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成功的课堂小结,不是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还应引导学生对解决问题的方法、数学思想的培养有所体验和领悟,帮助学生掌握解决数学问题的常规策略和特殊方法. 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了一些方法.
[关键词] 课堂小结;常用方法;基本作用
对课堂小结的认识,不少教师只是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简单地重复一遍. 没有新颖性、简约性、针对性和发展性,起不到梳理知识、承前启后的作用,也起不到画龙点睛、升华知识、发展智能的作用. 真正的课堂小结,不仅能帮助学生梳理、概括所学知识,而且能在新、旧知识之间架设桥梁,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完整的知识脉络,使新、旧知识融会贯通. 成功的课堂小结,还要引导学生对解决问题的方法、数学思想的培养有所体验和领悟,帮助学生掌握解决数学问题的常规策略和特殊方法,并在解决数学问题时能知一解百,以简驭繁. 尽管课堂小结的作用如此之大,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却还是草草了事,不甚认真对待,有的甚至干脆忽略. 而且在实际操作中相当一部分教师有较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针对这种现状,我认为课堂小结在教学中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利用,并且不应千篇一律,采取一种模式,而应根据教师本身的特点和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及课型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形式. 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锦上添花,余味无穷. 那么,好的课堂小结应该具备什么特点?下面我就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体会,谈一些做法.
归纳法
归纳法就是对本堂课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教学要点进行归纳总结. 小结时要尽量突出主题,纲目分明,同时指出容易模糊和误解之处,使学生理解难点,掌握重点,记忆深刻. 例如教学“比的意义”一课时,可以提以下几个问题进行总结:(1)比的读法、写法,以及比各部分的名称. (2)什么是比?什么是比值?(3)比的后项能否为0?为什么?(4)比与分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5)比与除法算式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比这个概念的理解和深化.
归纳法课堂小结还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升华学生的思维. 一般情况下,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45分钟是很难的. 当教师讲授完新课后,随着下课时间的临近,小学生的注意力更容易由高度集中到逐渐分散,会变得有些心不在焉,这时教师应适时运用课堂小结,这是课堂结束前的一个小高潮. 教师要通过对知识点的梳理营造氛围,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在教学“正比例应用题”这一章节时,我及时引导学生总结正比例应用题的解题步骤:(1)弄清题意,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2)设未知数x;(3)根据判断列比例式;(4)解比例;(5)验算. 并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现实问题,这就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交流与合作的过程,更成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提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拓展法
所谓拓展法,就是在学生理解新课内容的基础上,借助联想,适当拓展知识面,使学生在巩固新知识的同时,能由此及彼、举一反三,激发学生更浓厚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一课时,在课的结尾我一边用课件出示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一边问学生:“我们知道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那么这些图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呢?有没有办法求出来呢?”当学生讨论、分析遇到困难时,我启发他们:“能否将这些图形经过某种做法转化成三角形呢?”这时学生会猛然醒悟,将这些图形分成2个、3个、4个三角形,进而求出它们的内角和. 我再次提问:“那么七边形,八边形……n边形的内角和又是多少度呢?你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吗?”我让学生课后探索多边形内角和定理. 这样的小结既巩固了三角形内角和的有关知识,又扩大了学生的认知领域,开拓了思路,还为学生后续学习“多边形内角和定理”做了铺垫.
设疑法
一般在教授新的内容时,教师都会围绕新课内容提出疑问,在课堂内容讲授完成后,小结时要与开堂导言相呼应,对开堂所设的疑问有个回应. 必要时可再提出带有启发性的问题,设置悬念,留到下次课来解答. 如教学“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时,我在下课前设计了两道题让学生思考与计算:
1. 一个长方形的长是5米,宽是4米,周长是多少?如果将长缩短1米,变成了什么图形?想一想,计算这个图形的周长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
2. 比较下列两个图形,哪个图形的周长长?(单位:厘米,此处图略)
第1题的解答为下节课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埋下了伏笔;通过对第2题的思考、探索,学生加深了对“周长”的理解. 也可以通过让学生填空、制表、写预习提纲等方式,促使学生独立思考,探索前后知识的联系与区别. 其实问题是数学发展的重要动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数学的根本特性. 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教师有意识地使学生生疑、质疑、解疑这样循环往复的过程. 在此步步推进的过程中,学生掌握了知识,获得了能力. 小学生的本性就是好奇好胜,利用他们的这种心理特点,用“设疑”的方法去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能使学生在掌握所教知识的基础上产生学习新知识的欲望. 例如,在学习了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之后,教师可进行课堂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三角形的中位线性质定理,那么梯形的中位线有什么性质呢?”这个问题的提出无疑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也为学习下一节“梯形的中位线”埋下伏笔,达到了设“悬”立“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点睛法
有的课程或章节内容,教师讲课时需要详细推导,尽情铺陈. 在课堂结尾时用二、三句话点明重点、要旨,更显生动有神. 犹如画龙先不点睛,而后点之则飞去矣. 学生会有所顿觉,从而抓住问题的关键,并理顺知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对于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中“3的倍数的特征”,上课时的情况如下.
师:我们怎么开始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呢?想想,我们以前是怎样研究这类问题的? 生:我们在学习2、5的倍数的特征时,先在百数表中找到2、5的倍数,再找它们的一些规律,然后再找百数表外的例子进行验证,最后得出结论. 我想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也能这样.
小结:说得真好!这是我们最近研究数的倍数的特征时经常用的方法. 现在先请同学们在百数表中找到3的倍数,再仔细观察、分析类比,大胆猜一猜,什么样的数是3的倍数.
总之,课堂小结的方法不同,目的是一样的,都是希望小学生能够把知识联系起来进行系统地学习. 它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所学知识的层次结构,掌握其外在的形式和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系列及一定的结构框架. 这种小结简明扼要、提纲挈领、目的明确,且具有较高的实际意义. 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不能依教学的时间顺序,简单地读一遍板书各纲目的标题,而应准确地抓住每一个知识点的外在实质和内在完整性,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重点和知识的系统性.
课堂教学中,每一节课都有自己的重点和难点. 可在讲课的过程中,为了使学生掌握这些知识,教师还要讲授大部分与此相关的内容. 一节课下来,小学生头脑里涌进了大部分零散知识,这些知识往往是没有系统的、不稳定的、不牢固的,特别是新、旧知识之间容易混淆,容易使学生产生理不顺的现象. 因此,教师有必要采取措施帮助学生对此开展简单的梳理,理清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 教师要通过课堂小结,指导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形成知识结构,促进学生知识内化,引领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到知识的精华所在,这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引导学生整理、复习、巩固所学知识,深化理解的作用,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另外,在数学习题课、讲评课及某些新授课中,对于经典的数学习题的小结也非常重要. 比如,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经典的生活背景题目等. 在小结归纳时,让学生体验同一问题的不同解法时,感受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让学生体验问题的评价方法不同的差异时,感受不同方法的得出主要来源于我们对问题的认识方向不同;让学生体验生活问题数学化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对这些问题的小结,就是学生的一个学习反思的过程,通过反思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和有效性,能让学生在自己的大脑中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内化为自己的学习能力,享受情感与态度带来成功的快乐. 总之,只要教师把数学课堂小结重视起来,利用课堂小结,让学生梳理知识,体验过程与方法,就能达到升华学生思维的目的,也能达到画龙点睛的精彩效果.
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连贯性,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而新知识又为以后的学习作了铺垫. 课堂小结可以承上启下,为新课作铺垫. 实际学习时,由于时间关系,教师往往只能就所学内容进行讲解,对本课与其他知识之间的联系讲解得较少. 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不能很好理解,往往死记硬背,或者虽然暂时记住了,却难以长时间记忆. 因此,每节课结束前用一点时间适当地进行小结,把本节课所学内容与前、后知识进行联系,能帮助学生更灵活、更深刻地理解与掌握所学知识,丰富知识体系.
[关键词] 课堂小结;常用方法;基本作用
对课堂小结的认识,不少教师只是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简单地重复一遍. 没有新颖性、简约性、针对性和发展性,起不到梳理知识、承前启后的作用,也起不到画龙点睛、升华知识、发展智能的作用. 真正的课堂小结,不仅能帮助学生梳理、概括所学知识,而且能在新、旧知识之间架设桥梁,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完整的知识脉络,使新、旧知识融会贯通. 成功的课堂小结,还要引导学生对解决问题的方法、数学思想的培养有所体验和领悟,帮助学生掌握解决数学问题的常规策略和特殊方法,并在解决数学问题时能知一解百,以简驭繁. 尽管课堂小结的作用如此之大,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却还是草草了事,不甚认真对待,有的甚至干脆忽略. 而且在实际操作中相当一部分教师有较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针对这种现状,我认为课堂小结在教学中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利用,并且不应千篇一律,采取一种模式,而应根据教师本身的特点和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及课型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形式. 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锦上添花,余味无穷. 那么,好的课堂小结应该具备什么特点?下面我就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体会,谈一些做法.
归纳法
归纳法就是对本堂课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教学要点进行归纳总结. 小结时要尽量突出主题,纲目分明,同时指出容易模糊和误解之处,使学生理解难点,掌握重点,记忆深刻. 例如教学“比的意义”一课时,可以提以下几个问题进行总结:(1)比的读法、写法,以及比各部分的名称. (2)什么是比?什么是比值?(3)比的后项能否为0?为什么?(4)比与分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5)比与除法算式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比这个概念的理解和深化.
归纳法课堂小结还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升华学生的思维. 一般情况下,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45分钟是很难的. 当教师讲授完新课后,随着下课时间的临近,小学生的注意力更容易由高度集中到逐渐分散,会变得有些心不在焉,这时教师应适时运用课堂小结,这是课堂结束前的一个小高潮. 教师要通过对知识点的梳理营造氛围,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在教学“正比例应用题”这一章节时,我及时引导学生总结正比例应用题的解题步骤:(1)弄清题意,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2)设未知数x;(3)根据判断列比例式;(4)解比例;(5)验算. 并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现实问题,这就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交流与合作的过程,更成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提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拓展法
所谓拓展法,就是在学生理解新课内容的基础上,借助联想,适当拓展知识面,使学生在巩固新知识的同时,能由此及彼、举一反三,激发学生更浓厚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一课时,在课的结尾我一边用课件出示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一边问学生:“我们知道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那么这些图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呢?有没有办法求出来呢?”当学生讨论、分析遇到困难时,我启发他们:“能否将这些图形经过某种做法转化成三角形呢?”这时学生会猛然醒悟,将这些图形分成2个、3个、4个三角形,进而求出它们的内角和. 我再次提问:“那么七边形,八边形……n边形的内角和又是多少度呢?你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吗?”我让学生课后探索多边形内角和定理. 这样的小结既巩固了三角形内角和的有关知识,又扩大了学生的认知领域,开拓了思路,还为学生后续学习“多边形内角和定理”做了铺垫.
设疑法
一般在教授新的内容时,教师都会围绕新课内容提出疑问,在课堂内容讲授完成后,小结时要与开堂导言相呼应,对开堂所设的疑问有个回应. 必要时可再提出带有启发性的问题,设置悬念,留到下次课来解答. 如教学“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时,我在下课前设计了两道题让学生思考与计算:
1. 一个长方形的长是5米,宽是4米,周长是多少?如果将长缩短1米,变成了什么图形?想一想,计算这个图形的周长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
2. 比较下列两个图形,哪个图形的周长长?(单位:厘米,此处图略)
第1题的解答为下节课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埋下了伏笔;通过对第2题的思考、探索,学生加深了对“周长”的理解. 也可以通过让学生填空、制表、写预习提纲等方式,促使学生独立思考,探索前后知识的联系与区别. 其实问题是数学发展的重要动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数学的根本特性. 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教师有意识地使学生生疑、质疑、解疑这样循环往复的过程. 在此步步推进的过程中,学生掌握了知识,获得了能力. 小学生的本性就是好奇好胜,利用他们的这种心理特点,用“设疑”的方法去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能使学生在掌握所教知识的基础上产生学习新知识的欲望. 例如,在学习了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之后,教师可进行课堂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三角形的中位线性质定理,那么梯形的中位线有什么性质呢?”这个问题的提出无疑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也为学习下一节“梯形的中位线”埋下伏笔,达到了设“悬”立“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点睛法
有的课程或章节内容,教师讲课时需要详细推导,尽情铺陈. 在课堂结尾时用二、三句话点明重点、要旨,更显生动有神. 犹如画龙先不点睛,而后点之则飞去矣. 学生会有所顿觉,从而抓住问题的关键,并理顺知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对于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中“3的倍数的特征”,上课时的情况如下.
师:我们怎么开始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呢?想想,我们以前是怎样研究这类问题的? 生:我们在学习2、5的倍数的特征时,先在百数表中找到2、5的倍数,再找它们的一些规律,然后再找百数表外的例子进行验证,最后得出结论. 我想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也能这样.
小结:说得真好!这是我们最近研究数的倍数的特征时经常用的方法. 现在先请同学们在百数表中找到3的倍数,再仔细观察、分析类比,大胆猜一猜,什么样的数是3的倍数.
总之,课堂小结的方法不同,目的是一样的,都是希望小学生能够把知识联系起来进行系统地学习. 它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所学知识的层次结构,掌握其外在的形式和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系列及一定的结构框架. 这种小结简明扼要、提纲挈领、目的明确,且具有较高的实际意义. 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不能依教学的时间顺序,简单地读一遍板书各纲目的标题,而应准确地抓住每一个知识点的外在实质和内在完整性,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重点和知识的系统性.
课堂教学中,每一节课都有自己的重点和难点. 可在讲课的过程中,为了使学生掌握这些知识,教师还要讲授大部分与此相关的内容. 一节课下来,小学生头脑里涌进了大部分零散知识,这些知识往往是没有系统的、不稳定的、不牢固的,特别是新、旧知识之间容易混淆,容易使学生产生理不顺的现象. 因此,教师有必要采取措施帮助学生对此开展简单的梳理,理清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 教师要通过课堂小结,指导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形成知识结构,促进学生知识内化,引领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到知识的精华所在,这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引导学生整理、复习、巩固所学知识,深化理解的作用,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另外,在数学习题课、讲评课及某些新授课中,对于经典的数学习题的小结也非常重要. 比如,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经典的生活背景题目等. 在小结归纳时,让学生体验同一问题的不同解法时,感受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让学生体验问题的评价方法不同的差异时,感受不同方法的得出主要来源于我们对问题的认识方向不同;让学生体验生活问题数学化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对这些问题的小结,就是学生的一个学习反思的过程,通过反思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和有效性,能让学生在自己的大脑中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内化为自己的学习能力,享受情感与态度带来成功的快乐. 总之,只要教师把数学课堂小结重视起来,利用课堂小结,让学生梳理知识,体验过程与方法,就能达到升华学生思维的目的,也能达到画龙点睛的精彩效果.
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连贯性,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而新知识又为以后的学习作了铺垫. 课堂小结可以承上启下,为新课作铺垫. 实际学习时,由于时间关系,教师往往只能就所学内容进行讲解,对本课与其他知识之间的联系讲解得较少. 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不能很好理解,往往死记硬背,或者虽然暂时记住了,却难以长时间记忆. 因此,每节课结束前用一点时间适当地进行小结,把本节课所学内容与前、后知识进行联系,能帮助学生更灵活、更深刻地理解与掌握所学知识,丰富知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