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对脊髓型颈椎病(CSM)及其颈椎前路手术治疗进行回顾性研究,以飨读者。方法:通过总结、归纳、比较和分析,探讨了手术治疗CSM的研究基础和颈椎前路手术的研究取向。结果:注重综述了近年来颈椎前路手术治疗CSM的主要研究进展。结论:颈椎前路手术是目前有效治疗CSM的主要方法之一。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颈椎前路手术;研究进展
1脊髓型颈椎病手术治疗的研究基础
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是颈椎病分型中最严重的类型,目前尚无能够消除颈髓压迫的药物。它是以椎间盘退变为基本病理基础,继发形成含有椎体骨赘的隆起物,以此构成对脊髓或脊髓支配血管的主要压迫,导致不同程度的脊髓功能障碍,造成患者生存质量严重下降甚至危及生命。自1952年Brain等人首次报道CSM以来,发病率约为12%~30%,占颈椎病中的10%~15%,多发于40~60岁的人群。
CSM的发病机理甚为复杂,至今尚末完全明了。其可能的原因有如下:①机械性压迫:退变后突的椎间盘、颈椎退变形成的骨赘、增生的钩突(Luschka)关节、增厚钙化的后纵韧带和黄韧带等均可直接压迫颈髓,对颈髓产生“钳压”;②血管因素:支配脊髓的动脉受压或静脉回流受阻;③神经因素:由脊柱不稳而引起局部交感神经纤维兴奋,反射性地使脊髓血管发生痉挛。
根据手术入路及特点的不同,基本术式可分为前路、后路和复合型三大类型。①颈椎前路手术,主要包括颈前路减压单纯植骨、颈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颈前路减压植骨加椎间融合器(cage)、内镜下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②颈椎后路手术,主要包括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路减压加内固定术。③复合型手术,主要包括前后路联合手术、后路一次性手术和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等,在手术指征和疗效等方面也具有各自的特点。
手术治疗CSM的适应症包括:神经压迫症状明显,经影像学检查证实者;病程长、症状持续加重而又诊断明确者;脊髓受压症状虽为中度或轻度,但经非手术疗法治疗无改善而又影响工作者。其手术禁忌为:有明显的其他器质性疾病,不能耐受手术者;老年体质较弱,全身营养状况较差者。
本文以下仅对脊髓型颈椎病(CSM)及其颈椎前路手术治疗进行回顾性研究,以飨读者。
2颈椎前路手术治疗CSM的主要研究进展
早在1958年,Robinson和Smith就提出应用颈前路减压、植骨术治疗颈椎病。随后,颈前路手术逐渐开展起来,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一直被认为是治疗CSM的最有效方法。前路手术适用于:①脊髓压迫来自前方,主要是退变的椎间盘组织、椎体后缘形成的骨赘、增厚或出现骨化的后纵韧带以及可能增生的钩椎关节内侧部分;②病变累及1~2个节段(1个节段是指1个椎间盘加上相邻椎体)。该手术符合颈椎的病理生理特点、直接清除致压物并可在椎间隙植骨或植入人工材料,恢复椎间盘高度、重建病变椎间稳定性、手术创伤小、利于脊髓功能恢复,因而前路手术一直是CSM的主流术式。
2.1颈前路减压单纯植骨
植骨融合是获得颈椎稳定性的标准手术,而三面皮质骨自体髂骨植骨是颈椎前路植骨融合术的金标准。大多采用环锯法或开槽式减压植骨融合术,另外还有Cloward法及Bailey-Badgley法,都是单纯植骨的主要手术方法。
单纯植骨融合费用低,手术操作相对简单,但不能获得术后即刻稳定,如果术后外固定不确切,植骨融合部位存在微动,将造成椎间骨性融合不佳。随着颈前路手术方法的不断改良,颈前路单纯减压植骨临床已不多用,主要适用于颈椎单节段受累且颈椎稳定性较好的患者。
2.2颈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
虽然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对CSM有良好的疗效,但对2个节段以上同时受累者,在行开槽减压后,植骨块稳定性较差。近年来,随着颈前路内固定系统(anterior cervical plate system,ACPS)及其技术的不断问世和改进,在行颈前路减压、植骨同时行ACPS内固定已成为新的手术方法。
ACPS内固定的适应证主要为多节段颈椎间盘病变致脊髓受压者,颈椎多节段不稳定者,若合并后纵韧带肥厚、钙化或骨化须切除后纵韧带者,更适于应用ACPS内固定。
2.3颈前路减压植骨加椎间融合器(cage)
近年来,cage在脊柱外科手术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术后具有支撑、稳定手术节段和诱导成骨的作用,从而达到椎间融合稳定。术中利用局部骨质行植骨融合,无需另取髂骨植骨,可避免供骨区的并发症是其突出的优点。颈椎前路cage分为圆柱形和方形两类,圆柱形cage对终板有明显的切割作用,植入后很容易发生下沉,导致椎间隙狭窄,因而,近年来已很少应用。
同时大多数学者认为,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正确放置cage的位置和术后行外固定3~4周是获得良好疗效的关键。但由于cage的材料与颈椎骨质的弹性模量相差太大和局部植骨量有限等原因,近来有文献报道,术后有的病例出现cage陷入椎体和假关节形成等并发症。因此,该方法目前在临床上应用呈减少趋势。
2.4内镜下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
脊柱内窥镜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Miccoli P等在2001年开始临床使用内窥镜下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因其具有切口小、组织损伤轻、术野清晰、操作精细和可视性强等优点而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临床中,取得了明显的效果。随后出现内镜系统并不断改进,国内刘国军等在内镜下行颈椎间盘切除、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术后脊髓及神经根压迫症状改善满意,认为该技术创伤小、安全可靠。
总之,CSM 是颈椎病的一种常见类型。但其发生发展的病理机制和自然转归仍不十分确切。因此关于CSM的术前诊断、手术指征、手术时机选择以及预后等问题仍亟待深入研究。对于CSM的手术治疗,术前要认真评估病情, 结合影像学检查及电生理检查, 确定需要减压的部位、范围, 选择合理的手术方案, 同时要注意排除胸、腰椎节段的退行性病损,避免漏诊, 从而影响手术疗效。诸多的手术入路、减压融合和固定方式, 为临床手术提供了较大的选择空间,其中颈椎前路手术是目前有效治疗CSM的主要方法之一。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颈椎前路手术;研究进展
1脊髓型颈椎病手术治疗的研究基础
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是颈椎病分型中最严重的类型,目前尚无能够消除颈髓压迫的药物。它是以椎间盘退变为基本病理基础,继发形成含有椎体骨赘的隆起物,以此构成对脊髓或脊髓支配血管的主要压迫,导致不同程度的脊髓功能障碍,造成患者生存质量严重下降甚至危及生命。自1952年Brain等人首次报道CSM以来,发病率约为12%~30%,占颈椎病中的10%~15%,多发于40~60岁的人群。
CSM的发病机理甚为复杂,至今尚末完全明了。其可能的原因有如下:①机械性压迫:退变后突的椎间盘、颈椎退变形成的骨赘、增生的钩突(Luschka)关节、增厚钙化的后纵韧带和黄韧带等均可直接压迫颈髓,对颈髓产生“钳压”;②血管因素:支配脊髓的动脉受压或静脉回流受阻;③神经因素:由脊柱不稳而引起局部交感神经纤维兴奋,反射性地使脊髓血管发生痉挛。
根据手术入路及特点的不同,基本术式可分为前路、后路和复合型三大类型。①颈椎前路手术,主要包括颈前路减压单纯植骨、颈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颈前路减压植骨加椎间融合器(cage)、内镜下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②颈椎后路手术,主要包括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路减压加内固定术。③复合型手术,主要包括前后路联合手术、后路一次性手术和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等,在手术指征和疗效等方面也具有各自的特点。
手术治疗CSM的适应症包括:神经压迫症状明显,经影像学检查证实者;病程长、症状持续加重而又诊断明确者;脊髓受压症状虽为中度或轻度,但经非手术疗法治疗无改善而又影响工作者。其手术禁忌为:有明显的其他器质性疾病,不能耐受手术者;老年体质较弱,全身营养状况较差者。
本文以下仅对脊髓型颈椎病(CSM)及其颈椎前路手术治疗进行回顾性研究,以飨读者。
2颈椎前路手术治疗CSM的主要研究进展
早在1958年,Robinson和Smith就提出应用颈前路减压、植骨术治疗颈椎病。随后,颈前路手术逐渐开展起来,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一直被认为是治疗CSM的最有效方法。前路手术适用于:①脊髓压迫来自前方,主要是退变的椎间盘组织、椎体后缘形成的骨赘、增厚或出现骨化的后纵韧带以及可能增生的钩椎关节内侧部分;②病变累及1~2个节段(1个节段是指1个椎间盘加上相邻椎体)。该手术符合颈椎的病理生理特点、直接清除致压物并可在椎间隙植骨或植入人工材料,恢复椎间盘高度、重建病变椎间稳定性、手术创伤小、利于脊髓功能恢复,因而前路手术一直是CSM的主流术式。
2.1颈前路减压单纯植骨
植骨融合是获得颈椎稳定性的标准手术,而三面皮质骨自体髂骨植骨是颈椎前路植骨融合术的金标准。大多采用环锯法或开槽式减压植骨融合术,另外还有Cloward法及Bailey-Badgley法,都是单纯植骨的主要手术方法。
单纯植骨融合费用低,手术操作相对简单,但不能获得术后即刻稳定,如果术后外固定不确切,植骨融合部位存在微动,将造成椎间骨性融合不佳。随着颈前路手术方法的不断改良,颈前路单纯减压植骨临床已不多用,主要适用于颈椎单节段受累且颈椎稳定性较好的患者。
2.2颈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
虽然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对CSM有良好的疗效,但对2个节段以上同时受累者,在行开槽减压后,植骨块稳定性较差。近年来,随着颈前路内固定系统(anterior cervical plate system,ACPS)及其技术的不断问世和改进,在行颈前路减压、植骨同时行ACPS内固定已成为新的手术方法。
ACPS内固定的适应证主要为多节段颈椎间盘病变致脊髓受压者,颈椎多节段不稳定者,若合并后纵韧带肥厚、钙化或骨化须切除后纵韧带者,更适于应用ACPS内固定。
2.3颈前路减压植骨加椎间融合器(cage)
近年来,cage在脊柱外科手术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术后具有支撑、稳定手术节段和诱导成骨的作用,从而达到椎间融合稳定。术中利用局部骨质行植骨融合,无需另取髂骨植骨,可避免供骨区的并发症是其突出的优点。颈椎前路cage分为圆柱形和方形两类,圆柱形cage对终板有明显的切割作用,植入后很容易发生下沉,导致椎间隙狭窄,因而,近年来已很少应用。
同时大多数学者认为,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正确放置cage的位置和术后行外固定3~4周是获得良好疗效的关键。但由于cage的材料与颈椎骨质的弹性模量相差太大和局部植骨量有限等原因,近来有文献报道,术后有的病例出现cage陷入椎体和假关节形成等并发症。因此,该方法目前在临床上应用呈减少趋势。
2.4内镜下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
脊柱内窥镜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Miccoli P等在2001年开始临床使用内窥镜下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因其具有切口小、组织损伤轻、术野清晰、操作精细和可视性强等优点而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临床中,取得了明显的效果。随后出现内镜系统并不断改进,国内刘国军等在内镜下行颈椎间盘切除、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术后脊髓及神经根压迫症状改善满意,认为该技术创伤小、安全可靠。
总之,CSM 是颈椎病的一种常见类型。但其发生发展的病理机制和自然转归仍不十分确切。因此关于CSM的术前诊断、手术指征、手术时机选择以及预后等问题仍亟待深入研究。对于CSM的手术治疗,术前要认真评估病情, 结合影像学检查及电生理检查, 确定需要减压的部位、范围, 选择合理的手术方案, 同时要注意排除胸、腰椎节段的退行性病损,避免漏诊, 从而影响手术疗效。诸多的手术入路、减压融合和固定方式, 为临床手术提供了较大的选择空间,其中颈椎前路手术是目前有效治疗CSM的主要方法之一。