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信息化时代,教育教学中运用信息化技术制作各种类型的教学课件,为营造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本文中以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为例,分析了如何有效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教育;现代教育技术;信息化;品德与社会
信息技术是信息化时代发展的重要产物,它不仅对各行各业的变革起到了促进作用,同时在教育事业中有效的提高了教学效率,丰富了课堂情景。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逼真的教学情景实现动静结合,活跃课堂氛围,所以信息技术起到的教学效果是十分显著的。
一、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品德与社会学科的兴趣
在小学教育中的信息技术运用主要是多媒体教学技术,其创新性、艺术性为营造趣味、活跃的课堂氛围起到了重要作用。并且从实践教学中总结,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对激发学生对品德与社会学科的兴趣十分有效。一般情况下,多媒体课件是由录像、音频画图片等组成,让学生从更加真实的情境中学习,转变传统的枯燥课堂氛围。这种创新的教学方式,是品德与社会学科知识更加有趣,并且将抽象知识变得更加简单化。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对于涉及新中国成长历史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搜集关于战争的电影,再制成适合学生观看的多媒体课件。所以,多媒体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同,教学内容丰富且不枯燥,可以让学生更好地集中注意力去身临其境的学习和探究问题。
比如在学习《人人都有一份爱》教学内容时,可以为学生制作关于“爱的奉献”的断片,激发学生的共鸣,并且让学生身临其境的去理解大爱和小爱。然后在引导学生将自己从视频中感受到的爱分享给其他学生。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
教师可以再联系一个公园的画面,在画面中要体现出有山有水,再逐步引导学生要爱护环境保护大自然。这种教学方法让学生的注意力能够集中在课件上,跟着教室的思维走,在无形中学生也就深刻理解爱的含义,从而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良好道德品质。
二、有效利用信息技术营造生动形象的教学情景,使教学过程更加高效快捷
在品德与社会教材中,主要是用图片加文字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对一些知识是很难有深刻感触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各种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开拓学生的视野,甚至对教材原有的内容要进行突破和创新。
比如在学习《生活中的安全》这一节课时,教师为了让学生了解生活中存在的安全问题,并且能够掌握一些基本的自救方法。教师可以在课前用短片的形式为学生演示遇到安全问题时应该如何做。比如,在短片中可以设计煤气泄漏的事件,并设计逃生方法,比如遇到事故后及时打电话求救,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改进教学效果。或者在学习《身边的危险》这一课时,教师可以用一些真实的事件为例引导学生树立交通安全意识。所以教师在课前准备工作应该多收集一些素材,制作成课件,再引导学生进入实际场景中,亲身感受真实的危险情形,提高教学效果。另外,在讲解道理的同时,教师也要让学生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并进行讨论,正确引导学生的行为举止。
所以,信息技术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中的运用使教学过程更加高效、快捷,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起到积极的影响。
三、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思维
信息技术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运用,可以吸引学生的眼球和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比如在学习《地球在发烧》这一节课时,教师可以在课前制作北极冰川融化的情景,并将北极熊脚下的冰越来越小,最后他们失去了生活的地方呈现出来。在引起学生的共鸣以后,教师再提出问题:“为什么北极冰川在逐渐变小,导致北极熊失去了家园?”在通过观察和思考以后,学生可以得出结论:因为地球的温度在不断上升,导致冰川融化不断变小。这时教师再接着问:“为什么我们生活的地球温度会上升呢?”这时教师可以联系大气污染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去探索和研究,最后得出我们应该爱护环境,保护我们生活的家园。
此外,信息技术的应用使课堂不再局限于教材内容,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各种丰富类型的教学资源,拓展知识面。同时信息技术的应用也是激励教学不断学习,提升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是現代教育的发展需求。现阶段,在小学教育中,还有部分教师缺少信息技术应用的意识,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还在采用传统的教材讲解方法,所以如何提高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正确认识也是当前小学教育中需要关注的问题。与此同时,作为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师也要明确在教学中要适当的采用信息技术,避免过度使用导致教学效果下降。
结论
作为一种崭新的教学工具和方法,在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激发学生对品德与社会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体现出来,而且真实的情景让课堂环境更加生动化,对优化教学过程,改进教学效果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从而达到构建高效的品德与社会课堂目标。
参考文献:
[1]刘永春.优化教学策略,构建小学品德与社会高效课堂[J].学周刊,2016(36):63-64.
[2]陈艳霞.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有效教学策略初探[J].文学教育(下),2018(05):42-43.
作者简介:张清郁、女、汉族、黑龙江人、助级教师、大专、研究方向:思想品德。
关键词:小学教育;现代教育技术;信息化;品德与社会
信息技术是信息化时代发展的重要产物,它不仅对各行各业的变革起到了促进作用,同时在教育事业中有效的提高了教学效率,丰富了课堂情景。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逼真的教学情景实现动静结合,活跃课堂氛围,所以信息技术起到的教学效果是十分显著的。
一、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品德与社会学科的兴趣
在小学教育中的信息技术运用主要是多媒体教学技术,其创新性、艺术性为营造趣味、活跃的课堂氛围起到了重要作用。并且从实践教学中总结,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对激发学生对品德与社会学科的兴趣十分有效。一般情况下,多媒体课件是由录像、音频画图片等组成,让学生从更加真实的情境中学习,转变传统的枯燥课堂氛围。这种创新的教学方式,是品德与社会学科知识更加有趣,并且将抽象知识变得更加简单化。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对于涉及新中国成长历史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搜集关于战争的电影,再制成适合学生观看的多媒体课件。所以,多媒体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同,教学内容丰富且不枯燥,可以让学生更好地集中注意力去身临其境的学习和探究问题。
比如在学习《人人都有一份爱》教学内容时,可以为学生制作关于“爱的奉献”的断片,激发学生的共鸣,并且让学生身临其境的去理解大爱和小爱。然后在引导学生将自己从视频中感受到的爱分享给其他学生。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
教师可以再联系一个公园的画面,在画面中要体现出有山有水,再逐步引导学生要爱护环境保护大自然。这种教学方法让学生的注意力能够集中在课件上,跟着教室的思维走,在无形中学生也就深刻理解爱的含义,从而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良好道德品质。
二、有效利用信息技术营造生动形象的教学情景,使教学过程更加高效快捷
在品德与社会教材中,主要是用图片加文字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对一些知识是很难有深刻感触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各种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开拓学生的视野,甚至对教材原有的内容要进行突破和创新。
比如在学习《生活中的安全》这一节课时,教师为了让学生了解生活中存在的安全问题,并且能够掌握一些基本的自救方法。教师可以在课前用短片的形式为学生演示遇到安全问题时应该如何做。比如,在短片中可以设计煤气泄漏的事件,并设计逃生方法,比如遇到事故后及时打电话求救,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改进教学效果。或者在学习《身边的危险》这一课时,教师可以用一些真实的事件为例引导学生树立交通安全意识。所以教师在课前准备工作应该多收集一些素材,制作成课件,再引导学生进入实际场景中,亲身感受真实的危险情形,提高教学效果。另外,在讲解道理的同时,教师也要让学生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并进行讨论,正确引导学生的行为举止。
所以,信息技术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中的运用使教学过程更加高效、快捷,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起到积极的影响。
三、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思维
信息技术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运用,可以吸引学生的眼球和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比如在学习《地球在发烧》这一节课时,教师可以在课前制作北极冰川融化的情景,并将北极熊脚下的冰越来越小,最后他们失去了生活的地方呈现出来。在引起学生的共鸣以后,教师再提出问题:“为什么北极冰川在逐渐变小,导致北极熊失去了家园?”在通过观察和思考以后,学生可以得出结论:因为地球的温度在不断上升,导致冰川融化不断变小。这时教师再接着问:“为什么我们生活的地球温度会上升呢?”这时教师可以联系大气污染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去探索和研究,最后得出我们应该爱护环境,保护我们生活的家园。
此外,信息技术的应用使课堂不再局限于教材内容,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各种丰富类型的教学资源,拓展知识面。同时信息技术的应用也是激励教学不断学习,提升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是現代教育的发展需求。现阶段,在小学教育中,还有部分教师缺少信息技术应用的意识,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还在采用传统的教材讲解方法,所以如何提高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正确认识也是当前小学教育中需要关注的问题。与此同时,作为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师也要明确在教学中要适当的采用信息技术,避免过度使用导致教学效果下降。
结论
作为一种崭新的教学工具和方法,在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激发学生对品德与社会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体现出来,而且真实的情景让课堂环境更加生动化,对优化教学过程,改进教学效果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从而达到构建高效的品德与社会课堂目标。
参考文献:
[1]刘永春.优化教学策略,构建小学品德与社会高效课堂[J].学周刊,2016(36):63-64.
[2]陈艳霞.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有效教学策略初探[J].文学教育(下),2018(05):42-43.
作者简介:张清郁、女、汉族、黑龙江人、助级教师、大专、研究方向:思想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