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责任就是一个人对自己、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包括国家、社会、集体、家庭和他人,主动施以积极有益作用的精神。列夫·托尔斯泰曾说过:“一个人若是没有热情,他将是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感。有无责任心,将决定一个人生活、家庭、工作、学习的成功与失败。” 生活中一切有德之事均由履行责任而出,而一切无德之事皆因忽视责任所致。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关系到学生未来的命运,决定着学生的人生。因此,如何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班级负责,一个有责任心、人格健全的人,将来成为报效祖国的有用之才,是摆在广大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小学生;责任感;培养
责任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是一切道德的源泉。在主体性德育理论、集体主义教育理论、自我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开展了培养小学生责任感的研究,引導学生以负责的精神对己、对人、对事。
一、加强监督检查,及时反馈评价
学生责任感的形成是由小到大、由少到多,逐步积累起来的,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就应加强监督检查,及时反馈,经常评估,以便让学生及时了解情况,巩固成绩,克服缺点和错误,消除不负责任的作风。实践中,我们除了充分发挥“自管小组”的作用,按“责任目标”对学生进行全员、全程、全面评价,及时反馈外,还充分发挥班会的作用,让班会成为发展并强化学生们最佳价值与行为节操的支持体系,通过定期的、面对面的交流,同时健全奖励制度,设立了遵守纪律奖,并采用心理学家奥格登、林得其雷的“计数和图表”来给予监督,保证奖励的公平、公正,对表现好的给予鼓励。
二、开展榜样激励,实施正面强化
美国心理学家班图拉认为,人们的品德行为往往是通过观察、模仿示范者榜样学习而来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世界是通过形象进入人的意识的,儿童年龄越小,他的生活经验越有限,那么生动鲜明的形象对他的影响就越强烈”。
1.典型的榜样做引导。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很注意利用榜样的成才史、奋斗史以及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精神,对学生进行教育,使英雄的形象印在学生心灵上,成为激励其前进的力量。
2.以教师言传身教做示范。教师的一言一行,处处被学生模仿,教师的言传身教就成了培养学生责任感的最直接的方法。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教师个人范例,对于少年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能替代的最有用的阳光。”在日常的管理和教育教学中,我们一直坚持“以性格培养性格,以心灵塑造心灵”,很注意在“度”上下功夫:道德上有高度,学识上有广度,管理上有尺度,待生上有热度。面对有困难的学生,则注意用好四面镜子:用平面镜看其行为,用显微镜观察其内心世界,用放大镜欣赏其闪光点,用望远镜展望其发展潜力。平时努力做到“十心俱全”:接受工作任务有信心、对待学生有爱心、个别交谈有诚心、帮助后进生有耐心、处理问题有公心、协调关系有热心、文体活动显童心、学生危难要贴心、洞察学生求悉心、教育科研有恒心。于细微之处见精神,从小节之中树形象,凭着自身的人格魅力,将责任感的内涵真正植入学生的心理世界。
3.以身边榜样做激励。对青少年来说,同龄人的榜样力量是巨大的,用榜样的行为来培养学生责任感,就是用鼓励和说明的言语来造就一个人的责任感,这比任何约束都易获得成功,它有时远远超过教育直接向孩子提出的要求。我们在班内树立了“礼仪标兵”、“学习标兵”、“环保标兵”等各种榜样,又通过“联谊赛”、“交流会”、“观看影视节目”等活动,为学生树立了校内外的活生生的榜样,在对比中寻找差距。在榜样的影响、感染和鼓舞中,模仿学习,缩短差距。
三、有效进行心理辅导,克服消极因素
由于受社会诸多负面因素的影响,当代小学生在心理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有的“自我中心”意识膨胀,专横,固执;有的自卑;有的依赖性强;有的自私、逆反心理重;有的待人不真诚,嫉妒心强,好猜疑;有的情绪偏激等。这些心理上的问题,常常导致小学生在认识上产生错觉,造成反常性格的形成,严重影响着自身责任感的形成。我们从整体着眼,具体入手,在发挥集体教育力量的基础上开展心理辅导,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1.利用班风陶冶。良好的班风,是一种无形而巨大的教育力量,能在“春风化雨”中引导学生学会负责。我们从调整人际关系入手,努力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团结协作的同学关系,建设充满虎气(开拓)、猴气(创造)、人气(精神)、和气(团结)、大气(气质、风格、思路)的班级精神风貌,形成了和谐、协调的心理气氛。这种开诚布公、你来我往、互帮互爱的班集体的精神生活,让他们感到不孤独、拘谨,并逐步产生温暖感、归属感,从而自觉自愿地接受集体的价值规范和各种良好习惯,逐步地改变着自己不负责任的各种表现,学着负责,并学会负责。
2.开展伙伴帮助。我们在班集体里组成帮学对子或帮学小组,寻找发现心理上有问题的学生,在学习、交往的薄弱环节中,有针对性地给予及时而真诚的帮助,有效地解开其思想上的疙瘩,在“帮学”过程中从心理上接受负责的思想,并逐步表现在行动上。
3.设置成功情境。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积累得最多的是挫折的经验。设置能“诱发主动性、强化感受性、着眼发展性、渗透教育性、贯穿实践性”的成功情境,利用暗示、移情等原理,缩短师生心理距离,形成最佳情绪状态。通过角色转换,强化他们的主体意识,促使他们积极投入活动,是能否引导他们学会负责的关键。实践中,我们通过“事先点拨、提供机会、促进成功、公开展示、集体评价、激励前进”等环节,因人、因地制宜,为学生创造各种成功情境,从尝到一次成功的欢乐开始,点燃求知欲和上进心的火苗。
参考文献:
[1]燕国材.论责任心及其培养[J].中学教育,2016(10):3-7
[2]张国立.浅谈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J].中学教育,2015(04):21-34.
关键词:小学生;责任感;培养
责任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是一切道德的源泉。在主体性德育理论、集体主义教育理论、自我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开展了培养小学生责任感的研究,引導学生以负责的精神对己、对人、对事。
一、加强监督检查,及时反馈评价
学生责任感的形成是由小到大、由少到多,逐步积累起来的,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就应加强监督检查,及时反馈,经常评估,以便让学生及时了解情况,巩固成绩,克服缺点和错误,消除不负责任的作风。实践中,我们除了充分发挥“自管小组”的作用,按“责任目标”对学生进行全员、全程、全面评价,及时反馈外,还充分发挥班会的作用,让班会成为发展并强化学生们最佳价值与行为节操的支持体系,通过定期的、面对面的交流,同时健全奖励制度,设立了遵守纪律奖,并采用心理学家奥格登、林得其雷的“计数和图表”来给予监督,保证奖励的公平、公正,对表现好的给予鼓励。
二、开展榜样激励,实施正面强化
美国心理学家班图拉认为,人们的品德行为往往是通过观察、模仿示范者榜样学习而来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世界是通过形象进入人的意识的,儿童年龄越小,他的生活经验越有限,那么生动鲜明的形象对他的影响就越强烈”。
1.典型的榜样做引导。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很注意利用榜样的成才史、奋斗史以及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精神,对学生进行教育,使英雄的形象印在学生心灵上,成为激励其前进的力量。
2.以教师言传身教做示范。教师的一言一行,处处被学生模仿,教师的言传身教就成了培养学生责任感的最直接的方法。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教师个人范例,对于少年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能替代的最有用的阳光。”在日常的管理和教育教学中,我们一直坚持“以性格培养性格,以心灵塑造心灵”,很注意在“度”上下功夫:道德上有高度,学识上有广度,管理上有尺度,待生上有热度。面对有困难的学生,则注意用好四面镜子:用平面镜看其行为,用显微镜观察其内心世界,用放大镜欣赏其闪光点,用望远镜展望其发展潜力。平时努力做到“十心俱全”:接受工作任务有信心、对待学生有爱心、个别交谈有诚心、帮助后进生有耐心、处理问题有公心、协调关系有热心、文体活动显童心、学生危难要贴心、洞察学生求悉心、教育科研有恒心。于细微之处见精神,从小节之中树形象,凭着自身的人格魅力,将责任感的内涵真正植入学生的心理世界。
3.以身边榜样做激励。对青少年来说,同龄人的榜样力量是巨大的,用榜样的行为来培养学生责任感,就是用鼓励和说明的言语来造就一个人的责任感,这比任何约束都易获得成功,它有时远远超过教育直接向孩子提出的要求。我们在班内树立了“礼仪标兵”、“学习标兵”、“环保标兵”等各种榜样,又通过“联谊赛”、“交流会”、“观看影视节目”等活动,为学生树立了校内外的活生生的榜样,在对比中寻找差距。在榜样的影响、感染和鼓舞中,模仿学习,缩短差距。
三、有效进行心理辅导,克服消极因素
由于受社会诸多负面因素的影响,当代小学生在心理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有的“自我中心”意识膨胀,专横,固执;有的自卑;有的依赖性强;有的自私、逆反心理重;有的待人不真诚,嫉妒心强,好猜疑;有的情绪偏激等。这些心理上的问题,常常导致小学生在认识上产生错觉,造成反常性格的形成,严重影响着自身责任感的形成。我们从整体着眼,具体入手,在发挥集体教育力量的基础上开展心理辅导,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1.利用班风陶冶。良好的班风,是一种无形而巨大的教育力量,能在“春风化雨”中引导学生学会负责。我们从调整人际关系入手,努力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团结协作的同学关系,建设充满虎气(开拓)、猴气(创造)、人气(精神)、和气(团结)、大气(气质、风格、思路)的班级精神风貌,形成了和谐、协调的心理气氛。这种开诚布公、你来我往、互帮互爱的班集体的精神生活,让他们感到不孤独、拘谨,并逐步产生温暖感、归属感,从而自觉自愿地接受集体的价值规范和各种良好习惯,逐步地改变着自己不负责任的各种表现,学着负责,并学会负责。
2.开展伙伴帮助。我们在班集体里组成帮学对子或帮学小组,寻找发现心理上有问题的学生,在学习、交往的薄弱环节中,有针对性地给予及时而真诚的帮助,有效地解开其思想上的疙瘩,在“帮学”过程中从心理上接受负责的思想,并逐步表现在行动上。
3.设置成功情境。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积累得最多的是挫折的经验。设置能“诱发主动性、强化感受性、着眼发展性、渗透教育性、贯穿实践性”的成功情境,利用暗示、移情等原理,缩短师生心理距离,形成最佳情绪状态。通过角色转换,强化他们的主体意识,促使他们积极投入活动,是能否引导他们学会负责的关键。实践中,我们通过“事先点拨、提供机会、促进成功、公开展示、集体评价、激励前进”等环节,因人、因地制宜,为学生创造各种成功情境,从尝到一次成功的欢乐开始,点燃求知欲和上进心的火苗。
参考文献:
[1]燕国材.论责任心及其培养[J].中学教育,2016(10):3-7
[2]张国立.浅谈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J].中学教育,2015(04):2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