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三学生戴培楠的《生活需要仪式感》,是在高一时完成的。初二学生李袁甲的《减负》,是在初一时就写好的,和唐嘉泽、陈卓凝、吴若彤初一时的多篇妙文一样,被陕西名师贾勇教授编入初三语文教材供中考生们学习。刘雯欣是刚刚升入初一的学生,她的《惭愧》一文很有真情实感。
关键词:刘雯欣;李袁甲;戴培楠;贾勇老师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052-281
本次联展的三篇新作,指导老师是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备考指导《作文素材》编委贾勇教授。贾老师曾出版专著、主编高校教材12部并有多篇作品被收入语文教材,曾在包括西北工业大学在内的6所本科高校任教,还曾指导过国际巨星章子怡等“少年大师”。如今在他指导下,小作者们佳作不断,例如戴培楠已经是“老作家”了。
一、高三戴培楠:《生活需要仪式感》
仪式感是什么?仪式感就是父母陪你度过每一个生日的幸福美满,就是学校为学生们举行成人礼的庄严神圣,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个时刻意义非凡。
为什么要有仪式感?这是我们的生活所需,如若我们每天走着同样的步伐,过着同样的生活方式,该有多无趣啊!每天一起床就重复昨天的事情,与机器有何不同?比如每天都吃同一种包子,用同一种方式吃,如若天天如此,你真的会乐此不疲吗?没有仪式感的生活令人生厌,因而生活需要仪式感。
仪式感的意义在于提醒幸福,例如每年大年三十家家吃团圆饭、看春晚,已经成了生活幸福美满的象征。仪式感的意义还在于激励奋斗,例如2019年10月我国举办了建国70周年庆典,强化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凝聚了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力量。
生活中需要什么样的仪式感?《这是我们的战争》使我懂得,越是在绝望时越要举行些小小的“活动”,让人们重新思考生与死等问题,可见我们需要敬畏生活、尊重生命、开创未来的仪式感。
仪式感不需要多么复杂,就像每天吃早餐时,为新的一天计划几分钟,预备为梦想踏上新的征程,这就算是仪式感。
给生活增添些仪式感,我们的人生会更加绚丽多彩,我们的民族会更加团结进步。
二、初二李袁甲:《减负》
我对于减负,本来不是很认同,但是看到这个题目,意识到自己很应该接受教育。我认为,必须强化对于减负的五个认同:个人思想认同、家庭道德认同、学校教育认同、社会舆论认同、政府制度认同。
作为中学生,我每天面对着毫无感情、机械的各科试卷,少有难得的小憩。很多个夜晚,我被昏暗的灯光压倒在无梦的浅睡中。白天总能听到同学们的叫苦声:“什么嘛,国家说好的减负呢!天天听课、写作业,活着就只剩为了考试而刷题,快崩溃了。”“是啊,昨天晚上一点才睡的,老师又不许迟到。我现在唯一能够续命的吉他课和网球课全都被应试挤掉了。”
细思认为,减负不是不学习,那不是让鲁迅变成闰土吗?我们必须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将来要创造更好的新生活。减负,其实是让我们能够找到自己的兴奋点,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更加专注于自己的爱好,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将来更好地服务社会、报效国家。所以,我们要强化对于减负的个人思想认同。
家长总说:“什么家务活儿都不用你干,只要你能考上名校,我们就不用担心你以后找不到工作了。”我起初十分赞同,因为很多人都有一个名校梦。但是,父母取消了我的各种兴趣班,不允许我在闲余时间进行手工创作。渐渐的,我觉得名校也没什么好的了,甚至讨厌父母自作主张扼杀我的兴趣爱好。可见,必须强化对于减负的家庭道德认同。
在学校,老师总说这是一个看分数的时代,社会上的人们特别关注我们将来是什么学历,所以我们除了考试没有出路,必须玩命学习。像我这种“兴趣驱动型”学生,多么希望能专注于自己的兴趣爱好,怀揣着这种意志和精神,这样才能成为磨折不了、压迫不倒的人,这样才会取得理想的成就,这样才能赢取未来的幸福。所以,必须强化对于减负的学校教育认同。
当今社会上,总有人发出一些尖锐和极端的声音:只要不取消中高考,减负就是假大空。这让我们不得不深思:家长面对的是孩子升学的困难,孩子面对的是学校课业的紧张,而名校面对的是激烈的生存与发展竞争。人们是如何评价名校的呢?主要是看学生的考分,而不是看有没有减负!所以,必须强化对于减负的社会舆论认同。
政府部门评定的省级、市级“示范校”,本质上也是看学生的考分,而不是看有没有减负!有的名校,甚至不遗余力以培养状元为能事,大概主要是为了保住“名校”的金字招牌,这与减负的要求背道而驰。可见,必须有相应的制度加以约束,否则减负就只是曲高和寡的独唱,顶多是少部分人的“小合唱”。所以,各级政府应强化对于减负的制度认同,让减负变成“大合唱”,从而化虚为实。
三、初一刘雯欣:《那件事让我想起来就惭愧》
直到现在,我想起那件事深感惭愧。那是六年级的时候,国旗下讲话的重担落在了我们班。因为我们班学生比较内敛,都不能积极参加学校的活动,所以班主任很为此担心,有时连上课都会走神。我不知道当时怎么想的,脑子一热就去老师那报了名。
班主任就像抓住救命稻草似的,特别看好我。于是,我每天中午都会留在教室里练习,一开始不太敢大声读,但是有一天忽然觉得自己的声音很好听,就放开了声音大声读。班主任闻声赶来,她说:“你声音很好听呀,可见你平时就是太缺乏自信了……”
我于是更开心、更大声了,演讲水平也突飞猛进。到了星期一的上午,我上台了。
丝毫没有舞台经验的我,不知道话筒传音很慢,下一句我都说完了,可是全校师生听到的却是上一句,我只能等这一句播完后再说下一句,于是每说一句话之后便会暂停好一会儿,导致同学们以为我忘词了。我当时很无奈,断断续续地完成了演讲。
下了台之后,我并没有回到学生队伍当中,而是跑到一个墙角哭了。回想起我的努力、老师的鼓励、同学的加油、亲人的支持,再想到刚才演讲的糟糕状态,我觉得我不配让他们看得起。辜负了大家的信任。忽然,一只手落在我背上,我一抬头是王老师。她轻声细语地安慰我说:“其实你能在班级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就已经很勇敢了。你战胜了自己,从内向变得开朗,已经是了不起的突破。而且你平时练的时候也很认真努力,这些老师都看在眼里!一次摔倒了不丢人,但是你吸取了上次教训,下次不再摔倒就會变得更优秀。
我没有想到的是,当我回到队伍中向大家道歉时,全班同学都为我鼓掌。那一刻,我感受到了家的温暖……虽然后来我不再因此伤心,但是直到现在还深感惭愧。
关键词:刘雯欣;李袁甲;戴培楠;贾勇老师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052-281
本次联展的三篇新作,指导老师是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备考指导《作文素材》编委贾勇教授。贾老师曾出版专著、主编高校教材12部并有多篇作品被收入语文教材,曾在包括西北工业大学在内的6所本科高校任教,还曾指导过国际巨星章子怡等“少年大师”。如今在他指导下,小作者们佳作不断,例如戴培楠已经是“老作家”了。
一、高三戴培楠:《生活需要仪式感》
仪式感是什么?仪式感就是父母陪你度过每一个生日的幸福美满,就是学校为学生们举行成人礼的庄严神圣,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个时刻意义非凡。
为什么要有仪式感?这是我们的生活所需,如若我们每天走着同样的步伐,过着同样的生活方式,该有多无趣啊!每天一起床就重复昨天的事情,与机器有何不同?比如每天都吃同一种包子,用同一种方式吃,如若天天如此,你真的会乐此不疲吗?没有仪式感的生活令人生厌,因而生活需要仪式感。
仪式感的意义在于提醒幸福,例如每年大年三十家家吃团圆饭、看春晚,已经成了生活幸福美满的象征。仪式感的意义还在于激励奋斗,例如2019年10月我国举办了建国70周年庆典,强化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凝聚了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力量。
生活中需要什么样的仪式感?《这是我们的战争》使我懂得,越是在绝望时越要举行些小小的“活动”,让人们重新思考生与死等问题,可见我们需要敬畏生活、尊重生命、开创未来的仪式感。
仪式感不需要多么复杂,就像每天吃早餐时,为新的一天计划几分钟,预备为梦想踏上新的征程,这就算是仪式感。
给生活增添些仪式感,我们的人生会更加绚丽多彩,我们的民族会更加团结进步。
二、初二李袁甲:《减负》
我对于减负,本来不是很认同,但是看到这个题目,意识到自己很应该接受教育。我认为,必须强化对于减负的五个认同:个人思想认同、家庭道德认同、学校教育认同、社会舆论认同、政府制度认同。
作为中学生,我每天面对着毫无感情、机械的各科试卷,少有难得的小憩。很多个夜晚,我被昏暗的灯光压倒在无梦的浅睡中。白天总能听到同学们的叫苦声:“什么嘛,国家说好的减负呢!天天听课、写作业,活着就只剩为了考试而刷题,快崩溃了。”“是啊,昨天晚上一点才睡的,老师又不许迟到。我现在唯一能够续命的吉他课和网球课全都被应试挤掉了。”
细思认为,减负不是不学习,那不是让鲁迅变成闰土吗?我们必须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将来要创造更好的新生活。减负,其实是让我们能够找到自己的兴奋点,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更加专注于自己的爱好,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将来更好地服务社会、报效国家。所以,我们要强化对于减负的个人思想认同。
家长总说:“什么家务活儿都不用你干,只要你能考上名校,我们就不用担心你以后找不到工作了。”我起初十分赞同,因为很多人都有一个名校梦。但是,父母取消了我的各种兴趣班,不允许我在闲余时间进行手工创作。渐渐的,我觉得名校也没什么好的了,甚至讨厌父母自作主张扼杀我的兴趣爱好。可见,必须强化对于减负的家庭道德认同。
在学校,老师总说这是一个看分数的时代,社会上的人们特别关注我们将来是什么学历,所以我们除了考试没有出路,必须玩命学习。像我这种“兴趣驱动型”学生,多么希望能专注于自己的兴趣爱好,怀揣着这种意志和精神,这样才能成为磨折不了、压迫不倒的人,这样才会取得理想的成就,这样才能赢取未来的幸福。所以,必须强化对于减负的学校教育认同。
当今社会上,总有人发出一些尖锐和极端的声音:只要不取消中高考,减负就是假大空。这让我们不得不深思:家长面对的是孩子升学的困难,孩子面对的是学校课业的紧张,而名校面对的是激烈的生存与发展竞争。人们是如何评价名校的呢?主要是看学生的考分,而不是看有没有减负!所以,必须强化对于减负的社会舆论认同。
政府部门评定的省级、市级“示范校”,本质上也是看学生的考分,而不是看有没有减负!有的名校,甚至不遗余力以培养状元为能事,大概主要是为了保住“名校”的金字招牌,这与减负的要求背道而驰。可见,必须有相应的制度加以约束,否则减负就只是曲高和寡的独唱,顶多是少部分人的“小合唱”。所以,各级政府应强化对于减负的制度认同,让减负变成“大合唱”,从而化虚为实。
三、初一刘雯欣:《那件事让我想起来就惭愧》
直到现在,我想起那件事深感惭愧。那是六年级的时候,国旗下讲话的重担落在了我们班。因为我们班学生比较内敛,都不能积极参加学校的活动,所以班主任很为此担心,有时连上课都会走神。我不知道当时怎么想的,脑子一热就去老师那报了名。
班主任就像抓住救命稻草似的,特别看好我。于是,我每天中午都会留在教室里练习,一开始不太敢大声读,但是有一天忽然觉得自己的声音很好听,就放开了声音大声读。班主任闻声赶来,她说:“你声音很好听呀,可见你平时就是太缺乏自信了……”
我于是更开心、更大声了,演讲水平也突飞猛进。到了星期一的上午,我上台了。
丝毫没有舞台经验的我,不知道话筒传音很慢,下一句我都说完了,可是全校师生听到的却是上一句,我只能等这一句播完后再说下一句,于是每说一句话之后便会暂停好一会儿,导致同学们以为我忘词了。我当时很无奈,断断续续地完成了演讲。
下了台之后,我并没有回到学生队伍当中,而是跑到一个墙角哭了。回想起我的努力、老师的鼓励、同学的加油、亲人的支持,再想到刚才演讲的糟糕状态,我觉得我不配让他们看得起。辜负了大家的信任。忽然,一只手落在我背上,我一抬头是王老师。她轻声细语地安慰我说:“其实你能在班级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就已经很勇敢了。你战胜了自己,从内向变得开朗,已经是了不起的突破。而且你平时练的时候也很认真努力,这些老师都看在眼里!一次摔倒了不丢人,但是你吸取了上次教训,下次不再摔倒就會变得更优秀。
我没有想到的是,当我回到队伍中向大家道歉时,全班同学都为我鼓掌。那一刻,我感受到了家的温暖……虽然后来我不再因此伤心,但是直到现在还深感惭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