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性实践离不开语文性

来源 :考试与评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4622839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开展得轰轰烈烈,但是,不少却偏离了“语文”的轨道。为了纠偏,我们需要从“活动中语文量所占的比例、活动对象中有多少是语文的元素、活动成果中有多少是语文性的”三个角度对活动进行审视和思考,需要从“活动—实践—综合—语文”四个元素出发精心设计我们的活动。
  【关键词】 综合性  实践性  语文性  去语文化
  新课程倡导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并从课程理念、课程目标和课程实施建议等三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和建议。在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中,这种倡导也得到了广泛的响应,在有的地方、有的年级还开展得轰轰烈烈。但是,当我们冷静下来仔细思考的时候,我们发现,有些综合性实践活动似乎已经不姓“语文”了,甚至没有了语文的踪影。
  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笔者以自己设计开展的两个综合性实践活动为例,站在“语文性”这个角度进行反思。
  第一个活动叫做《古塔,您好》。
  首先,我們印发了有关宣城市区“开元景德寺塔”、“广教寺双塔”和“龙首塔”三座古塔,以及描写古塔的常用词语和经典语句的资料。要求学生事先做充分地阅读。
  第二,我们安排了6位学生做导游,要求他们事先根据有关文字和录像资料写好导游词,届时由他们给其他同学讲解介绍。
  第三,我们实地参观考察了三座古塔。有学生导游负责介绍。要求所有学生将“看、听、记、想”结合起来进行学习。
  第四,在参观最后一座古塔的时候,教师进行现场讲解,就如何写好这次活动、如何从已有的知识中发现新意、如何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等进行点拨。
  第五,学生通过习作、摄影或者DV等来表现自己的活动成果。
  第二个活动叫做《宣城市市民不文明行为习惯调查》。
  在这个活动中,我们将学生分成了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若干成员,其中一人任组长。这些小组分别选择一个流动人口较多的地点调查“乱扔纸屑、随地吐痰和闯红灯”等不文明行为习惯,小组成员分工负责记录“一定时间内流动人口的数量和有不文明行为习惯的人数”,最后要求将调查结果制成统计图表,并撰写调查报告,提出整改意见。
  先看第一个活动。活动的第一个环节是“阅读”,是语文的元素;第二个环节是“写作”,是语文的元素;第三个环节是“说、听和观察”,且观察对象是“象征宣城文化的千年古塔”,以语文元素为核心;第四个环节是“教学点拨”,是语文的元素;最后表现活动成果的环节也是以“语文”训练为主,习作是纯语文训练,DV作品和摄影作品虽然有非语文的因素,但是我们要求给DV作品和摄影作品配解说词,实际也进行了语文训练。因此,从“活动中语文量、语文的元素和成果的语文性”来看,这个综合性实践活动是“语文”的。
  再看第二个活动。活动的主要方式和主要活动量是“调查”,调查虽然也是学习语文的一种方式和活动,但是,调查的本身更具有社会学的意义;活动的对象是“不文明行为习惯”,从这个对象来看,活动更像一个思想政治综合实践活动;活动的成果是“统计图表、调查报告和整改意见”,这个成果虽然也有语文的成份,但更像是社会学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我们说这个综合实践活动已经“去语文化”了,或者说“泛语文化”了。那么,我们该如何进行调整,使之成为一个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呢?
  原来的活动设计多了一点“理性”,多了一点“数学的”“思想的”“社会的”因素,而少了一些“感性的”“视觉的”“语文的”因素。通过调整,虽然标题仍旧保留“调查”二字,但我们淡化了“理性的调查”,强化了“感性的观察”(观察也是调查的一种方式);淡化的对行为习惯的统计,强化的对行为主体的描述;淡化了数学式的科学分析,强化了语言文字的表达。
  通过对以上两个案例的分析,我想,我们应该对“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的设计要求有了初步的认识,那么,在进行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设计的时候究竟应该考虑哪几个元素,才能使我们的设计不偏离“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的轨道呢?
  首先,我们需要把握“活动”二字。我们这里采用的学习方式是活动,而不是传统的教师讲授的课堂,你设计的活动必须具有“活”和“动”的特点。
  第二,考虑“实践”的特点。活动中必须有“实”的教育情景,必须是学生亲自参与其中的活动,学生不是处在“隔岸观火”的状态,也不能有种“隔靴搔痒”的感觉,给他们的应该是“身临其境”和“切肤之暖”的实感。
  第三,具有“综合”的性质。这里所谈的“综合”按照外延从小到大的顺序可以分为“学科内综合”、“跨学科综合”和“泛学科综合”。
  第四,以“语文”为其出发点和归宿。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必须从“语文”出发,最后也必须再回到“语文”上来,也就是说,无论怎样综合,无论怎样实践,都不能离开“语文”这个根本。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我们必须考虑前面提到的“三个角度”,并以此判断你设计的综合性实践活动姓不姓语文。
其他文献
【摘 要】 在当今信息化飞速发展的社会,信息技术对我们的课堂教学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正确、有效利用信息技术,能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突破教学重点、难点,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生成,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关键词】 数学课堂 信息技术 有效整合  作为一线的教师,我们应该依托学校信息化建设的良好内部基础和外部环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运用信息技术,来改进数学学习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
期刊
【摘 要】 图形与几何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学习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抽象与空间想象能力十分重要。笔者结合新课改的要求以“平行四边行的认识”为例简要说明教学思路。  【关键词】 小学数学 平行四边形  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接下来,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平行四边形的认识》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
期刊
【摘 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行,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教育部门重视的目标之一。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做好高中地理教学目标设计能够有效保证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因此,本文主要针对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地理教学目标设计原则以及具体的设计策略进行具体分析。  【关键词】 核心素养 高中地理 教学目标设计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学科,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属于主要教学目标之一。
期刊
【摘 要】 小学数学作为小学阶段小学教学体系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在小学的整体教学中处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就当前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并提出一些新的看法和建议,希望对提高数学教学的课堂组织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带来一些帮助。  【关键词】 小学数学 教学方法 数学教学 方法  引言  数学是小学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其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随着新课程
期刊
【摘 要】 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下,教学创新就成为教学发展中的重要方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注重倡导自主,展现学生的个性。倡导“低碳生活”的发展时代,数学课堂教学就要注重减少额外教育成本,注重“低碳教学”的发展。通过从理论上对数学课堂“低碳教学”的探究,就能为实际教学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 “低碳教学” 数学教学 教学现状  0. 引言  低碳教学主要是花费最少成本来实现最大化的教学利益,
期刊
【摘 要】 数学作为小学重点课程之一,是学生必须扎实掌握的知识点。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发现大部分学生都存在“谈数色变”的问题,这无疑严重影响了课堂的质量。所以,采取开放性的教学思路,丰富学生课堂体验,无疑是需要数学教师给予重点思考的关键性课题。  【关键词】 小学数学 开放性教学 设计思路 教学方法  传统数学课局限性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自主探索的能力和意识。长此以
期刊
【摘 要】 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必须引起教师们的广泛关注。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给他们更多的体验机会,尝试有效互动,提高教学质量;应该引用趣味元素,来刺激学生的兴奋点,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帮助他们更好的完成规定任务,进而实现身心健康成长、学习能力的综合发展目标。如此一来,学生真正爱上了语文这门课程,未来,才有可能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 悠悠华夏,文明古国,中华民族的历史悠久,现代的历史篇章还在书写,过去的大部分则是古代历史。高中阶段我们会承接初中知识进行进一步的历史学习。而历史课程,作为史实的记载和文化的传承,在社会的转型中受到过冲击,也一度处于危急境地,但是这并不影响它的传承与绵延。当前社会重视古代史教育,但是教学中也存有一些问题,比如教学观念的陈旧和课程内容的分配混乱等等,这些都是当前历史教学的不足和弊端。本文从
期刊
【摘 要】 素质教育不断深入的今天,必须重视核心素养培养。以高中历史教学来说,必须重视核心素养,促进高中学生深度学习,以培养学生历史素养,利用历史学科对自身影响,促进高中生全面发展。本文首先对核心素养下高中历史教学价值分析,然后分析在此背景下高中历史深度学习课堂构建策略,望采纳。  【关键词】 核心素养 高中历史 深度学习 构建  目前,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参与度较低,在积极性、主动性方
期刊
【摘 要】 儿童的绘画评价不能简单粗暴的用“像不像”、“好不好”来评价,作者从四个方面来给我们说明了如何遵循儿童绘画的艺术天性;如何走出“像不像”、“好不好”的误区;如何在追求美术进步的同时发现美、欣赏美。  【关键词】 像与不像 素质 引导 欣赏 美  一、像与不像,好不好  美术是造型艺术,而外形的像与不像,往往成了学生、家长、老师评价学生作品好坏的标准。我调查了在校三个年龄阶段120名学生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