾客需求,并且有效地根据厂商竞争和企业利润决定“权衡取舍”,企业知道什么时候淘汰老产品,什么需要推出新产品上市。大专院校和专门的科研院所不具备市场利润回报带来的持续市场激励、顾客需求和捕捉市场信息,无法认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对研发战略的重要性。
  生命周期曲线的特点:在产品开发期间该产品销售额为零,公司投资不断增加;在引进期,销售缓慢,初期通常利润偏低或为负数;在成长期销售快速增长,利润也显著增加;在成熟期利润在达到顶点后逐渐走下坡路;在衰退期间产品销售量显著衰退,利润也大幅度滑落。如图所示:
  


  只要我们承认研发的目的是为了产品的更新换代、市场需求,那么弗农解释产品生命周期不同阶段,贸易流向的变化就与企业的产品研发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弗农揭示产品从国内生产到出口、从出口转向投资(FDI)的过程、动因和条件。在产品生命周期的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等四阶段,国家间比较利益的变化如下:
  在第一阶段,美国等产品创新国拥有垄断优势,新产品在满足国内消费的同时,出口到收入水平相近的国家;
  在第二阶段,外国开始仿制,产品创新国出口竞争力逐步下降;
  在第三阶段,外国厂商开始出口该产品,并在第三国市场逐步取代创新国,经由直接投资创新国进行生产线外移;
  在第四阶段,产品创新国由出口国转变为进口国,同时发展中国家开始逐步具备该产品的生产能力。产品生命周期说是一种动态经济理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不同发展水平国家间的梯度分工格局。
  所谓现阶段的20多个公认的创新型国家,美国、日本,德国和英国都是工业化国家和国际贸易大国。所以,遵循弗农的生命周期理论,创新型国家就是一个工业化有序演进的结果。
  
  2.1、科技进步与规模产业的成型关系
  为了直接说明高技术突破与企业规模和产业的成型,王义高在《科技成果》杂志2007年第7期解释了“技术与市场金字塔”模型,该模型对于考察一个高新技术成型后所形成的规模企业和产业群。同时让我们清晰地看到,对于技术和产业的战略决策,哪些技术具有发展潜力而哪些技术必然被抛弃。为了说明这个问题,2006年我们看到全球芯片霸主英特尔和AMD公司存储器同技术发明到技术和规模垄断形成了霸主地位。中国科学院的“龙芯”CPU技术再好也无法与英特尔和AMD公司相比。中科院既没有也无法按“摩尔定律”的技术周期研发和生产芯片,可以肯定地说,我们根本等不到“龙芯”成就规模企业这项技术就会夭折。我们需要强调的是,技术创新不是独立的技术行为,没有什么比市场机制更好的东西可以激励技术进步,大家广泛引用的“熊彼特创新”强调的是将技术引入生产要素新的组合,及技术只是经济的一个变量,它是以市场为基础的需求。然而我们的一项科研成果需要不断地由两个、或者更多的、毫不相干组织来实现所谓的“产业化”,主张市场经济的人没有人认为这种R&D体制会有竞争力,所以我们判断类似于“龙芯”的技术都不会成功。我们谈到“龙芯”是为了说明全世界类似于这样的研发都归于失败,最起码的道理是它们没有企业规模经营,不适从产品什么周期理论运行的规模因此失败在所难免。
  图1 技术与市场金字塔( Pyramid)模型
  


  (图1:技术与市场金字塔( Pyramid)模型,来自王义高在英国warwick大学学习《高级战略制造业管理》时由教学老师教教材中提供)
  “技术与市场应用的金字塔模型”所表示的技术突破,以及在不同年代的市场普及应用有力地说明了金字塔模型中所有的技术都形成了规模产业。技术扩散使市场众多企业分享了技术成果,随后形成一个有市场的巨大产业。我们发现:(1)1800年代机械技术:轨道交通、远洋运输和大型火炮产业形成的规模。(2)1900年代的电气技术:使大型发电机组、电力输送网成为规模;(3)1945-1980年代的电子技术:出现了雷达,航空工业,导弹技术,登月和卫星相关的产业延伸,大型战舰和潜水艇,就连今天的微波炉产业也得益与航天技术;(4)1960-1990年代成熟的国际互联网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立刻诞生了IBM、微软、英特尔和戴尔。进入新世纪后,机电一体化和商业模式和电子商务都是基于知识成熟领域的作用使之成为一个新的规模产业系统,并相应缔造了规模经营的巨无霸企业,其中包括消费者驱动的沃尔玛和戴尔。在信息化时代,当今世界都在遵循摩尔定律(Moor’s Law),技术更新的速度和有效的技术生命周期非常之短。因而解决企业的竞争力的问题和商业模式的应用才是解决创新型国家的关键,而不仅是单纯在技术方面的投入。技术层面投资过大,而市场需求和转化能力有限,必然造成科技成果的巨大浪费,但是这一点以往我们并没有引起注意。
  2.1.1、实现企业创新主体的问题
  我们知道,现在要把GDP中2%的科研经费中的70%落实到企业的“转型”都如此地艰难,因此建立创新型国家的重大突破只有依赖企业的自主创新。因此,我们应当在大学科研和企业研发之间实现平衡,“产、学、研”实际上首先是产业结构的表现。令经济学家忧虑的是在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要实现市场经济“转型”倒底要付出多少成本,以一个人人都明白的道理就是难以落实到企业。
  我们已经明白建立创新型国家企业是主体,即使我们还的“照顾”大学和科研院所的科技创新,我们也应该实行“两条腿走路”的方法,或者我们说采用“分灶吃饭”加快制定政策,为企业减免税收,并逐步减少由政府科技部门“二手分配”财政科技经费的方法,以激励企业自主创新。中科院院长路甬祥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说,“99%的企业没有研发”该怎么办呢?中国新任科技部长万钢将面临这样的选择,解决科技部门“第二次倒手”分配科研经费的效率问题。
  我们在模型中列出了各个年技术突破被市场首次采用的时间,说明所有重大成果都必然产生相关产业群,不能成为这一发展趋势的技术即是没有市场价值的技术,因此,这些成果锁入教授和研究人员的抽屉里并不值得大惊小怪。
  一项技术首次出现时,很少有人理解它,开始时候,市场通常是推广应用的障碍。当该项技术有一定的消费者并趋于成熟时,就会使这项技术形成系统化,这和“生命周期理论”是一致的。在企业和市场需求的驱动下,在一个更深的层次的市场消费形成。例如,电信营运商开发的短信业务,微波炉技术和计算机芯片技术,以及为PC机创造普及化的微软视窗操作系统。有持久研发的企业能够通过成功的技术突破使公司在市场上建立起广泛的份额、消费群体和产业规模。由规模企业作为领导者带领着其他竞争者会掀起一股股的研发浪潮,因此我们可以认定是市场竞争促进了更深层次的研发,这样的研发才可能推动可持续的技术进步。
  我们既然承认产品什么周期,同时又知道创新的风险,因此企业的初期创新实行广泛的“免税政策”,以此来提高以企业为创新主体的“转型”。
  2.2.2、科技型公司的创新决策
  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在对待技术创新问题上,该如何决策始终是企业领导人战略上应该思考的问题,现在我们就这个问题归纳一下,以便提供给企业参考:
  1、新旧技术选择:科技型公司的最大挑战是,公司必须对新技术进行不断的投资才能留住其现有的客户和推进技术进步。最困难的管理与研发决策就是公司应该在什么时候抛弃内部哪些?或者留用哪些“旧技术”才是正确的决策。因为公司只有更替下过时的陈旧技术,才能节约资金并把这些资金投向新技术领域才能保持其竞争力,而大学因为没有这样的机制,因此他们的研发效率远远无法和企业相比。如果企业发现市场有了新技术才去研发,作为需要领导技术进步的企业来说,它已经落后了。微软它能容许别人超越它吗?辉瑞公司研发的治疗ED的“伟哥”是作为市场领导者保持竞争优势的典型企业。英特尔和苹果公司的教训是一旦发现有人超越就意味着市场用户在抛弃它,这是新经济时代“赢者通吃”的独特的市场特征,大学和专门的科研院所不容易识别这些市场信息。例如几十年来Linx操作系统不管采用什么方法、即使免费和开放后台开发系统都无法超越微软。而如今英特尔公司正面临着有史以来AMD的真正挑战。“争夺第一”——市场领导者是这些公司控制技术的首要战略,因此也可以说“赢得通吃”是技术标准时代的一个特征。
  2、绝大多数技术质量不高:在许多情况下,陈旧过时的老技术与现代技术在市场上会并驾齐驱,但是公司必须在市场上实现从产品供应商到系统供应商地位的转变。公司不应该为保持过时的陈旧技术而背上包袱,造成机构臃肿、研发资金分散、市场营销混乱。科技型公司应该特别注意调整自己的市场定位。由于两种技术同时存在于公司因而决策上会出现“投鼠忌器”的现象,许多大学和专业科研院所几乎都处于这种状态,它们无法区别新技术和旧技术,也无法知道那一种技术会成为日后的规模化产业,因为它们对市场是陌生的,如果它们不服气,为什么中科院的400多家公司几乎没有完全赢利的(大学也不例外),无数的高级科学家和积累的数以万计的科研成果以市场的观点来看价值都不大,仅一个湖南省近三年的新增专利就达1000多件,但是这些专利绝大部分与日后规模产业和进入世界500强无关。
  “中科院的目标就是利用"超龙计划"将龙芯系列打造成世界的"英特尔"中国龙芯芯片第一股"震撼出击",潜龙在渊!”令人可笑的花费10亿元去仿照英特尔,而英特尔不再是芯片的绝对全球领导者了。过去30年英特尔是标准的缔造者现在已经被AMD重创,中科院既然无法成为“标准的创造者”,无法做到“赢者通吃”,其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2.2.3、高新技术公司拥有技术优势时的产业结构
  如果企图利用高新技术立刻改变多样化的市场,试图用多元化保持高新技术与传统技术并存的经营方式通常都会以失败而告终,而且极有可能完全惨败于市场,例如被定为“三高”企业的深圳万德莱无绳电话公司破产的教训人所共知,华为的多元化它自己非常清楚,是为了获取更多定单被客户所逼无奈不得不进军它不并希望进入的领域。
  为了说明上述观点,技术突破是如何形成的规模产业的,我们举例把有30年技术和市场的领导者分别罗列如下:
  (1)内燃动力:18世纪工业革命及这一时期的技术革命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称为第一次技术浪潮。工业革命中最突出的技术成就之一是蒸气机。蒸气机为各种机器、车辆、船舶提供了强大的动力。19世纪内燃机、电力技术为人类提供了更优越的动力现在全球500强企业中仍然有三分之一在这些领域。通用,GE,丰田和波音公司。
  (2)微波炉的发明:微波炉的发明者是美国的斯本塞。斯本塞于1921年生于美国亚特兰大城。1939年,他参加了海军,半年后因伤而退役.1947年,雷声公司推出了第一台家用微波炉。可是这种微波炉成本太高,寿命太短,从而影响了微波炉的推广。1965年,乔治·福斯特对微波炉进行大胆改造,与斯本塞一起设计了一种耐用和价格低廉的微波炉。从此,微波炉逐渐走入了千家万户。由于用微波烹饪食物又快又方便,不仅味美,而且有特色,因此有人诙谐地称之为“妇女的解放者”。上世纪90年代仅中国格兰仕一家生产的微波炉就占全球60%的市场份额。15年前格兰仕强势进军微波炉领域后,60年的世界微波炉版图突然发生了巨变,中国成了微波炉最大的制造国。
  (3)存储技术:Lexar Media公司是一个在存储卡、USB随身碟、读卡机、ATA控制器等高性能数码媒体及其辅助产品的制造与营销领域占据领导地位的美国企业。该公司的技术广泛应用于数码摄影、消费电子、工业和通讯市场。Lexar Media公司现在拥有超过78个控制器和系统的专利权。这些技术成就了德州仪器、科达、索尼和佳能公司。
  (4)静电复印技术:它是美国物理学学士查斯特·卡尔逊(Chester Carlson)发明的,并于1944年取得了第一台自动复印机。1959年哈罗伊德公司(现施乐公司)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914型自动复印机。1973年施乐公司推出了第一台现代静电复印式打印机xeroxl(施乐)200型。到1975年,IBM公司生产了第一台与计算机配套的采用静电复印技术的打印机。但是美国人似乎放弃了复印机的规模化发展,日本则利用这一技术迅速发展起来。复印机成就了理光、佳能和3M公司,如今复印机已经成为主要的办公设备。
  (5)激光打印机:1984年惠普公司首次推出了连接PC机的激光打印机。随着电脑的普及,打印机的需求水涨船高。上世纪90年代初期,Dataquest的资料显示,每分钟打印1—20张纸(1—20PPm)的页式打印机(包括激光打印机)市场,颇为蓬勃,在1992年有大约95个制造商销售280种型号的打印机。领导市场的为惠普(Hewlett—Packard.HP)、Apple、IBM/Lexmark、爱普生(EPSON)、Oki data Corp及Panasonic等。这些公司在1992年运行的打印机,是全球总量的85%。余下的市场份额,则由Canon Computer Systems Inc等占据。
  静电复印机,在我国是70年代后期被广泛地应用起来的一种复印工具。它作为现代办公室用品大踏步地走进办公室,日益受到人们欢迎。
  (6)数字图像:1964年美国在无人太空船上安装照相机,用于拍摄火星。加州一实验室的科学家研制出一种可以将模拟信号转换为静态影像数据的转换器,处理太空船发回的不清晰的照片。数码照相机最早出现在美国,首先用于军事、国防,逐渐民用。最早使用数码照相机的是美国媒体,在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美国记者端着数码照相机拍照,背上背着大背包似的储存器。1994年,柯达公司推出了第一台面向市场的轻便数码照相机,像素仅30万。而如今数码照相计划几乎完全取代了胶片。全球至少有超过500家企业在生产。
  以上只是我们随便列举的技术突破之后形成的规模产业和众多企业集群,只有这样应用技术和发明才有意义。
  2.2.4、制度保障才能争夺科技攻关的至高点
  “未来的市场需求”和“现有技术的不足”是创新的源泉,恩格斯说过:“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人们早就认识了市场需求对技术创新的重要性。
  在科技发展战略方面,各个国家事实上都是以美国为参照国,也以美国的科技投入为参照对比,美国经济基本上是未来世界经济的“晴雨表”,任何产业只要在美国上演过悲剧,迟早就会下一步在落后的国家再次重蹈覆辙,走入悲剧。然而美国成功的商业模式各个产业部门却不愿意学习,从中吸取教训。美国基本上对市场经济活动奉行不干预的政策,让一只“看不见的手”发挥作用。权力还是牵扯到权力和金钱的地方就会有各种不同的监管和相互制约机制,腐败落后的国家不愿效仿先进的管理而怕削弱部门的既得利益。
  技术市场(markets for technology)是一个竞争残酷的市场,因为这个市场不仅存在着科技成果企业的内部转化、市场化交易和产业化转化的效率问题,而且存在着一个如何利用不断获得的技术来延长企业的生命这样的关键性管理问题,就在这一点上绝大多数科学家和教授都不如企业家。而中国科技成果的“难交易”已经成为了一个久拖不决的老大难问题。如果我们忽视知识型企业的管理和市场化发展趋势,建立创新型国家需要的市场化的“转型”将成为真正制约我国高科技发展的瓶颈,而不是政府科技投入的多少。
  技术创新和高度的市场化,使得美国的技术密集型产品在世界市场上始终保持着很强的贸易竞争力。实践证明,研发经费的投入和技术创新成果之间具有很强的正相关关系。现代的技术创新不再是偶然的发明或发现,而是依赖市场需求获得的技术进步。美国硅谷高技术专家杰弗里·摩尔(Geoffrey A. Moore)曾说过:“高技术产品的市场营销重在同顾客建立良好的市场关系。”而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教授王一江说:“硅谷成功的是市场,失败的却是技术”。不言而喻中国的高科技公司的成功经验也是如此。
  市场的不确定性主要是指生产厂商对其技术产品所需要满足的消费者需求类型和服程度,市场规模,市场成长速度难以做出准确判断和预测. 原因如下:1、企业无法对技术的潜在效用和利益进行预测. 消费者不是技术专家,往往不了解和不会运用高技术,对高技术具有FUD心理(Fear ,Uncertain ,Doubt),消费需求具有滞后性,企业因无法展开有效的调研而难以准确预测;2、消费者需求的变化迅速,企业不易把握; 3、对潜在消费者何时购买产品难以确定。高技术产品生命周期较短,新技术很快被更新的技术所取代,消费者手中的产品可能不久后就变得落后了,这使得消费者很可能宁愿再等上一段时间以购买更高性能的新一代产品; 4、没有以前的销售记录,难以预测市场规模及产品普及速度; 5、对行业标准能否和何时确定难以预测. 这导致市场未来发展方向不定,使得众多用戶担心自己所购的产品并非未来标准行业产品,无法与未来技术标准兼容而带来利益损失; 6、市场边界不易确定。高技术产品往往具有多种使用价值,能提供给不同类型的产业使用,在使用中可能衍生出更多的新用途,与其它技术的组合给人以意想不到的收益。由于上述原因,高技术的市场需求难以准确判断,这就给企业生产和销售带来不确定性的因素。
  最后我们得出结论:市场驱动力决定了产业规模和技术的持续研发,我们运用国际周期理论和技术金字塔模型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全球的每一项重大技术突破,其基本发展规律是必然形成规模化的企业,许多情况下会形成产业集群。从这一点来说,所有不能产生规模企业和产业集群的应用型研发毫无意义。因此,选择企业的创新路境是解决科技资源利用的战略性问题,也是建立创新型国家的根本。
  (作者通讯地址:湖南省科学技术研究开发院 410004)
其他文献
摘 要:如何依法处置医疗领域中医务人员收取“药扣”的现象,已成为社会公众与媒体广泛关注的焦点。在现有法律范围内,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收受药扣的行为无法定罪。从“应然性”的角度看,医生利用处方权收受回扣的问题过于严重也会给社会造成很大危害,应该动用司法机器,进行刑法干预。可以通过修改公司、企业、其他单位人员受贿罪对医疗贿赂行为进行规制。  关键词:医疗贿赂;国有医院;从事公务;处方权    自200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对比分析我国与世界各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立法体例与具体法律制度,审视我国现有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立法存在的问题和缺陷,提出健全、完善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立法的设想。  关键词: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法制;对比    信用担保制度是目前世界各国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所普遍采用的一种金融支持制度。据发改委中小企业司负责人介绍,自1992年截至2006年底,全国共有各类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3366
期刊
摘 要:浙江经济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浙江乡村工业化的发展,而浙江乡村工业化的发展又是由数以千计的专业村、专业乡镇的发展为基础的。作为乡村工业化发动机的专业村,与专业市场和专业协会的发展密不可分。正是专业村与专业市场、专业协会的密切结合,实现了专业村系统整合和社会整合,从而推动了浙江“块状经济”模式的发展。  关键词:专业村;专业市场;系统整合、社会整合    改革开放以前的浙江是一个经济
期刊
摘 要:高校系统建设项目要实施建设工程项目的全过程造价控制,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投资决策和设计决策这两个阶段上来,同时把握好建设实施阶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合理、有效地控制建设项目的全过程造价。  关键词:高校建设;造价控制    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特别是1998年国家决定高校扩大招生,高校基本建设规模因之而大幅上升,许多高校近几年来完成基本建设总投资相当于建校以来投资的总和。我国是一个资源
期刊
摘 要:本文首先总结了传统的质量成本研究模型以及相关的计算方法,指出其存在的局限性。根据本文的观点,认为质量成本在产品合格率的参考点上下是一种非对称的关系,不能简单的用单一曲线描述两者之间的关系,所以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两阶段的模型来研究确定质量成本同产品合格率之间的关系。  关键字:质量成本 ;产品合格率;两阶段模型     1 引言    根据现代质量成本制度的观点,质量成本是企业为保持或提高质
期刊
摘 要:我国银行业监管近年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本文介绍了新加坡金融管理局的内控制度,及其对我国银行业监管的启示。  关键词:内部控制;借鉴;完善法律    一、新加坡    2006年2月,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发布了风险管理做法指引修订稿。指引中的内部控制文件,旨在通过提供稳健和审慎的内控措施,以供金融机构结合自身的风险和业务状况加以采用。内部控制文件分为两部分。  1.内控环境
期刊
摘 要:行政系统的生存发展与外部环境的密切联系,因此我们应从行政与行政环境的相互关系中探讨公共行政的规律。本文就是在这一理论的启发下,试图探索在新疆民主与法制建设的背景下,推行政务公开的必要性,最后就新疆如何进一步推行政务公开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民主与法制建设;政务公开;建议    一、新疆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发展    近年来,新疆民主与法制的发展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果。随着基层民主建设的深
期刊
摘 要:针对目前我国房地产价格殊高和房地产市场投机气氛浓厚等问题,国家于2007年7月出台的一份报告中明确提出尽快征收物业税的建议。本文在提出开征物业税背景的基础上,从日本税制改革的角度,详细分析了日本90年代税制改革的原因、内容、影响,然后对我国将开征的物业税和日本90年代地价税作了一番比较研究,以期能厘清我国即将实行的税制改革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对我国将开征的物业税的实施提出了有价值的建
期刊
摘 要:目前,我国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化问题日益突出,并且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公平和稳定的重大因素,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解决基本公共服务的非均等化问题已经成为当务之急。财政作为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主要手段,大有可为。本文主要从财政视角对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进行探讨,首先分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涵,阐述基本公共服务的相对均等的意义,继而指出我国基本公共服务提供的现状及实现均等化的必要性,在
期刊
摘 要:金融已经成为当今市场经济的核心,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本文首先分析了金融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金融服务业的发展可以减少信息和交易成本进而影响储蓄率、投资决策和技术创新来促进经济发展;再次分析了沈阳金融服务业发展现状,指出沈阳金融服务业的发展有着良好的政策空间、金融服务基础和丰富的金融资源,但其金融中心地位尚未确立,金融服务体系还不完善,在部分行业和关键领域发展不够充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